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3日

哈薩克族民族的節日都有那些?

音譯,意為“犧牲”、“獻身”,俗稱“獻身節”。在伊斯蘭教義中相傳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他惟命是從。正當伊卜拉欣準備執行時,安拉深為感動,特派人送來一隻黑色綿羊代替。伊斯蘭教根據這個傳說,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宰殺牲畜,祭祀安拉。 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每個家庭都要準備包爾沙克(油炸果子)、油餅和各種點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駱駝,待客或饋贈。節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聽阿訇講解教義和“古蘭經”。回到家立即洗手,宰殺牲畜。宰羊時,傳統習慣不綁羊腿,據傳說,宰的這隻羊是上天丹乘騎的牲畜,綁了腿就沒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宰後切成大塊煮,熟後放在大盤子內,客人來後,主人便當著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熱情地請客人吃肉,並請喝一碗肉湯。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盛裝,走親串鄰,祝賀節日。哈薩克族人民在古爾邦節還要舉行賽馬、叼羊、姑娘追、摔跤傳統娛樂活動。 那吾熱孜節:“那吾熱孜”哈薩克語為“辭舊

贊助廣告

哈薩克族節日是什麼(過年)?

哈薩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納吾魯孜節、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哈薩克族節日,哈薩克的節日)

納吾魯孜"來自波斯語,是“年頭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說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曆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出街來臨。這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正值中國農曆“春分”。關於納吾魯孜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人們在信仰伊斯蘭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諸神,而這個節日與天上的星座有密切關係。人們以為,白羊座是造福人類的主神,兒雙魚座則是人畜的病原。“春分”這一天,恰好是雙魚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時候,人們選擇在這個時辰過節,會帶來幸福和吉祥。所以“納吾魯孜”也就有了“送舊迎新”的含義。

贊助廣告

哈薩克人把從這一天開始的新月叫做納吾魯孜月。納吾魯孜節草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濃郁,哈薩克人將它作為新春佳節隆重地慶祝是有道理的。古時候,哈薩克人在納吾魯孜節這一天要舉行“納吾魯孜節儀式”,開展娛樂活動,比如,男女混合摔跤、繞口令、猜謎、合唱《納吾魯孜歌》。

《納吾魯孜歌》的產生與納吾魯孜節有關,是哈薩克人習俗歌的組成部分,表達的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為了送舊迎新,希望豐收,納吾魯孜節這天,哈薩克人家家都做年粥(Nawrz koje)。年粥是用小麥、小米、大米、面、鹽、肉、酸奶疙瘩7種食品做的(也可以更多,但因為7對哈薩克人來說是吉數,所以用7種),叫“納吾魯孜飯”(Nawrz koje)(naweriz koje dep jazilgane jon !) bul men jagian tuzetilde 。做罷年粥,人們還要效用過冬的馬肋腸、馬肥腸、馬碎肉腸、馬脖肉、馬做骨肉。這天,人們還成群結隊地

哈薩克族的節日有哪些

哈薩克族的節日主要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納吾魯孜節。前兩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在這三大節日中,歷史悠久的當屬納吾魯孜節。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肉孜節(開齋節)

這個名稱來自波斯語音譯,而阿拉伯語的音譯則為“爾德·菲土爾”,意為“開齋節”或“爾德節”,所以“肉孜節”又稱為“開齋節”。這個節日來源於伊斯蘭教,但現在已經變成了哈薩克族的群眾性節日。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教徒要封齋30天,即1個月。

在齋月裡,教徒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後整日不進食,連水都不能喝,只有等太陽落山,叫拜之後才能吃晚飯。也就是說在齋月裡教徒每天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吃兩頓飯。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課,象徵著內心負疚的穆斯林向安拉懺悔和贖罪,以此來培養教徒成為能夠忍受飢餓、克已禁慾、畏主守法的人。30天封齋結束之後,就是為期三天的肉孜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傳入哈薩克族人民之中後逐步形成的,是按照伊斯蘭教曆法進行的節日,它在肉孜節之後70天,稱為回曆的新年,也叫大節,比肉孜節隆重。“古爾邦”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犧牲”、“獻身”,俗稱“獻身節”。

在伊斯蘭教義中相傳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他惟命是從。正當伊卜拉欣準備執行時,安拉深為感動,特派人送來一隻黑色綿羊代替。伊斯蘭教根據這個傳說,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宰殺牲畜,祭祀安拉。

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每個家庭都要準備包爾沙克(油炸果子)、油餅和各種點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駱駝,待客或饋贈。節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聽阿訇講解教義和“古蘭經”。回到家立即洗手,宰殺牲畜。宰羊時,傳統習慣不綁羊腿,據傳說,宰的這隻羊是上天堂乘騎的牲畜,綁了腿就沒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

宰後切成大塊煮,熟後放在大盤子內,客人來後,主人便當著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熱情地請客人吃肉,並請喝一碗肉湯。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盛裝,走親串鄰,祝賀節日。哈薩克族人民在古爾邦節還要舉行賽馬、叼羊、姑娘追、摔跤傳統娛樂活動。

納吾魯孜節

“納吾魯孜”哈薩克語為“辭舊迎新”之意,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曆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春節來臨了,哈薩克族人民將從這一天開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熱孜月。

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吃一種用小麥、小米、大米、面、鹽、肉、奶子7種食品做成的那吾熱孜飯。這種飯香味撲鼻,鹹淡適宜,營養豐富。人們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互相登門祝賀,主人要用親手製作的那吾熱孜飯招待客人,飯後,人們盡情歡唱、歌舞、做遊戲。

為了送舊迎新,預示豐收,人們不僅吃“那吾熱孜”飯,還要食用珍藏過冬的馬肋條灌腸、馬肥腸、馬碎肉灌腸、馬脖肉、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類等。在這一天,人們成群結隊地從一個阿烏勒到另一個阿馬勒,走家串戶,吃“納吾熱孜”飯,唱“納吾熱孜”歌,互相擁抱、祝賀新年。在節日期間,還要開展各種體育娛樂活動,有牧民們喜愛的繞口令、猜謎語、彈唱、對唱、摔跤等。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二月初八,習俗:跳蘆笙舞

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

三月會:三月二十八,習俗:趕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日期不一,習俗: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頭、歌舞、遊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杆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曆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莊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曆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晒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曆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習俗: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六月,習俗: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節:二月八日,習俗: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臘月或正月上旬,習俗:賽歌、沐浴

澡堂會:春節,習俗: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回曆十月一,習俗: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回十二月,習俗: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十月,習俗: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正月初一,習俗: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立夏日,習俗: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臘月,習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五月二十九日,習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五月五日,習俗: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九月十五日,習俗: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三月,習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習俗: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臘月,習俗:剽牛、祭天、跳鍋莊、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六月,習俗: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三月十五日,習俗: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臘月二十九日,習俗: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餘下全文>>

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餘下全文>>

農曆六月六是哈薩克族人的什麼節日

農曆六月六是漢族和布依族、侗族、壯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因各地區節日內容的側重點有所 不同,又有多種異名,有嘗新節、伏羊節、晾經節、晒衣節、洗晒節、蟲王節、姑姑節、天貺節等。布依族、侗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還有稱為“六月街”、“六月橋”、“拜灶節”的,有的直稱為“小年”,可見其隆重程度。

但哈薩克族並不過這個節日。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哈薩克族有什麼習慣

哈薩克族有哪些春節的風俗習慣?急急急急......快+. +

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在那吾熱孜節裡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庫吉”(稀粥)。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牧民認為:“如果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放走客人,是奇恥大辱。”若有貴客,主人先將羊牽到客人面前,並伸出雙手對客人說:“請允許吧。”取得客人應諾後,才將羊屠宰。如果客人謙謝,主人便反覆說服客人,直到客人默許為止。十分尊貴的客人或許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餐後飲茶,也很講究禮儀。當客人飲茶時,多是女主人跪坐倒茶。

(下面有詳細)

吾熱孜節,即哈薩克族春節,“那吾熱孜”哈薩克語為“辭舊迎新”之意,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曆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春節來臨了,哈薩克族人民將從這一天開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熱孜”月。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吃一種用小麥、小米、大米、面、鹽、肉、奶子7種食品做成的“那吾熱孜”飯。這種飯香味撲鼻,鹹淡適宜,營養豐富。人們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互相登門祝賀,主人要用親手製作的那吾熱孜飯招待客人,飯後,人們盡情歡唱、歌舞、做遊戲。

為了送舊迎新,預示豐收,人們不僅吃“那吾熱孜”飯,還要食用珍藏過冬的馬肋條灌腸、馬肥腸、馬碎肉灌腸、馬脖肉、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類等。在這一天,人們成群結隊地從一個阿烏勒到另一個阿馬勒,走家串戶,吃“納吾熱孜”飯,唱“納吾熱孜”歌,互相擁抱、祝賀新年。在節日期間,還要開展各種體育娛樂活動,有牧民們喜愛的繞口令、猜謎語、彈唱、對唱、摔跤等。

回族和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日?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

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

齋月裡,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麵、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穆斯林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到清真寺等候。聽見清真寺裡開齋的梆子聲後,就在寺裡吃“開齋飯”了。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zhidao.baidu.com/question/585054976.html

wan.cncn.com/guide_2961.htm

www.azg168.com/...9.html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哈薩克族傳統節日?
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照片?
哈薩克族傳統服飾?
哈尼族傳統節日?
達斡爾族傳統節日?
屬於土家族傳統節日?
高山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獨龍族傳統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
蒙古族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