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姓的起源?
廖姓的起源為什麼地方
【尋根之旅】廖姓淵源
尋根溯祖
一、 主要來源
1、 出自叔安。叔安系帝顓頊後代,夏朝是被封在 國為侯,他的子孫以國為姓。 與廖音同,古書中也作?、 或廖。據說叔安傳37世到春秋時 伯高把“ ”字改為“廖”字而成為廖姓。
2、 出自伯廖。伯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同父異母弟。周朝建立後,武王封他為為伯爵。後代以伯廖的名為姓,即廖姓。
3、 出自皋陶。皋陶為帝顓頊後代,東夷族首領,偃姓。他的後代封於 ,子孫以國為姓,即廖姓。皋陶後代受封的古 國,故址在今河南固始縣,縣東有 城崗。
4、 出自召伯廖。召伯廖系周文王後裔,其先人是文王之子召公奭。召伯廖是春秋時周惠王的卿士,後人取其“廖”字為姓。
二、 繆、顏、廖姓一脈同源。三姓皆出自顓頊和周文王,有共同的血緣關係。今福建部分地區和浙江平陽、蒼南等縣,仍有不少“繆顏廖宗祠”,說明三姓宗親關係世代相傳,一直保留到現在。除此之外,商朝末年,紂王無道,繆、顏兩姓因為棄官隱於洛陽山谷,改姓廖,留形表示不忘本源。直到商朝滅亡後,其中一部分人才恢復了原來的繆姓和顏姓。而另一部分則仍然保留廖姓,成為後來部分廖姓人的祖先。
三、 賜姓、借姓與合姓。賜姓,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賜高山族七個姓,分別為:衛、金、錢、廖、王、潘、黎。臺灣高山族中的廖姓即由賜姓而來。借姓,在苗族、壯族、土家族、瑤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漢姓中都有廖姓。合姓,臺灣有張廖姓,又稱“雙廖”,起源於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系元朝末年張姓與廖姓之合。
遷徙流佈
先秦時期,廖姓活動、分佈的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南、河北一帶。兩漢、三國時期,長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後,南方成為廖姓分佈的主要地區。春秋時期的楚人滅 ,晉朝時期的“五胡亂華”,宋朝時期的“靖康之變”,元朝時期蒙古貴族對漢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的大規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等等,對廖姓遷徙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廖姓的大量南遷是從晉代開始的,脈絡清晰的大範圍遷徙有五次。
1、西晉末年廖從憲由河南洛陽遷居浙江松陽縣。廖從憲乃西晉左衛鎮國大將軍廖子璋之子,由洛陽遷居浙江永嘉郡松陽縣順義鄉誠信裡,這是對廖姓後來的發展繁衍影響最大的一次遷徙。
2、唐貞觀年間廖崇德由浙江松陽徙居江西虔化。廖崇德系廖子璋12世孫,由科舉中明經登第,任虔化縣令,後由松陽舉族遷居虔化(即今江西寧都縣)。崇德因而成為寧都廖氏的開基始祖,寧都也成為廖氏發祥地之一。
3、宋代廖實蕃遷居福建上杭。廖花,字實蕃,系廖崇德後代。宋時由福建延平府順昌縣合陽遷到福建上杭縣郭坊,郭坊即今上杭縣蘭溪鎮。實蕃是福建上杭、永定廖姓的始祖,通常簡稱福建“杭永始祖”。其後裔中出了不少名人,名垂史冊的廖姓傑出人物廖仲愷的先祖廖德源就是花公的第八世孫。
4、宋末元初廖仲遠移居廣東梅州。廖仲遠系杭永始祖花公實蕃的5世孫。1276年,文天祥在福建等地招募義軍,準備收復江西,仲遠在此時加入文天祥的隊伍,後圖復江西兵敗,廖仲遠由福建退守廣東梅州,便在梅州住下來,成為梅州廖氏的開基始祖。
5、宋代廖監元遷居廣西賓陽縣。廖監元是狄青屬下將領,仁宗皇v年間,廣西儂智高起兵反宋,狄青率3萬大軍征討,在歸仁輔(今廣西南寧市郊)擊破儂智高軍。廖監元隨後領軍征剿景巖一帶的儂智高殘部,事平之後留任寨官,並在賓陽定居。其後裔是廣西廖姓人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支。
目前,廖姓在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五省的人數最多,分佈也最密集。在海外的廖姓人則以東南亞最為集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餘下全文>>
“廖”姓的起源!
廖姓起源有四 三、賜姓及他姓改姓 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在宮廷中任職的繆、顏二姓因之棄官隱居,改姓為廖。《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臺灣《廖氏大族譜》(民國五十八年編修)中都有相同的說法:“廖姓為顏繆二姓併合留形之改姓也,顏姓為冠蓋之官,繆姓居衣裳之職。因殷紂無道,荒淫絕諫,虐殺朝臣,暴殮天物,臣民離心,衣冠雖屬官爵,宮廷常物而求精美華麗,本屬人之常情,當混亂朝政之時,豔裝誨淫物議,不無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齊之時宜有潔已之道,因而棄官隱於維陽山谷(後稱武威)。後恐子孫而受追蹤之累,始併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據官陂《張廖姓族譜》記載:明洪武七年,原籍雲霄西林村和尚塘張天正的第三子張願仔(或作張元子)字再輝,到官陂(時稱三都)遊學,經常住在當地一個名叫廖化(又稱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為人和善賢達,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莊,稟性賢淑,知書達理,事親至孝。廖化見張願仔善良樸實,忠厚勤勉,是理想的東床之選,便將其招贅為婿(張願仔入贅時兼養子,改名為廖元子),待若親子,並把全部田園產業都交由張願仔掌管。張願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 明洪武八年(1375年),張願仔48歲,獨子廖友來出生,在友來未冠之時,廖族有親眷犯國法而逃獄,以當時社會律法十的規定,往往株連九族,因此連累廖氏全族。張願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辯,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張願仔身染重病,臨終囑咐兒子廖友採:“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吾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跡,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於是張廖二姓遂成一脈,生時寫廖,死後書張,故有“活廖死張”、“人廖神張”、“張骨廖皮”之說。 傳說清朝嘉慶年間,因為系出同源的張、廖兩姓發生的一次誤會,而產生了張廖姓氏。官陂十三世祖廖國寶在朝內當御前侍衛,深得嘉慶帝重用,引起朝內張國公的妒忌,於是他保舉廖國寶出征,在陣上廖國寶被張國公謀害致死。死後,張國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親人,後悔莫及。為接受這一慘痛教訓,同時認識自己血緣的真正歸屬,移居外省或僑居海外的張願仔公後裔,便把張廖二姓聯起來並用。如移居臺灣台中西屯區、南投、雲林縣西螺、板橋、三侖鄉的張廖子孫就有數萬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們都一直奉守祖訓,除了戶籍登記,平時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張廖並用。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僑胞有張廖富源、張廖富南等,都是官陂願仔公的後裔。又如移居廣東潮汕一帶的張廖族人,也多用聯姓。 在此之前,元末有簡德潤者,入贅南靖張家,此派下張簡同宗,以後乃有張廖簡三姓聯宗之說。另一說法認為張簡聯宗是為了避禍。唐初福建廖崇德有三子九孫,一門高官進爵而為奸臣媾陷,為避禍九孫分三姓埋名隱跡,後世子孫乃以張廖簡三姓聯宗。 自唐代初年開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孫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廣東各地,崇德生三子,長子蘭芝,諱佩,唐總章戊辰進士,承武威郡祀;次子蘭楷,繼清河郡公;三子蘭德,承太原郡祀。蘭芝次子光堯,諱德登,為宣州刺史,生三子,長瑞碹,次瓊碹,三琳碹。時因奸臣,自此子孫埋名隱姓,命九子分三郡,張廖簡三姓聯宗自此開始。老大文廣、老二文興、老三文舉,仍然本姓廖,奉祖傳的“武威”為郡望;老四文福、老五文亮、老六文祿,分姓為簡,以“太原”為郡望;老七文......餘下全文>>
廖姓歷史
廖姓源流較多,一是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以國名為氏;
二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三是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四是出自躲避殷紂暴政,為繆、顏二姓所改;
五是出自張姓,入贅廖家而改姓;
六是出自賜姓。
廖(飂)叔安。帝顓頊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為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廖氏家族的起源
中國廖氏家族來源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
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後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鉅鹿。
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後人所建。楚穆王四年滅英、立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4、出自躲避殷紂暴政,為繆、顏二姓所改。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所載,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商末,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黃河段),改姓為廖。
5、出自張姓,入贅廖家而改姓。據《廖氏大宗譜》所載,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其子孫遂為廖姓。
6、出自賜姓或其他小數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賜臺灣土著七姓,其一為廖;仫佬、瑤、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顓頊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為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遷徙分佈
廖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當時河南廖姓之昌榮,自不必言。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者。伯廖一支形成鉅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後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後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省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省)太守。另有晉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省)人,為最早入閩者。唐時,入閩者甚眾。唐初有廖姓隨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唐末有廖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廖惠一支傳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後人又有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進而遷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輩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遷徙情況,《興廖氏族譜》所述較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亂,播遷於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於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後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於閩者益眾。至宋末,再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大埔、梅縣、興寧、五華等地區。”明代,山西大槐樹廖姓分遷於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地。清代,閩粵廖姓有入臺進而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約佔全國漢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廖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四。
歷史名人
廖扶:襄陽(今屬湖北省)人,一作廖扶,東漢學者,習詩畫。滿腹經綸,精通天文、讖緯風角推考之術,在當時的學術界享有盛譽。
廖湛: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在進攻漢中王劉嘉時,失敗被害。
廖化: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國蜀漢右車騎將......餘下全文>>
廖姓的來源 ?歷史上的廖氏名人
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鉅鹿。
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為繆、顏二姓所改。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古代名人
廖燕:清代文學家,其文恣肆犀利。工草書,狀如古木寒石。又能戲曲。著有《二十七鬆堂集》等。
廖衝:南北朝樑國湘籍儒士。
廖抉:東漢學者,習詩畫,滿腹經綸,精通天文、風角推考之術,在當時的學術界享有盛譽。
近代名人
廖仲愷,廖承志
廖姓的全部內容,和由來,發展
廖姓
廖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42位。廖姓人口在中國大陸排名第61位(2006年資料),廖姓為臺灣第十八大姓,全臺以雲林最多,臺中次之,在臺中市為第五大姓,集中於西屯區。
基本資訊
中文名稱
廖姓
讀音
Liào xìng
出處
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以國名為氏。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
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後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河南廖姓。廖姓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鉅鹿。
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後人所建。楚穆王四年滅英、立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4、出自躲避殷紂暴政,為繆、顏二姓所改。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所載,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商末,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黃河段),改姓為廖。
5、出自張姓,入贅廖家而改姓。據《廖氏大宗譜》所載,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其子孫遂為廖姓。
6、出自賜姓或其他小數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賜臺灣土著七姓,其一為廖;仫佬、瑤、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顓頊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為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廖姓
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帝顓頊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為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遷徙分佈
廖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當時河南廖姓之昌榮,自不必言。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者。伯廖一支形成鉅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後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後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省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省)太守。另有晉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省)人,為最早入閩者。唐時,入閩者甚眾。唐初有廖姓隨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唐末有廖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廖惠一支傳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後人又有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進而遷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輩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遷徙情況,《興廖氏族譜》所述較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亂,播遷於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於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後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於閩者益眾。至宋末,再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大埔、梅縣、興寧、五華等地區。”明代,山西大槐樹廖姓分遷於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地。清代,閩粵廖姓有入臺進而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餘下全文>>
姓廖的由來
【廖姓】
■姓氏源流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
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後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鉅鹿。
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後人所建。楚穆王四年滅英、立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4、出自躲避殷紂暴政,為繆、顏二姓所改。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所載,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商末,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黃河段),改姓為廖。
5、出自張姓,入贅廖家而改姓。據《廖氏大宗譜》所載,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其子孫遂為廖姓。
6、出自賜姓或其他小數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賜臺灣土著七姓,其一為廖;仫佬、瑤、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顓頊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為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遷徙分佈
廖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當時河南廖姓之昌榮,自不必言。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者。伯廖一支形成鉅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後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後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省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省)太守。另有晉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省)人,為最早入閩者。唐時,入閩者甚眾。唐初有廖姓隨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唐末有廖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廖惠一支傳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後人又有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進而遷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輩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遷徙情況,《興廖氏族譜》所述較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亂,播遷於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於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後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於閩者益眾。至宋末,再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大埔、梅縣、興寧、五華等地區。”明代,山西大槐樹廖姓分遷於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地。清代,閩粵廖姓有入臺進而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約佔全國漢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廖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四。
■歷史名人
廖扶:襄陽(今屬湖北省)人,一作廖扶,東漢學者,習詩畫。滿腹經綸,精通天文、讖緯風角推考之術,在當時的學術界享有盛譽。
廖湛: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在進攻漢中王劉嘉時,失敗被害。
廖化: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封中卿侯,為人忠烈,以果烈著稱。
廖剛:號高峰,順昌(今屬福建省)人......餘下全文>>
廖氏姓氏來源是怎樣的
廖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四。?
尋根溯源 1、出自己姓。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顓頊帝后裔叔安夏朝受封於廖國(又作蓼國,今河南唐河縣南),故稱廖叔安,其子孫以國為氏,是為河南廖姓。2、出自堯、舜時賢臣皋陶之後。《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後人所建,被楚所滅,國人有以廖為氏者。3、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所載,商末,有繆、顏為躲避殷紂暴政而隱於黃河西北(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黃河段),改姓廖。4、出自姬姓。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之子伯廖受封於廖,子孫有以封邑為氏者。5、出自張姓。據《廖氏大宗譜》所載,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子孫遂為廖姓。6、賜姓或其他。清乾隆二十三年賜臺灣土著七姓,其一為廖;仫佬、瑤、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 廖叔安。帝顓頊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為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繁衍播遷 廖姓最早發源於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當時河南廖姓之昌榮,自不必言。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者。伯廖一支形成鉅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後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後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太守。另有晉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人,為最早入閩者。唐時,入閩者甚眾。唐初有廖姓隨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唐末有廖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廖惠一支傳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後人又有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進而遷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輩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遷徙情況,《興廖氏族譜》所述較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亂,播遷於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於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後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於閩者益眾。至宋末,再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大埔、梅縣、興寧、五華等地區。”明代,山西大槐樹廖姓分遷於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地。清代,閩粵廖姓有入臺進而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約佔全國漢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郡望堂號 廖姓郡望有:1、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2、鉅鹿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
堂號:“汝南”、“中鄉”、“果烈”、“紫桂”、“武威”、“世採”、“垂裕”、“清武”、“崇遠”、“承?”等。?
宗族特徵 1、廖姓源於北方,歷數代演變,成南方姓氏。2、廖姓堂號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關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剛烈而來;“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書房命名而來。3、廖姓名人橫貫政、經、文、史等領域,尤其近現代史上表現出色。如廖仲愷、廖承志父子。4、廖姓字行輩份排列規整,讀之肅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譜》載有江蘇廖姓一支字行為:“清善正堅,明良式發,和平希廷,興家昌國。”
名人精粹 廖扶:襄陽(今屬湖北)人,東漢學者。滿腹經綸,精通天文、讖緯風角推考之術。廖湛: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在進攻漢中王劉嘉時,失敗......餘下全文>>
廖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鉅鹿。
3、出自偃姓,堯、飢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4、為繆、顏二姓所改。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