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服飾?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9日

仫佬族的服裝作文400字

世界上還有多少個民族是居住在依山傍水的石板房裡的呢?

世界上還有多少個民族所穿的衣服是自己的縫製的呢?

世界上還有多少個民族是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呢?

還是從宋代開始講起吧!

在宋代的雲貴高原東南部,有一些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裡勞動生息。慢慢的,這裡的土著居民形成了一隻民族,也就是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依山傍水的石板房裡。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總之,除檀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樸實淳厚。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贊助廣告

布依族的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包頭巾,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視作具有生命、意志和偉大能力的物件而加以崇拜。祭祀時,各戶要奉獻雞蛋和豬肉祭神,祭畢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豐收,全寨平安。

仫佬族(有特色和民族服裝)手抄報

仫佬族(有特色和民族服裝)手抄報

贊助廣告

仫佬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仫佬族人民日常講話用仫佬語,唱歌卻用漢語小方言“七拐語”。仫佬族民歌可分為隨口答、口風和古條。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這是他們歷來用以歌唱生產、生活與感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藝術形式。歌的種類有:“隨口答”,是即興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隨問隨答的對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數為六字頭七字尾,押腳韻;“古條歌”,即為敘事式歌謠。有歌舞,其內容為民間流行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以15--30首為一條組成的長歌,叫“古條”,是民間歌手世代相傳下來的;“口風”,是一種諷刺性歌謠,亦稱口角歌,內容不拘,隨編隨唱,有“正口風”和“爛口風”之分。前者較文明,後者較粗俗,都富有機智、幽默、詼諧。   仫佬族現代詩人包玉堂,繼承了仫佬族民歌的傳統,又吸收了漢族詩人寫詩的藝術技巧,創作了許多富有詩情畫意的敘事長詩,著有《鳳凰山下百花開》、《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兩岸》、《迴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詩集。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4869.htm

南寧哪裡有做民族服飾的地方?

和平商場上面做衣服的多~ 一般那些演出的都是在那裡做的~ 還有就是以前的雲亭街還有幾家也做得不錯~你可以自己在那裡找布料描述你要做的衣服的樣式一般都能做出來~而且價格很實惠~純手工~

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漢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型別。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朝鮮族: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鈕釦,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褲襠肥大,易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並喜歡在上衣加穿帶鈕釦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式樣與上衣相同,只是長及蓋)。朝鮮族長袍能體現男性持重的風度和雄健的體魄。長袍,禮貌是朝鮮族男性外出的服飾。現在,傳統的長袍已無人問津,但男性襖褲仍是老年人"花甲"慶典必穿的禮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鑲著白布邊。這種白布邊可以經常拆洗,使衣服保持乾淨。傳統的朝鮮族女裝,其特點是襖短裙長。襖的衣領同襟連成一條斜線,衣襟右掩,沒有鈕釦。朝鮮族傳統女性服裝,以黃襖粉裙為典型。襖長及至現在上衣三個鈕釦之上,裙長及膝蓋或腳面不一。襖袖呈圓弧形肥大,左右衣襟以兩根長長的結帶在右胸前打一個蝴蝶結,長長的飄帶給人以飄逸的美感。襖的領口、袖口多以不同顏色的布條鑲邊。年輕婦女和少女在襖(則羔利)袖口和衣襟上鑲有色彩鮮豔的綢緞邊。

年輕婦女襖的面料色彩繽紛,亦有專一諧調、淡雅為基本格調的筒裙和纏裙。纏裙把裙子的右側下襬稍稍提起,掖在左側後背腰帶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優美的線條。朝鮮族老年婦女喜著素白衣裙,並習慣用白絨布包頭。到冬天,加穿以毛皮為裡、綢緞為面的坎肩。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穿纏裙時,必須在裡面加穿素白色的襯裙。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但與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樣,它的腰間有許多細褶,達到合腰身為止,上端還連上一個白布小背心,前胸開口扣鈕釦,穿時從頭部往下套。這種裙長過膝蓋,利於勞動、步行。

朝鮮族老年婦女舊時衣著以白、灰最常見,襖裙外多配以帶兔毛等毛邊的坎肩,坎肩兩襟由一瑪瑙橢圓形墜子連線。現在,老年人也和年輕人一樣喜著五彩繽紛、質地精良的短襖長裙,卻很少有人系白頭巾。

朝鮮族的童裝,不論男女,以顏色絢麗為特色。童裝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裝的衣料多選用粉、綠、黃、藍等色彩的錦緞。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這種衣服被稱作是"彩虹襖"。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象徵,用"七色緞"給幼兒做衣服,意在讓幼兒們更加美麗和幸福。(年輕的朝鮮族婦女在喜慶的節日和娛樂場合也喜歡穿這種衣服。)

朝鮮族的鞋,有個演變的過程。早期多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婦女多穿白色或天藍色船形膠鞋,現在則普遍穿布鞋和皮鞋。

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餘下全文>>

寫漢族服裝作文的題目,不超過8個字的,要有特色一點的哦 5分

在中國廣西西北部,有一條風景如畫的綠色長廊,傳說那裡是鳳凰的故鄉,在這裡居住著古代駱越民族後裔中的一支--仫佬族。仫佬族,現有人口近16萬。仫佬族主要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仫佬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沒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漢族文字。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 仫佬族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善種水稻,採煤是仫佬族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仫佬族居住比較集中,同宗同姓的人居住在同一村莊,在同一村莊裡,同姓但不共祖的仫佬族人一般也分開居住。聚族而居是仫佬族的一個重要居住特點。 仫佬族民居,多為磚瓦頂的矮樓建築,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地爐建在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裡,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內用磚砌好爐子,爐子旁邊安放一隻大水壇,除了爐門和壇口外,其他地方都用泥填平。這樣,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也總有熱水,不僅隨時可以架鍋做飯,也使堂屋顯得舒適溫暖。逢年過節,家人親友圍著地爐吃“火鍋”,其樂融融。因為仫佬山鄉盛產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非常普遍。 仫佬族人主食為大米、玉米和薯類,喜食酸辣食品和糯米飯。有民族風味食品有:白饃、水圓、粽子、牛舌粑,紅、黃、黑三色糯米飯和鴨肉蘸醬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菜餚。仫佬族人不喜歡吃煮得糜爛的食品,往往是煮得八成熟即食用。在農村,人們常吃營養豐富的豆腐餚。 仫佬族崇尚青色,多著青色服飾,其服飾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褲腳上用小條的刺繡點綴。清朝時仫佬族婦女還普遍穿筒裙,而現在多穿大襟衣和長褲,男子服飾則一律是對襟短衣。仫佬族穿著中最有特點的是婦女穿的尖頭鞋,鞋面繡有花紋,精工細作,非常漂亮;青年男子喜歡戴一種形狀像碗的帽子,當地人稱之為“碗帽”。如今仫佬族服飾已與漢族類同,只有特殊場合才穿民族服裝。 仫佬族的節日文化豐富多彩,有三月三的婆王節(又稱花婆節)、四月八的牛神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也叫走坡節),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慶、一年一小慶的“依飯節”。傳說古時候,仫佬山鄉經常遭受神獅的侵害,後來一位白馬姑娘為仫佬人射殺了神獅,並從獅口奪回谷種送還仫佬人,還用芋頭、紅薯做成黃牛、水牛給仫佬人耕地用,教仫佬人習武滅獸。從此,仫佬山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紀念白馬姑娘的功績,每逢閏年立冬日,仫佬族人便以家族為單位,輪流出資主持聚會,相沿成習,於是形成依飯節。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堂前搭起彩門,擺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它表達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期望。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實行自由戀愛,八月十五的走坡節就是他們相識、相戀的最好機會。在走坡節上,他們盛裝結伴,在集市上尋找對歌夥伴,以歌為媒,一問一答,然後互贈信物,定下終身。

各種少數民族的穿著,習俗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 0 釐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緻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釦上和腰間繫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繫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繫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豔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繫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髮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如今的保安人的服飾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無根本差異。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或軍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鮮豔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製,合身得體,古樸典雅。朝鮮族一般喜歡素白色,以示清潔、乾淨、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民族服飾可分為官服、民服、節日服、喪服等。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只要瞭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餘下全文>>

56個民族語言、服飾不同 ,什麼相同

家語委2004年調查結果: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有120種以上。

但是有些語言使用的人很少,在120多種語言中,一種語言使用骸在5萬人以上的就只有35種了;使用者在1萬人以上的有51種.有語言就有文字。

回族歷來都使用漢語;滿族和畲族在歷史的程序中轉用了漢語。

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有29種以上的少數民族文獻資料。去了就可以看到;他們還經常對外展出古代少數民族文字的珍貴文物。

歷史上地突厥文、契丹字、察合臺文、回鶻文、女真文、西夏文等等文字,雖然不使用了,但是那些文獻攜帶的文化資訊,現代人仍然有用,對文化走向、思維方式等文化問題都有啟發和參照作用。

各民族有自己的語文,這是國家的好事,我們國家才文化豐富。

回族歷來都使用漢語;滿族和畲族在歷史的程序中轉用了漢語。

我國有不到1億人,仍然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氛圍之內。

中國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世界矚目。

作文《漢族的衣著》200一300字左右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仫老族的特色是什麼?

生活服飾仫佬族的服裝很樸素,近百年來其服裝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辛亥革命前,仫佬族普通人家,成年男子一生之中只縫制一件長衫,做客時穿著。其他時間都穿無領短衫,長度可掩蓋臀部,身寬袖大,前襟縫扣,開於右胸側面,俗稱“木桶蓋”,也稱“琵琶襟”。1911年以後,男子穿琵琶襟衣服的漸漸少了,大都改穿大襟衣,即把開於胸右側的襟移到肋下,樣式仍與琵琶襟衫相同。這個時候,時興起“緊身衣”和“馬褲”,多在冬天穿。1949年後,仫佬族的服裝大多已經漢化了。80年代,更換上各式時裝,原來的服裝除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時有穿著外,平時少見了;節日盛會裡,文藝工作者作為民族的藝術服裝,才穿著起來。服道尚青--《廣西通志》載:“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愛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裝的特色之一。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將布放進染缸,用藍靛水浸泡,著色均勻之後撈起,用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晾乾後,用石磙滾化或棒槌敲打,這樣製作出來的布料閃閃發亮,美觀大方,經久耐用。藍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視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們的“送嫁衣”都是用這種布料做成的。仫佬族婦女用這種布料縫製的圍裙、繫帶用黑白棉線織成黑白相間的幾何圖案;裙邊由抽紗擰線織成網狀的花紋。姑娘們走坡時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人的“同年鞋”一定要用這種布料做成。而船形繡花鞋--送給老年人的禮物也非此種布料莫屬了,而腰帶、包頭布等物品,在這種布料上用小彩絲線繡上花、草、蟲、鳥圖案,更顯得生動美觀、栩栩如生了。送嫁衣是仫佬族姑娘在出嫁之前,用藍靛土布精工製作而成的服飾。每位仫佬族姑娘大都有二、三套“送嫁衣”。這種衣服由於做工精細考究,工期長,原材料不易獲得,因而平常的日子很少穿出來,只有當她出嫁時或做伴嫁娘送嫁時,才從箱櫃裡拿出來穿。穿過之後又珍藏起來。仫佬族婦女的裝飾品,喜歡用白銀和玉石製作,銀製飾品有:銀針、銀釵、銀簪、銀鐲、銀戒指、銀環。銀針約三寸長,形似蔥葉,上大下銳,粗如小蔥之葉,插於髻上作髻之用。銀花上用細銀絲捲成的短銀柱兩條,柱端各套安一隻小絨球。銀釵也是插入髮髻上的裝飾品。銀環和銀釵平時都不戴,僅在出嫁和做客時才佩戴,玉製飾品有玉簪、玉鐲。戀愛、婚娶習俗仫佬族青年的戀愛歷來是自由的。姑娘和小夥子們在節日坡會上,或平日趕圩時,或參加同輩夥伴們的婚禮歌堂中,或參加親族們的“依飯”節活動中,物色到意中人,便以歌代言,以歌傳情,仫佬人唱歌時往往二人二聲部對唱,因而戀愛初開始時,男女雙方都邀約一位歌伴作為戀伴,既作掩護,也為自己壯膽,還作為親密的參謀。仫佬族青年男女大都在坡會對歌中發展友誼與愛情,因而稱為“走坡”。“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的傳統社交方式,在坡場上進行廣泛的接觸、交流,以歌為紐帶交朋友、傳知識、敘情愛。走坡的季節為春、秋二季,最隆重的為春節和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每到走坡時節,後生、姑娘們便成群結伴身著盛裝,彙集到坪集上尋覓意中人,一旦找到,便相邀到風景優美的地方對歌。仫佬族男女青年在"走坡"中社交往來是文明的,戀愛是自由的。仫佬人結婚的範圍,不僅僅限於本民族,仫佬族同姓是不通婚的,但同姓而不同“冬”的,通常可以通婚,其他房族內通婚便是“亂倫”,為族規所不容。“會親”相傳是仫佬族古老的婚娶方式,現在已經消失。媒人穿針引線之後,如果雙方同意結親聯姻,男方便挑一擔酒肉放在十字路口,然後避開。女方和她的父母、親友前往這裡吃一餐,剩下的全部帶走。第二天,女方家回贈同樣的一擔酒肉在路口,男方和他的父母、親友也來取食,這就是“會親”,“會......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仫佬族服飾?
仫佬族服飾圖片?
仫佬族服飾特點?
仡佬族服飾?
普米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服飾圖片?
土族服飾?
塔塔爾族服飾特點?
苗族服飾叫什麼?
傣族服飾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