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什麼叫傳統節日

是在我國發展歷史中,勞動人民創造的節日。 包括除夕,春節,元宵節,立春,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

什麼是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為什麼這麼叫呢?我國曆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贊助廣告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曆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曆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贊助廣告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餘下全文>>

中國五大傳統節日是什麼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中國的五大傳統節日:春節(含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什麼叫節日?

您好,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步形成和完善並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宗教的產生和活動的頻繁,為節日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能。中國古代的歲時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知識的不斷豐富有關,尤其是後來劃分出的農曆節氣更與傳統節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聯。到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即一年之中,隨著季節、時序的變化,人們在從事生產勞動時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活動以及代表人們美好願望的祭祀活動。節日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 中國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歷經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的,並且與豐富的神話傳奇故事聯絡在一起,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宗教信仰也對節日有著一定的衝擊與影響;還有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意義而融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體現在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和濃厚的文化底蘊。 到漢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基本定型。漢代是中國實現大一統後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發展迅速,秦文化、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等有深厚歷史基礎的地域文化在這時實現了歷史性的融合,形成了以統一的漢文化為標誌的文化共同體。這為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和文化土壤。 節日發展到唐代(618—907),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的神祕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性的活動,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作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由於各民族的往來溝通,促進了節日文化的交流,加上宗教的發展和廣泛傳播,節日文化內容也不斷得到充實。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僅是民間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機。幾乎每個節日,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在這些節日裡,農民工匠要交換各種生產資料,城市居民要改善物質生活,文人墨客要譜寫詩文、交流習作,國家則舉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動,確立官民的道德禮儀規範,發揮宣傳和教化的功能。 傳統節日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民族眾多,除漢民族擁有的一些重大的傳統節日外,其他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節日和文化習俗。現代的人們可以通過這些由遠古發展而來、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在親身體驗、參與和創造異彩紛呈的節日文化的過程中,使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 由於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思想傳統、消費觀念和生活情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的節日文化相應地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今天一些重大的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習俗,仍在民間廣泛沿襲。人們不僅繼承、發展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健康內容,並且賦予它新的形式。而少數小節日則漸漸為人們所淡忘,退出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近年來,西方節日悄然傳入中國,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聖誕節等一些“洋節”為中國人表達情感提供了新的方式,在大中城市的年青人中尤為流行。 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日漸改變,節日的慶祝方式也產生了變化,追求傳統與時尚的結合。有相當一部分老百姓不再滿足於固守傳統的節慶習慣,開始追求一種更簡潔、更休閒的過節方式。能夠體現中國人往來禮儀的新鮮內容也進入了人......餘下全文>>

中國的七大傳統節日是什麼?

傳統的節日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華之一,是一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自然形成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響力。這裡,我們著重介紹七個傳統民間節日。

普天同慶新春至——春節

總括:中華民族第一大節,農曆正月初一。源流:春節為寒冬將至,春陽萌動之時,其源頭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年終祭祀習俗,感謝百神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年習俗萌芽於先秦,定型於漢,在唐代以後漸從祭神轉向娛人,明清時期開始轉型,禮儀性、應酬性加強。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習俗:全家大團圓,除夕守歲,通宵不眠,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屋裡屋外貼門神、對聯、年畫、福字;初一早上出門,相互拜謁,饋贈禮品;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多食元宵與年糕。

火樹銀花不夜天——元宵

總括:農曆正月十五。源流: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起源於漢朝,與宗教文化多有關聯。習俗: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此外,元宵節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吃元宵。

寒食東風御楊柳——清明

總括:陽曆4月5日。源流:清明是唯一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主要指自然節氣,後來成了祭祖先的重要節日。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後。習俗: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俗的重點。後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打鞦韆、放風箏也成為遊藝性節目。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有吃寒食的風俗。

艾符浦酒話昇平——端午

總括:農曆五月初五。源流:作為農曆五月初五的節名,始於魏晉時期。其起源說法頗多,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屈原。習俗: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掛艾葉菖蒲,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年年乞與人間巧——七夕

總括: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源流: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習俗: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總括:農曆八月十五,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源流:我國的中秋節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礎上發展變化,最後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習俗: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共話豐收,人月雙圓,故又叫“團圓節”。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中秋節的傳說以嫦娥奔月最為著名。

把酒賞菊倍思親——......餘下全文>>

什麼和什麼和什麼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我國傳統節日有八個,下面按照公曆日期排列(說明:公曆日期按照2015年。因傳統節日習慣上按農曆計算,所以公曆日期每年會有差異)。

1.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公曆2月13日)。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公曆2月14日)。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公曆2月28日)。

4. 清明節——農曆二月廿一(公曆4月5日)。

5.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公曆6月16日)。

6.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16日)。

7.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22日)。

8.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公曆10月16日)。

望採納建議!

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是什麼

春節,端午,中秋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每個節日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 (以下為農曆日期) ?? 臘八節(臘月初八) ?? 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 ?? 春節(一月一日) ?? 元宵節(一月十五日) ?? 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 ?? 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 端午節(五月初五) ?? 七夕節(七月初七) ??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 ?? 中秋節(八月十五日) ?? 重陽節(九月九日) ?? 下元節(十月十五日)

記得采納啊

中國三大節日是什麼

農曆傳統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

端午:五月初五

中秋:八月十五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叫傳統節日?
什麼是傳統節日?
回族怎麼過傳統節日?
水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漢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傣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回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什麼?
漢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布依族有什麼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