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5日

小寒節氣有哪些習俗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過去在一些地區有一些風俗習慣,比如吃狗肉、羊肉,再比如廣東一帶有吃糯米飯的習俗等等。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為春節作準備。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使天津特產,用白菜芽製作而成。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而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但是,小寒與其他節氣有所區別,風俗傳承並不是太多。截至目前來說,也就是從小寒起,大家的飲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但似乎這與節氣也沒有直接關係了。

贊助廣告

小寒可有什麼講究

中國古代的歷法,是用天干和地支的組合來紀年的。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第一回中有一句話“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這裡所說的″甲子″即是指用干支紀年的歷法。意思是說,由於深山裡面沒有曆法,二十四節氣中小寒、大寒已經過去了,還不知新春即將來臨。 古代採用干支紀年的方法,是非常科學的,但在當時乃至後來漫長的社會程序中,能識文斷字的人畢竟是極少數。要用甲乙丙丁、子醜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組合來記住所生的年份,這對於不識字的大多數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為了便於記憶和推算,人們就採用鼠、牛等十二種動物來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種動物來作為這一年的屬相。如公元二OO四年按農曆是甲申年,屬相便是猴。記住甲申年比較困難,記住猴年就容易多了。歷史上,人們結婚生子後,不使用者籍登記,對平民百姓來說孩子出生那年的年號記住記不住倒是無所謂,記住的是孩子的屬相就可以了。因此,屬相起到了強化記憶的作用。這種對年齡特殊的記憶方法成為我國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由於天干十位,地支十二位,所以每過十二年就是一個小迴圈,每過六十年就是一個大迴圈(一個花甲子)。這就是說人人每過十二年就會遇到與自己出生那年相同的屬相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本命年。 人逢本命年對紅顏色特別鍾愛。本命年的紅色講究應該是源於中國漢民族傳統文化對於紅色的崇拜。在漢族的舊式婚禮中,紅花轎、紅色穿戴的新娘、紅燈籠、紅地毯、紅蠟燭,一片紅光籠罩。在古代,軍隊打了勝仗,要派專人手執紅旗報捷,學子們考取了功名要披紅戴花,京劇中紅色臉譜只有忠勇之神關雲長才有權享用。漢民族把紅色視為喜慶、成功、忠勇和正義的象徵,尤其認為紅色有驅邪護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們便早早地穿上紅色內衣,或繫上紅色腰帶,有的隨身佩帶的飾物也用紅絲繩系掛,來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 人逢本命年還有拜祭“本命神”的風俗。北京的白雲觀內有個元辰殿,裡面供奉著“六十甲子神”。每年的正月上旬這裡的香火都很旺,來這裡上香的人都會向各自的本命星辰燒香禮拜,祈求平安。本命神的說法來源於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自然與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著天然的親和關係。對於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統稱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為首,六十年內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本命神。如民族英雄岳飛生於公元一一零三年,夏曆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為“癸未太歲魏仁大將軍”。按照道教說法,修真煉性須致力於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禮拜本命元辰,會消災獲福,成為一種習俗流傳至今。 古人認為,人的一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百姓走卒都會有個七災八難,民間普遍也認為本命年為凶年,是人的生命歷程中的一道“坎”。這種喻示無疑會對人的心理髮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因此人們趨吉避凶的心態有如與生俱來。人們為什麼對本命年有這種畏懼心理呢? 本命年為什麼會在芸芸眾生的心靈中有這麼強的感召力?如果說這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命理學說的影響的話,有趣的是在眾多的命理書籍中還未發現有關論述,命理書中對“元辰”的定義與道教也是大相徑庭;如果說這種畏懼心理是封建迷信作崇的話,但生活中確實有人在本命年遇到了多多少少不遂心的怪事,有的人也認為在本命年會做一些荒唐事。劉心武在《關於本命年》一文中也認為,從人的心理髮育的角度上看,本命年在人的生命程序中往往會成為一個大“坎兒”,構成了一個危險期。 對於本命年的看法,眾說紛紜,孰是孰非,難有定論。但是“本命年”現象確實是民俗研究上的一個空白點。

贊助廣告

南方小寒 時人們會做什麼

南方地區小寒節氣需要做好油菜清溝、小麥追肥等工作,倘若遇到強冷空氣,則在地裡灑草木灰、作物秸稈或蓋糞等幫助作物度過最冷時節。

根據多年農事經驗,人們往往會以小寒氣候推測來年的氣候變化,早早做好農事計劃,如山東地區就有“小寒無雨,大暑必旱”、“小寒若是雲霧天,來春定是乾旱年”的俗語。

南方小寒要吃“臘八粥”

飲食上“小寒”節氣中就有一種重要的民俗就是進食“臘八粥”。《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再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以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南方小寒要吃菜飯

到了小寒,一般會煮菜飯來吃,菜飯的內容其實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者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菜飯中糯米補中益氣,健脾暖胃,可以增強機體抵禦寒邪的能力;生薑味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表,溫肺散寒之功效。再加上一些矮腳黃、香腸、板鴨,藥食雙補,美味可口,冬日裡吃完後整個人會特別暖和,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南方小寒要吃糯米飯

小寒早上吃上一個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糯米飯寓意著溫暖,從年頭到年尾都是暖粒粒(粵語發音nuanlala)。民間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要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於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是適宜。

南方小寒要吃雞進補

雞味道特別地鮮美,不單是佐膳佳餚,也是一款濟世良藥,中醫認為雞全身都可入藥,雞肉則有利於五臟、補虛損、強筋骨、健脾胃、活血脈的功效。而母雞則性屬陰,對體弱多病者更是有益。民間小寒吃雞的做法非常適合常感覺身心疲憊的人群,如黃芪燉老母雞、枸杞蒸雞、口蘑燜雞都是一種非常好的進補佳餚,特別適合冬天食用。

關於小寒的諺語農諺有哪些 小寒諺語 小寒農諺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中華民族風俗習慣 5分

我只知道一些藏族的喲

1. 遊牧

①藏族遊牧居民居住的主要形式是“帳房”。帳房平面呈方形,橢圓形等不同的平面造型。用兩根柱子撐著帳頂,四角各支一根矮柱,用犛牛繩拉緊四周,以木樁固定在地上,帳頂內部沿四周用草泥或卵石築成高50~60釐米的圍牆。在上面堆青稞,酥油袋和幹牛糞。具有儲藏和禦寒的作用。

②牲畜主要有藏系綿羊,山羊,犛牛,和犏牛。

③犛牛是重要的運輸工具,也可以充當打場的工具。

2. 農作

①農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蕎麥,蠶豆,小麥。

②牛在耕種時具有一定重要地位。農耕習俗有“二牛抬槓”。

③播種順序:第一戶破土下種須卜卦吉日,並舉行誦經等宗教活動。開耕之前主人家要舉行類似“祈年”的春耕播種儀式,用麵粉在盛種子的簸箕上描出“日月星辰”“萬字格”“壽字”等,同時念祝詞,將麵粉撒向廚房的柱子,牆壁並繪有象徵幸福,豐收的圖案,以期盼豐收和富足。

3.飲食

大部分藏族人日食三餐,在農忙或勞動強度大的時,也食四餐、五餐、六餐的。

糌粑 酥油茶,青稞酒,牛羊肉是藏族人的主要食品。藏族人以糌粑為主食。食用時,要拌上濃茶,再加上奶茶、酥油、“曲拉”、糖等則更加可口。四川一帶的長子還食“足瑪”,(即藤麻,俗稱人蔘果)、“炸果子”及小麥、青稞去麩和牛肉、牛骨熬成的粥。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民間吃肉用刀子割食。藏族喜歡奶、酥油茶及青稞酒。

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製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用水久熬成濃汁,倒入酥油桶中,再放入酥油和食鹽,攪得茶,油融合,倒入鍋中加熱,便是噴香可口的酥油茶。

青稞酒是藏族人最愛喝的酒,它是用青稞釀成的度數很低的酒。藏族人經常用它來待客,每當親朋好友團聚,主人要給客人敬三杯青稞酒,在敬酒時還會唱動聽

的敬酒歌。

藏族人吃飯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

藏族的一些禁忌

風俗與禁忌

●藏族最大的的禁忌是殺生,受戒的雖然吃牛羊肉,但他們不親手宰殺。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 吃飯時,不要談論狗肉,藏族忌諱吃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藏族人一般不吃魚蝦、雞肉和雞蛋,不要勉強勸食。但現在這種飲食習慣已有很大的改變。

●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貴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留上一撮白毛,表示吉祥。

●待客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忌諱直呼其名。

●進入藏胞的賬房後,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不得混雜而坐。

●室內就座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也不能東張西望。

●接受禮物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弓腰雙手高舉過頭。

●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走進藏族人的家,一般不要用腳踩門檻。

● 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

●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後一飲而盡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是失禮。

●一般敬酒,主人先請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滿杯飲幹,如此主人家會很高興。

●斟茶時不能將碗倒滿,客人喝過一口後,主人可斟滿,以示主人大方、不吝嗇。

到藏族同胞家做客,主人上的茶不能一口乾完,也不能喝一碗就走。

●不可用別人的杯子和碗喝茶,藏族忌諱非親非故者用......餘下全文>>

關於二十四節氣中立冬、冬至、大雪、小雪、小寒、大寒的自創詩

《立冬》(左河水)

北風往復幾寒涼,秀木搖空半綠黃。

四野修堤防旱澇,萬家晒場備冬藏。

《小雪》(左河水)

太行初雪帶寒風,一路凋零度孟冬。

菊萎東籬梅暗動,方知大地欲陽升。

《 大雪》(左河水)

叢山凋敝黯無華,滿目寒光晃樹杈。

白雪欲求吟詠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冬至》(左河水)

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

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豔開。

《小寒》(左河水)

冰封萬里雪皚皚,徑堵千重港口塞。

昨日剪桃修幾樹,忽如一夜李花開。

《大寒》(左河水)

蠟樹銀山炫皎光,朔風獨嘯靜三江。

老農猶喜高天雪,況有來年麥果香。

關於民風民俗的諺語

民風民俗的諺語推薦參考:

1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麵發, 二十九貼道友(春聯) , 三十閤家歡樂吃餃子……”

2. 臘月二十三吃著年糕就數落: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窟窿堵,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麵發, 二十九貼倒有, 三十晚上坐一宿。 初一的餃子, 初二的面, 初三的盒子往家轉…… 那年味多濃啊 !

3. 二十三,灶王爺上了天, 二十四,寫大字, 二十五擂大鼓,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蒙香斗, 三十晚上坐一宿, 大年初一街上走。

4.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首,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5. 有一首舊北平的歌謠十分有趣 地道出了當時北京臘月的習俗: 老婆老婆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白麵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宵……

6. 天津年俗文化(年前、年後的習俗)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帖吊酉、 三十的夜裡鬧一宿。 初一餃子初二面、 初三盒子往家轉(賺)、 初四烙餅炒雞蛋、 初五包餃子(捏小人)。

7. “小寒大寒,打春過年。 ”民諺如是,童謠也如是: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8.初一餃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轉, 初四烙餅炒雞蛋。 初五、初六捏麵糰, 初七、初八炸年糕, 初九、初十白米飯, 十一、十二八寶粥, 十三、十四竄湯丸廠 正月十五元霄圓。

二十四節氣民俗活動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古代農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積累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大量農村城鎮化以後,尤其是沿海地區先富起來的農民紛紛棄農經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是那樣舉足輕重。

儘管如此,四季輪迴,春去秋來,氣候更替仍然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特別是在四季分明的江南一帶。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古人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它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在《淮南子》一書中,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我國曆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記錄。

二十四節氣可能起源於中國戰國時期的黃河流域,以後不斷改進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陽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漢代著作《周髀算經》一書中,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從中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

有人誤認為二十四節氣與陰曆有關。其實,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曆劃定的。它根據太陽在黃道(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也就是太陽週年運動的路線)上的位置及引起地面氣候演變的次序,將全年劃分為24個段落,每段相隔約半個月(15天),每一段叫做一個節氣。每月月首者稱“節氣”,包括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節氣;在月中者稱“中氣”,包括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十二中氣。二十四節氣就是12個節氣和12箇中氣的總稱。在全年24個節氣中,最重要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合稱二分二至。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因而純屬陽曆,只是形式上不同於通常所說的陽曆。

由於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而太陽通過每等分的時間大致相等,因而在公曆中,每年各節氣的日期基本上變化不大,最多相差一兩天,但在農曆中的日期卻不固定,為了便於記憶,我國勞動人民創編了“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二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編出大量與節氣有關的農諺,用以指導農業生產。例如:“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驚蟄一犁土,春分地如篩”“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下種,穀雨栽秧”“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立夏小滿,雨水相趕”“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三朝遍地鋤”“過了芒種,不可強種”“夏至進入伏天裡,耕地賽過水澆園”“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搶先”“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等等。

現代農業氣象學興起以後,很多地區將二十四節氣與農業氣象資料相結合,編制農業氣候歷、農事歷或農事活動表,使古代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相互參照、補充,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繼續發揮作用。因此,作為農業氣象資料重要依據的二十四節氣理所當然地和產生於農業社會的民俗有著緊密的聯絡:

“打春牛......餘下全文>>

24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二十四節氣-節氣習俗 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署、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白露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我省盆地二十四節氣的氣候中,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盆地常年白露期間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候(5天)平均氣溫先後降至22℃以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時序開始進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現於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區最多,盆地中部相對較少。“濫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農諺,雖然不能以白露這一天是否有雨水來作天氣預報,但是,一般白露節前後確實常有一段連陰雨天氣;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強度小、雨日多、常連綿的特點了。與此相應,盆地白露期間日照較處暑驟減一半左右,遞減趨勢一直持續到冬季。白露時節的上述氣候特點,對晚稻抽穗揚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農諺有“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的說法。充分認識白露氣候特點,並且採取相應的農技措施,才能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緊蓄水,特別是盆地東部的白露是繼小滿、夏至後又一個雨量較多的節氣,更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秋分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秋分以後,我省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我省盆地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溼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晒,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省各地氣溫繼續下降。盆地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間,盆地雨量亦日趨減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省盆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徵是:溼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穫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採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溼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餘下全文>>

二十四節氣由來及習俗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的習俗(有的節氣時間前後有習俗,有的節氣沒有)

立春 鬥指東北。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習俗就是中國的春節,過年了,閤家團聚,吃大餐,放鞭炮,穿新衣,走訪親友!

雨水 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度。

驚蟄 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2月2龍抬頭差不多在這前後,習俗剃頭!

春分 鬥指壬。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鬥米鬥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習俗就是農作時間到了,要種植了。

清明 鬥指丁。太陽黃經為15度。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穀雨 鬥指癸。太陽黃經為30度。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 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度。

小滿 鬥指甲。太陽黃經為60度。

芒種 北斗指向已。太陽黃經為75度。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溼,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黴,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叫“黃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度。

小暑 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度。端午節在此前後,習俗家家戶戶驅邪,撒雄黃,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小孩子掛彩繩。

大暑 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度。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度。 習俗吃西瓜,打邪!(長江中下游區域)

處暑 鬥指戊。太陽黃經為150度。

白露 鬥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度。習俗,七夕節,牛郎織女相會,女生乞巧。中元節,俗稱鬼節,夜晚不出門,燒紙祭奠故人!

秋分 鬥指已。太陽黃經為180度

寒露 鬥指甲。太陽黃經為195度。

霜降 太陽黃經為210度。習俗九月九重陽節,老人節,登高望遠!

立冬 太陽黃經為225度。

小雪 太陽黃經為240。

大雪 太陽黃經為255度。

冬至 太陽黃經為270度。習俗,南方冬至大如年,北方吃餃子!

小寒 太陽黃經為285度。

大寒 太陽黃經為300度。習俗臘八節,吃臘八粥!送灶王爺!

★節氣歌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乾。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

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小寒民俗?
小雪民俗?
大寒民俗?
小滿民俗?
小寒的民俗?
小寒的風俗?
寒露民俗?
大寒的民俗?
大寒節氣民俗吃什麼?
中國節日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