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歷史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6日

內蒙古有哪些歷史文化? 5分

內蒙古歷史文化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民俗節慶活動:

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那達慕,蒙古語為“娛樂”或“遊戲”之意,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那達慕開始以單純的歌舞娛樂形式為主,後來增添了摔跤、射箭、賽馬等比賽專案,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旅遊節期間,遊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嚐奶茶、還可以參與到騎射歌舞等節目中,充分體驗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風情。

贊助廣告

祭敖包活動一般在農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舉行,敖包,蒙古語為“堆子”,是用石頭壘成的一座圓錐體的臺子,上面豎著懸掛有經幡的旗杆和樹枝。在祭典結束後,還將舉行傳統的賽馬、摔跤等活動。

篝火節是內蒙古北部鄂倫春族人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倫春人會燃起篝火,並集體圍繞在篝火旁,載歌載舞,歡樂通宵

寫一篇對蒙古族歷史文化認識的論述類文章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是個“大家庭”。

對於蒙古族,大家肯定不陌生吧!那麼,對於蒙古族的禮節,大家又瞭解多少呢?

贊助廣告

當你來到蒙古的大草原時,你會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有種愜意的感覺。不久後,你就會看見路邊出現一位蒙古族人,你不用奇怪,這是蒙古族主人來迎接你們來啦!接著會不斷有蒙古族主人來迎接,他們會在你車子的前後左右圍成一個圈給你們帶路。

當你來到蒙古包時,你肯定會由衷地讚歎起來:“這裡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你要是用臨時學的蒙古語“賽怒!賽怒!”來讚歎的話,蒙古族人會更加高興的。

接著,主人會給你倒上自己釀製而成的香甜的奶酒,醇香的奶酒會使你更加喜歡這個民族,甚至會深深愛上這個民族。這也是對主人的尊重和親密。

品嚐完了香甜的奶酒,主人會帶你到美麗無邊的大草原上游覽一番,觀賞那美麗的風景。既然,生活在大草原上,馬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主人會給你挑上一批上等的好馬。有主人帶路,先熟悉一下蒙古的地理。接下來,主人會目視你在綠色的海洋裡自由馳騁。

蒙古族,是不是很特別呢,有這麼多的特色。五十六個民族,有著如此多不同的風俗,真是令人讚歎不已啊!

你好,望採納。

內蒙古一帶的歷史文化?

蒙古族禮俗 愛畜 如在草原上遇見畜群,汽車與行人要繞道走,不要從畜群中穿過,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畜主的不尊重。 做客 乘汽車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車上是否拴著馬,不要貿然駛入,免得馬驚掙斷韁繩跑失。進包要從火爐左側走,坐在蒙古包的西側和北側,東側是主人起居處,儘量不坐。入坐時不擋住北面哈那上掛著的佛像。進包後可席地而坐,不必脫鞋。不要坐在門檻上。 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是表達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不必勉強,可沾脣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讓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尊老慈幼 到牧民家做客,見老人要問安,須以“您”相稱。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對小孩不可斥責或打駕。不要當著家人的面數說孩子生理缺陷。 其他 到牧民家做客,要帶適當的禮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對迎面狂吠的牧羊狗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須至蒙古包南方較遠處,不可到蒙古包東、西側(有羊圈)、北側(氣味會隨風颳入包內)。冬天不要到包北、西側亂踩,因那裡的雪是化水食用的。離開主人家須道再見並致謝意。

蒙古族的歷史文化的貢獻???????? 5分

蒙古鐵騎飲馬萊茵河畔,橫掃亞歐大陸,滅城無數,屠人百萬,但是帶動恭進了亞歐文化的融合,這才有了元朝大批的外國人來中國做官、淘金、鍍金。

蒙古祕史是研究蒙古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嗎

蒙古祕史 是一部記述蒙古民族形成、發展、壯大之歷程的歷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現存最早的歷史文學長卷。

博樂的歷史文化

博樂是多民族聚集地區,主要有蒙古、漢、維吾爾、哈薩克、回等35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和風情習俗。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巴爾虎布里亞特和衛拉特三種方言。博爾塔拉境內的察哈爾蒙古原講內蒙古方言,因西遷與衛拉特蒙古(主要是土爾扈特蒙古)長期相處,語言相習,除少部分口語發音略有不同處,已普遍講衛拉特方言。蒙古文分胡都木蒙文和託忒蒙古文兩種,博樂蒙古族使用託忒蒙古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語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他們現行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字母文字。宗教信仰蒙古族最早信奉薩滿教,從元朝開始信仰藏傳佛教。藏語把僧人尊稱喇嘛(意為上人、師傅),因此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都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蒙古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過小年和春節。農曆臘月二十三,蒙古族稱為小年。蒙古族把春節叫大年,也稱白節。正月十五日是蒙古族的麥德爾節,也是每年最盛大的廟會。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民族,最盛大的節日是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維吾爾族還有卡巴克節,回族還有聖紀節。婚俗禮儀婚俗是少數民族的一項重要內容之一。蒙古族的婚禮儀式繁多,婚禮須經說媒、相親、定親、過禮、結婚等程式,極富民族特色。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民族,男女在正式舉行婚禮之前要舉行“尼卡”儀式,這種儀式由阿訇(神職人員)主持。傳統娛樂蒙古族的傳統娛樂活動有賽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稱,凡喜慶節日、宴會,均有歌舞相伴。民歌異常豐富,有《牧歌》、《習俗歌》、《諺語歌》、《思親歌》等。民歌分“長調”和“短調”兩類,彈唱時使用一種叫“託布秀兒”的彈撥樂器,發音獨特,聲調悠揚。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節奏歡快,舞步輕盈。民間舞蹈以《交拉哈勒》、《巴里津開勒》、《崩崩爾腔》、《奧里克特克》和《沙吾爾登》等最具特色。維吾爾族歌舞輕鬆愉快,自由活潑,主要是手臂和腳腿隨著音樂的節奏起舞,舞蹈姿勢沒有定式,隨意變化,“麥西來甫”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民族樂器有十幾種,常見的“熱瓦甫”、“都他爾”和“達甫”(手鼓)等。哈薩克族最著名的民間說唱藝術是阿肯彈唱,通常由一人或兩人邊彈冬不拉邊演唱。最為常見的娛樂活動有賽馬、摔跤、刁羊和姑娘追。“花兒”是回族人民獨有的民間歌唱藝術。

蒙古族服飾的歷史淵源

蒙古族服飾的形成與歷史發展是人類文化的顯性象徵,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認同意識和心理素質,又 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以及審美觀念,服飾的民族個性顯得尤為突出.

民族服飾可以說種類繁多,異彩紛呈,認真細緻地觀察中國民族服飾不難發現這種民族性,豐富性,多 樣性,實用性,區域性等特點,多彩多姿的服裝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是與自然生態 服飾是最能反映民族心理,民族氣質,民族性格的一種藝術,它除了具有特有的實用功能外,還是民族 民族服飾是一種符號與象徵,獨特的文化生存背景,使得其款式豐富,風格古樸,工藝傳統精緻.無論 是從文化內涵還是從穿著習俗來看,我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獨特的魅力.

民族服飾藝術既表現和反映史 詩,也表現和演繹神話傳說,呈現出濃郁的圖騰意識和神性意識,每當欣賞時,常常會讓人感受到原始宗教 觀念中靈魂不死的神祕力量,將我們與廣袤無垠的自然連成一個整體,使人,動植物及周圍的事物彷彿在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縮影.

蒙古高原作為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發祥地,幾 千年來經歷了匈奴,鮮卑,契丹,突厥,回紇,女真等民族更替,創造了璀璨的服飾文化.然而蒙古族作為一 個古老的民族,其服飾種類,款式風格與北方各遊牧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同時也與中原漢族服飾相 蒙古族服飾有著濃厚的草原風格和適合遊牧生活的基本款式.從其構成來講:有帽子,袍子,坎肩,腰 帶,褲子,靴子等.這些服飾構件由於穿著者的性別,年齡,職業,身份,地位,分工以及環境季節的不同而 各具特色.它的式樣,功能,製作工藝,審美特徵及穿著方法都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徵.

千百年來,蒙古族一直遊牧,縱橫馳騁於南起萬里長城,北抵浩瀚的大漠,東達興安嶺,西越賀蘭山的 這片蒼茫大地上,獨特的生息環境,”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經濟,加上南征北戰的軍旅歷史,造就了蒙古族 人民粗獷豁達,蒼勁雄健的民族氣質和獨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作為蒙古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蒙古 族的服飾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璀璨奪目的.同民族的起源發展一樣,蒙古族的服飾也經歷了一個歷史性的 內蒙古大窯文化的發現,證明了距今40,50 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人類 就過著原始生活並開始在這裡穴 居.新石期時代包頭轉龍藏遺址中發現了光滑,尖端銳利的骨針和骨錐以及蚌制的半圓形制品.這些發 現說明遠古時期的北方人群不僅開始縫製衣服,並且懂得了裝飾.而蒙古族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中的古老 部族,他們的服飾與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的服飾有著內在的聯絡.因為他們都是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 民族,其衣著打扮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北方各民族因從事畜牧業,上身穿褶,下身穿 褲,稱之為”褲褶服”.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採用其服飾並學習騎射,歷史上稱為”胡服騎射”.北魏時期蒙古 族用”扎葛爾”布做衣服.唐宋以後大批布匹,綢緞,天鵝絨進入蒙古地區,服裝面料的大變化,使得該民族 的服裝樣式借鑑了當時的突厥,契丹的圓領,長袍,束腰,罩襆頭,穿短靴等適合牧獵的服飾,並且根據本民 族的喜好加以改進.到13 世紀,蒙古族先民形成了披髮而椎髻,冬帽 而夏笠,男子戴耳環的服飾特色.其 形制是衣裳連屬,衣式較窄而下裳較短,腰間有許多褶皺,還在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在元代的陶俑及壁畫 中均可見此種服飾,此時的長袍為大袖盤領,並改北方民族傳統的”衽”為”右衽”,這種形制奠定了蒙古 公元11,12世紀蒙古民族已經成為草原上強大的民族,服飾文化的發 展也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隨 著民族的發展,服飾制度的建立,服飾的面料與款式也逐漸地豐富起來.......餘下全文>>

為什麼要學習繼承民族歷史文化 蒙古族的 求答

首先你是人!不是動物!所以你要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文化和歷史是你祖先的精神墳墓!你得去掃墓

蒙古族地區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分析它的特點。

詳見baike.baidu.com/view/2琺75.htm

蒙古族禮儀文化的來源

蒙古民族是重視禮儀的民族。從《長春真人西遊記》中可以看到,成吉思汗肇興於朔漠之時,各種禮儀已經整然有序。成吉思汗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遣侍臣劉仲祿“如朕親行”的虎頭金牌去迎接邱處機。邱處機所到之處,蒙古族群眾皆以稽首禮夾道歡迎。到元代,蒙古族的禮儀又有新發展。元初,衷從本俗之禮(即蒙古族禮儀,見《元史·禮樂》),至元六年,忽必烈又“稽諸古典,參以時宜”,豐富了蒙古族的禮儀。

十三世紀出使蒙古草原的柏朗嘉賓說,蒙古人非常講究禮儀,“十分尊敬別人,互相間不論誰都是友好的”。蒙古族這種尊敬別人的風尚,至今仍能到處可見。在今日草原上,蒙古人見面必互相致問候,即使邂逅相遇的陌生人也要問好。如是平輩熟人則互問:“賽音白努?”(意為你好)接著互相問全家好,草場好,牲畜好,最後互問“索寧尤白那”(意為有什麼趣問,或有什麼新聞)。如客人需要到家裡敘談,主人則前邊引路,行至蒙古包或板升(房子)門前,主人站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前,微鞠身軀,左手指門請客人先進。進入室內落座後,則用奶茶相待(農業區則用紅茶待客)。當客人離開時,主人則送至路上,然後互致“白日太”——再見。

成吉思汗制定的大札薩中說,行路時經過用餐人的旁邊,要下馬與之共席用餐。這是蒙古族傳統的禮俗之一。據《蒙古祕史》說,朵奔蔑兒幹獵於脫豁察黑溫都爾山林中,遇見兀良哈歹人殺三歲鹿而燒其肋髒者,朵奔蔑兒幹說:“朋友,將分子肉來!許之。”兀良哈歹人自己把鹿身上象徵福氣的部分和皮子留下後,就把鹿肉全部分給了朵奔蔑幾幹。此事說明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並沿襲至今。行路熱在與用餐人共席用餐時,也必須對主人特別敬重,如不是特別飢餓,略作共餐的表示即可。

古代蒙古人見面時有互贈皮條之俗。後來,哈達傳入蒙古地區後,為蒙古人所吸納併成為蒙古族最上之禮敬用品。凡遇喜慶佳節,賓客迎送,或朋友見面,首先互獻哈達表示慶賀。同時也是喪葬時表示哀悼的敬謁禮品。哈達的質料分絲綢、或絹紗及用白布製成的普通品。以白色為主,也有藍、紅、黃、綠色的。蒙古族歷史上則注重藍綾哈達。其長短不等,一般禮尚往來所用者為一尺三寸至三尺,特別重大禮儀時才用三尺以上的哈達。至今蒙古族仍把哈達作為重要禮敬用品,敬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託著遞給對方,受者也躬身雙手接過,並表示謝意。獻哈達分敬獻和互遞,朋友相見則互遞,專門拜訪某人或對政治、宗教界高階人物則敬獻哈達,其質料也上等。

哈達原為藏族的禮敬用品。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擬指哈而言。但哈達成為蒙古族人民日常交往禮節中的禮敬用品,當在明末及清代隨著喇嘛教的盛行,廣泛流行起來。據說,北京崇文門的別稱“哈達(德)門”,就是因為清代蒙古人進京拜謁時多為蒙古族的歷史文化現象,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由於在清代鼻菸壺風靡一時,大約從乾隆初年開始,“料煙壺之制”興盛(見《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幾乎官商所必備,在蒙古地區也流行起來,朋友見面,第一件事互贈鼻菸,以示敬意。此俗在內地雖於民國以後漸衰,但在蒙古族中仍盛行。特別是在伊克昭盟地區,一直到本世紀五六十年代,鼻菸壺仍是人們見面時的必備之物。無論貧富,也不分男女,平時都以一個精美繡花小口袋裝上鼻菸壺,懸於左脅下,在會客時,彼此取出互遞鼻菸壺。遞鼻菸壺也分長幼,即長者向晚輩遞鼻菸壺時,只上身略屈,以右手遞過去就行了。但晚輩必須一腿彎曲雙手接受,恭敬的嗅一下後躬身奉還。晚輩向長者遞鼻菸壺,也必須一腿彎曲雙手奉上,長者接過後略表笑意即可。   現在這一習俗漸衰,除在民間婚禮和喜慶之日仍有使用外,已不多見,基本上為互蒙紙菸所代替。...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族的歷史文化?
蒙古族的文化?
蒙古族的代表性的節日?
回族的歷史由來?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蒙古族的節日民俗?
蒙古族的重要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是?
回族的特色文化?
赫哲族的風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