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17日

土家族的傳統文化

一、在歌舞方面有:有六百多年曆史的儺堂舞,集祭祀、祈禱、歌舞、社交為一體的擺手舞,祭祀性舞蹈茅古斯舞。

二、宗教信仰方面,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

三、飲食方面有:重陽節打粑粑、用豬頭等物品祭祖、熬煮瓦罐茶等。

四、建築方面,主要有吊腳木樓。

五、節日方面,有牛王節、嫁毛蟲節、舍巴節、女兒會等。

六、土家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區。

土家族的文化特點??詳細。

現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 黔江等縣也有分佈。

贊助廣告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 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 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 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 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 “土生土長的人”。2 0 0 0 多年 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 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 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 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 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 。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 用土家語。

贊助廣告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 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 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白虎崇拜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 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 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 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凶殘 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 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昇天 。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 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 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 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戰時所持的(釒 享)釺、戈、劍上面,都鑄鏤有虎頭形或鏤刻有虎形花 紋。如今小孩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蓋“貓腳”花衾被 ;門頂雕白虎、門環鑄虎頭。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 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語為“拔步長”,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世業 跡的一種古老舞蹈。形式風格,異常古樸、別緻。每逢 過年節跳擺手,都要跳這種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組成,為首的祖輩叫 “拔步長”,其他的是小輩兒孫。這樣就組合成一個家 庭。無論輩份高低,渾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樹葉包紮 ,甚至臉面也用稻草樹葉遮蓋住,頭上還要扎五條大棕 葉瓣子,四根稍彎,分向四面下垂。跳演至《接親》時 ,特別要用稻草紮根男性生殖器,夾在兩腿中。觀看跳 演的人,沒有誰認為是“醜事”,卻覺得這樣裝扮才真 實。

“毛古斯”舞,從動作到內容,都別具一格。演出 自始至終,講土話、唱土歌,形態滑稽,詼詣有趣。碎 步進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擺,渾身顫動。搖頭聳肩, 茅草刷刷作響,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獷的儀態。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當自由,不受內容的限制 。可歌可舞,可做遊戲,玩雜耍,翻跟斗,打鞦韆。

土家族文化有哪些?

土家族 舞蹈:擺手舞 肉蓮花 茅古斯舞

歌曲:這山沒得那山高 廠 放牛山歌 、、、、、、、具體有幾百首 我一時想不起了

民俗;一般女孩子出嫁都會 哭嫁、、、、、、

土家族的喪葬文化習俗

土家先民曾實行火葬、巖墓葬、懸棺葬,他們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擊鼓踏厲而歌,叫嘯以興哀;而後受漢族喪葬習俗的影響,逐漸採用土葬,但他們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喪、歌喪來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現今猶存的許多土家地區的地名,諸如“箱子巖”、“仙人洞”、“蠻王墳”、“棺木巖”等,都是對土家先民曾有過巖墓葬、懸棺葬習俗的追述。?

土家族儲存到現今的古老葬谷是“繞棺”和“跳喪”。?

“繞棺”,又名“打繞棺”,或名“穿花”,廣泛地流傳於湘鄂西及川東部分土家族地區。老人去世,停靈樞於堂中,請巫師行法事祭祀,“繞棺”時,靈堂紅燭高照,香爐香菸嫋嫋,棺木右角點“長明燈”一盞;巫師將法咒一念,昭告亡靈,“繞棺”就開始了。“繞棺”活動,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數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擔任領頭,現今,以年長者出任,其他人跟後,圍繞棺木,不能出離靈堂,故稱“繞棺”。歌詞內容廣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話傳說,曲調多變,伴之以鼓、鑼、鑔、鈸等打擊樂,氣氛歡悅而熱鬧,鄉土生活氣息濃郁,承襲了古代“繞屍而歌”之傳統。?

“跳喪”,可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鄂西長陽、五峰、巴東等縣流行的“打喪鼓”,又稱“跳仗鼓”;一類是湘西鳳凰、瀘溪地區流行的“打廩”,又稱“跳牌”“跳流落”。“跳喪鼓”與“繞棺”一樣,是一種喪葬性的歌舞活動。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終壽,不問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為死者“跳喪”。

跳喪,先跳什麼,後跳什麼,都有一定儀式程式。一般分為七項程式:

一、 待師,跳者為表謙虛客氣,邊跳邊等待師傅臨場指導;

二、 跳喪;

三、 搖喪;

四、 跩喪;

五、 穿喪;

六、 退喪;

七、 哭喪。

哭喪,只在與漢區臨界地區方有。這七項跳喪儀程,都由掌鼓者指揮,跳喪人跟著鼓點的變換而變換儀程。歌詞的內容豐富多樣,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農桑魚獵的;有唱風土人情的;有唱男女愛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謂“長歌為哭”,“以樂致哀”,慰死者英靈,為家屬“散憂”、“解愁”驅逐死者家裡天災人禍,賜降吉祥瑞氣,獨具民族性。?

“打喪歌”,又名“唱喪堂歌”,或叫“坐喪”,也是遠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種葬俗傳至今日。這種“打喪歌”,鄂西、礌西、川東土家族地區,直至現今,還相當盛行。“打喪歌”分兩種形式:一種是一人擊鼓,領唱,眾人相和。另一種是不只擊鼓,還要鼓鑼鈸笛嗩吶齊備,“打圍鼓”,唱戲曲,這也很別緻。聽唱觀看的人很多,“坐喪”“打喪歌”成了群眾一種娛樂活動了,將“憂愁”、“悲痛”驅逐於九霄雲外了。

土家族有些什麼文化活動

一、居住區域:土家族主要分佈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與漢、苗等族雜居。

二、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

1、服飾。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2、 住房。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3、習俗。 (1)婚姻: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2)喪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唸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3、宗教信仰。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通道教。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凶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4、飲食習慣。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餘下全文>>

土家族有什麼文化值得挖掘和傳承

很多民族的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不是一時一世的領導頭腦發熱做的政績工程,或者是在紙面上寫的宣傳文章,而是應該在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基礎之上,群眾自發的傳承,首先要保護的是自然環境,不能為了旅遊而旅遊。土家族的傳統生活方式,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原生態的生活環境,那麼就應該是在原有的生活狀態下優化,但不是全盤鋼筋水泥化。真正的文化是深入到這群民族的生活深處的。

土家族的文化藝術

土家語屬於藏緬語系,其傳統名字僅僅有名而無姓。例如:雍尼、布所、日客額、地額額、匠帥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嬤嬤、墨貼巴、儺貼巴、依窩嬤嬤、頭嘎、西朗等等土家人和大自然有天然的親和力,於是他們在取名時往往和自然有關。比如龍山坡腳的土家人現在給小孩起的乳名大部分還是為土家語名。例如:熱木(美竹)、亥木(盛竹)、阿聚什用(巖下大將)、岜必(小山)、麥鐵送(天官) 一是統治階級的官方語言記錄:據史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古巴郡的“南郡蠻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個大的氏族群體,但這幾個姓在當今土家族中是小姓,巴姓、瞫姓、相姓幾乎完全沒有。土家族姓氏與漢族大同小異,除了較為特殊的田、向、覃、彭、冉外,其他的李、楊、王、張、劉、陳、趙、黃、周等等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列順序與漢族百家姓人口數量排列順序大同小異。二是在不斷歸順中央王朝途中依附的漢名漢姓。這種情況十分複雜,簡單來說有土司被賜予漢姓,其所轄人員皆依附其姓。古代漢族規定蠻夷不可入仕,也有為了入仕而購買漢族家譜偽託於下。明朝時達到一個小高峰,以至於很多西南苗族和土家族的家譜都來自江西。還有一種是依歸大戶姓氏。無地農民依歸大戶後自然攀附大姓,這些自耕農子弟如若考取功名,大戶更加樂於承認其為宗族。 1、桃源大田覃氏 清乾隆十二年(1747)建宗祠於縣東羅家店。族譜創修於1931年。2、桃源木塘覃氏 宗祠在縣城東門橋。族譜創修於1929年。3、石門覃氏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光裕堂一修族譜,清道光六年(1826)二修,光緒元年(1875)三修,1922年四修。嘉慶十八年(1813)九如堂一修族譜,光緒八年(1882)二修,1931年三修。2004年光裕堂、九如堂及拳甫裔合修族譜。字派:世繼宗光祚,家聲慶遠長,文章遵正道,事業佐明堂,定國忠謨顯,安人厚澤揚,熙廷常懋績,奕代普聯芳,志學希賢聖,徵庸步壽康,百華祥豫兆,繁衍序彌昌。4、石門覃氏 清嘉慶十九年(1814)一修族譜,光緒八年(1882)二修,1931年三修。舊派:明大國正自以勳,宇宙調和遇聖君,念昔開基多用武,從今繼緒在修文,世傳韜略光先德,蘭桂騰芳永紹芬。5、石門長梯隘覃氏 清光緒元年(1875)、1921年、2004年與添順公裔合修族譜,現今2200餘人。派語:拳秀顯洪寶世正日雙嘉雲翔,永遠紹先緒,盛朝多明士,興業佐明堂。6、澧縣、津市覃氏 支譜始修於明,清道光元年(1821)二修,光緒十七年(1891)三修,1947年四修。2004年與石門光裕堂、九如堂合譜。派語同石門光裕堂覃氏。7、慈利覃氏 清光緒三十年(1904)纂有族譜。8、麻陽八里橋、蘭村覃氏 麻陽景公房舊議字派:慶廷時如應,天子萬代啟(興)隆,祖(宗)德光方遠,仁文紹國華,程序開世冊,昌大起家聲(老字“光”對新派“立”)。五大公房1990年三屆合修族譜新字:洪都京兆堂,詩書中科甲,立志輔朝綱,根培枝葉茂,積玉振家邦,健康享壽久,榮華富貴長,喜慶千秋景,祖傳萬代芳。9、張家界三潭坪覃氏 族譜創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1994年續修。三潭坪派派行:良尚宗光祚家聲慶遠長文章遵正大。石門派派行:世繼宗光祚家聲慶遠長文章遵正道。茅崗御派派行:廷胤洪聲純祖忠熙朝嘉世德永代著。中湖派派行:國尚大學仕明登正朝長文章遵孔孟。旋家峪派派行:囗囗囗德正紅大其士宗文章遵孔孟。青竹界派派行:萬正印新仕家啟壽遠長文章遵正大。榔溪派派行:萬正印新仕家啟壽遠長祖澤延恆永。大莊派派行:宗仲印文德家聲慶遠長文章遵正大。五溪派派行:汝效星茂世啟希士開成大運光德永。公定統一派行:良尚......餘下全文>>

土家族的起源?

土家族的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來源於秦滅巴後,定居於湘鄂川黔邊的巴人;二說根據湘西龍山、瀘溪、大庸等縣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土家語地名,認為土家族主要來源於湘西土著,與進入的巴人、漢人融合而成;三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族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雲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來源於唐中葉的烏蠻。

泰滅巴以後,生活在武陵境內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漁獵山伐為業,繁衍生息。其首領依靠其同種或同姓的種姓血緣關係進行統治,維持內部關係。西漢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權。以後“零陽蠻”、“漤中蠻”、“巫蠻”和“澧中蠻”都起兵反抗壓榨。三國時,蜀漢與孫吳長期爭奪夔、峽和武陵地區,土家族成為他們相互爭奪的重要物件。蜀吳的長期爭奪,使武陵地區各族人民難以安生。這以後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區各部勢力迅速發展,經常處於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搐弛,戰爭頻任,社會動盪。唐朝開始,中央採取羈縻州縣制度,任命歸順的地方首領以州縣官職,治理其地,並準其世代承襲,使土家族日趨穩定,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加強。土家族人民在抗擊外敵入侵、支援紅軍長征。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哪裡是土家族文化的發源地?

湖北恩施,是巴文化的發源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這裡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搖籃,積澱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擺手舞、銅鈴舞、滾龍連響舞動山嶽,山歌、情歌,歌海如潮。所以,恩施不僅是一片旅遊休閒的樂土,更是一片民族文化的厚土。

恩施州風景以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和光怪陸離的奇洞異穴為主,主要景點有清江、騰龍洞、魚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擺手堂、梭步埡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腳樓、侗鄉的風雨橋、七月的女兒會、耕耘時的薅草鑼鼓、葬禮弗跳的撒爾荷、吉慶時跳的擺手舞,都展示著絢麗多彩的恩施風情。

古樸善良的恩施土家族苗族兒女演繹的民族風情,更是韻味綿長。這裡有東方情人節———土家“女兒會”;土家人的生死歌舞———巴東“撒爾嗬”;這裡還有29首世界民歌之一的《龍船調》……這是古老的土家族苗族先人們留給我們無價的寶藏。

這裡的山、水、洞,情,無不讓人神往,神奇美麗的恩施名副其實。

相關問題答案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苗族的風俗文化?
土家族的風俗文化?
屬於土家族傳統節日?
土家族的節日?
土家族的代表節日?
黎族文化?
土家族的民族節日?
黎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