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農曆什麼時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6日

2017年農曆幾月幾日三伏天

2017年農曆幾月幾日三伏天:2017年三伏第一天是公曆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農曆二〇一七年 閏六月大 二十日。

2017年入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2017年從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從7月22日開始,8月10日結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計40天,8月21日出伏

2017年三伏時間表:

一伏(初伏) 7月12(庚子日) 7月21

二伏(中伏) 7月22(庚戌日) 8月10

三伏(末伏) 8月11(庚午日) 8月20

2016年三伏天是農曆的幾月?

二零一六年七月十四進入三伏天。

贊助廣告

三伏天農曆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每年進伏的時間是不固定的,中伏的長短也不一樣,可以用“夏至三庚便數伏”來推算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我國的“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夏至三庚便數伏”的“庚”就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為期十天,過了這十天末伏結束。

贊助廣告

三伏天指的是哪幾天?

三伏天介紹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入伏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出現在農曆幾月?

簡單說:夏至三庚數伏,四庚中伏,立秋一庚末伏;冬至數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凍破茶臼;五九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伏中的頭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 每年夏至6月22日、冬至12月22日比較固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在夏至後的21—29天,我們粗略折中到第25天。 可得每年7月17日開始數伏,上下浮動3天。所以得出: 1月1日 數二九, 1月10日 數三九, 1月20日 數四九, 1月30日 數五九, 2月6日 數六九, 2月14日 情人節數七九, 2月22日 數八九(2*2*2=8) 3月1日 數九九, 婦女節之後出九。, 7月17日 數頭伏 7月27日 數中伏, 8月15日 數末伏(日本的末日) 8月底出伏。

夏天三伏是什麼時候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1、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從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時間。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

2、特指末伏 。據《通書》、《陰陽曆書》和《萬年曆》查考可知:陽曆公元2005年【陰曆乙酉(雞)年】的“三伏”是:7月15日,陰曆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曆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2005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後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曆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2005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名稱 另稱 介紹 : 初伏 頭伏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農曆的三伏是怎麼來的?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十天,有時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在農曆紀年中,每年的三伏天是怎麼計算的?

“夏至三庚入伏”,就是夏至那天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入伏的開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三伏

三伏天怎麼算?是指農曆乎?

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按規定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的第3個庚日為入伏,並作為初伏的第1天,第4弧庚日作為中伏開始的日子,從立秋日開始算起的第1個庚日作為末伏的始日,第2個庚日作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這裡所說的“庚日”是指依據天干地支紀日法中帶庚字頭的那一天。因此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當夏至到立秋日有4個庚日時為10天,有5個庚日時則為20天。

2013年三伏天什麼時候?

2013 年 6 月 21 日,農曆五月十四己酉夏至。

夏至後的第三個 “庚日” 是頭伏的第一天。

7 月 13 日,農曆六月初六庚辰,是頭伏第一天,頭伏 10 天。

7 月 23 日,農曆六月十六庚寅,是二伏第一天,二伏 20 天。

8 月 7 日立秋。立秋後的第一個 “庚日”,是三伏的第一天。

8 月 12 日,農曆七月初六庚戌,是三伏第一天,三伏 10 天。

8 月 21 日,伏天結束。

今年的伏天一共 40 天,即:頭禒 10 天,二伏 20 天,三伏 10 天。

相關問題答案
三伏天是農曆什麼時候?
巨蟹座是農曆什麼時候?
觀音誕是農曆什麼時候?
摩羯座是農曆什麼時候?
七夕是農曆什麼時候?
冬至是農曆什麼時候?
臘八是農曆什麼時候?
小年是農曆什麼時候?
立春是農曆什麼時候?
白羊座是農曆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