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服飾?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7日

仡佬族的風俗是什麼?

仡佬族的風氣習慣 1、仡佬族節慶 (1)吃薯節工歷側月十五非廣東仡佬族的"吃薯節"。為過歹這個節日,各家都在頭一年的秋天就在洋 量薄緊的石縫裡或竹筐玉罐西卸上胖洋,種上山薯,精心護理,到了夏天,把成熟的山薯補回去,捆差掛在樓上。殺年豬時,順便割上四隻豬足,留功"吃薯節"。節夜該地,宰雞殺鴨、燒豬手,煮山薯、包粽子或舂餈粑 十分熱烈。薄暮,各野各戶弛 燈結綵,晃差酒菜。下桌前,贖家己後夾三次菜,第一次夾山薯以祈該年莊稼顆粒豐滿,糧 食豐產;第二次夾豬肉以祈應年再養小薄豬;第三次夾雞肉或鴨肉,祈令古先養雞鴨不病不瘟,成助敗群。而後男兒嫩長全端酒碗飲酒,一起期求贖年師產風調雨逆。全部節夜運動寄 託了仡佬族國民錯歹年景的冀望。 (2)捉蟲節 捉蟲節起源長遠。相傳在今時候,仡佬族地域連年產生蟲益,五穀豐收,製成重大的災荒。 點錯這一小災害,民族服飾,齊族人官獨特議定,懸出沉賞,誰能除掉蟲益,賜給三頭大薄豬。沒了告示先,無的我擱沒多少隻至公雞到田間啄蟲,但這些蟲驚飛四集,杯水車薪;有的人拿出一群 雞鴨,但他們屈少脖子也抓不著禾苗底上的蟲子;起初又請巫徒講婆,到田間思經施法,仍然有效,蟲益持續蔓延。是年六月始二,有位娶返當地的夫母,名叫甲娘,帶著孩子回外家 走疏,果家境清貧,沒帶免何禮物,口理十分易功。該他們走到田邊歇手,孩子們即到田面捉螞蚱遊玩,一捉就是幾袋,甲娘看到立即愉快訖去,對孩子們說,就拿這多少袋螞蚱息替迎 內私裡婆的禮物。到家前,把螞蚱弄清潔,用油炸炒熟,品味伏往,臭堅否心。事件一傳合,大眾讓相出靜捉蟲戰螞蚱,既否食用,又能除蟲保苗予豐產,假是兩全其美。甲娘逝世前 ,國民為了留念她,在村頭田首破廟危堂,並定六月始二為捉蟲節。每遇節日各村寨都宰豬敬祭,娶到本地的夫父也回外家團圓。各村寨男兒嫩長湊集在廟前,敲鑼挨飽,手執用雞血 染紅的旗子,排成消隊到田間遊言,所經之處,睹蟲就捉,並拔上大旗,以表現錯甲孃的紀想。這個節日曾經不太風行了。 (3)吃新節 "吃故節"是仡佬族的一個盛大節日,廣西仡佬族和賤州等天的仡佬族都廣泛保留著這一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八月間冬發前先,人們依照本人習慣抉擇一天往過節,品味新退場的 穀物,所以叫"吃新節"。冬發較遲的村寨,多在工歷七月第一個"辰"(龍)夜或"戊"( 狗)日舉辦,冬發較早的則在八月間"未"(蛇)日舉辦,因而,仡佬族外有"七吃龍"," 八吃蛇"的說法。 吃新節那天,各家各戶皆總尾往戴新(或叫採故),鄰近村邊地步表種植的食糧息物,只有是七敗熟以下的,不管是誰家的皆能夠戴一點。戴新失去的食糧跟採回一碗的瓜菜,取雞、鴨 、牛肉混煮。先用回祭拜"墾荒闢天的先人",而後野己才幹吃新米。磨基仡佬族在吃新節 那一地,拿酒肉和新米到田尾往祭,祭畢又在田表選三穗最少最大的稻穀戰二穗最小的大米,拿回家掛在灶下,當前齊家便能夠吃故糧。苗族、瑤族、壯族都過吃新節,只不過是時光 跟功節的情勢各無不共,但目標皆非怒慶豐產。 (4)拜樹節 拜樹節非廣東仡佬族比擬盛大的節日。相傳在他們先人遷徙回隆林時,標家族少房帶著祖宗 婆婆的臭爐跟靈位後走,達到當初的德峨城麼基樹高屯,不屋子,寄住在外人家面。因為他人家外無祖宗神位,本人祖宗神位不能擱在別我家表,就到寨子旁的二棵嫩青樹洞安置。 主此,那二棵青樹即敗了利家族的祖宗......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仡佬族的風俗習慣

仡佬族的風俗習慣,包括仡佬族的婚姻(提親、訂親、接親)。服飾:仡佬族無論男女皆穿桶裙,紛繁複雜的喪事禮儀 。

婚姻

婚姻締結,一般有提親、訂親、接親三個階段。

提親

除少數地區規定在農曆七月或逢雙月內進行外,大都無固定時間。男家託媒提親,要請媒人帶去一壺酒,或加上幾個大糯米粑作為禮物。女家一看來人所帶之物,便知是提親說媒約,招呼客人入座。主客雙方對坐閒談,閉口不言親事。到告辭時,媒人說:“你煮著酒,等我二人來喝。”表示下次還來。相隔一段時間,直到媒人帶上同樣禮物第三次去女方家。這次婦方父母如仍不接收禮物,則表示不同意這門親事,男家從此作罷。假如收下禮物,在告辭時對媒人說:“慢慢來,我會有酒給你喝的。”則暗示同意考慮這門親事,算是提親任務已完成。

贊助廣告

訂婚

當提親獲得婦方父母允諾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一般在半年至一年之間),男方的父親(有的是姑父或叔父)備辦酒2斤、麵條2斤、新布2尺、白布包新衣2件(有的提酒一壺、雄雞一隻或雄雌雞各一隻),在媒人陪同下,打著紅傘一把到女方家,將包袱及傘掛於堂屋左壁中柱上,其餘禮物交給婦方的父母。婦方請來家族中的老輩作陪,並殺雞煮酒,熱情款待,表示已最後認定這門親事。若未殺雞待客,則表示婦方父母對此親事尚在猶豫中,須待來年再商定。酒筵席上,賓主雙方頻頻舉杯暢飲暢談。吃去雞肉,留下雞腿骨看封卜吉凶。

接親

締結婚姻的最後一道程式,接親多在農閒季節,因為這段時間,親友們有時間來幫忙併參加婚禮,也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備辦婚禮用品。結婚之前,同寨姊妹們要聚集新娘家看望、祝賀新娘,有的地區則是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親好友道別。婚期臨近,新郎家請來男女若干組成接親隊,其中須有能歌善飲的歌手提名,在媒人帶領下,背、抬著聘禮前往接親。新娘家組織一批男女青年於寨外途中守候。見接親隊伍來到,蜂擁而上向接親者敬酒三杯。接親的人們假如不喝敬酒便會遭到女方親友們用刺條、活麻、柴塊的戳、打,還要用鍋灰抹花臉。這時接親的人們儘量躲閃,逃避,不得還手、反抗或斥罵,如以笑鬧追奔至寨口,又停下,敬酒、對歌、笑鬧至家門前。

仡佬族婚禮,普遍是“男不親迎”,僅請媒人及至親前往迎娶。新娘接來時,新郎及其父母大多作暫時迴避。新婚夫婦不行拜堂禮,保持著“女歸夫家”,“女夫慚,逃避徑間方出”的古代遺風。

服飾

仡佬族無論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線編織,或將一幅料橫向連綴兩端而成或用兩幅橫聯而就。裙腰無褶皺,穿時以裙自頭上貫通而下,故又名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區者常外披毛氈一幅。婦女的衣服一般是長衣短裙,製作更為講究、美觀。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們依其服色而分別稱之為紅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領、衣袖、裙邊繡以紅花的被稱為紅仡佬。花仡佬所繡花邊則為五彩色,且周身還綴以蠶繭為飾,累廠如貫珠。有一部分仡佬人衣長僅尺餘,在上衣外再套袍一件。袍無領無袖,有如布袋,於袋底中部及左右各開一孔,穿時頭及手從孔中伸出,前胸短、後背長,袍上綴海巴(貝)為飾物,下仍著五色羊毛桶裙。他們被稱為“披袍仡佬”。“剪頭仡佬”則有女孩額上間發剪短,僅留一寸長,作為未婚標誌的習俗。“打牙仡佬”有在姑娘出嫁前將兩枚門牙打掉的習俗。清末民初以來,因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大部分呈點狀分佈,各地仡佬族內部聯絡削弱以致消失,在漢文化廣泛影響下,大部分改從漢裝。

喪葬

仡佬族當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人謝世,活著的人深感哀痛,總要虔誠、隆重地舉辦喪事,以寄託哀思,從而形成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喪事禮儀及墓葬文化。

喪事禮儀紛繁複雜。

一般有為之亡人洗身、換衣、裝......餘下全文>>

貴州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有哪些特點

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

貴州少數民族服飾有其共同點:喜尚青,重素雅,婦女多系裙,愛著銀飾。男子服飾以對襟衣、寬腳褲、包頭帕為主。各個民族的服飾及頭飾又各具特色。

苗族:婦女服飾僅在貴州境內就有上百種,總的說來是於樸素之中追求華麗重彩,以刺繡、挑花、蠟染為主要工藝,佩戴貴重銀飾後顯得富麗堂皇。男子畜發包頭巾,身穿無領、大袖、寬褲腳服裝,腰帶束身,冬天纏裹。

布依族:女性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多穿短襟長褲,配有欄干花紋裝飾,也有穿裙的。喜歡蠟染,領、肩、襟、袖、衣襬都鑲有花邊。地區不同,服飾也各有異。包頭帕,盤圍腰,婦女喜歡銀飾等。男性式樣簡單,與漢族大致相同。

侗族:分南北部服飾,南部服飾接近古代,婦女穿裙束髻綁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長褲。

彝族:服飾與四川涼山彝族的服飾不同,和雲南彝族的服飾近似:著長袍,纏包頭,顏色重青黑,有繡花裝飾

土家族:婦女穿左襟大褂,挽髻包頭。

仡佬族、回族服飾與漢族的服飾近似。但回族做禮拜時,男子要戴小白帽,女子則用毛巾蓋頭。

瑤族婦女束髻系裙,在荔波一帶,男子上穿青衣,下穿及膝白短褲,別有情致。

水族:婦女著長襟衣,包頭帕,系長圍腰。

仡佬族有什麼特點。民族特色是什麼?

仡佬族散居貴州、雲南、廣西及越南等地,被後來民族如漢族等稱為“仡佬”,“老戶”,“土人”,“土蠻”等。居住地降水豐富,氣候溫暖,適合開展農業等多種經營活動。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型別。

仡佬族的民間文學有詩歌、故事、諺語等,詩歌多為便於傳唱的小調,分為三言、五言、七言等。仡佬族的樂器有二胡、橫簫、嗩吶、鑼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樂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橫簫各一對和其他樂器合奏,音調十分和諧動聽。嗩吶是仡佬族喜慶佳節不可缺少的樂器,用嗩吶吹出的《老灰調》、《過山調》、《過河調》、《過街調》、《迎親調》等十餘個曲牌,配合鑼鼓一起吹奏,氣氛更加熱烈。

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為幹欄式建築,貴州北部地區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住宅樣式。其他地區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間,稱正房子,中間為堂屋(方言叫桃屋),供有神臺,不住人,兩邊分別是兩間臥室、一間客廳。正房子兩邊建廚房,叫耍子。

仡佬族人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編織而成;女子上著齊腰短上衣,繡著鱗狀花紋,下著無褶長筒裙,以青、紅、白三色分為三段,外罩前短後長的青色無袖長袍,頭纏青布長頭帕,腳穿鉤尖鞋。男子的服裝多為對襟短衣,頭纏青布或白布長頭帕。

有關仡佬族的資料

仡(gē)佬(lǎo)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貴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餘各省份都有分佈,以雜居為主。貴州聚居地主要為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分佈於貴陽、六盤水、遵義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仡佬族(越南語:Cờ lao)也是越南54個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於河江省的同文、黃樹肥兩縣境內。

基本資訊

中文名:仡佬族

分佈地區:貴州、雲南、廣西及越南等地

總人口:579744人

語言:仡佬語,漢語

宗教信仰:崇拜祖先,信奉多神,道教、佛教

外文名稱:Gelo Nationality

文字:曾經有仡佬

起源:商周

民族節日:大年 三月三 清明 端陽 仡佬節

簡介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發祥於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市、畢節市、安順市、黔西南州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佔民族總人口97%以上。

族稱

正在載入仡佬族

仡佬族的自稱、他稱有數十種之多,廣西的仡佬族一部分自稱“牙克”,一部分自稱“ 圖裡”。“仡佬”之稱是“僚”的轉音,源於古代的“濮”人,唐宋史書中即有“仡佬”、 “仡僚”、“革老”等記載。元代以後,直到明、清、民國時期,仡佬之稱一直沿襲下來, 並因衣飾、生活、生產等特點而被稱為青仡佬、紅仡佬、黃牛仡佬、水牛仡佬等。此外,各 民族對仡佬還有種種傳統稱呼,如壯族稱之為“孟”,苗族稱之為“凱”、彝族稱之為“ 僕”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族源

正在載入仡佬族

仡佬族人與古代貴州一代的僚人有淵源關係。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係。“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係。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定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絡逐漸密切。漢族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中原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和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裡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佈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餘下全文>>

仡佬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 20分

仡佬族是我國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是從古代僚人中發展出來的。

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到公元三世紀初期(漢末),西南地區夜郎一帶,已經有包括仡佬族的先民在內的僚人活動

仡佬族在住房、服飾、飲食、喪葬以及鑿齒(打牙)、穿耳等習俗上,都曾儲存了較多的古代僚人的特徵。到十九世紀末年,貴州普定縣窩子鄉和高陽鄉一帶的仡佬族婦女,還有打牙的習俗。古代僚人婦女穿著的“桶裙”(或作“通群”),幾十年前在貴州部分地區的仡佬族中,也還保留有這種服飾。

正安縣的風俗民情

仡佬族婚俗仡佬族結親前,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採擇之禮”。先由媒人與女方家議定彩禮數目,男家備禮後,擇吉日送到女方家,女方家驗收無錯,全部收下,將酒肉食品放到祖宗神龕前祭祀,放炮慶賀。男方家再派人到女方家去通知成親迎娶的日期。在女家迎親期到,待嫁女要“哭嫁”。出嫁唱的歌叫哭嫁歌。 仡佬族服飾仡佬族傳統服飾多桶裙。男性多穿粗布對襟短衫,下穿前擋無開口,白布接腰鬆腰大統褲;女性穿粗布寬圓擺偏襟扣遮臀便衣,接腰統褲,褲腳加花邊,頭包摺疊潔白整齊的帕子,胸前分嵌花邊的繡花圍腰,腰帶拴成蝴蝶結,穿繡花鞋。 民間年俗進入臘月,正安縣民間開始了殺過年豬、煮甜酒、祭灶神、打揚塵、送春貼、洗浴、辦年貨等一系列活動。除夕夜,年夜飯做好後,先要獻飯,就是祭祖。之後,待所有家庭成員全部到齊,全家男女老少按老幼秩序圍坐桌旁,共同過年,吃團員飯。年夜飯吃完後,堆臨團轉的族中人相互邀約,成群結隊,帶上錢紙、香燭、爆竹,敲鑼打鼓的去自家老墳上燒香去了。

道真的仡佬族有什麼習俗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型別。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佈在雲南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曆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保安族介紹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藏族介紹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 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 5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達斡爾族介紹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餘下全文>>

介紹自己家鄉的景物石阡作文300字

石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西南部,周邊與江口、印江、思南、餘慶、鳳岡、鎮遠、施秉8縣相鄰。全縣轄18鄉鎮,總面積2173平方公里,總人口38.03萬人,其中仡佬、侗、苗、土家等12個少數民族占人口總數的62%。全縣有耕地31萬多畝,森林覆蓋率達38%。石阡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遺產、文物名勝眾多,有國家級保護單位萬壽宮等明代古建築群。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府文廟、太虛洞和“紅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

1992年,石阡被列為貴州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評定為革命老區。石阡縣資源豐富,特別是低熱礦泉堪稱一絕,素有“泉都”之稱,1995年被列為省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距縣城南端30公里的佛頂山方圓45平方公里,原始生態植被保護完好,與梵淨山譽稱姊妹山,是難得的科考、探險旅遊之地。

行政區劃

石阡縣轄7個鎮、2個鄉、9個民族鄉:湯山鎮、本莊鎮、白沙鎮、龍塘鎮、花橋鎮、五德鎮、中壩鎮、河壩場鄉、國榮鄉、聚鳳仡佬族侗族鄉、龍井侗族仡佬族鄉、大沙壩仡佬族侗族鄉、楓香侗族仡佬族鄉、青陽苗族仡佬族侗族鄉、石固仡佬族侗族鄉、坪地場仡佬族侗族鄉、甘溪仡佬族侗族鄉、坪山仡佬族侗族鄉。

民族服飾

石阡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民族服飾文化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之一。

石阡居住著仡佬、侗、苗等1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62%。各民族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相互融合,創造出大量極具地方特色、彰顯民族神韻的民族服裝及裝飾品。鼎盛時期,該縣生產的排鬚、吊穗等用於製作民族服裝的工藝產品,曾暢銷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18個省市自治區,並遠銷東南亞、東歐。

石阡民族服飾何以有如此魅力?

據《石阡民族誌》記載,明清時期,縣內萬安鄉、北塔鄉(今屬湯山鎮)、龍洞鄉(今屬大沙壩鄉)等地,家家戶戶有紡紗機,婦女織布除保證全家穿用外,還可拿到市場上交換錢糧。民國時期,縣內養蠶、紡紗、織布、印染更為興盛。縣城東門外雙獅子、南門外新教場、老教場和啟靈觀4處,栽桑80餘萬株。民國十五年(1926年),文廟節孝祠還開辦了蠶桑學校,每年一期,培訓150多人。北塔鄉新場、下屯等地的成、曾、彭等姓仡佬族人,家家養蠶抽絲。縣城冉、邱、徐、李等仡佬族、侗族10餘戶居民生產的繡花錢,除供本縣外,還遠銷鎮遠、施秉、凱里等周邊地區。萬安、北塔、龍洞、孫家坪等地的手工土白布,除自用和縣內暢銷外,還銷往安順、餘慶、黔南等地。

解放後,石阡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藝品的發展,組建了石阡民族絲織廠,購買年產線3000公斤,排鬚20萬米,絲綢15000米,主要生產用於製作民族服裝的排鬚、吊穗等民族服飾。自1962年開始,產品一直供不應求,暢銷新疆、青海等18個省市自治區,遠銷東南亞、東歐。當時產值已達30萬元。1983年,該縣生產的排鬚、吊穗獲國家民委、輕工業部授予“優質產品”稱號。1988年,石阡民族絲織廠還出席了國務院、國家民委組織召開的首屆民族先進表彰大會。

新世紀的今天,石阡縣提出了建設“公園縣、療養縣、旅遊縣”的奮鬥目標,大力挖掘民族民間文化。隨著樓上千年古寨、堯上仡佬族文化旅遊村等鄉村旅遊景點的日趨完善,日漸稀少的筒裙、破肚衣等石阡民族服飾又逐步走向前臺。筒裙,是石阡仡佬族婦女服飾,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有鱗狀花紋,中段為羊毛織成,染成紅色。穿戴時,許多婦女還喜歡在外罩上青色無袖長袍,長袍前短後長,穿時從頭套下,同時繫上繡花圍腰,形成一套搭配協調、漂亮美觀的民族服裝。破肚衣,是仡佬族青壯年男子夏秋常穿的對襟......餘下全文>>

貴州民族風俗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3200多萬勤勞質樸的各族人民,其中苗、布依、侗、彝、仡佬、土家、水、回、壯、瑤等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貴州又是夜郎過國所在地,歷史上夜郎古族有著與巴蜀、大理、滇國、南越的西南諸古族齊名的久遠而輝煌的歷史。這裡有奇特的民族節日,醉人的酒文化,悅目的蠟染、刺繡,動聽的銅鼓、蘆笙,粗獷的苗、侗舞蹈,奧祕的攤戲、跳神,如痴如醉的跳月、浪哨......說不盡的獨特的風土人情,處處反映著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民風的悍勇、粗獷、慷慨、誠實、熱情、古樸,使人發現一種人間和大自然的親密無間的契合,領略到一種充滿原始生命力的鄉土情調。貴州是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民俗旅遊勝地。登上這片紅土高原,可以愉快地漫遊黔省的山山水水,領略那質樸的民風人情而流連忘。

貴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國的苗族有60%住在貴州省。苗族在省內分佈面積最廣,幾乎所有縣、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區。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鬆桃、威寧自治縣也有一定數量的苗族人口分佈。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佈地域不同而各自稱[蒙]、[模]、[毛]、[髦]、[雄]等。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族支。過去沒有文字,1949年後新創造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村寨多依山建築,有的靠近河溪的山腳,有的在山腰,有的則靠近山頂。住房以木結構為主,多數為兩層。少數為三層。在山腰上的多為吊腳樓式。

苗族服飾差異較大。一般來說,男子畜發包頭巾,身穿無領、大袖、寬褲腳服裝,腰帶束身,冬天纏裹腿。婦女頭頂束髻,包頭巾,戴手釧、耳環和項圈,穿裙子。大多數裙子為百褶裙,因居住地區不同,裙子的長短不一,顏色以青、藍二色為主,也有其它顏色的。上衣開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帶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它宗教的。主要節日有:苗年、吃新節、四月八、蘆笙節、端午、龍船節等。

布依族

布依族是少數民族人數在貴州僅次於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國的布依族絕大部分聚居在貴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順地區、銅仁地區、遵義市、畢節地區、六盤水市和貴陽市等地。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後稱"僚人",元明時期稱"仲苗"、"青仲"或"仲家"。從史籍稱布依族先民為"爿羊 牁僚"分析,布依族作為 並畔夜郎文化的主體民族之一。布依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駐藏語系 侗 語族 傣語支,沒有文字,1949年後創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單家獨戶很少見。他們喜住樓房,房子一般為三層。底層飼養牲畜,堆放農具、雜物;二層住人,三層儲存糧食等。有的地區也居住吊腳樓式的房子。 布依族服飾,男性式樣簡單,與漢族大致相同;女性則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大多數穿褲,也有穿裙的。喜歡蠟染、領、肩、襟、袖、衣襬都鑲有花邊。地區不同,服飾也各異。包頭帕,緊圍腰,婦女喜歡銀飾等。

布依族信 神,尤崇 祖先。也有信外教的。節日很多,有六月六、三月三、四月八、 新節、趕乾洞等。

侗 族

源於古百越族系,秦漢時由百越西甌中的一支自長江支流沅水向西南邊 於今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地區,分佈在貴州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三穗、鎮遠、劍河、玉屏一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 侗語族侗水語支。侗族無文字,通用漢文,1949年後創立了拉丁字母拼......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仡佬族服飾?
仫佬族服飾?
仡佬族服裝?
仫佬族服飾圖片?
仫佬族服飾特點?
普米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服飾圖片?
土族服飾?
塔塔爾族服飾特點?
苗族服飾叫什麼?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