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的相生相剋規律?
我們身體裡的五臟六腑是如何相生相剋的
五行的相生和相剋是密切關聯又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掌握五臟六腑的生克規律將為你開啟通往健康的大門。 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是怎樣的呢? 在我們的身體裡,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 按五行裡面五行生剋的規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換句話說,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腎好,腎好——肝更好。用中醫的語言來說呢,就是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腎水之精以養肝(木)。 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一種互幫互補的良性迴圈關係。 有一次我有一個朋友全身發燒,呼吸不暢,還老是咳嗽,一檢查,肺有點問題,後來病雖然治好了,但是沒過多久,我晚上開始頻繁地起夜,中醫認為,這是腎有問題了。 用中醫的五行生剋之理來分析:肺與腎的關係本來是金生水,肺是腎的母親,也就是說肺本來是一直給腎提供幫助的,但是現在肺有病了,母病及子,連自己都顧不過來了,自然就不能再給腎幫助,腎自然就出現問題。 這時候,如果不懂得肺與腎之間這種相生的關係,一味地去補腎,效果不一定好。想要治好夜間尿頻,就必須想辦法先補肺。後來,我告訴她,去藥店買一種叫金水寶膠囊的中成藥回來吃,把肺補好了,這個毛病就沒了。 五臟之間的相剋關係又如何呢? 有相生就有相剋,也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臟六腑其實是“五權分立”的關係,它們既相互幫助,又相互約束,這樣才能達到體內五行的和諧。如果說相生是一種你好我好,相互幫助的關係,那麼相剋首先是一種相制約的關係。 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鬱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 正常情況下,這種相互約束就是一種良性迴圈的狀態。 但是,在身體有了某些病變的時候,這種相剋的關係,往往表現為制約得太過頭,而使得壞的影響順著這個迴圈圈,相互傳染。 木克土,對應到五臟裡,就是肝克脾,也就是說如果肝受傷了的話,就會影響到脾,你就不想吃東西,覺得胃脹,腹脹等等,這就是肝對脾產生了一個壞影響。所以,你胃不舒服的時候,其實應該先去調調肝。 如果你的脾胃不好,不一定是脾本身出了問題,很有可能是肝不好了,而對脾產生了影響。這時候,好好調調肝,脾胃就能恢復正常。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跟心臟病鬥爭了幾十年,最後還是沒治好。其實這是忽視了五行養生裡面水克火的道理,也就是說腎克心,為什麼很多心臟病人的腎都不太好,腎不好就會影響到心,所以,心臟病人如果能在養心的同時,再好好地保養自己的腎,心臟病就能得到很大的緩解。 還有,當心有火時人會出現胸悶氣短,前胸痛等症狀,因為心克肺。肺有火時,肝火更旺,這就是肺克肝。 五行的相剋還體現在我們的情志上,比如,為了避免樂極生悲,人得志的時候、大喜的時候,應該想點“恐”,即還有什麼自己怕的東西;憂慮過多,就找點喜事來樂一樂;需要慎重思考的時候,千萬別發“怒”,要不事情就完蛋了;怒火中燒的時候,就想點“憂”事;危急與恐懼時,以“思”克服,就是沉著冷靜……如此等等。 對女人來說,要想保持健康和美麗,不管塗多少化妝品,吃多少保健品,穿多麼漂亮的衣服,必須首先弄懂五行,然後善用五行生剋之理來護養自己。 女人若懂得五行的生克之道,方能享受不生病的幸福和由內養外之妙。
五臟六腑是如何相生相剋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用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洩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剋理論來說明的。 五臟中每一髒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係。五臟之間的生剋制化,說明每一髒在功能上有他髒的資助,不致於虛損,又能剋制另外的臟器,使其不致過亢。本髒之氣太盛,則有他髒之氣制約;本髒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髒之氣補之。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肺(金)氣不足,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土可克之。這種生克關係把五臟緊緊聯絡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環境的對立統一。 就五行的相互關係而言,除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勝復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又稱“五行體雜”,“……既有雜,故一行當體,即有五義”(《五行大義·卷二》)。而明代張景嶽則明確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焉”(《類經圖翼·五行統論》)。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復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餘類推。中醫學根據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臟互藏理論,即五臟的網路調節機制。 人體內臟器官之間,不但有結構上的某種聯絡,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絡、相互協調的。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絡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表現。因此內臟發生病變後也可以相互影響。 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有賴於氣血迴圈來輸送養料。血的正常執行雖然是心所主,但必須藉助於肺氣的推動,而積存於肺內的宗氣,要灌注到心脈,才能暢達全身。 2.心與肝:心為血液迴圈的動力,肝是貯藏血液的一個重要臟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貯藏也就充盈,既可營養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如果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不足,則可導致血不養筋,出現筋骨凌痛、手足拘攣、抽搐等症。又如肝鬱化火,可以擾及於心,出現心煩失眠等症。 3.心與脾:脾所運化的精微,需要藉助血液的執行,才能輸佈於全身。而心血又必須依賴於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攝血液。若脾氣虛弱,可導致血不循經。 4.心與腎:心腎兩髒,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在生理狀態下,心陽不斷下降,,呂陰不斷上升,上下相交,陰陽相濟,稱為“心腎相交”。在病理情況下,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會引起心陽偏亢,兩者失調,稱“心腎不交”。 5.肝與脾:肝藏血,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餘下全文>>
我們身體裡的五臟六腑是如何相生相剋的(1)
五行的相生和相剋是密切關聯又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掌握五臟六腑的生克規律將為你開啟通往健康的大門。
在我們的身體裡,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
按五行裡面五行生剋的規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換句話說,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腎好,腎好——
肝更好。用中醫的語言來說呢,就是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
腎水之精以養肝(木)。
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一種互幫互補的良性迴圈關係。
有一次我有一個朋友全身發燒,呼吸不暢,還老是咳嗽,一檢查,肺有點問題,後來病雖然治好了,但是沒過多久,我晚上開始頻繁地起夜,中醫認為,這是腎有問題了。
用中醫的五行生剋之理來分析:肺與腎的關係本來是金生水,肺是腎的母親,也就是說肺本來是一直給腎提供幫助的,但是現在肺有病了,母病及子,連自己都顧不
過來了,自然就不能再給腎幫助,腎自然就出現問題。
這時候,如果不懂得肺與腎之
間這種相生的關係,一味地去補腎,效果不一定好。想要治好夜間尿頻,就必須想辦法先補肺。後來,我告訴她,去藥店買一種叫金水寶膠囊的中成藥回來吃,把肺
補好了,這個毛病就沒了。
有相生就有相剋,也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臟六腑其實是“五權分立”的關係,它們既相互幫助,又相互約束,這樣才能達到體內五行的和諧。如浮說相生是一種你好我好,相互幫助的關係,那麼相剋首先是一種相制約的關係。
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鬱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
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
誰能解釋明白五臟相生相剋的原理,比如,木克土,即肝
不喜歡的用?
五臟六腑是如何相生相剋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用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洩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剋理論來說明的。 五臟中每一髒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係。五臟之間的生剋制化,說明每一髒在功能上有他髒的資助,不致於虛損,又能剋制另外的臟器,使其不致過亢。本髒之氣太盛,則有他髒之氣制約;本髒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髒之氣補之。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肺(金)氣不足,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土可克之。這種生克關係把五臟緊緊聯絡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內環境的對立統一。 就五行的相互關係而言,除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勝復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又稱“五行體雜”,“……既有雜,故一行當體,即有五義”(《五行大義·卷二》)。而明代張景嶽則明確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焉”(《類經圖翼·五行統論》)。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復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餘類推。中醫學根據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臟互藏理論,即五臟的網路調節機制。 人體內臟器官之間,不但有結構上的某種聯絡,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絡、相互協調的。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絡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表現。因此內臟發生病變後也可以相互影響。 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有賴於氣血迴圈來輸送養料。血的正常執行雖然是心所主,但必須藉助於肺氣的推動,而積存於肺內的宗氣,要灌注到心脈,才能暢達全身。 2.心與肝:心為血液迴圈的動力,肝是貯藏血液的一個重要臟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貯藏也就充盈,既可營養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如果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不足,則可導致血不養筋,出現筋骨凌痛、手足拘攣、抽搐等症。又如肝鬱化火,可以擾及於心,出現心煩失眠等症。 3.心與脾:脾所運化的精微,需要藉助血液的執行,才能輸佈於全身。而心血又必須依賴於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攝血液。若脾氣虛弱,可導致血不循經。 4.心與腎:心腎兩髒,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在生理狀態下,心陽不斷下降,,呂陰不斷上升,上下相交,陰陽相濟,稱為“心腎相交”。在病理情況下,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會引起心陽偏亢,兩者失調,稱“心腎不交”。 5.肝與脾:肝藏血,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