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的由來?
日曆的來歷?
國際上使用的歷法有幾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公曆、回曆和佛曆,即所謂三大曆法。
公曆原是基督教的教歷,基督教徒以基督誕生那年起算記年,基督誕生前的年代稱公元前,誕生後的年代稱公元。如今,公曆已成為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歷法。
回曆是從伊斯蘭教祖穆罕默德避難入麥地那一天算起的。回曆的元年元月元日是公元
佛曆是泰國、斯里蘭卡、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國,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區通用的歷法。佛曆是從佛祖釋迎牟尼逝世那年,即公元前
陽曆、陰曆、陰陽曆
不管是哪種曆法,無非是對年月日的安排。這些安排主要依據天體的運動。
日,是最容易識別的時間單位,地球自轉一週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為基礎的。
月亮圓缺變化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時間單位,月亮圓缺變化一週是二十九天半多一點,農曆的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天,就是取的它的平均數。
地球繞太陽運動是一個更長一些的時間單位,以此為基礎的一年長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多。陽曆取其整數,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閏,把四個五小時多加在一起,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
如果某種曆法只考慮月亮的圓缺,以十二個月為一年,那麼,這種曆法一年就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時間長了之後,它就與陽曆相差得越來越多,這種曆法被稱為純陰曆。在純陰曆裡,經過若干年之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雪,十二月酷熱的現象。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其方法就是在純陰曆的基礎上,每十九年裡面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加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規定閏十月,一年有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曆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了。這樣的歷法實際上已經是陰陽合曆,簡稱陰陽曆。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就是這樣的陰陽曆,有的人把農曆叫做陰曆,就叫錯了。
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
生前為“公元前”。公元
“世紀”來自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一百年叫一個世紀,從公元一年算起,每經一百年就算是一個世紀。
“年代”是在每一世紀中,以十年為一階段,如“
公曆二月為什麼只有二十八天
622年7月16日。回曆以月亮盈虧計算,一年為三百五十四天,與公曆相差十一天。回曆又分太陰和太陽年法兩種。543年算起。6世紀。公元525年,一個名叫狄奧尼西的僧侶,主張以耶酥誕生做為紀元,耶酥誕532年,這種紀年法便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曆時,繼續採用這種紀年法,由於它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故稱“公曆”。由此,耶穌誕生的年份,便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曆紀年”。公元元年相當於我國西漢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我國採用公曆是辛亥革命以後的1912年,但與當時的中華民族紀元的紀年法並行,新中國成立後,才完全採用公元紀元。50年代”、“80年代”等等。
年曆的由來
咱們中國人很早就根據自己的天文知識、氣候知識和農事規律發明並制定了曆法,這又稱年曆。早先年曆只有一個名字:皇曆。這一則是因為這年曆是由皇帝頒佈的,姓“皇”,故稱皇曆;另一則乃是沒有其他什麼年曆同其分庭抗禮,所以稱皇曆就是這一個。 19世紀,西方的歷法——我們稱其為公曆——傳入我國,這就有了兩種曆法。為區別計,我們把西方傳入的歷法曾叫新曆,新與舊相對,咱們原有的歷法就被叫作舊曆。記得我小時候,我們家鄉就把過春節叫過“舊曆年”。但咱們中國過去更多地習慣在由西方傳來的東西前面加一個“西”字或“洋”字,所以新曆又被稱為“西曆”、“洋歷”。而加“洋”字更為廣泛。“洋灰”(水泥)、“洋布”(機器織出的布)、“洋火”(火柴)、“洋鹼”(肥皂)、“洋蠟”(蠟燭)、“洋人”(外國人)……不一而足。 這個說法會引起一些人的挑戰。筆者退休前在給留學生講這個觀點時,一個來自美國的學生就提出異議。他說,我們西方的歷法是根據太陽的運轉規律制定的,你們中國的歷法是根據月亮的運轉規律制定的。按你們的陰陽說,太陽是“陽”,月亮是“陰”,所以你們才把自己的歷法稱“陰曆”,而把我們西方的歷法稱“陽曆”。據我所知,咱們有的中國人也堅持這樣的看法。這實際是大錯特錯的。 咱們中國的歷法哪些是根據月亮的運轉規律來制定的,筆者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得而知。但筆者憑常識所知道的是,咱們的歷法也主要是依據太陽的運轉規律制定出來的。首先一年12個月,12個月中的四季,就是根據太陽的運轉定下來的。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全年24個節氣,這節氣的確定和月亮並沒有關係。例如其中的冬至、夏至,完全是根據太陽照射地球、特別是照射咱們中國大地的情況確定的。根據月亮的運轉規律,怎麼能定下冬至、夏至呢! 更重要的是,咱們中國的歷法又被稱為農曆。現在咱們中國的報紙,在印有年月日的地方,統一都用公曆計時。但如果同時印有咱們的歷法,則都用“農曆”標識。“農曆”,這不是一個隨便的名字,而有著深刻的科學含義,足顯咱們曆法的功能。因為農曆的歷法有許多內容是同農事活動有關的,老百姓也根據曆法來進行農事操作。而農事活動,與太陽的運動緊密相關,而同月亮基本上風馬牛不相及。先民們的作息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看月亮的臉色,那該是“月出而息,月落而作”了。 “陽曆”“陰曆”的寫法和念法完全是一種以訛傳訛。把這種以訛傳訛當做真相,並牽強附會地加以“科學”的解說,就大大抹殺和否定了我們原有曆法的科學性,抹殺和否定了我們祖先的智慧了。
日曆起源於那個國家
中國 唐代 現在,我們每家必備的掛曆和檯曆就是由日曆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於日曆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曆了. 當時的日曆又稱皇曆,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曆與現在對於點兒相似.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並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後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並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准後,送史官存檔.史官再將日曆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後,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 以後,由於日曆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製成自家的日曆.再往後,隨著日曆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曆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曆上,並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萬年曆的由來?
要想追尋萬年曆的由來,那故事得從遠古時代的商朝說起……有名樵夫喚做萬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罷了就坐在樹下休息。他眼望著樹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將節令定準的事。不知不覺過了大半個時辰,他才發現地上的樹影已悄悄地移動了方位。萬年靈機一動,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回到家後,萬年就設計了一個“日晷儀”。可是,一遇上陰雨天,日晷儀又失去效用了。 有一天,萬年在泉邊喝水,看見崖上的水很有節奏的往下滴,規律的滴水聲又啟發了他的靈感。回家後,萬年就動手做了一個五層的漏壺,利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這麼一來,不管天氣陰晴,都可以正確地掌握時間了。有了計時的工具,萬年更加用心的觀察天時節令的變化。經過長期的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覆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執行的規律,就不用擔心節令不準了。萬年就帶著自制的日晷儀及水漏壺去覲見天子祖乙,說明節令不準與天神毫不相干。祖乙覺得萬年說的很有道理,就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梗起日晷臺、漏壺亭,又派了十二個童子供萬年差遣。從此以後,萬年得以專心致志的研究時令。過了一段日子,祖乙派阿衡去了解萬年制歷的情況。萬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榮枯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阿衡聽後,非常忐忑不安,他擔心製出準確的歷法,得到天子重用,直接的威脅到他的地位。於是阿衡就以重金收買了一名刺客,準備行刺萬年。無奈萬年全心研究時令,幾乎從不離開所住的日月閣。刺客只好趁夜深人靜之時,挽起了箭射殺萬年。只聽得嗖的一聲,一箭射中了萬年的胳膊,萬年應聲倒下。童子們高喊抓拿刺客,守衛的兵士及時抓住了刺客,將他扭送天子。 祖乙問明瞭是阿衡的詭計,就下令將阿衡收押,親自到日月閣來探望萬年。萬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告給祖乙:現在申星追上了百星蠶百星,星象復原,子時夜交,舊歲已完,時又始春,希望天子定個節名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當時祖乙見萬年為了制歷,日夜勞瘁又受了箭傷,心中不忍,就請他入宮調養身體,萬年答道:“多謝天子厚愛,只是目前的太陽曆還是草歷,不夠準確,要把歲末尾時也閏進去。否則,久而久之,又會造成節令失常。為了不負眾望,我必須留下來,繼續把太陽曆定準。”又經過了數十個寒暑,萬年精心制定的太陽曆終於完成了。當他把太陽曆獻給祖乙時,已是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 祖乙深受感動,就把太陽曆定名為萬年曆,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上就是萬年曆名稱的由來。
第二個版本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 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 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餘下全文>>
日曆的來歷?日曆是叢什麼時候開始的?
日曆的由來
我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於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
至於月曆以後又發展成掛曆、檯曆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儘管日曆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曆的格局。
年曆的來歷?
萬年曆的起源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
一歲月有十二圓。
阿衡見此,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萬分懼怕萬年因建立曆法而得寵,國君會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於是,他陰謀策劃,派了一個刺客去除掉萬年。刺客攀上日月閣,見萬年正在閣上觀察星斗,便張弓搭箭,準備射死他。誰知,刺客被衛士發現,被當場緝拿。祖乙知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的。這就是萬年曆的來歷。
月曆的名字由來
陰曆和月曆:陰曆是用月亮的週期來定月份的。月亮從沒有開始慢慢的長大,變成滿月,也就是圓圓的月亮,再慢慢的變小,最後再到沒有,這時就叫一個月了。所以也叫月曆。我國古代又把月亮叫太陰,所以便把月曆稱為陰曆。
日的由來?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113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討論了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並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以後,每逢世界環境日,世界各國都開展群眾性的環境保護宣傳紀念活動,喚起全界人民都來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自覺採取行動參與環境保護的共同努力,同時要求各國政府和聯合國系統為推進保護程序做出貢獻。
日本日曆月份名稱的來源
中日對月份的稱呼極其類似,體現出中日文化的相似之出,所以轉了下面這些資料提供大家
中國民間對月份的別稱
一月——華月 二月——如月
三月——寐月 四月——清和月
五月——皋月 六月——旦月
七月——涼月 八月——桂月
九月——玄月 十月——良月
十一月——葭月 十二月——涂月
中國農曆歲時查對錶
農曆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獻春、春王、華歲、
歲歲、肇歲、開歲、獻歲、芳歲、初歲、初月、初陽、
孟陽、新陽、春陽、春王、太簇、歲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謹月、建寅、寅月、楊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
三之日、睦月、上月
農曆二月
如月、梅見月、梅月、麗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著夾鍾、仲鍾、仲春、仲陽、
中和月、四陽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壯、
竹秋、花 朝
農曆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蠶月、花月、
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櫻筍月、姑洗、桃浪、雩風、五陽月、桃季月、花飛月、小清明、竹秋
農曆四月
乏月、荒月、陽月、農月、乾月、巳月、畏月、雲月、
槐月、麥月、朱月、餘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
維夏、始夏、槐夏、得鳥羽月、花殘月、仲侶、純陽、
純乾、正陽月、和月、麥秋月、麥候、麥序、六陽、
榎月、梅溽
農曆五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陽月、蒲月、蘭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惡月、橘月、
月不見月、吹喜月、皋月、蕤賓、榴月、端陽月、暑月、鶉月、鳴蜩、夏五、賤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種、
啟明、鬱蒸
農曆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
杪夏、晚夏、季夏、長夏、極暑、組暑、溽暑、林鐘、
精陽
農曆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蘭秋、
蘭月、申月、巧月、瓜月、涼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慶月、三陰月、夷則、初商、
孟商、瓜時
農曆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獲月、
壯月、桂月、葉月、秋風月、酉月、月見月、紅染月、
南呂、仲商、柘月、雁來月、中律、四陰月、爽月、
大清月、竹小春
農曆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剝月、貫月、霜月、
長月、戌月、朽月、詠月、玄月、禰覺月、菊開月、
紅葉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殘秋、涼秋、素秋、五陰月、窮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無射、霜序
農曆十月
陽月、亥月、吉月、良月、陽月、坤月、正陽月、
小陽春、神無月、拾月、時雨月、初霜月、應鐘、初冬、孟冬、上冬、開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
極陽、陽止
農曆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暢月、霜月、霜見月、子月、辜月、葭月、紙月、復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雪月、寒月、黃鐘、陽復、陽祭、冰壯、三至、亞歲、
中寒
農曆十二月
臘月、除月、丑月、嚴月、冰月、餘月、極月、涂月、
地正月、二陽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
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窮冬、黃冬、臘冬、殘冬、
末冬、嚴冬、師走、大呂、星迴節、殷正、清祀、冬素
日本民間對月份的別稱,兩種:
一月——初空 一月——睦月
二月——梅見 二月——如月
三月——夜櫻 三月——彌月
四月——清和 四月——卯月
五月——浴蘭 五月——皋月
六月——蟬羽 六月——水無月
七月——涼月 七月——文月
八月——月見 八月——葉月
九月——竹醉 九月——長......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