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方點陣圖?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天干地支與先天八卦方位配圖

先天八卦(伏羲八卦)傳說為伏羲所創沒有圖形後由宋朝邵雍根據《說卦》而配置成圖天干是由京房的納甲法來配置的地支也沒有是按在天垂象在地成形來述說的即乾金為天坎水為水艮土為山離火為火坤土為地兌金為澤巽木為風震木為雷乾震坎艮為陽卦坤巽離兌為陰卦就這樣

十二地支對應什麼方向?

子:五行屬陽水,位居北方。

醜:五行屬陰土,位居東北方。

寅:五行屬陽木,位居東北方。

卯:五行屬陰木,位居東方。

辰:五行屬陽土,位居東南方。

巳:五行屬陰火,位居東南方。

午:五行屬陽火,位居南方。

贊助廣告

未:五行屬陰土,位居西南。

申:五行屬陽金,位居西南方。

酉:五行屬陰金,位居西方。

戌:五行屬陽土,位居西北方。

亥:五行屬陰水耽位居西北方。

天干 代表什麼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天干指方位五行:

甲為棟樑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牆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露之水,北方。

地支指時辰

和“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是一個道理

五行代表什麼方位

我國古典哲學認為,“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種基本元素。代表很廣泛。

贊助廣告

1、代表方位: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2、代表季節(節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

3、代表顏色:青木;紅火;白金;黑水;黃土。

4、代表五臟:肝木;心火;肺金;腎水;脾土。

5、代表情志:怒木;喜火;悲金;驚水;思土。

6、代表天干: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戊己土。

7、代表地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戌醜未土。

8、代表八卦:震巽木;離火;兌乾金;坎水;坤艮土。

通過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矛盾和統一,平衡和不平衡,可以產生天地萬物,可以產生吉、凶、禍、福。若深究其理,則可發現其奧妙無窮!

具體的五行方點陣圖如下: 火

木 土 金

上面這個五行方點陣圖(必須要記住的),為東方木(請特別注意,圖中的方位,是以《易經》的方位為準,不是現代畫地圖的方位),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這個方位非常有道理。我們在明朝時也開礦,當時並沒有地質學,怎麼知道何處有礦,固然有的是當地的居民發現的,但大多數是靠八卦五行的道理,來判斷五行的中心。西方金,在西藏,越到西方,藏金越多。東方木,植物易生髮,早受陽光熱能。南方火,氣候炎熱。北方水,冰雪最多。初看好像五行方位很亂,再作仔細觀察,不能說它沒有理由,古人是怎樣發現這個法則的呢?以金為例:

金生水,在《千字文》——這篇文字很妙,以一千個不同的字,寫成了這篇文章,把天文、地理、物理、政治等等,都容納進去了,幼年讀來好像無所謂,實在是一篇很偉大的著作,其中有一句“金生麗水”,這個麗水不是浙江的麗水縣。麗水是形容水多,凡是藏金的地方,一定是雨帶地區。我初到臺灣時,看見有金銅礦務局,問起產金的地方在金山、瑞芳一帶,我說那裡的雨量一定很多,果然基隆、金山、瑞芳一帶常下雨,這就是“金生麗水”,藏金的地方雨水多。

金克木,當然砍木頭要用鐵器,或用鋸子去鋸,這還不足為奇。在古代,假如門口有一棵大樹,認為風水不好,而又覺得砍伐麻煩,不如讓它自己枯死,就用一枚大鐵釘,打到樹的中心,這棵樹很快就枯萎了,這就是金克木的現象。

另外一個哲學的道理,例如金生水,在古代就說:“水者金之子。”水是金的兒子,於是水生木,木是水的兒子,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土是火之子,土生金,金又是土之子。

克則是隔代相剋。從前有一個笑話,一個祖父打孫子,可是他的兒子看到了,便打自己耳光,這位打孫子的祖父問兒子為啥自打耳光,他兒子說:“你可以打我的兒子,我怎麼不可以打你的兒子?”這也近於五行相剋,事實也是如此。所謂隔代相剋,逢三必變,這是一個法則。在生克之中,恩生於害,害又生恩。以軍事哲學來說,一次大戰之後,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有時覺得戰爭並沒有什麼可怕,等於理髮,頭髮長了,剃剃就漂亮。有許多講軍事哲學的朋友,就以這種五行生剋的法則來講,也言之成理。物理的法則亦然,須到了一個時候,必要清理一下,才能創造出更新的事物,這是宇宙的法則。五行的方位,對我們研究物理關係很大,大家一定要記住。

怎樣用天干地支表示年月日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設定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天干地支,是過去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迴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曆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週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迴圈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干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執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迴圈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週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任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骸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己55.戊午56.己未

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餘下全文>>

天干地支有哪幾個

曆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週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迴圈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干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執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迴圈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怎樣理解:天干坐地支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

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恭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注: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1]——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予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迴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相關問題答案
十天干方點陣圖?
天干方點陣圖?
天干地支五行方點陣圖?
天干地支八卦方點陣圖?
八卦配天干地支方點陣圖?
天干地支方點陣圖?
天干五行方點陣圖?
先天八卦方點陣圖?
後天九宮八卦方點陣圖?
後天八卦方點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