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風民俗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壯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壯族的許多節日風俗與漢族相同或相近但有的節日是特有的。除著名的"三月三"歌節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節期間,也舉行聚會唱歌活動。此外,每逢農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間,幾乎所有的壯族都舉行祭祖活動。殺鴨、做餈粑祭祖,出嫁的女兒必須拿雞、鴨回來祭祖。

壯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因為我們的周圍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歡都難,呵呵~)。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現在好多了,因為改革開放了嘛0。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個有一部份居民還保持著)。

贊助廣告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裡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贊助廣告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製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準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紮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開啟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餘下全文>>

壯族的風俗習慣100字

壯族是土著民族,是古代越人的後裔。壯族先民在歷史上曾有西甌、駱越、烏滸、俚、僚、俍、僮等不同稱謂,後來才統一稱為壯。至於民間部分壯族口碑傳說其先祖來自山東、江西、福建等省,均無史籍佐證。全縣19個鄉鎮均有壯族分佈,除隆福、三隻羊、九渡等鄉外,其餘鄉鎮的壯族人口都在1萬人以上。壯族雖然與漢族來往較早,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大,部分文化習俗已被同化,但在經濟、語言、風俗、宗教信仰,以至心理素質等方面還保留一定特點。

本縣境內的壯族,大多聚族而居,一族一村一寨,少則十幾戶,多達幾十戶甚至上百戶。其住房分全樓式幹欄、半樓式幹欄及地居式建築3種。全樓式幹欄多見於山地民房,主要構件為木料,分下層、中層、閣樓3部分,下層用作牛欄羊圈豬舍,中層住人,一般為三開間,中間為廳堂,兩側為臥室或客房。半樓式為石山地區建築式樣,與全樓式幹欄不同點為後半部砌成坪臺;地居式建築多見於平地,其結構為磚瓦頂、泥瓦頂2種,也有木料骨架,一般為三開式,廚房、豬舍建於後,用天井隔開。新中國成立前,壯族居民以有無瓦房區分貧富,財主多住瓦房,多數農戶住茅草房。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部分居民已建起洋房。

日常禮儀 壯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講究文明禮貌,龍其注重各種禮節。在壯族地區,家庭成員之間,尊老愛幼,互相體貼;親朋交往,以禮為先,情義至上;接待客人,熱情洋溢,彬彬有禮,路人相見,不分熟陌,概能禮尚往來,壯族社會的不同關係,按照一定的規範和準則,俗成不同的“禮數”。

家族禮教:壯族家庭成員及社會關係,以輩份為依據,以尊老愛幼為準則,決定人們在冖遇中的層次關係。輩份越高,年齡越大的老人,越受敬重。其居家外出,衣食住行備受優遇待。每逢家宴,必被敬獻豬肝、豬腎、豬肚、雞肝、雞脯、雞股肉之類的美食。外出作客,必居高座,並享以餐中最精佳食。族中有事不能決斷,定要秉告老人,乞其裁決。這樣的老者,由於經歷世事多,經驗豐富,又德高望重,一決必斷,故族人奉之為精神支柱和族中驕傲。一但其患病在身,則家人必團團守護,親友不招自至,備禮問安。若其辭世昇仙,則要全族舉哀。方園數十里內,不論親戚好友,還有非親非故的,都會不約而同攜帶香儀前來吊念。違此例者,不免被子孫世人鄙視唾罵,斥為非禮“木人”,不齒於世。

在壯族禮儀中,小孩僅次於老人。小孩從降生之時起,就享受名目繁多的禮儀。問世時,家人要為之備齊雞、酒、到舅家行“姜酒”禮;出生第三天,要舉行“三朝”禮;滿月時,要操辦“滿月酒”。這幾次禮儀,親友都要送來象徵各種意義的禮品,小則襁褓揹帶,大則雞豬羊。每年春節,上門拜年,要給小孩紅封包即“壓歲錢”和禮品。

族中成員,各按不同身份,遵守和履行一定規範的禮節。如晚輩不直呼長輩的名字,要自覺為長者舀飯、斟酒、遞茶、送煙、端板凳、整鋪蓋、打洗耳恭聽漱水等,違者被認為不恭,有失家教。

親朋禮數:壯族親朋好友之間交往,崇尚以禮為先。平時殺豬宰羊,必請親朋好友,街坊鄰居,歡宴共享,或饋送適量肉食,“龍捧”以表心意。遇上紅白喜事,修房建屋、天災人禍,則“抬水過天”眾手相幫,即“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紅事,一般由當事主家邀請,親戚朋友按親疏程度,或備酒、米為禮擔;或送錢為賀儀;或送邊豬為“助席”;或贈傢俱為禮品。數額有差,但意義相同。大家寓禮於樂,旨在減輕操辦者的負擔。

白事,無須邀請,聞者自來。也按親疏關係層次,決定禮額的多少,但必有所贈。如奉送供品、奠儀、燭儀、香資等,是親朋好友或一般弔客所必行之常禮。

修房建屋,或興建其他較大工程,親朋好友,......餘下全文>>

壯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飲食: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平時用於做飯、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麵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營養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禦寒滋補作用。糯米常用做餈粑、粽子、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節慶的必備食品。玉撫也有機玉米與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於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玉米粥乃山裡壯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麵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後,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麵糰(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於漢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壯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餈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醃成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壯族自家還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壯族的生活習俗: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的簡單風俗習慣

壯族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因為我們的周圍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歡都難)。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

面圈牲畜(現在好多了,因為改革開放了嘛0。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

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個有一部份居民還保持著)。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

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

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

“阻擊”準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裡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

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

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

能入洞房。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

“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製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

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

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

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準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紮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

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開啟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

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

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

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

“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

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餘下全文>>

壯族的風俗習慣、生活習慣

已解決問題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壯族的風俗禮儀? [ 標籤:壯族 風俗,壯族,禮儀 ] ` 袞.犢孓 回答:1 人氣:1 解決時間:2008-08-04 10:32 滿意答案壯族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裡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製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準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紮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開啟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餘下全文>>

壯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壯族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因為我們的周圍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歡都難,呵呵~)。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現在好多了,因為改革開放了嘛0。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個有一部份居民還保持著)。?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裡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丁。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製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準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紮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開啟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餘下全文>>

廣西壯族 壯族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壯族風俗習慣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裡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製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準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紮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開啟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親隊伍拉成一條線,熱鬧非常。上岸後,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不讓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餘下全文>>

關於壯族民風民俗的作文

壯族的民風民俗

壯族人民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築、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築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裡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了精緻的圖案外還會有各海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緻,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曆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並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麼呢?當人事唱山歌啦。臺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裡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了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了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麼可以吧山歌唱得那麼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裡,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裡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了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了,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相關問題答案
壯族民風民俗資料?
苗族民風民俗資料?
傣族民風民俗資料?
高山族民風民俗資料?
阿昌族的民族風俗資料?
回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白族民風民俗資料?
回族民風民俗資料?
苗族的民風民俗資料?
回族的民風民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