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跟公曆怎麼換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公曆和農曆是如何換算的?

每月初一叫做朔,最後一日叫做晦。農曆十五或十六或十七叫做望,望的後一天叫做既望 所以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並不在同一天。農曆的基礎是「迴歸年」和「朔望月」。「迴歸年」是太陽接連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365.2422日(365日5小時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接連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月)相隔的時間,即29.5306日(29日12小時44分3秒)。

由於12個「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迴歸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過10日,把相差累積起來便成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中國曆法便採用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

贊助廣告

但中國的農曆和西藏的農曆以及韓國的農曆計算方法不一樣,一般要相差一二天。

陰曆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 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曆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曆日期換算成陰曆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曆幾日?翻開萬年曆6月10日是陰曆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曆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曆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曆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贊助廣告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曆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曆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0+7)-29.5n

=204.2- 29.5n

然後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即是n值,餘數27即是陰曆二十七日。

農曆和公曆是怎麼轉換的?(怎麼算的?)

你是要口算還是要用筆算?

告訴你,這樣子算不靠譜的,根本算不出來,涉及到的轉換不是簡單的幾個公式能得出,相反,它的轉換相當複雜。

如果有興趣編寫程式的,我可以提供轉換函式庫,呼叫一個函式就可以實現農曆與公曆的互轉了。

目前我已經完美地實現了轉換,如果需要,我可以提供。

請問知道陽曆怎麼計算陰曆

1、沒有計算方法,只能一天一天排下來。因為農曆不象陽曆那樣固定一年大月就是1、3、5、7、8、10、12等12個月,它經常會出現潤月,而這個潤月又不是固定的,所以沒有計算方法

2、黃帝內經中的月份是農曆三海

3、現行陽曆即格里曆,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格里高利曆,稱公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

新曆怎麼換算成農曆

首先陰曆以月為基本單位,一個月以新月出現的那一天為始直至下一個新月出現的前一天。

由於月亮公轉的週期介於29到30天之間,陰曆的一個月也就由新月出現時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

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

與陽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

如春節的前一天常稱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2000年的陰曆十二月只有29天。

由於十二個月的時間較陽曆年即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短11天左右.

為了使陰曆年與陽曆年保持相對穩定,每隔兩三年就需要加入一個閏月。

大約每十九年要加入七個閏月。

而二十四節氣則是由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確定的。

以每年的冬至為始,每15度為一個節氣。

是故二十四節氣在陽曆的每月中有大概固定的日期。

古時以二十四節氣指導農耕,這就是陰曆又稱農曆的原因。

其中陽曆下半月的十二個節氣又稱為中氣。

中氣出現的時刻和閏月的確定有直接的關係。

陰曆的計算有下列四條規則:

1.準。

但計算1929年以前的陰曆時應以北京即東經116度25分的當地時為準。

2.新月出現的一天為一個月的第一天。

如某個節氣的出現時刻也在這一天,則不論該節氣的出現時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個月中。

3.每年的冬至總是落在這年的十一月中。

從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這一天止的這段時間稱為一歲。

如一歲中有十三個新月出現,則這一歲為閏歲,要加入一個閏月。

4.閏歲中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

因為一歲中只有十二個中氣,所以閏歲中至少有一個月沒有中氣,也存在有兩個月沒有中氣的可能性。

但這種情況下只有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

閏月的前一個月為幾月則該閏月稱為閏幾月。

根據以上資訊, 我們知道農曆是根據天文觀測進行指定的(也許可以在天文學的書上找到說明)。

為了簡化轉換計算, 很多程式人員設計了基於"時間段內查表"方法的例程.

農曆新曆怎麼計算?

你說的新曆即公曆,也稱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零5小時多近6小時,平年只算365天。那多出的5小時多近6小時,平均約每隔4年加一天到2月份,所以有時公曆的2月就有29天。

而你說的農曆即陰曆,也稱夏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每月29天半。一年約為355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由於農曆一年的天數與地球年(公曆)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約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地球年(公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靈活而定,如今年便是閏5月。

正由於公曆和農曆的計算方法不同使每年的天數不同,而每年的第一天的起始時間也不同,所以使公曆和農曆的月份和日期不同步,大致相差一個月左右。

因為農曆是我國曆史上一直採用的歷法,所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都是以出身時的農曆來確定人的生日,這也是一種民族習慣。

但由於公曆計時準確且方便,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公曆,我國也早在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正式採用公曆。所以在正式的場合出身年月都是用公曆,如身份證、檔案記錄、履歷表等等。

你會查萬年曆,瞭解了以上的情況後就容易懂了。再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看萬年曆,一般在上面用阿拉伯數字標示的是公曆的日期,在阿拉伯數字下面用中文數字標示的就是農曆的日期。

如你說的1991年4月7日出生的:

1、如果這是公曆的日期,那萬年曆上對應的阿拉伯數字4月7日下面的中文數字二月二十三就是你農曆的生日。

2、如果這是農曆的日期,那萬年曆上對應的中文數字四月初七上面的阿拉伯數字5月20日就是你公曆的生日。

怎樣用公曆年換算出農曆天干地支

我國古代是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的,現代社會已很少使用。一來現今社會已經離不開國際化,沿用老的歷法已經不現實;二來天干地支在民間多用於算命測字,帶用濃重的迷信色彩,實在與科技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但一個優秀的民族是不會拋棄她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事件、詩詞、字畫等中,又出現大量天干地支紀年法,對他的瞭解、熟悉還是很有必要的。以下,讓我們稍微瞭解一下: 一.天干地支之由來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 天干地支相當於樹幹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互聯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個字, 總稱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個字, 總稱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義,有這樣有趣的說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醜)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天干地支據說其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大撓氏。例如唐代劉恕在《通鑑外紀》中就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大撓作甲子雖是傳說,但從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來看,干支的來歷必早於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現了。 起先,我們祖先僅是用天干來記日,因為每月天數是以日進位的;用地支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位個月,正好用十位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裡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顧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擇。甲子,王乃洮頌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意思是說,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臉,太僕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几上坐著。後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就被漸漸引進了記年,記月和記時了。 六十花甲子 中國農曆採取天干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複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後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 戊辰 6.已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 甲戍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餘下全文>>

農曆生日換算成公曆生日

從你提問看,你還不清楚陽曆和陰曆是怎麼回事。陽曆也叫公曆就是1999年12月8日或是說2010年5月17日等,這個叫法就是公曆(陽曆)。農曆(陰曆)叫丙寅年幾月初幾,或是幾月十幾日,或是丁卯年等等,農曆(陰曆)講究屬性,屬虎、屬兔等。你身份證日期一般來講是陽曆生日,陽曆生日是固定不變的。陰曆是從最早天干地支的甲子年(第一年)開始算起的(第二年乙丑年、第三年丙寅年......推下去無窮迴圈),60年一輪迴(轉一圈再回到甲子年)。所以,每年你的農曆生日都在變。你可以參照下面的日期推算你的星座。但是一定要弄清楚你的公曆(陽曆)生日。

白羊座3月21日-4月19日,金牛座4月20日-5月20日,雙子座5月21日-6月21日,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獅子座7月23日-8月22日,處女座8月23日-9月22日,天枰座9月23日-10月23日,天蠍座10月24日-11月22日,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摩羯座12月22日-1月19日,水瓶座1月20日-2月18日,雙魚座2月19日-3月20日。

日期裡的農曆公曆陰曆陽曆怎麼換算?

百度一下 太複雜了 自己研究

農曆轉換成公曆的計算公式?

因為公曆(現在用的是格里曆,以前還曾用儒列歷)和中國農曆都不是嚴格按一個公式計算得到的,所以兩個曆法沒有直接的公式。

試圖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而不利用許多像萬年曆一樣的資料(儘管可以簡化),就達到公農曆轉換的目的,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能見到的所有公農曆轉換的軟體,都存有多少不等的一些年份的歷法資料。

這些資料之中,最重要的是農曆的每月天數。因為農曆是陰陽曆,陰曆部分(按月相編的部分)決定月日,陽曆部分(按太陽高度編的部分)就是節氣。節氣基本上是與公曆直接對應的,可以較容易的推算;但月相週期與地球公轉的關係相對複雜,一般都需要天文觀測資料授時,所以農曆每月是大月還是小月沒有簡單的公式。

至於公曆和農曆的置閏,倒都有一定的方式推算,並不困難。

如果只是天文資料,其實都還是可以算的——因為天文週期十分穩定,我們只要嚴格地按天文週期推算就可以了。可是還有更為麻煩的一點,就是公曆和農曆這些曆法,並不是完全嚴格地按照天文上的實際週期進行的,還有許多人為的因素。最著名的就是羅馬皇帝幾次修改2、8等月份長短,以及儒列歷中因計算不準確而人為地去掉了十天等事。中國農曆也有因為古代天文觀測不準確造成的政府頒佈的歷法與天象不吻合的(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觀測的精度)。所以這兩部曆法都是與一個時期社會有關的東西,也就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了。

農曆新曆怎樣換算

國曆換算為公曆

1.換算公式的匯出

公曆每年365.242 199074075 日 (簡化為365.2422日),而回歷每年為354.367074375日(簡化為354.36707日),所以回曆一年只相當354.36707/365.2422=0.970223或0.970224個公曆年。又回曆元年元旦定在公元622年7月16日,由於當時曆法在推算上的誤差,致當時的7月16日,按現代的公曆應改為7月19日,自公元某年元旦至該年7月19日已達200日.相200/365.2422=0.5476公曆年;又因到回曆二年元旦才達到0.970224個公曆年,故自回曆紀年元旦換算為公曆的算式即為:

(回曆紀年一1)× 0.970224+622.5476年

=所求公曆年月日……………………………………………………………………………(1)

或 回曆紀年 × 0.970224+621.5774年

=所求公曆年月日……………………………………………………………………………(2)

式中621.5774來自622.5476-0.970224。

如所求某一歷史事實不在回曆元旦時,可將事實經過本年的總日數化為回曆年,加人回曆紀年總數中即可。

然而上列公曆一年的總日數,實際上是一回歸年的實測數,因現用公曆每年的日數實為365.2425日,它與一回歸年的日數只能是基本相符,到公元四千多年後會再出現一日之差。

實際上在明萬曆十年九月十八日,回曆990年9月16日,公元1582年10月4日前(包括4日)的公曆稱儒略曆,儒略曆每年365.25日,它每年與一回歸年的差值遠大於格列高利曆即現代的公曆,大約歷128年就需多閏去一日,至萬曆十年已經多閏出十日了。因此,對於儒略曆時期的回、公兩歷換算,不能仍採用(l)、(2)兩式,而需依儒略曆的年實際日數將上列二式略加修正即可,結果如下:

(回曆紀年一l)× 0.9702+622.5393

= 所求公曆年月日……………………………………………………………………………(3)

回曆紀年 × 0.9702+621.5691

= 所求公曆年月日…………………………………………………………………………(4)

式中0.9702為354.36707/365.25所得結果,而0.5393則系公曆某年元旦至其7月16日的總日數197被365.25日除之所得,622.5393-0.9702= 621.5691。

現將兩種算式自回曆第52年起,每隔百年所算得的公曆年月日列人下表:

國曆換算為公曆

自表列計算結果得知,曆法不同不能用同一算式,否則誤差大大。萬曆十年前即已發現儒略曆的春分所在日期與實測結果相差較大,至萬曆十年已差十日,因此格列高利第十三就決心修改儒略曆,改革內容有兩點,其一,將公曆1582年10月4日之後一日原應為10月5日而改為10月15日,而星期序數不變,即該年10月4日為星期四,10月15日理應為星期一,實為星期五;其二,儒略曆每四年有一個閏年,四百年有百閏,格列高利曆仍保持儒歷四年一閏的傳統,但每四百年僅安排九十七個閏年,四百年中逢百年不閏,到第四百年加一個閏年[6]。儒歷與格歷的歲實分別為:

儒歷(365 ×300+366 ×00)÷ 400年=365.25日/年

格歷(365 × 303+366×97)÷ 400年=365.2425日/年而《明史·歷志》所載的回回宮分歷(太陽曆),一百二十八年閏三十一......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農曆跟公曆怎麼換算?
農曆和公曆怎麼換算?
農曆和陽曆怎麼換算?
陽曆和農曆怎麼換算?
陰曆陽曆怎麼換算?
農曆跟公曆的區別?
農曆的閏月怎麼計算?
陽曆怎麼換算生辰八字?
陽曆和陰曆怎麼換算?
生辰八字怎麼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