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龍抬頭?

General 更新 2024年10月05日

2015年二月初二龍抬頭的諺語

1、二月二,龍抬頭,風調雨順好年頭;打好囤,備好梯,豐衣足食無憂愁。

2、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3、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 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

4、“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5、二月二,龍抬頭,農家忙著修犁頭。

6、仲春二月二,谷種好落地

7、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門腦貼"甘露",精耕細作多流汗,今年又是大豐收。

8、二月二,不吃窩,去到地,打了鍋。

9、二月二,不喝茶,去到地,打了鏵。

10、二月二,敲樑頭,大囤滿,小囤流。

贊助廣告

11、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糧食沒處擱。

12、二月二,敲鍋臺,大小元寶滾出來。

13、二月二,敲門墩,坐下不動也生金。

14、二月二,敲門堖,大的領著小的跑。

15、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

16、二月二,撒石灰,蠍子、蚰蜒死成堆。

17、二月二,敲瓢叉,蠍子蚰蜒往外爬。

18、二月二,灑把灰兒,蠍子蚰蜒靠牆根兒。

19、仲春二月二,谷種好落地。

20、二月二打房樑,蠍子蚰蜒不下牆。

21、二月二掃鍋底,省柴省火不費米。

22、二月二掃炕蓆,清清爽爽到年底。

為什麼2月2要剪頭(龍抬頭是什麼意思啊)

贊助廣告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晒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樑,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至於剪頭髮,則是因為正月內剪頭不吉利,而一個月不理髮又很難受......餘下全文>>

二月二的由來 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是怎麼來的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執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之說。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作為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麵條叫“扶龍鬚”,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那麼,為什麼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這和我們民俗中喜歡雙數有關。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秦漢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類的“重日”多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紀念活動,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天文專家解析“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那麼,“龍”在哪裡?它是怎樣“抬頭”的?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說,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

所謂“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佈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隻犄角。“角宿” 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後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二月二剃龍頭”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曆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餘下全文>>

2月2,龍抬頭的來歷。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農曆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裡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春龍節、農頭節。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依據氣候規律,農曆二月二之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溫度回升,日照時數增加,雨水也逐漸增多,光、溫、水條件已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農村的農事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古代中國人把生物分成毛蟲(披毛獸類)、羽蟲(鳥類)、介蟲(有甲殼類)、鱗蟲(有鱗之魚類和有翅之昆蟲類)和人類五大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所以,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是希望借龍威以懾服蠢蠢欲動的蟲子,目的在於祈求農業豐收與人畜平安。古代中國人把生物分成毛蟲(披毛獸類)、羽蟲(鳥類)、介蟲(有甲殼類)、鱗蟲(有鱗之魚類和有翅之昆蟲類)和人類五大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所以,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是希望借龍威以懾服蠢蠢欲動的蟲子,目的在於祈求農業豐收與人畜平安。

【春龍節的傳說】 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晒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但據資料記載,“二月二,龍抬頭”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執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餘下全文>>

2月2,龍抬頭的典故??誰知道?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晒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樑,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餘下全文>>

2月2龍抬頭是什麼意思

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農曆2月初二龍抬頭的傳說

農曆二月初二,是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據易經中的說法,這一天之前,雖然已屬春天,但還蟄伏著,稱之為“潛龍在淵”。這一天之後,陽氣上升,春意隱約可見,故曰“見龍在田”。顧名思義,龍出現了,一切都開始嶄露頭角。到了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開始露出笑臉,彷彿在告訴人們:春天真的來了。

相傳當年女皇武則天自立周朝,面南稱帝。玉帝遂降旨龍王三年不許周界有雨。龍王心慈,不忍見生靈受苦,甘犯天威,降了一場大雨,玉皇大怒,將其拿下治罪,壓于山下。後因百姓日日為其祈禱,感動玉帝,將龍王釋放。這一天剛好是二月二。於是,以後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典故

二月二龍抬頭的故事!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晒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譁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樑,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至於剪頭髮,則是因為正月內剪頭不吉利,而一個月不理髮又很難......餘下全文>>

為什麼說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龍抬頭 的簡短來歷

相傳武則天奪唐室江山以後, 改國號為周,自稱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後大發雷霆,命太白金星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們怨聲載道,不禁失聲痛哭。司管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遭難,喝足天河水,噴灑人間,拯救萬民。玉帝得知此事,將玉龍打下了凡界,壓在山下,並立石碑一通,上寫:"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百姓為救玉龍,想盡了辦法。這年的農曆二月二,人們發現玉米和黃豆都是金黃閃亮,很像金豆。如將豆一炒,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各家各戶都炒了許多玉米和黃豆,有的供到院裡,有的端到玉龍身邊。鎮壓玉龍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塵,這天,太白金星發現天下金黃一片,以為金豆開花了,便收了拂塵。玉龍這才騰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此時,正是春雨貴似油的季節,玉龍不顧玉帝禁令,又"嘩嘩"下起雨來。

此後,民間便形成了二月二常抬頭炒玉米、炒黃豆習慣,每到農曆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相關問題答案
二月初二龍抬頭出生?
二月初二龍抬頭禁忌?
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
二月初二龍抬頭啥意思?
二月初二龍抬頭?
二月初二龍抬頭剪頭髮?
二月初二龍抬頭理髮?
龍年二月初二出生的人?
二月初二出生的孩子?
二月初二出生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