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五行屬性?
德字在五行中屬於什麼?
五行為土、木,本義為登高,攀譁。在人名中引申為善良仁慈、品行端正、胸懷寬廣、道德高尚、吉祥安泰等含義。
德,請問這個字五行到底屬什麼呢?康熙字典說屬火,但也有說屬土和木的,請老師講講到底屬什麼,說詳細些 30分
康熙字典,德子的確屬火,也屬土和木,因為康熙字典是按照筆畫來確定的,古字有很多種寫法,而且寫法不同,字義就不同,所以屬性也不同。還有古人為了避諱,字會少寫或多寫,您要知道皇太極的年號有崇德這個東東,所以到了康熙手裡,這個字就亂七八糟了。
德字輩後跟五行屬火的什麼字好
李德耀lǐdéyào
繁 體:李 德 耀 五 行:火 火 火
簡體筆畫:7 15 20 繁體筆畫:7 15 20
德、蘭,這兩字的五行屬性是什麼?
德是至聖埂物,視當今朝代而定,如周徳為火,秦德為水,當今為火德,若家族有本命字,且所持者能顧持家族,則德的五行屬性為本命字屬性。
蘭為木容,臨春而生,當屬木。
希望回答能有所幫助,若是用德、蘭,這兩字起名的話,總體是少陽木德。
皇帝年號帶德字的有幾位
第一個帶德的年號是陳後主陳叔寶的 至德583-586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號 建德 572-577
北齊高延宗的年號 德昌 576
唐高祖李淵的 年號 武德 618-626
唐高宗李治的年號 麟德664-665
前蜀後主王衍的年號 乾德919-924
後蜀高祖孟知祥後主孟昶的年號明德934-937
唐肅宗李亨的年號 至德756-758
唐代宗李豫的年號 廣德763-764
渤海定王大元瑜 的年號 永德810-812
大理段思聰的年號 廣德960-967
大理段廉義的年號 上德1076
大理段思平的年號 文德937-940
唐僖宗李儇的年號 文德888
後梁末帝朱友貞的年號 龍德921-923
後周太祖郭威世宗郭榮恭帝郭宗訓的年號 顯德954-961
宋太祖趙匡胤的年號 乾德963-968
宋真宗趙恆的年號 景德1004-1007
南宋恭帝趙顯的年號 德祐1275-1276
西夏崇宗乾順的年號 元德1119-1127
閩國王延政的年號 天德943-945
北遼蕭德妃的年號 德興1122
大理段智興的年號 盛德1176-1180
金海陵王完顏亮的年號 天德1149-1153
西夏崇宗乾順的年號 大德1135-1139
元成宗鐵穆耳的年號 大德1297-1307
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 宣德1426-1435
西夏崇宗乾順的年號正德1127-1134
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 正德1506-1521
陳理的年號 德壽1363-1364
清太宗皇太極的年號 崇德1636-1644
清代的龔春臺的年號 漢德1906
清代大成國陳開的年號 洪德1855-1861
大理段思聰的年號 聖德
大理段思廉的年號 保德
大理段思曠的年號 順德968
溥儀的年號 康德1934-1945
德的含義
德是人間富貴根,道在五德之上,成仙得道,須先修德,德從心修,無為而求,內修清靜,寡慾無爭,外修天道,真氣除煞。坐立不忘我道,出入皆抱善心。忠孝濟世首身,節儉利人清修。古今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道士在生活上經濟上都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視拋家棄子而出家為罪過,是逃避責任。以慈、儉、讓三字為指導,品行端正,致虛守靜,不易被物慾所迷惑,修心養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為人謙虛溫和但不軟弱,抱元守一頭腦靈活,大多道士學習武術兼修醫術,度己度人,每天研習《玄門早晚課》、《道德經》、《莊經》等道教典籍,文學素養及個人涵養都是相當出色。我承認道門中人確實有些心術不正、拜金之徒,但世間此類鼠輩亦不在少數,指責別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不要抬起手抽自己嘴巴。道心可御人心,人心可化道心,道心至虛,人心至實,道心至公,人心至私,人心有假而多變,道心至真而唯一。太平道從追求“太平”的社會理想出發,將德“主養”的觀點推廣到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進退多便”,“以德治者,進退兩度也”。並且將“德治”列為幫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僅次於“元氣冶、自然治、道治”。《太平經》認為“德”和“刑”相對立。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與“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與“德”,至於行“嚴畏智詐”之術,只能收服那些言行無狀的小人。《太平經》還將德“主養”的觀點推廣到個人的修養上,批評“人不力學德,名為無德之人”,無德之人必“好害傷”,因此,是“凶敗之符”,是“最劣弱困窮小人之名字”。這種人是“天不愛,地不喜,人不欲親近之”,他們“為王者致害,為君子致災,鬼神承天教,不久與為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爾注》中,亦有多處對於“德”的闡述。注“玄德”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注“常德”為“道德常在”,可見,五斗米道是主張“道德一體”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教義著重在宇宙觀、社會觀和神仙觀方面的建設。《西升經》就是以體用關係闡述“道”和“德”的關係的,稱“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劉仁會註解說:“宥物於無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體現於“物”之中的屬性——“仁”。唐代李榮註解說:“道既虛無,德亦神妙。虛無神夢,畢竟清靜。而人若能虛心無身,自然歸道;抱神守妙,自然歸德也。”又注稱:“聖人無心,不起貪慾,道在於己,德止於身,故曰:留也。用道,則道流遐邇;懷德,則德被幽明,既為人之所歸,亦為鬼神之所伏從也。”因此,人能歸道,也就歸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辦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帶的道教卻大多從一般的“道德”觀念闡述“德”。葛洪的《抱朴子內篇》要求個人“積善陰德”,這個“德”解釋為“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災”,而治國之君以及忠臣輔佐則應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於太平。唐代,道教教義體系逐漸充實完備。吳筠在《玄綱論》中稱:“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吳筠認為:“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鹹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這就將天地陰陽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視為“德”成之物,包括“靈仙、鬼神”。唐宋以後,道教教義著重探討人的問題。宋徽宗注《西升經》有《序》稱:“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道德,人所固有也。”這就將“道”和“德”視為人所共有的稟賦。古時,“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淵認為:“德者,得也,......餘下全文>>
德字的由來和背後的故事
德,漢字。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發展去發展社會,提升自己。
德的意思是: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順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無,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發展去發展社會,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例項,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瞭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係。
德 <動>
(形聲。從彳,惪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本義:登高,攀登)
同本義 [ascend]
德,升也。――《說文》
君子德車。――《易·剝》虞本。按,與剝廬對文。登也,升。君子以順德,亦本字。
感激 [be grateful]
然則德我乎。――《左傳·成公三年》
通“得”。取得,獲得 [get]。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墨子·節用上》
德〈名〉
道德,品行 [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
德,德行。――《篇海類編》
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
和德這個字長的特別像的字
徳 de 第二聲
現在寫德字通用中間有一橫的,而缺橫的徳古代也有用,一樣的意思,不過徳還有一音,念duo第二聲。
德字的形近字?
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