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藏族文化

藏族主要分佈在遼闊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縣。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對藏族的文化和風俗有深遠的影響。在飲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類、禽獸類,如馬、驢、騾、雞、鴨、鵝等。大部分地區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魚類。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動物的肉,如牧養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雙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飲食多為一日四餐,早7點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點吃第二餐,午後2點食第三餐,亦稱午餐,以食用肉食為主.晚8點吃第四餐,食品以粥為主。總體上牧民們以牛、羊肉和奶茶為主要食物,奶製品有酥油、酸奶、乳酪等。農區藏民的飲食以糧為主,蔬菜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經炒熟磨粉而成,再經數道加工調配工序製成粑食。粑食營養豐富,香酥甘美,不僅藏族終生食用,居住在藏區的其他民族也喜歡。

贊助廣告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沒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飲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過節必備的飲料。習慣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黃綠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規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幾乎都喝青稞酒。

西藏民間工藝品

西藏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獨道的工藝特色,在世界頗負盛名。

地毯 織法獨特,色澤鮮豔,構圖古樸吉祥,民族風格濃郁;毯面細膩柔軟,工藝精湛,美觀大方,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洗滌不掉毛褪色,經久耐用。尤其以江孜地毯最為著名。

藏被 已有千年的歷史,發源於羊卓雍湖西面的浪卡子縣。藏被傳統產品有愛尼、愛鬆、愛西和足介四種。藏被具有細膩、柔軟、密度緊、質地厚等特性。

贊助廣告

藏毯 用犛牛毛絨織成的屬上品,用綿羊細毛線織成的屬中品,用一般羊毛線和犛牛毛線混織或用純羊毛線織成的屬下品。藏毯經久耐用,保暖防潮,攜帶方便,廣大僧俗群眾特別是農牧民都將它作為被褥使用。

氆氌 也叫藏毛暱。以山南扎囊、後藏江孜、藏東芒康等地所產最為有名。氆氌細密平整,質軟光滑,是加工藏裝、藏靴、金花帽的主要原料。

圍裙 主要產于山南、日喀則和拉薩等地,是藏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藏語稱“邦典”。貢嘎縣的圍裙生產據傳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素稱“圍裙之鄉”,產量和質量居全藏之冠。

毛織口袋 是藏、回、門巴、珞巴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多擺(小挎包)、扎布傑(小口袋)、肯德(褡褳)等幾種,一般用綿羊毛織成,呈紅、藍、綠各種花紋,小巧美觀,外出時盛食品,用具等。

帳篷 是牧民的住宿用具。帳篷分為三種:犛牛毛帳篷,結實,不漏雨,是牧民的必需品;帆布帳篷,頂部繪以花卉、花紋、人物、禽獸、吉祥圖案和雍仲等,外出勞動用;平布小帳篷,是逛林卡或過民俗節日時的用品。

藏腰刀 有裝飾、防身、生產、生活等用途。拉薩、拉孜、當雄、易貢等地的腰刀最為著名。一般是在銅質的刀鞘上鏤刻龍、鳳、虎、獅等圖案,有的還點綴著寶石、瑪瑙等裝飾品,玲瓏剔透、精巧細緻。拉孜藏刀,刀口鋒利,樣式美觀大方,堅固耐用,多年來暢銷國內外。

木碗 是以桐、樺等樹根和枝幹上的巨瘤以及葡萄、杜鵑花等的根瘤加工而成,品種樣式繁多,質地結實,不易破裂。門巴族地區有木碗之鄉的美譽。木碗的優點是方便耐用,光滑美觀,便於攜帶。

藏鞋 牛皮做底,鞋幫用各色絲線或各色皮革、氆氌、金絲緞製成。藏鞋大致分為三種,即“鬆巴鞋”、“嘎洛鞋”和“多札鞋”。“鬆巴鞋”以花紋美麗而著稱;“嘎洛鞋”美觀、結實;“多札鞋”產於昌都。做鞋的手工業者多集中在拉薩、日喀則、昌都、澤當等地。

民族帽 種類很多,其中以“次仁金克”民族帽(也叫藏式金花帽或寶頂帽)最為有名。製作精細,式樣和顏色具有......餘下全文>>

藏族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西藏民俗文化-簡介

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現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素質、道德和價值觀念,是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極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它在遠古中誕生,具有悠久的歷史軌跡。

在民俗文化的分類中,人們習慣把各種表現形式大體上分為物質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兩大類。西藏物質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風光、建築、服飾、飲食、交通、生產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宗教、節日、婚禮、喪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製,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西藏民俗文化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菸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藉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襬等處縫製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菸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製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鍊和金銀飾品,頭髮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豔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範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鍊、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鍊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餘下全文>>

藏族的文化

語言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絡 。文字“藏文”一詞寫作“bod-yig”,意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為藏族人民的書面交際工具,歷史之悠久在國內僅次於漢文。它是一種拼音文字,屬子音文字型,分子音字母、母音符號和標點符號3個部分。其中有30個子音字母,4個母音符號,以及5個反寫字母(用以拼外來語) 。子音字母每4個字母為一組,共7組半。每個字母的實際讀音古今有別、方言有異,但均附帶有一個母音a。母音字母,意為”悅耳的字”,是相對於子音字母而言的。因母音發音時無阻礙,悅耳動聽而得此名。標點符號,意為“分界線”或“分界符號”。藏文標點符號形體簡單、種類極少,而且,其使用規則也與其他文字的標點符號有別。藏文標點符號共有6種形式,其中音節之間的隔音符號使用頻率最高。此外,還有云頭符,用於書題或篇首;蛇形垂符,用於文章開頭處;單垂符,用於短語或句終;雙垂符,用於章節末尾;四垂符,用於卷次末尾。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便於更加準確地表達語義,藏文中已開始借鑑並使用西方文字的標點符號 。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是長袖、寬腰、長裙、長靴。這較大程度上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作棉被抵禦風寒;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所以,脫掉一隻袖子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藏族服飾多姿多彩,其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和構圖上。文藝表演和節慶活動時,各式色彩明豔的藏族服飾都會成為焦點;而藏族民眾日常的服裝則以藍色、白色為主,配之以豔麗的腰帶或花邊。在牧區,藏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給人以“慈善”、“愛撫”的聯想。此外,藏族服飾還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強烈的顏色,配色大膽而精巧 。藏族同胞特別重視“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釐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鬆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有銀、金、珍珠、瑪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廣泛運用於頭飾、髮飾、耳環、項鍊、腰飾和戒指。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還講究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可以說是藏族服飾中的點睛之筆。 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後,分封有功之臣以領地和封號,人們便把領地名冠在自己名字之前,以顯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如:涅·赤桑羊頓、吞彌·桑布扎等等。七世紀以後,佛教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們的名字也喜歡去請活佛來起。一個僧人或活佛,如果上升到上層僧職,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職或封號。如:堪布·倫珠濤凱,堪布是僧職,他自己的名字叫“倫珠濤凱”;......餘下全文>>

藏族的宗教文化

藏族宗教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範圍廣大,特別是自從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藏族地區之後,以佛教為主要特色的藏族宗教文化得到蓬勃發展。而宗教文化又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文化體系,其中既包含精神性文化、行為性文化、實體性文化,又具有藝術、科學的因素。因此,從整體上研究或掌握藏族宗教文化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則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探討藏族宗教文化,不僅是一門學術性很強的研究課題,也是一件趣味性很濃的身心體驗。以藏傳佛教為例,它擁有久享盛名的佛教大百科——《大藏經》(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此外尚有豐富的原始資料(包括當今世界上最珍貴的貝葉經),以及各類專著。總之,藏文書籍,卷帙浩繁,分門別類,就數量之多和內容之富而言,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僅次於漢族。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雪域高原紮根、開花、結果,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長曆史。

佛教文化不僅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它反映了人類對生活的體驗、理解和願望,而且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吸收並消化了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正因為如此,時至今日,佛教文化仍不失為人類文明的重要一環。佛教自公元七世紀中葉正式傳入雪域高原,特別在藏傳佛教形成並得到蓬勃發展之後,對藏族地區的政治、經濟訂哲學、文學、藝術、天文、歷算、法律、科學、醫學、建築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藏傳佛教不僅構成了藏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精華,而且給青藏高原帶來了高度的精神文明。比如佛教未傳入青藏高原之前,藏族地區普遍盛行古老而傳統的苯波教,而苯波教信奉萬物有靈,主要以犧牲各類動物來舉行宗教儀式,現在看來,確實帶有濃重的野蠻性質。在這種宗教理念之下,藏族人具有一種尚武精神,因而給當時的周邊民族地區造成一種戰爭的恐怖氣氛。隨著佛教的傳入及其藏傳佛教的形成,藏族人將以前那種帶有野蠻、殘忍性質的生活方式改變為相對文明、理性的生活方式,開始注重融洽、安詳、和平的社會生活,以慈悲、施捨、忍讓等合乎藏傳佛教倫理道德的品行作為精神上的最高追求目的。

可以肯定的是藏傳佛教豐富並推動了藏族文化的全面發展,首先藏文文獻就是隨著公元七世紀中葉吞米·桑布札制定藏語文字、翻譯佛經而開始出現的,特別在元明清時期,藏族地區相繼出現了許多著名印經院,如四川的德格印經院,西藏的納塘印經院、拉薩印經院,甘肅的拉卜楞寺印經院、卓尼印經院,青海的塔爾寺印經院,等等。這些印經院的產生為藏族文獻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不斷髮展,藏文文獻可稱得上卷帙浩繁、汗牛充棟,總數已不可計數,其內容遍及宗教、哲學、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地理、考古、天文、歷算、醫學、建築、舞蹈、音樂、飲食等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為研究藏族文化以及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等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資料依據。

藏傳佛教極大地發展和提高了藏民族的哲學思想水準,因為藏傳佛教中的哲學思想最為豐富、精深,包括人生哲學、宇宙哲學、認識論哲學,都具有獨到的見解。在藏族文學方面,藏傳佛教的貢獻及其影響也是巨大的,因為幾乎所有的藏族高僧都是學識淵博的學者,他們從小就得到良好的學習環境,一面修習佛法,一面學習藏族文化。所以,每位藏族高僧首先是一位佛學家,同時又是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甚至是藝術家。例如薩迦班智達就是藏族高僧中的典型人物,他著有《薩迦格言》》、《入宣告論》》、《宣告概要》》、《聲律花束》、《語詞藏》、《樂論》、《智慧煥發論》、《入智慧論》、《智者入門》、《修辭學·智者口飾》、《戲劇·善行》、《佛像身量合》、......餘下全文>>

藏族人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藏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礎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幹,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譁。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髮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藏族文化分為幾類

西藏和藏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西藏所指的是現在所為的西藏自治區;藏區是整個藏族生活的區域.

藏族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三大方言,即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我們常說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衛藏一帶的藏族,就是根據三大方言的範圍來劃分的, 樓主所問的嘉絨地區應屬於康巴藏族.

衛藏藏族:

“衛藏”指拉薩、 target=_blank>日喀則 一帶,即傳統地域裡前後藏的統稱。該地域還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區。這一地域內的藏族在方言方面比較一致,而且在歷史上,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經濟等方面也較統一,是西藏地區傳統的核心地域,舊稱為西藏的本部。居住於該地域內的藏族統稱為衛藏藏族。

康巴藏族:

康巴藏族即康區的藏族。康區最早是指衛藏以東廣闊的地區,後來這一地域又分為“康”和“安多”兩部分。康區多指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區,舊稱“朵思甘”地區。習慣上將西藏丹達山以東的地區,東與四川西昌,雅安地區和阿壩藏羌自治州相連,北與青海省玉樹、果洛兩州相連的地域叫稱為康區。具體包功:西藏昌都地區、雲南迪慶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樹州以及那曲東南一線。

康巴地區歷史上處在漢藏過渡地帶,在行政、宗教,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康巴人最為人稱道的是其直爽的民族共性,宗教方面尤為虔誠,有經商和遠遊傳統,體格相對強壯等。裝束上最明顯的是,康巴男子多扎英雄結以示勇武。這種傳統保持至今,拉薩街頭隨處可見。

安多藏族:

安多藏族的傳統地域是指阿尼瑪卿山西北、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小積石山以西的廣闊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瑪卿山至青海湖一帶。安多藏族的著裝特別富麗,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絲絹為主,不似衛藏等地以相對素樸的氌氆等為面料。帽子也多飾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綠、金、黃、紅等色為主的圖案裝飾。由於安多地區受蒙古和漢族影響較多,所以在習俗和體形特徵方面比較有特點。安多藏族普遍高大,體形豐滿,男女都比較漂亮。

嘉絨藏族:

位於四川阿壩和部分甘孜境內的藏族稱嘉絨藏族。歷史上嘉絨一帶地處藏、羌、漢等多民族交合部,加上該地區早期民族分佈和融合情況更加複雜,所以嘉絨藏族帶有較多揉雜特徵。如頭帕、繡花鞋和腰帶等裝飾與羌族形似,其生產模式以農業為主,在風俗和習性上又有漢族的特徵。

工布藏族:

在康區與衛藏交接的林芝一帶,居住著珞巴人和門巴人等,這一帶古稱工布地區,以工布江達、林芝為中心,這一帶的藏族習慣上稱為工布藏族。另外,康區木雅一帶(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礱江之間)的藏族因其獨特的語言和習俗,也稱“木雅藏族'。在阿壩東北部的藏族,還分有“白馬藏族'等支系。康區地勢多南北縱貫河谷,很早以來便是民族走廊,這一帶的藏族多為歷史中各民族大交融而成,學術界多稱此為“藏羌通道”、“藏彝通道”等。往南延伸可達緬甸一帶,在語源方面統屬藏緬語系,故支系眾多,但沒有什麼明確的族別界定,皆統稱為康巴藏族。

這是藏族文化裡的什麼?

紀念死人的經帆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餐是人們對西藏及廣大藏區菜點的統稱,具體一點說,應該是以拉薩藏餐為代表的藏族餐飲的總稱。

藏族飲食文化的的發展歷史

公元6世紀,藏餐的烹調技術第一次發生較大變化。吐蕃因與中原內地和中亞各國通商,大量烹調原料和技法傳入西藏,使西藏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闢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這時人們開始注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呼叫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藥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西藏醫藥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西藏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並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藥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西藏藥膳製作漸漸興起,為西藏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這一時期是清朝光緒皇帝統治時期,清代筵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種類之多,規模之大,菜餚之豐盛,烹調之精美難以表述,當時出現了筵席之最——“滿漢全席”。後來隨著經濟文化交流,藏漢人員的往來,內地飲食文化不聲不響地傳入了西藏。當時藏族人稱“滿漢全席”為“嘉賽柳覺傑”,意思是漢食十八道。當時在拉薩、江孜、日喀則等藏區重鎮街面上的各種蔬菜、瓜果,廚具、器具開始多了起來,一些比較簡單的烹飪技術也流傳到民間,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烹飪技術的發展。

在這個時期,西藏的融食、娛、遊、樂於一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於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資訊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餚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範圍極其有限,只為少數西藏貴族及商人家庭所瞭解,而西藏廣大農牧區的人們仍靠原始而簡單的烹調方式打發漫長的歲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西藏的旅遊熱,使西藏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的最基本的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階到高階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廚師地位得到提高,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烹調專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飲食辭典》、西藏拉薩飯店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薩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西藏烹調的新篇章,使西藏這一“綠色飲食王國”名揚全國,聞名天下,並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藏民族的飲食特色。

四大藏餐風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里、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拉薩、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拉薩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餚為代表的宮廷菜,共有200多種。

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單一,重於鹹、淡、鮮、酸、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乳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

衛藏菜,指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製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於火候,調味以鮮鹹,淡爽。製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於煮、炒、燒、悶、炸。如:蘿蔔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

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飲食。取材於高山......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藏族的文化?
土家族的文化?
維吾爾族的文化?
蒙古族的文化?
藏族的傳統文化?
藏族的服飾特點?
藏族的雪頓節的由來?
藏族的傳統節日?
藏族的傳統?
好聽的文化公司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