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的農曆紀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農曆: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其方法就是在純陰曆的基礎上,每十九年裡面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加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規定閏十月,一年有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曆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了。這樣的歷法實際上已經是陰陽合曆,簡稱陰陽曆。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就是這樣的陰陽曆,有的人把農曆叫做陰曆,就叫錯了。 陽曆: 陽曆的由來 陽曆來源於古羅馬的儒略曆,它的產生與歐洲基督教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據傳說,耶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恰好是春天。早期基督教徒慶祝復活節的日子曾因地而易,相當混亂。後復活節定為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隨著歲月的流逝,春分就慢慢地靠近冬天了。為了使復活節回到春天去,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據天文學家提出的方案,對儒略曆進行改革。修改後的儒略曆稱為格里曆,是把太陽週年運動視為制歷依據的一種純太陽曆,因此俗稱陽曆。它不僅解決了復活節與天時不合的問題,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正月初一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16日 11:06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成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曆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醜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曆,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曆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曆。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餘下全文>>
中國農曆月份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農曆也叫夏曆。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它之後的商、周、秦、西漢初都分別提前,直至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又恢復夏王朝曆法的原有月序,以後各王朝也基本沿用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後中國傳統曆法為“夏曆”。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氾濫,“橫掃四舊”,認為 “夏曆”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曆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曆”,並影響港澳臺。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農曆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最早的農曆是《夏小正》,原為《大戴禮記》中的一篇,按夏曆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候、農事,和現在的農曆不同,沒有二十四節氣,到春秋時代,測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通過逐漸充實改善,在秦漢間二十四節氣才完全確立。從漢武帝的太初曆規定了二十四節氣的起始時間,以夏曆為統一的歷法,形成了農曆,一直沿用至今。 農曆一般都叫做夏曆,是在夏朝初步成型,但是以後經過漢朝,唐朝的先人的改進,逐漸的形成了現在用的農曆,但是在實質上,現在的農曆已經和夏朝的歷法有何很多本質上的區別。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陽曆?
陽曆即太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曆又稱“新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一般來說,用4去除陽曆的年份,能除盡的就是閏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閏年。但是,因為陽曆一年的確切天數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時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閏加一天的話,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會多加出3天來,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訂了一條補充規定:每逢陽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閏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閏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先有陰曆
陽曆功民國元年才普及,而陰曆產生的確切日期雖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農曆新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農曆新年是從春節開始的,即每年的正月初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農曆什麼時候開始有蟬鳴?
這得看是什麼蟬了。
1.春蟬:春天首先會鳴叫的蟬,叫聲是唧—唧—。體長2.5~3.7公分,分佈於山區,每年6至7月間會出現。
2.寒蟬: 體長2.6~3.3公分,每年8月過後,各處都十分常見。到十月時還會鳴叫。
3.山蟬:體長4~4.6公分,生活在山區,特徵是常停在松樹上鳴叫。
4.油蟬:最常見的種類,長3.4~4公分。
5.姬寧母(常見):體長2~3公分,以溫暖地區較多,在每年的7月間會出現集體合唱。
6.嘰嘰蟬:體長1.8~2.4公分,每年9月過後較常見,常停在松樹上鳴叫。
7.草蟬:體長1.2~1.7公分,屬於小型蟬的種類。每年3至7月會在甘蔗園出現。
8.蚱蟬(常見):體長4.~5公分,全身呈現黑色發亮,暖和地區數量較多,常在上午時鳴叫。
9.蟪蛄(常見):體長2~6公分,身體呈現扁平狀。在梅雨停止時就開始鳴叫。
10.日本(八重山)蟪蛄:體長1.8~2.4公分,是蟪蛄的親族:體型比蟪蛄更扁平。
11. 春蛁:體長2.5~3.7公分,分佈於山區,每年6至47月間會出現。
12.茅蜩:體長42.5~4公4分,較常棲息4於陰暗的密林中;到黃昏時就會大聲鳴叫。
公曆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急需
1、陽曆的來歷
陽曆即太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曆又稱“新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互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2、陽曆閏年的確定
一般來說,用4去除陽曆的年份,能除盡的就是閏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閏年。但是,因為陽曆一年的確切天數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時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閏加一天的話,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會多加出3天來,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訂了一條補充規定:每逢陽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閏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閏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3、陰曆的來歷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4、陰曆閏月的確定
至於陰曆哪一個月,這就牽涉到了節氣了。說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往細方面說,應該說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這十二個中氣,哪個中氣屬於哪個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穀雨是三月的中氣;小滿是四月的中氣;夏至是五月的中氣;大暑是六月的中氣;處暑是七月的中氣;秋分是八月的中氣;霜降是九月的中氣;小雪是十月的中氣;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氣。
至於十十個節氣在哪幾個月裡,那就不一定。又陰曆的一個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點,可是從一箇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卻平均是30天半少一點。這樣中氣在陰曆的月份裡要逐月推遲1天光景,到一定的時間,中氣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個月的末尾,如果挨著的第二個月又是小月,很可能這個月就沒有中氣,因為下一個中氣移到第三個月的月初去了。中間的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算是上個月的閏月。舉個1998年的例子:陽曆6月21日是陰曆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氣);而陽曆7月23日是陰曆六月初一,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氣),從陽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這個陰曆裡面(陰曆五月完了以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氣小暑,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算是閏五月。所以陰曆閏哪一個月,是按一定規則由人定出來的,並不神祕
我國使用陽曆是在1911年建立民國開始的...餘下全文>>
中國的農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的!!!
一年的開始是從立春起的。一個月的開始是從當月的節氣開始的。
農曆中一天的開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古人是用什麼計算時間的?
子半即12點算新一天開始,這在古代曆法中是常識,算命先生對這個很清楚。
歷史學者如果暢看的多一點也會了解,四庫全書新唐書等都有記載,子半、子正才是一天的開始。
陰曆從何時開始
農曆: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其方法就是在純陰曆的基礎上,每十九年裡面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加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規定閏十月,一年有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曆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了。這樣的歷法實際上已經是陰陽合曆,簡稱陰陽曆。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就是這樣的陰陽曆,有的人把農曆叫做陰曆,就叫錯了。 陽曆: 陽曆的由來 陽曆來源於古羅馬的儒略曆,它的產生與歐洲基督教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據傳說,耶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恰好是春天。早期基督教徒慶祝復活節的日子曾因地而易,相當混亂。後復活節定為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隨著歲月的流逝,春分就慢慢地靠近冬天了。為了使復活節回到春天去,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據天文學家提出的方案,對儒略曆進行改革。修改後的儒略曆稱為格里曆,是把太陽週年運動視為制歷依據的一種純太陽曆,因此俗稱陽曆。它不僅解決了復活節與天時不合的問題,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正月初一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16日 11:06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常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成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曆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醜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曆,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曆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曆。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