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公曆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急需
1、陽曆的來歷
陽曆即太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曆又稱“新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互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2、陽曆閏年的確定
一般來說,用4去除陽曆的年份,能除盡的就是閏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閏年。但是,因為陽曆一年的確切天數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時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閏加一天的話,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會多加出3天來,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訂了一條補充規定:每逢陽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閏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閏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3、陰曆的來歷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4、陰曆閏月的確定
至於陰曆哪一個月,這就牽涉到了節氣了。說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往細方面說,應該說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這十二個中氣,哪個中氣屬於哪個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穀雨是三月的中氣;小滿是四月的中氣;夏至是五月的中氣;大暑是六月的中氣;處暑是七月的中氣;秋分是八月的中氣;霜降是九月的中氣;小雪是十月的中氣;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氣。
至於十十個節氣在哪幾個月裡,那就不一定。又陰曆的一個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點,可是從一箇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卻平均是30天半少一點。這樣中氣在陰曆的月份裡要逐月推遲1天光景,到一定的時間,中氣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個月的末尾,如果挨著的第二個月又是小月,很可能這個月就沒有中氣,因為下一個中氣移到第三個月的月初去了。中間的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算是上個月的閏月。舉個1998年的例子:陽曆6月21日是陰曆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氣);而陽曆7月23日是陰曆六月初一,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氣),從陽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這個陰曆裡面(陰曆五月完了以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氣小暑,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算是閏五月。所以陰曆閏哪一個月,是按一定規則由人定出來的,並不神祕
我國使用陽曆是在1911年建立民國開始的...餘下全文>>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陽曆?
陽曆即太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曆又稱“新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一般來說,用4去除陽曆的年份,能除盡的就是閏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閏年。但是,因為陽曆一年的確切天數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時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閏加一天的話,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會多加出3天來,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訂了一條補充規定:每逢陽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閏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閏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先有陰曆
陽曆功民國元年才普及,而陰曆產生的確切日期雖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公曆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公曆什麼時候有的我不知道,是西方國家的歷年,即陽曆。農曆是中國記年曆法,即陰曆。換句工說公曆(陽曆)是根據太陽計數。農曆(陰曆)是根據月亮計數。
公曆的日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的,是按哪個國家為主!
國際上使用的歷法有幾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公曆、回曆和佛曆,即所謂三大曆法。
公曆原是基督教的教歷,基督教徒以基督誕生那年起算記年,基督誕生前的年代稱公元前,誕生後的年代稱公元。如今,公曆已成為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歷法。
回曆是從伊斯蘭教祖穆罕默德避難入麥地那一天算起的。回曆的元年元月元日是公元622年7月16日。回曆以月亮盈虧計算,一年為三百五十四天,與公曆相差十一天。儲歷又分太陰和太陽年法兩種。
佛曆是泰國、斯里蘭卡、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國,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區通用的歷法。佛曆是從佛祖釋迎牟尼逝世那年,即公元前543年算起。
參考資料:xxy.vip.sina.com/data/data_107.htm
陽曆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開始使用陽曆是在1911年建立民國開始的
1、陽曆的來歷
陽曆即太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曆又稱“新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2、陽曆閏年的確定
一般來說,用4去除陽曆的年份,能除盡的就是閏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閏年。但是,因為陽曆一年的確切天數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時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閏加一天的話,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會多加出3天來,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訂了一條補充規定:每逢陽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閏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閏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陽曆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不是我國什麼時候採用的)
1912年1月1日開始。另外,你對陽曆的概念是錯誤的……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開啟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國父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也開始了國號紀念,西曆紀月日的時期。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佈退位詔書。1912年為民國元年,新中國為與國際接軌,直接採用西元作為官方曆法。
先說一下陽曆的概念,陽曆是太陽曆的簡稱,所有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365.2422天為一年的歷法都稱為陽曆,中國曆法中的天干地支紀年法(俗稱八字)就是陽曆的一種。而你說的陽曆,現在是官方曆法,可以叫公元,學名格里高利曆,簡稱格里曆。
再說一下公元的概念,公元即公曆紀元,是一個國家建國的時候公佈的官方曆法,民國的時候,公元是國號紀年,西曆紀錄月日,清代的公元則是我們現在的農曆。
我們現在的公元是使用國家最多的歷法,該曆法稱為“格里高利曆”,簡稱“格里曆”,1582年10月,天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下令,為不足曆法上的誤差,直接砍掉了10天,10月4日之後是10月15日。這個月只有21天。而新曆法是400年閏97天,被400整除的世紀數年份為閏年(如1600年,2000年,2400年),不是的則為平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2500年等等)閏年2月是29天,平年2月28天,新曆法3000多年才會有一天的誤差。改歷前為“儒略曆”,或“舊曆”四年閏一天,400年閏100天,東正教區並沒有改歷,直到蘇聯的十月革命才改歷,而十月革命的名字,是舊曆的名字,而這時候,新曆與舊曆的誤差已經擴大為13天。你所說的陽曆,就是格里高利曆。
中國的歷法是“陰陽合曆”,天干地支紀年法則是陽曆的部分,24節氣是中國農曆的核心,它分為12節氣和12中氣,12節氣是每個月的第一天,而12中氣則與陰曆閏月有關,稱為“無中氣置閏”,我們現在的農曆,是1645年開始使用,改歷原則是借鑑了西曆的新曆(曆法制定者之一的徐光啟是一位天主教徒,該曆法明末開始修訂,但未來得及實行,明朝就結束了,直到清代順治二年,即1645年才開始實行),重新確定了春分(Spring Equinox),秋分(Autumn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冬至(Winter Solstice),然後重新確立24節氣在黃道中的位置與日期。這次改歷也是中國曆法上對曆法結構的最後一次改歷,簡單的說就是平氣改定氣。
1970年電子時的發明,使各國的不同版本的歷法最終固定下來,誤差則以潤秒來向全世界公佈。
陽曆是哪個發明的?是先有陽曆還是先有農曆?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陽曆?
為了調整曆法年的平均長度,使其與迴歸年的長度相符合,有時就需要調整個別月份的長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數。這個被調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稱為儲閏月”。
閏月這種制歷方法最早是我國發明使用的,大約開始於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臘要早160多年。我國曆法採用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時期和國別是不同的。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曆中以朔月的長度29.5306日為1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迴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需要置閏,使陰陽曆各個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對應的關係。我國古六歷中用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的閏月法,每逢閏年所加的月便稱為“閏月”。閏月放在一年的年終,例如,秦代和西漢初期使用的《顓項歷》,以十月為歲首,把九月做為年終,閏月就放在九月之後,而稱為“後九月”。到了西漢初制定太初曆時,把閏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並規定以沒有中氣的那幾個月作為閏月,月序仍用上個月的月序,只要稱其為“閏某月”。這一置閏規則在採用平氣的歷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時憲曆時,則改用定氣注歷,如繼續單純以沒有中心置閏的規則,有可能一年要置兩個閏月。因此,又補充規定:以兩次冬至之間包含有13個月的定為閏年,閏年的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定為閏月。這一規則一直沿用至今。閏年中以閏四、五、六月最多,閏九、十月最少,閏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則不會出現,至少在幾千年內是這樣的。
在公曆中,閏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個月,而是在某一個月增加一天,以保證曆法年與迴歸年相一致。例如《儒略曆》和現行《公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過四年(現行公曆有時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這一年就是366天。這年的二月就是閏月,而這一年也叫閏年。
農曆閏月及其計算
農曆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迴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迴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迴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迴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迴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迴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迴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餘下全文>>
陰曆和陽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的?為什麼要分陰曆和陽曆?
公曆和農曆不一樣.我國目前使用的有公曆(又叫陽曆)和農曆(又叫陰陽曆)兩種. 公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比迴歸年短0.2422天,叫做平年.這樣,4年就要相差23小時15分4秒(5小時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這一天加在2月裡,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閏年.但這樣一來,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時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應少增加3天.為了便於計算,就作了"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規定.
我國目前使用的有公曆(又叫陽曆)和農曆(又叫陰曆)兩種. 我國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使用農曆.農曆一年中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但13個月中有一個月稱為閏月,如閏七月,閏三月等,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內.因為12個朔望月為354.3672天(29.5306×12),與迴歸年相差11天,過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過3年後就加一個閏月來消除這種誤差,這樣這一年就有13個月.我國南北朝時代,天文學家祖沖之發現,如果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就和19個迴歸年幾乎相等,這就是19年7閏.這個發現要比古希臘人早160多年.
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主要依據的叫“陽曆”,以月亮圓缺為主要依據的叫“陰曆”,兩者兼備的叫“陰陽曆
我國是什麼時候實行公曆的
A辛亥革命後
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通稱陽曆。我國從辛亥革命後即自民國元年採用陽曆,故又名曰“國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曆”。1949年正式規定公元紀年。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用公曆?
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曆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