歷史上姓胡的名人?
姓胡的歷史名人
胡安國,北宋學者。進士。
胡銓(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邦衡,號澹□。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胡巨集,南宋理學名家,為胡安國之子。人稱“五峰先生”。
胡定(1709—1789),字敬醇,號靜園。其父鬍子開,是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由江西泰和縣遷自廣東省南雄城定居,以縫紉為業,家境清貧。少時性聰敏,博聞強記,人稱神童。14歲考取秀才,雍正四年中舉,雍正八年中進士,雍正十一年殿試,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元年(1736)授檢討,充《大清一統志》篡修官。乾隆三年主試廣西,並預修《八旗通譜》。乾隆五年他出任陝西道監察御史,並協理山東、江南、浙江諸道。 同年七月,他就上疏奏陳湖南巡撫許容誣陷糧道謝濟世一案,揭發湖廣總督孫嘉淦以及布政使、按察使、長沙知府、衡州通判、善化知縣等朋比傾陷謝濟世情狀。經朝廷派員勘察,雪謝濟世枉,奪孫嘉淦、許容等職。此案攪動了“太平盛世”的一潭死水,牽涉官員位高面廣,朝廷上下震動。乾隆帝親自過問此案,特下諭旨“諸督撫當深自儆省,以嘉淦、容為戒。”胡定亦因此而負秉直敢言之聲譽,轉兵科給事中,巡視北京西城。 在皇親國戚、達官顯貴雲集的皇城根下,胡定一如既往,懲惡揚善,不避權貴。曾訪得轄區內善良和惡棍的姓名於街道各立一榜,以示詔誡。民有訟者,即時判結。有御史貴戚誣臥佛寺僧為盜,繫於獄中。胡定秉公審案,查明真盜,僧冤得雪,御史降官,貴戚除籍。京城為之側目。
後來,胡定以母老乞歸養。服除,復授福建道御史。到任即參奏臺防同知不法行為,風烈如故。旋以劾內務部郎中剝削傷民事,軍機大臣責胡所奏不實,奪職下獄,久之案定,罷歸。 胡定為官一生,從切身的經歷中深知直道難行,有幸保命歸來,欣然而語日:“書生之魂來歸舊壤,射聲之鬼無恨他鄉,是我今日之謂夫!”胡定歸來時,兩袖清風,殘牖破壁,生活淡泊,以教書謀生。他曾掌教於瑞州鳳儀書院,又先後主教韶陽、道南書院。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胡定往杭州接駕,得以復職。有人勸其再圖仕進,胡定淡然不應。築室雙柏廬,安度晚年,卒年七十九歲。著有《雙柏廬文集》《御纂通鑑綱目測議》,編纂《南雄府志》十九卷。 翻開《清史稿》,人物列傳有298卷,入傳三千多人,其中第306卷胡定,是廣東省南雄市在清代唯一入國史的重要歷史人物。《直隸南雄州志?宦跡》有胡定傳。國史、方誌都稱胡定是一位秉直敢言,不避權貴,名聞朝野的清官。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縣)人,明朝開國功臣。
胡大海祖籍波斯,其祖先隨蒙古軍來華。胡大海原是一個炸賣油條的小商人,身材魁梧,勇力過人。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縣時胡大海前來拜見,朱元璋一見胡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嚴、憨厚,說話十分投機,非常愛慕,於是留于軍中,命為前鋒。渡江後攻取皖南、浙江等地,任江南行省參正政事。鎮守金華(今屬浙江)。雖目不識書,而能折節下士,曾薦劉基、宋濂、葉琛、章溢於朱元璋。軍紀嚴明,曾說:“吾武人不知書,惟知三事,不殺人,不掠婦女,不焚燬廬舍。”胡大海待人誠懇,對降將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將蔣英暗算。胡大海遇害後,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贈光祿大夫,追填封越國公,諡武莊,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
胡雪巖,清末紅頂商人。 清朝紅頂商人,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
胡林翼,字貺生,號潤芝,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進士,授編修。1840年先後充會試同考官、江南鄉試副考官。1846年以知府分發貴州。歷任安順、鎮遠、黎平知府及貴東道。......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姓胡的名人都有誰
漢朝時胡廣,曾經在6代皇帝手下當官;
唐代有詩人胡曾,他的詩通俗明快,
還有和尚詩人胡得生;
北宋有學者、教育家胡瑗,
南宋有經學家胡安國及他的兒子學者胡巨集;
宋、元之間有史學家胡三省,以解釋《資治通鑑》而聞名於天下。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是學者胡居仁、胡直,
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
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
印刷家胡正言;
清代有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
文學家胡天遊;
胡姓歷史名人
明朝宰相胡惟慵,清代軍事家胡林翼,紅頂商人胡雪巖。
歷史上姓胡的名人?
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中國現代學者、思想家及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獲英美各大學致贈名譽博士學位三十五種。任北京大學教授時,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文學改革。曾任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及校長、駐美大使、國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章實齋年譜、先秦名學史、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丁文江的傳記等數十種,另輯成胡適文存。
滿意請採納
現代姓胡名人
胡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胡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9797
歷史上的胡姓名人
胡衍:戰國時期名士。
胡安:西漢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質:三國魏國荊州刺史。
胡淵:西晉將軍。
胡車兒:東漢末年武將。
胡遵:三國時魏國大將。
胡威:西晉奉車都尉。
胡奮:西晉大將。
胡烈:西晉涼州刺史。
胡芳:晉武帝貴嬪。
胡國珍:北魏司徒。
胡充華:北魏宣武帝皇后。
胡焱:東晉散騎常侍。
胡廣:東漢重臣。
胡曾:唐代詩人。
胡令能:唐代詩人。
胡則:北宋兵部侍郎。
胡鬆年:北宋抗金衛國英雄。
胡舜陟:北宋廬州知府。
胡仔:北宋文林郎。
胡瑗:北宋理學家、思想家及教育家。
胡銓: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樞密院編修官。曾撰文斬秦檜。
胡安國:南宋經學家。
胡巨集:南宋理學名家,為胡安國之子。人稱“五峰先生”
胡三省:元代史學家。
胡惟庸:明代開國功臣、丞相,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胡大海:明朝開國功臣。
胡季犛:越南胡朝開國皇帝
胡直:明朝福建按察使。
胡富:明朝戶部尚書。
胡瓚 明朝工部尚書
胡海:明朝開國將軍。
胡鬆:明朝工部尚書。
胡璉:明朝戶部侍郎。
胡效才:明朝監察御史。
胡宗憲:明朝政治家、軍事家,抗倭名將。
胡懈:明朝副都御史。
胡居仁:明朝理學家。
胡正言:明朝書畫家。
胡應麟:明朝文學家。
胡震亨:明朝文學家。
胡登洲:明朝伊斯蘭教經師。
胡渭:清朝經學家、地理學家。
胡簡敬:清朝吏部侍郎。
胡長齡:清朝禮部尚書。
胡公壽:清朝書畫家。
胡璋:清朝畫家。
胡定:清朝御史。
胡嶧陽:清朝文學家。
胡開文:清朝徽墨行家。
胡雪巖:清末紅頂商人。
胡林翼: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晚清湘軍將領。
姓胡的名人有誰?
胡奮,胡烈,胡淵(都是魏晉武將),胡車兒(張秀部將),胡才(白波賊)
姓胡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胡安:(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初期教育家。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遵:(生卒年待考),著名晉朝將領。文武雙全,位居於車騎將軍。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宣帝時屢立戰功,官做到鎮南大將軍。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后,胡氏於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后、皇后,盛極一時。 胡瑰:(生卒年待考),契丹族;河北涿縣人。著名後唐畫家。尤工畫馬,用筆清勁細密,而骨骼體狀都生動有神。 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江蘇如皋南鄉胡家莊人。著名北宋學者、教育家。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體達用”之學,開宋朝理學的先聲,是譽滿宋朝,惠及後世的大教育家。他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胡瑗小時候學習很刻苦,並且自負不凡,天資過人,七歲時便能寫一手好文章,十三歲時能通讀五經。雖然家庭生活及學習條件差,但他求學之志不減寸分,常以聖人、賢人要求自己,成為鄉里引人矚目的才子。當時,就有人對他的父親說:“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青年時期的胡瑗,既有遠大的理想和追求,又有專一、踏實的學習態度,他曾說:“孔子因學於人而後為孔子。”胡瑗恪守這一信條,勤學不懈。年輕時,胡瑗為避世事幹擾,專心就學,便同他的好友孫明覆、石守道一道隱居泰山,專心讀書,經常廢寢忘食,十年沒有回家。每逢家書捎來,只要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連拆都不拆,便拋向山澗,唯恐家事幹擾了他的學習。如今泰山上還留有此遺蹟,名為“投書澗”。就這樣,胡瑗在泰山度過了十個春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學問上,對儒家經典及百家之言全部認真研讀過,並且細心體會,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潛、篤實、醇厚、和易的學風。後來胡瑗能成為一代宗師與他年輕時刻苦學習是分不開的。胡緩自泰山下山後,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在蘇州地區開辦私學,用儒家經典教授於蘇州。由於學識淵博,教育有方,不幾年便成為本地區遠近聞名的學者,很得當時蘇州知州范仲淹的垂愛和敬重。公元1035年,范仲淹設立了蘇州郡學,聘請胡瑗為郡學教授,從此開始了官學教學的生涯。胡緩主持郡學,學規嚴密,許多學生不能完全遵守。為此,范仲淹就把自己的兒子送入郡學,帶頭奉行胡瑗所訂的學規,使得沒有完全遵守學規的學生也不敢犯規。蘇州郡學也就這樣成為各地郡學的榜樣。公元1036年,胡瑗因為通曉古樂,長於音律,被范仲淹推薦到京城研究鐘律,製作了鍾磐等古代樂)器,得到朝廷的嘉獎。後來因為父親病死,胡瑗辭官曰家,繼續在蘇州郡學任教,直到公元1039年。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諒設立湖州州學,胡緩又以保寧節度推官的身份被聘為州學教授,“四方之士,雲集受業”。胡瑗在蘇湖設教二十多年,他大膽改革,勇於實踐,創立了著名的“分齋教學”制度。公元1004年,范仲淹在京城創立太學,是全國最高學府。當時胡瑗正設教蘇湖,由於他教績顯著,名聲很大,引起了朝廷的重視,於是宋仁宗皇帝派人“下湖學取瑗之法以為太學法”,並在大學中推行“分齋教學”制度。公元1052年,朝廷調胡瑗到京城主持太學。他講學時音韻高朗,意思清晰明白,很得學生信服,全國學者遠道而來,人數多到太學容納不下,附近的官署教被擴充為學舍。後來胡瑗升任太子中允,專門掌管太學。胡瑗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他誨人不倦,教學有方,深得廣大求學者的信任和愛戴,......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