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姓的來源的故事?
有誰知道.姓嚴的是怎麼由來!
嚴姓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最廣為流傳的是出自莊姓的說法。《史記》雲:“楚之先,出自顓頊高陽氏。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吳回繼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季連。季連,羋姓,楚乃其後也。周文王時,季連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時,封鬻熊之後熊鐸於荊蠻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國君莊王后代以諡為姓,始有莊。 東漢莊光避明帝諱,改為嚴姓。 此外,其他幾種說法有: 戰國時代時,秦國昭襄王任嚴君疾為相,封他於蜀郡嚴道縣(今四川滎經縣),號嚴君,故以邑為氏。 據《姓考》記載,古代有嚴國,國人以國名為氏。 據《晉書》記載,五胡十六國時後燕有丁零人以嚴為氏。 少數民族中滿、彝、土、錫伯、朝鮮等族皆有嚴姓。避諱改姓。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諡為氏》所載,嚴氏本為莊氏。戰國時楚王侶,諡號為「莊王」,其支庶子孫逐有莊氏。東漢時,漢明帝為劉莊,為諱避皇帝的名諱,令莊氏改姓「嚴」氏( 「莊」,「嚴」兩字同義 )。西漢時的莊光後改為嚴光。魏晉之際,有複姓本姓「莊」者,故有莊,嚴二氏之分。距福州不遠的陽岐,小村莊內居住的大部分是嚴姓人家。說起嚴姓,就不得不首先提到莊姓。莊與嚴二字,組成的莊嚴一詞,表示著一種肅靜的意思。奇妙的是,用這兩個字來表示的中國姓氏,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福州陽岐嚴培庸說:“我們陽岐的嚴家,是在唐朝天佑年間,那個時候,跟閩王福州的皇帝閩王王審知,他從河南光州固始縣來的。所以福州有十多個姓,都是閩王王審知帶來的。那我的祖先、始祖嚴懷英,懷是胸懷的懷,英是英雄的英,嚴懷英是我的始祖,他就是跟著閩王王審知來這裡的。他人很正直,很勇敢,會打仗、有功,後來官拜朝議大夫。” 嚴姓的發源地,主要在湖北的江陵和甘肅的天水。自從唐朝天佑年間,“嚴”姓人家就開始在福州居住下來。 福州陽岐嚴培庸女士說:“有一天我的祖先就跟隔壁鄉的一個姓趙的,叫趙顏傑,他倆個是好朋友,到這裡周圍來看,看了以後,我的祖先懷英公就看到陽岐,陽岐以前很小,沒有這麼大,只有一百多戶人家,他看了以後,他就說,這個地方是一個山靈水秀的地方,他形容山多靈石,很靈活的石頭,水無濁流,沒有髒的水,是一個山靈水秀的地方,而且今後的子孫是會出人才的。” 歷史上嚴姓有許多名人。嚴光,字子陵,漢諫議大夫,東漢餘姚人,嚴光本姓“莊”,後改姓“嚴”,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同學。嚴子陵一生清廉好學,博學多才。他先拒絕王莽新朝,後又不肯接受朋友劉秀所請,潔身自好。被後人所推崇。宋朝范仲淹曾對他有“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讚譽。 現在浙江富陽。桐廬兩縣內。 仍保留了許多當年嚴子陵的蹤跡。有“嚴子陵釣魚臺”等。當年,郁達夫遊富春江時有詩曰:“家在嚴陵灘上住,秦時風物晉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錦,來往春江有釣船”。嚴懷英這一支系的“嚴”姓人家在陽岐一住就是上千年,現在這裡的住戶只有一小部分是嚴姓人家了。小村依然保持著百年前的風貌。山靈水秀的陽岐,到了近代,果然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嚴復。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戴學稷說:甲午戰爭失敗以後,對他刺激非常大,所以他當時就高聲疾呼,就是要救亡圖存,要改革,否則的話,中國就要亡國。他譯著了《天演論》,來喚醒全國民眾,特別對知識分子來說,當時影響是非常大的。臺灣的嚴姓,來自大陸的福建和廣東。在清代康熙年間,早有嚴姓人士遷臺。至雍正年間和乾隆年間,又有嚴姓人氏入居臺北、苗栗、南投等地定居。福建日報主任記者祝文善說:那次,採訪辜振甫先生的時候,辜振甫的太太,嚴倬雲女士還深情的問起他家鄉的情況,特別是他的祖父嚴復的家鄉、故居的......餘下全文>>
嚴氏的來歷?
嚴姓源出有六:
1、出自莊姓,為避明帝劉莊之名諱,改姓嚴。據《通志·氏族略·以諡為氏》所載,東漢時,莊姓為避明帝劉莊之諱(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改姓嚴。到魏晉時期,姓嚴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復了原來的莊姓。這樣,就出現了莊、嚴姓並存於世的情況。故有“莊、嚴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說。
2、出自羋姓,為戰國時楚莊王之後,以諡號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羋姓,楚莊王支孫,以諡為姓。”而羋姓又可追溯到黃帝后裔顓頊帝。
3、出自戰國時秦有嚴君疾之後,以封邑名為氏。秦有嚴君疾,受封蜀郡嚴道縣(今四川省滎經),以邑為氏,故稱為嚴君疾,其子孫遂世代相傳姓嚴,稱為嚴氏。
4、出自古有嚴國,國人以國名為氏。據《姓考》所載,古有嚴國,國人以國為氏。
5、出自丁零人姓氏有以嚴為氏。據《晉書》所載,後燕慕容盛時丁零人有以嚴為氏者。
6、出自少數民族有嚴姓。滿、彝、土、錫伯、朝鮮等族均有嚴姓。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_^
中國嚴氏家族的由來
嚴姓,源於莊姓,是中國南方典型的姓氏之一。史載,東漢時,因避諱明帝劉莊,改姓為嚴。奉嚴忌為始祖。魏晉時期,部分嚴姓恢復莊姓,故有“莊嚴一家”之說。嚴姓人口尤以琺北、江蘇、浙江等省居多,三省嚴姓人口占中國漢族嚴姓人口數量逾半。
姓氏嚴的由來50字
嚴姓,源於莊姓,是中國南方典型的姓氏之一。史載,東漢時,因避諱明帝劉莊,改姓為嚴。
以下無視之我是一條傲嬌的小尾巴!
我是一條可愛的小尾巴!
我是一條單純的小尾巴!
我是一條全能的小尾巴!
我是一條天然的小尾巴!
我是一條漂亮的小尾巴!
我是一條溫柔的小尾巴!
我是一條愛笑的小尾巴!
“嚴”姓是怎麼來的呢?
嚴姓——莊氏避諱 改姓為嚴 提到嚴姓,我們很自然想到“莊嚴”這個詞彙,的確“莊、嚴”在中國姓氏上有一段很有趣的關係。嚴姓的來源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由莊姓改姓而來的。 漢明帝劉莊是安葬在河南孟津的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個兒子,劉莊繼位第二年,就改年號為永平,在位十八年,諡號為明帝。就因為這位漢明帝叫劉莊,國人就得改姓避諱了,凡是姓莊的都不能姓莊了。當時的一代學士莊光和大學者莊忌都只好把自己的莊姓改為嚴姓。後為嚴光的莊光就是嚴姓人的始祖。這種因避諱而改姓究竟始於何時已無從查實,但據史書記載,至少在漢代達到了及至。 避諱分為兩類,普通人因歷朝帝王之名改姓而諱叫公諱;若因家族中祖宗之名舉家共諱叫私諱,也叫家諱。所謂避諱,就是不得直接使用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取名。 早在楚國時,楚代的後代就以嚴為姓,楚國本姓米,莊字出自楚王,而嚴姓又於楚莊王的後人所承傳,莊與嚴兩姓實在同出一源。
滿意請採納
嚴氏的由來?
看看吧
嚴道興嚴姓的起源!全國有多少嚴姓?嚴姓家譜!
嚴姓起源_百家姓
分佈地區
據《姓氏考略》所載,嚴姓郡望主要有三個:天水郡:漢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置馮翊郡,治臨晉(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南朝宋時移治今陝西省勉縣西北。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省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歷史來源
「嚴」源出
嚴姓源出有六:1、出自莊姓,為避明帝劉莊之名諱,改姓嚴。據《通志·氏族略·以諡為氏》所載,東漢時,莊姓為避明帝劉莊之諱,改姓嚴。到魏晉時期,姓嚴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復了原來的莊姓。這樣,就出現了莊、嚴姓並存於世的情況。故有“莊、嚴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說。2、出自羋姓,為戰國時楚莊王之後,以諡號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羋姓,楚莊王支孫,以諡為姓。”而羋姓又可追溯到黃帝后裔顓頊帝。3、出自戰國時秦有嚴君疾之後,以封邑名為氏。秦有嚴君疾,受封蜀郡嚴道縣(今四川省滎經),以邑為氏,故稱為嚴君疾,其子孫遂世代相傳姓嚴,稱為嚴氏。4、出自古有嚴國,國人以國名為氏。據《姓考》所載,古有嚴國,國人以國為氏。5、出自丁零人姓氏有以嚴為氏。據《晉書》所載,後燕慕容盛時丁零人有以嚴為氏者。6、出自少數民族有嚴姓。滿、彝、土、錫伯、朝鮮等族均有嚴姓。
得姓始祖
嚴忌。嚴忌,本莊姓,為西漢名滿四海的大學者、詞賦家,後人稱“嚴夫子”。其著述甚豐,有辭賦二十四篇,但流傳至今僅剩《哀時命》一篇,為哀傷屈原之作。史載,東漢時,因有明帝劉莊,故下令莊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嚴忌之姓嚴,亦為死後之事。嚴姓族人因尊嚴忌聲譽,奉其為嚴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嚴姓主要由莊姓改姓而來,故一開始就分佈廣泛。史載,東漢時,嚴姓多居山東、湖北、安徽、浙江一帶。另四川、雲南、貴州一帶亦有嚴姓足跡。魏晉時,北方嚴姓多居於陝西、山西、河南、甘肅等北方地區,其中以陝西、甘肅嚴姓最旺,嚴姓發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馮翊郡、華陰郡皆出此二地。可見,此期北方嚴姓發展之盛況。但隨著後世戰亂,更朝換代,進而導致嚴姓多南遷等原因,中原嚴姓漸沉寂,而南方嚴姓日益出鋒露鞘。唐代以後,北方嚴姓雖經戰亂,發展受到壓制但還是有嚴姓名人鳳毛麟角於史冊,如唐代太府卿嚴挺之,出華陰(今陝西華縣)。而南方嚴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時有嚴仁、嚴羽、嚴參,均邵武(今屬福建)人,世稱“三嚴”。明清時期,嚴姓多居於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一線。另雲南、廣東等地亦有為數較少的嚴姓居民。明代,有山西籍嚴姓由大槐樹遷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清康熙年間,嚴姓始有從福建、廣東等地渡海入臺者,雍正和乾隆年間,入臺者數量漸增,多居臺北、苗栗、南投等地。今日嚴姓尤以湖北、江蘇、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嚴姓比之全國漢族嚴姓人口逾半。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四。
堂號
天水堂:據《千家姓》說,古代嚴氏家族在天水郡。此外,嚴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富春堂”、“調山堂”、“古秋堂”、“鈐山堂”、“宜雅堂”、“四錄堂”、“尺五堂”、“海雲堂”等。五、宗族特徵1、嚴姓為一典型南方姓氏。2、嚴姓名人,文有文采,武有武略。其中文士多以清高和孝行見著於史,如西漢有一心閉門讀《老子》的嚴遵,東漢有隱士嚴光。武將有三......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嚴的名人有哪些
嚴嵩(1481~1568)[3] ,字惟中,號介溪,明江西分宜人。世宗時為相,攬權貪賄,斥戮異己,後被劾罷官,以子世蕃仍縱恣,籍沒,寄食墓舍而死。嵩善書,工詩文,著有鈐山堂集。
嚴忌
嚴忌原姓莊,漢時因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其姓為嚴,後世遂稱嚴忌。漢書說是西漢會稽郡吳縣人,實為由拳縣(今浙江省嘉興市)人。嚴忌少時與司馬相如等俱好辭賦,曾作《哀時令》賦,借哀嘆屈原秉性忠貞不遇明主之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情。吳王劉濞網羅人才,“招致天下喜遊子弟”,嚴忌與鄒陽、枚乘俱仕吳,以文辯著名。曾上書諫阻劉濞謀反,未納。後遊歷於樑,得到樑孝王的厚遇。為樑孝王門客,世稱嚴夫子(或莊夫子)。有辭賦二十四篇,今僅存《哀時令》。嚴忌死後葬吳江西南,故名其地為嚴墓,即今銅羅鎮。嚴忌墓曾於明末修築,1919年又重建,並建亭於其上。
嚴復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後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任教期間,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清末極具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ontent
姓嚴的歷史名人
嚴遂 戰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史載其初仕韓國,因與韓相俠累結仇,遂投齊。嚴遵 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哲學家。好老莊,精《大易》,遵從老子有生於無的思想,認為虛無是世界的本原,隱居不仕,以卜筮為生。著《老子指歸》。嚴助 漢代會稽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有賢德。時武帝求才,邵舉助,帝拜為中大夫,後又任會稽太守,百姓稱其為“會稽賢守”。嚴光 字子陵,會稽郡餘姚(今屬浙江)人。少曾與光武帝劉秀遊學,有高名。後秀稱帝,欲召光為諫議大夫,光隱姓埋名於浙江富春山,以垂釣自娛。嚴綬 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書右僕射、太傅。為政寬厚,所轄之地土馬蕃息,境內安平。嚴仁 邵武(今屬福建)人,宋代詩人,好古博雅,有《清江矣欠乃集》流於世。嚴羽 邵武人,宋代文學理論家,著有《滄浪集》二卷,現傳世作品有《滄浪詩話》一卷。嚴嵩 袁州分宜(今屬江西)人,明弘治年間進士。授編修,官至太子太師,專國政二十餘載,陷害忠良頗多。其工詩古文辭,著有《鈐山堂集》,刻《歷官表奏》十二卷。嚴嵩死後,其子嚴世蕃獨攬朝政,賣官鬻爵,大肆揮霍,後為林潤所劾,遂處死。嚴澄 常熟(今屬江蘇)人,明代音樂家,“虞山派”代表人物。其演奏風格清微淡遠,著《鬆弦館琴譜》等。嚴復 福建福州人,清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曾任北洋海軍學堂教授、京師大學校長等職。譯《天演論》、《中國教育議》等,另著《侯官嚴氏叢刊》、《嚴譯名著叢刊》等,其中不乏有譯成別國文字,流傳國外之作。嚴彭祖 漢代東海下邳(今江蘇邳州)人,官任河南東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職。早年與顏安樂同學於眭孟,精“四書”、“五經”,對《公羊春秋》的解說精闢至極,曾談經於天祿閣。嚴可均 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清代文字學家,嘉慶年間舉人。其對文字音韻有深入研究,撰《說文聲類》、《鐵橋漫稿》等,另輯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一書。嚴繩孫 江蘇無錫人,清代文學家。康熙時興博學鴻詞,授檢討,曾參與編修《明史》。工於詩,亦能畫,著有《秋水集》。嚴遂成 浙江省烏程人,清代詩人,著有《海珊詩鈔》十一卷,補遺二卷、《明史雜詠》四卷、《詩經序傳輯疑》二卷等鉅作。嚴順開 (1937年5月18日)湖北省鄂城縣人,著名影視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59考入中央戲劇學院,1963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後任上海滑稽劇團演員。從影前一直活躍在話劇舞臺上。1966-1978文革 上海滑稽劇團關閉。1978年起在上海滑稽劇團任演員,兼任編導工作。1981年初次在影片《阿Q正傳》中飾演主角阿Q,獲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瑞士第二屆韋維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手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