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有姓白的嗎?

General 更新 2025年05月28日

百家姓裡有姓白的嗎

白氏 267

歷史來源 「白」源出 ;

一 ; 遠古炎帝神農氏時,有個水利大臣叫白阜,曾為治水作出貢獻。他的子孫後代 就以“白”為姓。

白起(?~公元前257)

郿人。戰國時秦之名將,事昭王,因功封為武安君。長平之戰,坑殺趙降卒四十萬,後與應侯范雎有嫌隙,被免官賜死。後人或以白起為梨園武行所供奉的五位大元帥之一。

家族名人 白居易

地望分佈 河南南陽郡。

中國的姓氏中有姓白的嗎?

1)白姓在中國姓氏中居於第73位,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較多人口。2)白姓的來源比較複雜,有許多互無關係的支派。《元命苞》雲:“炎帝臣有白阜怪義之子,為神農通水脈,當為白姓之始。”這是白姓的一支。《新唐書·宰相世系》上說:“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孫虞仲封於虞(山西平陸東),為晉所滅。虞之公族井伯奚作為晉國伯姬的陪嫁奴隸到了秦國,後來得到秦穆公的賞識,受邑於百里,因號百里奚。奚生視,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後名,故稱孟明視。孟明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二曰白乙丙,其後以為氏。”白乙丙的後代以白為姓,形成了白姓的又一支。因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故這支白氏起源於今陝西。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狀二道》說:“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此白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此外,傳說古代南方有個白民國,唐代在其地置白州(治所為今廣西博白縣),當地人以地為氏,也稱白氏。此即《姓氏尋源》所云“《逸周書》白民之國,今之白州,或有以地為氏者”。白氏早期主要分佈於秦、楚、魏等地。戰國時,秦國有名將白起,郿(今陝西眉縣)人,屢戰獲勝,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後被逼自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子孫世為太原人。《新唐書》說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孫,而《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則說白起是白公勝的裔孫。白仲23世孫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白建曾孫白溫,任唐朝檢校都官郎中,遷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第六子白鍠,任鞏縣令,居鄭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香山,成為白氏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今河南偃師、伊川、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枝繁葉茂。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為安西(府治今甘肅臨潭縣東)人,白聳為馬平(今廣西柳州)人,這時還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時期還分佈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詩人,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被稱為“詩史”。此外,戰國時有兩個白圭,一為貿易理論家,一為水利專家。隋代有靈武(今屬寧夏)人白瑜舉,於大業九年(613年)起義,起義軍曾發展至數萬人。唐代還有文學家白行簡(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時宰相白敏中。五代後周有中書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代表作品《牆頭馬上》,元末有紅巾軍將領白不信。明代有水利專家白英。清代有書法家白雲上、名臣白準泰。近現代有豫西農民武裝起義領袖白朗,地理學家白毓昆,國民黨桂系首腦白崇禧等。

贊助廣告

百家姓中姓白的多嗎?

當然有了!我就姓白,你沒聽說過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嗎?

真沒文化,還問這麼低階的問題!

中國姓白的有多少人

只能回答你 N個

姓白的名人都有哪些?

白姓古今名人錄:

1.白圭,洛陽人,中國古代商界的代表人物,著《商經》八十卷刊行於世,天下商人皆效法,並尊其為商人的“祖師爺”;周天子賜白圭“華夏第一商人”,宋真宗敕封“商聖”。

2.白起:眉縣人,秦國時大戰將,善用兵,一生南征北戰,百戰百勝,為秦統一中國立下大功,受封“武安君”,世稱“常勝將軍”,又稱“戰神”。

贊助廣告

3.白建:南北朝時北齊人,歷官進侍中、中書令等,並賜田韓城。白彥虎,回族,清朝同治回民事變領導。

4.白鍠: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學,善於文章,尤工五言詩,有集十卷,十七歲明經及第,官

至河南府鞏縣令。

5.白樸:元代著名的戲曲家。所作雜劇今知有16種,現存《牆頭馬上》、《梧桐雨》、《東牆記》3種,都是描寫愛情的作品,其中前2種最有名。

6.白英:明代傑出的水利專家,曾為當時禮部尚書疏通河道出謀獻策,特別為大運河暢通做出了貢獻。

7.白朗:河南省寶丰人,清代寶丰農民起義領袖,反清反袁,打擊殘害中國人民的傳教士。後在虎狼爬嶺戰鬥中受傷犧牲。

8.白瑜娑:寧夏靈武人,隋末農奴起義首領。其出身奴隸,一呼四方皆應,聚眾數萬人,給隋政權以沉重打擊。

9.白居易:唐代傑出的詩人,貞元進士,歷任祕書省校書郎、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在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樸實無華,廣為流傳。

10.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三夢記》近於雜錄。

11.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從弟,唐代大臣。進士出身,歷仕武宗,懿宗二朝,兩度為相,政績卓著。

12.白玉蟾:閩清(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詔封紫清真人。博覽群書,善書,工畫,著有《海瓊集》等。

13.白景亮:元朝南陽人,知明法律,善於書算,官至衢州路總管。

14.白如冰,男,1912年3月生,陝西清澗袁家溝村人。原名白樹勳,化名高超。原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1927年11月加入中浮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6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參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1925年在陝西省清澗縣高傑村參加學生運動和宣傳、組織農民協會,任清澗縣大馬家山小學教員、白家河村任小學教員兼做團的工作,後任清澗縣袁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東區區委代書記。

15.白毓昆:江蘇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創刊《地學雜誌》。武昌起義爆發後,宣傳革命,策動灤州新軍起義,參與組織“北方革命協會”。後任北方革命軍政府參謀長,因兵敗被捕犧牲。

16.白崇禧:廣西桂林人,回族,皖南事變主要[1]者之一,國民黨桂系首腦,中華民國一級上將。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均擔任國民黨軍隊重要職務,曾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長江,白崇禧所統率的軍隊主力在鄂、湘、桂地區被殲滅。同年底,從南寧被蔣介石騙去臺灣,後任蔣介石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逝於臺北。

17.白大方(1913-1974),曾名白亦周,男,漢族,河北滄縣人,1913年7月生,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進人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西畫系學習。1935年畢業後曾任中學美術、音樂教員。1938年出於抗日愛國熱情,毅然赴延安,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並於同年3月入黨。以後又在中央組織部黨員訓練班和中央黨校學習。同年9月,新疆軍閥盛世才響應中國共產黨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幫助該省的抗日工作和建設事業。黨中央為此派出了陳潭秋、毛澤民等大批幹部。白大方也被派赴新疆。歷任新疆教育廳......餘下全文>>

衡陽什麼地方有姓白的姓氏

有,長留山

百家姓姓白姓向字輩下面是什麼輩啊

不知道你的具體意思,百家姓全是姓,沒有字輩,字輩是各自的姓氏自己排的。百家姓裡邊文姓在這一句:匡國文寇

百家姓 白姓的由來

白姓位列我國宋代《百家姓》第267位(……印宿白懷……),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

一、姓氏源流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羋姓,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尚龍錄》等資料所載,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縣包信東南),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名為氏,稱白氏,是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春秋時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名諱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是為陝西白姓。

3、據《姓氏尋源》及《元命苞》所載,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4、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唐置白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一帶),國人以地為氏,稱為白姓。

5、皇帝賜姓。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明時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後裔,分別取其祖輩名字中的每一個字立姓而來。因易卜拉欣,亦譯伊白來金或伊白拉金,故後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據《臺北縣氏族略》所載,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來。

③ 猶太人留居河南開封之後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達塔爾氏、巴依亞提氏,鄂倫春白依爾氏,土族白彥氏,漢姓為白。

⑤ 臺灣土著、佤、東鄉、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視子,一說為蹇叔子,春秋時秦國著名將領,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視率領下,白乙丙與兄西乞術將兵襲鄭,滅滑,歸途過崤山,遭晉軍伏擊,被殲,三將均被俘。後釋放回國,白乙丙等知恥而 後勇,三年後,又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白乙丙後積攻升為大夫,其後人以此為榮,遂有以其名諱為氏者,稱白姓,並尊白乙丙為白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白姓最早發源於陝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南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據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陝西發展繁衍。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隋代以後,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如“尋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唐時白仲後裔白溫,遷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東北);白鍠居鄭州(今屬河南省);白鍠之孫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省)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河南各地,蔚為壯觀。五代時,白姓遷於古時南陽,後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南下,紛紛徙遷南方。但總體看來,白姓仍以北方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北京......餘下全文>>

百家姓尋根祭祖姓白在哪裡

百家姓尋根祭祖,白姓發源於陝西、河南一帶

白姓最早發源於陝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南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據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陝西發展繁衍。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隋代以後,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如“尋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唐時白仲後裔白溫,遷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東北);白鍠居鄭州(今屬河南省);白鍠之孫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省)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河南各地,蔚為壯觀。五代時,白姓遷於古時南陽,後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南下,紛紛徙遷南方。但總體看來,白姓仍以北方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北京、天津等地。從清初開始,閩、粵白姓有陸續入居臺灣,進而移於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為多,這四省白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

有人姓白,哪白的來歷是什麼呢?

白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

源出:源自嬴姓、羋姓、出自以地名為氏、出自部落、出自改姓。

白姓最早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後,公子白未能繼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將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附近的平陽(今陝西歧山、噤縣一帶),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就以白為氏。

相關問題答案
百家姓有姓白的嗎?
百家姓有姓華的嗎?
百家姓有姓藍的嗎?
百家姓有姓商的嗎?
百家姓有姓安的嗎?
百家姓有姓鳳的嗎?
百家姓有姓燕的嗎?
百家姓有姓花的嗎?
百家姓有姓秋的嗎?
百家姓有姓水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