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滿族的民風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滿族的民風民俗作文600字

滿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 叩頭禮常見於下級對上級、少輩對長輩。表示恭敬、侍奉、懇求之意,或春節拜年,均行叩頭禮。行禮時,先脫帽,跪左膝,後跪右膝,馬蹄袖一彈,雙手著地,連叩三下頭。此俗自建州女真時就有,《建州聞見錄》雲:"將胡(指女真人為官者)之見奴酋(努爾哈赤),脫笠叩頭,卒胡之於將胡亦然。"祭祀時也叩頭。

贊助廣告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傳說,當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和珍愛。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杆,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係上的忌諱和規矩。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衝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贊助廣告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乾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釦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繡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髮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釐米、寬約10多釐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髮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繡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繡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餘下全文>>

民風民俗的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夥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滿族風俗習慣

滿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富取博收外來文化並善於融匯創新的民族。滿族的風俗習慣很有特點。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過去,滿族男人冬季穿長袍,有的加外衫,套馬褂,穿皮、棉、氈單臉厚底鞋,戴氈帽頭,三塊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長衫,外套單夾馬褂,內穿汗褟、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夾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絛子(右開襟)襟上,袖口鑲五顏六色的雙絛子。梳旗頭、戴耳套、穿棉、單帶臉勾雲、繡花厚底鞋。滿族姑娘臨出嫁前繡門簾、枕頭頂,做許多繡花鞋。

居住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臺、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蓆,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簷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櫺外,窗櫺及門上亮子窗櫺構成各種圖案。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婚姻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複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簷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孃家人並拜......餘下全文>>

滿族的民風民俗作文450字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豔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 緊腰身、下襬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髮。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豔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滿族有什麼特別的習俗?

滿族的風俗 滿族的生育習俗與漢族的大體相同,但是由於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滿族的生育習俗中又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風俗。 滿族信奉薩滿教,因此,若三十而無子,則要請薩滿求子。婦女懷孕時有諸多禁忌,不準坐鍋臺、窗臺、磨臺,不準參加他人婚禮,不準侍奉神祖等。孩子出生前,要請薩滿向佛託媽媽禱告。產房不能設在西屋。孩子出生時,炕上要鋪草,孩子生下來,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則懸弧(樹條作成弓形,中間插一羽毛作箭)於門左,如果是女孩,則掛紅佈於門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請兒女多、身體好的婦女給他喂第一次奶,稱為“開奶”。然後,在第三天時為孩子行沐浴禮:用放了槐樹枝、艾蒿葉的水給孩子沐浴,並說一些祝福的話。再用薑片和艾蒿給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嬰兒的牙床,讓嬰兒大哭為大吉,稱“響盆”。用一根大蔥打嬰兒三下,是“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進搖車,稱“上車日”。搖車,也叫悠車。“養活孩子吊起來”,是關東“三大怪之一”。悠車育兒方便工作而且安全,這是由於狩獵生活而遺留下來的育兒傳統。孩子滿一個月後,要做“滿月”,掛上長命鎖,下搖車,取名;滿百日時,孃家送饅頭一百,謂之“蒸(增)百歲”,送錢一百,謂之“百歲錢”。滿族有睡“扁頭”的習俗,即讓嬰兒仰臥,枕內裝小米或高粱米,各為“睡頭”,時間長了,後腦勺就變扁平了。孩子至一週歲時,有“抓週”之禮,以測試孩子將來的志向。往昔,滿族自孩子降生時起,要給他掛上豬牙,以求孩子體健身強,可早立世。孩子五歲前,必須“跳喜神”(家祭)。在這一天,殺雞做糕,祭祀祖先。 滿族還有一個習俗是“換鎖”。孩子降生時,懸於門外的弓矢和紅布條,待其滿月後收回拴在子孫繩上,放在西牆的子孫袋中。向佛託媽媽祭祀求福時,將子孫繩拉到院中柳樹上,薩滿用柳枝給孩子灑水,驅除邪魔。然後,將子孫繩上的五彩線套在孩子身體上,三天後,收回放到子孫袋裡,因五彩線俗稱“鎖線”,所以此俗稱“換鎖”。 滿族是一個重禮節的民族,俗稱“滿族禮大”。滿族先世古風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瑣、嚴格的禮儀。 尊上敬老是滿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者必鞠躬垂手而問“賽音”(滿語的“好”之意)。平日裡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大安又稱“打千兒”,滿語稱“埃拉搭拉米”。動作是:先撣箭袖,袖頭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後彎,頭與上身稍向前傾,左手貼身,右手下垂。 請小安就是問安,即垂手站立問好。婦女請安時,雙腿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俗稱“半蹲兒”。往昔滿族貴族之家,晚輩對長輩每天都要請安,謂之“定省”,分早安稱“省晨”和晚安。 抱腰禮是滿族大禮,也稱抱見禮。行禮時,行禮人右腿搶上一步,兩手張開,左膝著地,雙手抱住受禮者腰部,頭輕輕頂於受禮者胸下,受禮者略彎腰,雙手輕撫施禮人的頭。 擦肩禮是平輩相見時,“打千兒”後,互碰雙肩表示親近,俗稱碰肩膀頭。 叩拜禮是滿族大禮,也叫“叩頭”,一般在重大莊嚴的場合時施此禮,有頭撣袖、跪、叩頭等動作。祭祖跳神燒香時叩三個頭,見皇上則要三拜九叩。 拉拉禮是滿族婦女的常禮。一般兩個平輩婦女相見時,互拉雙手問好,稱“拉拉禮”。 撫鬢禮是滿族婦女拜見公婆或賓客、長者時施的禮。行禮時,婦女以右手指從眉上額頭至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滿族有重小姑的習俗,滿族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很高。 滿族人大方好客,有客人來均熱情招待,盡出所有,東北民間待客上菜仍以成雙碗碟為習,且內眷不避。 在滿族聚居的地方,鄰里之間......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關於滿族的民風民俗?
關於滿族的節日?
關於傣族的民風民俗?
關於白族的民風民俗?
關於回族的民風民俗?
關於苗族的民風民俗?
關於彝族的民風民俗?
關於壯族的民風民俗?
關於苗族的節日風俗?
關於星座的古風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