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美食有哪些?
傣族有哪些習俗或美食?
西雙版納傣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後,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來。傣族先民早期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和動物、植物,以至一切無生物都有靈魂,而且靈魂是不死的,它可以離開物而存在。認為生病是靈魂受到了某種傷害;而死亡,則是靈魂離開肉體不再回來了。人們出於對各種疾病和災害的恐懼,也出於對制服病痛,戰勝災害的強烈願望,力圖通過招魂(也稱叫魂)把受到傷害或遊離了的靈魂招回來。不僅可以為人招魂,也可以為家畜家禽和穀物等招魂。
西雙版納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喚歡龍”(招大魂)、“喚歡囡”(招小魂)、“菲歡”(換魂)和“喚歡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種。替家畜家禽和莊稼招魂的主要有“喚歡為懷”(招牛魂)、“喚歡蓋”(招雞魂)和“喚歡毫”(招稻穀魂)等 三種。
據調查,西雙版納傣族共有81種招(叫)魂方法。他們認為,人身上有32 個大鬼,92個小鬼。只要其中某一個鬼魂受到傷害或離開人體,人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生病,甚至死亡。為了治病,就要用81種招魂方法中相應的一種來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喚歡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長篇叫魂詞 。
招魂儀式因地區而異:有的地區,要請村寨中專門負責祭祀的波佔來念誦叫魂詞招魂;有的地區,由年邁的家長來進行。替人招魂有招魂詞,例如招“兒女魂”的招魂詞是這樣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來把魂叫。魂啊魂,爹媽愛的魂,別去躲在山洞獨自悲哀,別去躲在河邊眼淚汪汪,別鑽進樹林草棵,別去鑽在牛馬身上。頭魂要回到頭裡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頭上來,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腳魂不要到處奔走。32魂要今天回來,92魂要今天回來!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親要給你們拴線。撒!魂回來了!”叫谷魂、牛魂、雞鴨都有一套禮儀,也有固定的叫魂詞。
除了招魂禮儀,西雙版納傣族還有一套喪葬禮儀。傣族傳統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較為普遍。
以前,傣族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不同等級人對“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報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鄉親及親戚朋友。鄰居和親友們聞訊趕來後,立即分頭做各種喪葬的準備工作。
家中人要抓緊時間給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還要剃光頭髮。洗浴後,給死者穿上兩套新衣服,裡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褲。
接著要請寺廟的僧 侶為死者誦經超度,親屬哭喪。接下來是先擇出殯的吉日和選擇墳地。選擇墳地要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規定的墳山用拋雞蛋法確定墳地。
最後是按擇定的吉日出殯和火葬。出殯那天,要把竹樓清掃一遍。搬開火塘上的鐵三角架,將火灰清掃乾淨。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來,或火化或丟進江河讓水沖走。同時還要用一隻砂堝、一個布袋,裝上穀物種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靈魂到陰間去播種。
出殯時,僧侶和尚走在前頭,為死者引路,親友及寨人排成長隊跟在遺體後面。提砂堝、布袋的人到達墓地後,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鐵三角架,重新點燃塘火。送葬隊伍要敲鑼打鼓,鳴放火槍,以示隆重。到達墳地後,大多數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數十名壯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遺體。送葬結束後,還要請僧侶誦一部《芒嘎拉》經文,送家神家鬼。至此,喪事才算辦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還要舉行一個斷絕夫妻關係的儀式:生者取來一條栓有檳榔的白線和一對蠟條。自己握住線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屍板上。一位長者將白線從中間斬斷,就表示斷絕了夫妻關係。之後,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約束。
婚禮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兩代,也有祖孫三代同堂的。兒女長大結......餘下全文>>
傣族有什麼出名的小吃?
傣族的人們總能把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果子做成食物,不過味道是極好的。 走在版納的街上,總能看到賣小吃的婦女,什麼燒烤、涼拌、竹筒飯、飯糰、甜角……應有盡有,最有特色的是燒烤,特別是烤雞、烤魚、還有火燒乾巴。烤魚是用當地的一種植物“香茅草”烤的,魚裡透著一種很獨特的清香,很是好吃。
傣族最好有名的小吃是什麼?
傣族風味小吃 (一)菠蘿紫米飯 是具有傣族特色的糯制食品。 製作時, 首先要把紫糯米用水浸泡 7 至 8 小時, 然後淘洗乾淨,與剁細的豬肉攪拌均勻,把準備好的菠蘿心放入紫糯米,再把切 去的蓋蓋上放到甑鍋 裡蒸熱,當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時,即可食用。其味清甜可 口,並有補血潤肺之功效。 (二)獨具特色的竹筒飯 只需將新鮮竹節砍下,將優質糯米裝入竹節,加水浸泡若干小時,用芭蕉葉 或乾淨的甘蔗葉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內用文火燒烤或置於烤爐上烘烤把水煮幹, 將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或地板上輕敲數遍,剝去竹筒的薄皮,便獲得一條圓柱形 的米飯。融糯米香、青竹香於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 (三)辣咪 是傣語對各種醬的統稱,其種類有“辣咪布”(螃蟹醬)、“辣咪帕”(菜子 醬)、“辣咪南諾”(酸筍醬)等近 10 種。平時最常見是“辣咪帕”(菜子醬),其 做法是:把一塊地上開花結籽的青菜的棵砍下來,舂細後裝入罐內醃四五天,發 酸時去渣把酸汁倒進鍋裡煮, 煮到水分基本完時, 取出晒乾即成。 食用時, 加鹽、 蔥、蒜、芫荽、味精、辣椒,舂拌均勻盛入碗內,就可蘸其他鮮菜吃,也可以用 糯米飯直接蘸吃。味道酸辣,開胃下飯。 (四)酸筍煮雞 是傣族一道較為獨特的菜餚。 其做法: 將酸筍用水洗淨, 然後放入鍋裡煮透, 再把準備好的雞肉放入鍋裡同煮,待雞肉煮熟後起鍋。隨後將辣椒、姜、蔥等佐 料放入油鍋裡炒熱, 再把酸筍雞汁倒入鍋裡回一下鍋, 即可食用。 其味酸辣爽口, 味道獨特,開胃 (五)香茅草烤雞 把宰好的雞洗淨,放在火炭上烘烤至六成熟,然後把肉剔下來,用舂鹽棒捶 軟捶碎。把預先切好、拌攏的蔥、蒜、芫荽、青辣椒、鹽等拌合在一起,捏成拳 頭大的一坨,用洗淨的香茅草捆住、用竹片夾起來放在火炭上烘烤。肉烤熟後, 再抹上豬油繼續烘烤幾分鐘,去掉香茅草就可以吃了。這種菜餚香辣可口,味道 鮮美,頗受歡迎。 (六)香茅草烤魚 把魚的鱗片去掉,用刀劃開魚背,去掉腸肚雜物,洗淨;將蔥、姜、蒜、青 辣椒、芫荽切細,與鹽拌攏;把佐料放進魚肚子裡,把魚肚子合攏,用二三根香 茅草葉捆好、用竹片夾緊放在火炭上烘烤。待八成熟時抹上豬油,繼續烘烤 5 分鐘左右即可食用。這種烤魚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極能增進食慾 (七)油炸牛皮 其原料是牛皮和食用油。 製作時先將牛皮煮熟, 把毛刮淨, 用刀劃成半尺長、 2 寸寬的若干塊,洗淨、晒乾備用。待食用時,把油倒入鐵鍋里加熱,然後把晒 乾的牛皮放入能浸沒牛皮的油鍋裡, 慢慢地油炸, 使牛皮發泡、 微黃時即可取出。 這種油炸牛皮既可下酒食用, 也可以用來下米線、 米幹, 是傣家人最喜愛下米線、 米乾的食品。 (八)油炸青苔 青苔傣語稱為“改”和“搗”,它是從江河裡撈出來洗淨後,加工成青苔幹 片的食用品。油炸青苔傣語稱為“改英”,它的做法是:先將青苔壓成薄餅,撒 上細薑片、鹽、水調成薑湯,晒乾後而成幹青苔片。待食用時,用剪刀把幹青苔 片剪成巴掌大的小塊,丟進油鍋裡煎黃就可以撈出,當作餐桌上的一道菜。
傣族的飲食文化是什麼?
傣族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醃、烤、炸、生吃—這是傣家菜烹製方法上較為突出的特點。
先說"醃"。最常見的是醃酸菜、醃竹筍、醃 魚、醃豬腳等。最有特色的是醃牛腳筋:以滾開水燙泡、用火燎燒、冷水浸泡等方法,刮乾淨牛角上的毛,然後切之為條狀煮(火巴),以淘米水浸泡數小時後,清洗、晾乾,與姜、蒜、辣子、花椒、鹽等調料拌勻人甕,密封甕口,半個來月即熟。其色乳黃,人口既有韌性感而又(火巴)綿,其味甜中帶酸,辣鹹適口,是下酒的佳品。
次說"烤"。香茅草烤雞是一道風味菜。用西雙版納、德巨集等地特產的大楓茅,捆於褪洗乾淨、肚內填以各種調味料的嫩雞上,抹上動物油以中火均勻烤之,溫度使調料味由內向外散出、香茅味由外向內滲人,肉質酥脆沙嫩,香氣氤氳充盈,別的地方無法仿製,是真正的地方風味.烤魚、烤肉、烤繕……在西雙版納和德巨集等地,真正是無烤不成宴。
再說"炸"。最習見的傣家炸食要數炸牛皮,將剖洗得乾乾淨淨的水牛皮煮得熟透,多切為條狀晒乾,可以較長時間儲存。食用時,先以冷油炸之,撈出鍋後再以熱油炸之,即成又泡又黃、酥香梆脆的下酒菜,蘸以番茄喃咪,可謂五味俱備。用以煮湯,類似內地的"肉葉子",到西雙版納和德巨集的遊人,沒有不嘗上一回炸牛皮的。最使人開眼界的是油炸知了背肉餡:將知了(鳴蟬)去翅去腳,用刀將其背部劃開,嵌迸肉"末與調料,再將知了的背合攏,捆以細蔑繩,放入油鍋中煎炸成深黃,色潤油亮,肉鬆皮脆,酌一盞米酒,慢掇細品,既有味道又有營養,爽口怡神。傣家人說,西雙版納、德巨集等地的水略帶鹼性,故於該地吃油炸的食品,體內不會生"燥熱之火"。這話或許不無道理。
多有生食,是傣家食品給人的深刻印象。傣族地區稱為"帕宋"的酸脯菜當然是可以不加烹煮就吃,"帕"是"菜"的意思,"宋"是"酸"的意思。"很酸"的胰菜,在熱帶竹樓上吃,那是適逢其需。此外,難以計數的大量野·菜如葉子上有細細絨毛的茶葉菜,可以人藥的荊芥、水香菜、香辣蘿、緬蕪要……常常都是拌以哺咪或其他佐料生吃。最好吃的生吃食品之一是青蛙肉剁生,用剁細的蛙肉與切細的蔥、姜、蕪要、花椒、辣椒麵、鹽等拌勻,再放人少量檸檬水攪勻,將生豬皮刮洗乾淨,置於火上烤,待肉皮變成乳白色,略帶透明,即取出切成薄片與青蛙肉拌和,鮮甜清脆,酸辣開胃。其他如豬肉剁生、牛肉剁生、魚肉剁生、馬鹿肉剁生……凡肉食均可做剁生,要旨在於講究肉的新鮮。動物不同,"剁生"味道各異。肉食生吃,內地在古代辦風行,如秦末在項羽的鴻門宴上,樊啥"髮指毗裂"食"生貴"即生的小豬腿,體現一種粗豪勇武之風。傣族將肉剁而食之,就細緻且考究得多了,這大約與傣族的溫婉平和有關。日本人也食生魚片蘸之以芥末等,日本學者尋文化之根,在習俗對比上就很注意傣族的肉食生吃的風俗。看來,吭生肉不僅是一種食物製作方法,而同時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的某種痕跡。西雙版納和德巨集一帶,還吃一種令內地人膛目結舌的食物----"撒撇",是將牛小腸中業已經過胃的消化、與腸液和膽汁攪和過的積存物取出,壓擠出其深綠色液體同剁碎的牛脊肉加蒜、伐、辣椒等各種調料均勻拌合,即可生吃,其味苫涼,卻有一種無可名狀的特殊滋味,在當地亦屬不可常得的剁生也可以將"撒撇"同米線......餘下全文>>
傣族美食,傣家名菜有哪些
傣族(Dai nation)即“傣泰民族”,自稱“dǎi”與“tài”之間的發音,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泰國和寮國的主體民族。傣族源於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曾多次在雲貴高原建立政權,後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分佈於泰國、寮國、緬甸、印度、越南、中國
傣族八大特色菜是什麼?
五香烤傣鯉
用料:巴掌大小的傣鯉魚一條,蔥花、薑絲、辣椒麵、野花椒麵、野芫荽及精鹽、豬油等各適量。
做法:先將傣鯉魚開膛剖肚,洗淨後在溫鹽水中浸泡片刻再取出,在魚肚內填入蔥花、薑絲、辣椒麵、野花椒麵、野芫荽末等佐料,然後合攏魚肚用竹筷夾住,放在炭火上慢慢烘烤,並不時翻動,使全魚變黃出香,再淋上豬油少許繼續烘烤片刻,即可取下食用。烤出的魚,皮黃骨脆,肉嫩味濃,香辣可口。
菠蘿爆肉片
用料:瘦豬肉,新熟去皮的菠蘿,豬油,精鹽、青椒適量。
做法:先將豬肉和菠蘿切成薄片(菠蘿在切片之前應放在淡鹽水裡浸泡片刻去澀)。將鍋加熱,投入豬油,待油燒至冒煙時,放入青椒、精鹽拌炒幾下,隨即放入菠蘿片拌炒一分鐘;肉片另鍋炒至肉色發白後,即將肉片和菠蘿片並鍋拌炒片刻,即可裝盤食用。此菜色彩鮮豔誘人,味道酸甜可口。
香竹糯米飯
用料:西雙版納特產的香竹數節,香糯米適量,粽粑葉或芭蕉葉數張。
做法:香竹一端留節,另一端去節開口。將香糯米淘洗淨後灌人竹筒(米至竹筒的五分之四稍強),再注入清水,用粽粑葉或芭蕉葉塞住開口處,放置一夜後,再放在炭火上慢慢烘烤,不時翻動,使竹筒外邊燒烤至焦黃,竹筒口冒出熱氣香味時,即可取出撕去竹皮,趁熱食用。
這種飯食兼有竹子的清香和飯香,其味特殊,不用佐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若能用香草燜鱔魚之湯汁蘸著吃,更是錦上添花,回味無窮。
傣族菠蘿飯
製作材料
菠蘿一個,香腸一根,蝦仁若干,蔥若干,冷飯若干
製作方法
1.把菠蘿外表洗乾淨,豎著切四分之一下來,作為一個蓋子。然後把那蓋子上的肉用調羹刮下來;至於那四分之三的菠蘿部分,就用水果刀沿著內圈割一圈,再一層層片下來,最後用調羹再刮一遍。炒飯大約用半個菠蘿就夠了,剩下的做點別的,比如水果沙拉。調羹刮下來的肉就不用處理了,因為一般都是碎片。整片的菠蘿弄幾片切成丁。
2.把香腸切成小細丁,蝦仁準備好。
3.起油鍋,將香腸、蝦仁扔進去炒,注意不能炒得太老。炒好盛起放一邊。
4.再起個油鍋放入冷飯翻炒。等飯熱了就加入咖哩粉、胡椒粉和鹽,量的多少看個人口味。然後加入煸炒好的香腸、蝦仁,再炒一炒。
5.加入些碎菠蘿片和菠蘿汁翻炒,調味。
6.把炒好的飯放入已經挖出肉的空菠蘿裡,用切下來的蓋子蓋好。
7.隔水蒸裝滿飯的菠蘿,大概8—10分鐘的時間,菠蘿殼軟的時候就可以出鍋了。
8.掀開蓋子,就可以享用菠蘿飯了,酸酸甜甜,味道很好,又能吃飽,很實用哦。
Tips:
1.最好選用青皮的菠蘿。菠蘿碎肉可以用來炒飯,片出的大塊菠蘿可用來做沙拉。
2.蒸菠蘿這個環節很重要,不僅能把炒飯的油膩吸收掉,也可以令炒飯更加綿軟清香。
3.米飯最好是隔夜冷飯[2]
傣族的特色飲食是哪一種
如酸肉、燒雞、喃咪、青苔鬆、幹鱔魚、竹筒飯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鍋便可製作,佐餐十分方便。
傣族人食螞蟻、蜂蛹、酸筍、火雀和腥味食品(如魚、鱔魚、螺、青苔、牛肉)
有烤、炸、煎、炒、煮、涼、蒸;雞、鴨、魚、肉;草、果、菜,可謂囊括烹任全法,包攬山珍海味。
烤菜有雞、牛肉丸子和牛肉鬆、豬肉、鯉魚和鱔魚,全用一種清香宜人的山茅草包裹,內加各種香料蔬菜烤熟,味鮮,肉嫩,易嚼,營養成分基本上保留下來。
特別是鱔魚劃成薄薄的小片,牛肉丸子插上堅韌的草根,讓人不知何物,忘記了血腥,愉快地品嚐。
炸菜最奇最怪的要算青苔片、苦冷盤、酸芭蕉片、牛皮膠條,這是滿漢全席;
煎的也奇:青椒包肉。將油膩包藏在肥碩青蔥的辣椒肚裡,叫人食而知其味而不知其質,
炒的是臭蒸雞蛋,名臭實香,香中微有苦涼氣,令人回味再三。
煮的是酸筍雞。版納滿坡遍野翠竹青青,傣家人將嫩竹筍漚酸後用來煮雞,
還有白斬雞。沒有鹹、麻、辣的濃烈氣息,有的是清淡鮮香的傣家特色
傣族的特色飲食是哪一種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傣族有什麼特產,小吃.?急急急
傣族的特產小吃食物
1 酸肉傣族傳統風味菜餚,用牛肉經過醃製,而後炒制而成。特點是酸香味濃,可幫助消化。製法是將新鮮的黃牛肉用淘米水洗淨,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鮮花椒葉、鹽、米飯拌勻,裝入瓦罐,淋入白酒壓實,上蓋,用草木灰與泥巴合泥密封罐口,醃漬一個月即成。將醃好的黃牛肉切成絲,與青蒜苗炒熟。
2 火燒魚
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特點是軟嫩鮮甜,原汁原味。製法是將鮮魚去鰓和內臟,洗淨,將蔥花、薑末、蒜末、青椒末、青姜葉末、芫荽末、野花椒葉末、薄荷、茴香葉末、香茅草葉末、草果粉、味精、鹽、料酒拌製成餡,裝入魚腹,頭尾折攏,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葉,埋入木柴燒後的炭或熱灰中燒熟,取出去掉芭蕉葉和香茅草,裝盤即成。
3 醃牛頭
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其製法是將牛頭、牛腳去毛、去蹄殼,砍成塊煮爛,去骨,切成肉條,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時,取出改用冷水洗淨,再將野花椒葉、紅辣椒粉、生薑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內,加鹽、白酒拌勻入味,裝入瓦罐壓實,蓋上蓋密封,半月後即成。食時可蒸、可炒,是佐酒冷盤,脆嫩酸香、麻辣清涼。
4 酸角
冬春兩季,天高雲淡,風清氣爽,走進西雙版納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見到一種當地人們特別喜愛的果樹——酸角,它樹身高大,樹幹粗糙,枝葉扶疏,枝頭掛著一串串、一嘟嚕褐色的彎鉤形莢果。酸角又稱酸豆、羅望子、羅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語)、甜目坎、通血圖,為蘇木科酸角屬熱帶、亞熱帶常綠大喬木,該屬僅含酸角1種,有兩個型別:甜型和酸型。酸角喜歡炎熱氣候,在年均氣溫18ºC—24º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區都能正常生長。
5 蟲類食品
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溼,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裡,回去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