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居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7月03日

壯族的民居特色,服飾,風俗習慣,節日

我就唬壯族的,不過我家還真沒什麼特別的,基本都被漢化了,風俗的話, 就是過年時差不多家家要殺豬,包粽子,比較重視的節日有 三月三,七月十四,九月九,這三個節日都跟鬼神之說有關的

壯族的文化有什麼特點

壯族風俗習慣建築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贊助廣告

服飾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炮火”入洞房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裡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贊助廣告

背字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製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

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準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紮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開啟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新娘過河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

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親隊伍拉成一條線,熱鬧非常。上岸後,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不讓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餘下全文>>

壯族民居的文化特徵是什麼?100字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哪位當官朋友介紹一下如何升官啊.謝謝了! 15分

朋友,踏踏實實做人,多做實事,不要為了升官違背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為什麼一定要通過不正當的手段達到目的呢!

壯族的建築民居

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牆粉刷白灰,屋簷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乾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幹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開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禾、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幹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處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幹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於她們與小夥子們交往。這種佈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幹欄,內部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各民族的民居特點?

1.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淨。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2.土家族的房屋一般靠山靠水,成老虎坐山形,多數人住幹欄屋。有的是吊腳樓或立柱懸。3.滿族傳統建築形式是院落圍矮牆,院內有影壁,立有,供神明用的“索羅杆”。住房一般為3間或5間。4.傣族的房子都是單幢的,四周有空地,各家自成院落。芒市等地的傣族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間隔為三間,分臥室、客堂。西雙版納州則完全是幹欄式建築,樓上住人,下棲牲畜。上層近梯處有一個角來做主人的臥室,其餘便是大一大開間,中央是一個火塘,煮飯烹茶,都在火塘上,主客聚談,也都圍爐或蹲或坐。屋頂用瓦或木板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或木板。5.水族歷史上盛行頗似傣家竹樓的幹欄式“木樓草房”每棟一般為三間二層,近年受當地漢族影響亦就地取材多蓋落地三間的“片石牆” 。6.白族民居建築有著獨特的風格、濃厚的文化積澱。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們十分重視門樓建築和照壁、門窗雕刻及山牆彩畫的裝飾藝術。門樓裝飾,通常採用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翹角飛簷,雕樑畫棟,花枋精巧,斗拱重疊,雄渾穩重,美觀大方。7.獨龍族的人們所居房屋是在怒江流域及其他較溼熱地區常見的幹欄式木竹樓和木楞房,幹欄式木竹樓俗稱“千腳落地”,這種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北部的氣候比南部寒冷及耕地較為固定,因而,當地住房樣式多是以木板鑲圍或用整個圓木壘成的木楞房。用木料或木板層層相交叉疊壘而成,四個角牆板或木料鋸成凸凹的齒狀交叉固定。8.納西民居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9.瑤族房屋一般是地房,為土木結構或竹木結構,尤以土木結構為多。但現在,除了在土質不適於燒瓦的少數地區外,茅草房已難見到,瓦房已取代了茅草房。瓦草的支撐為圓柱子,木料框架,以榫頭相結,牆壁為土牆、磚牆結合木板牆,地板為土地板或水泥土板.10.哈尼人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版納地區,堂屋東面一間為家長的臥室,臥室內設有祭祖處。哀牢山、無量山區哈尼族的寨房因各地地理、經濟及環境民族的不同而有茅草房、土掌房、石灰房、瓦房幾種式樣。11.普米族的村落一般建在有松林的半山緩坡地帶,通常二三十戶為一村,村寨之間距離很近,可以炊煙相望,雞犬相聞。住房多為木結構,牆壁用直徑12釐米左右圓木重疊垛成,木板鋪成人字形雙斜面屋頂,屋頂木板可拉動的兩塊又稱“滑板”,四角豎圓柱,中央立一根大方柱,叫“擎天柱”,認為是神靈所在的地方。這種住宅當地俗稱“木楞房”或“木壘子”。房屋一般分為二層,上層住人,下層飼養牲畜。屋內設火塘(俗稱“鍋莊”),周圍是臥鋪,後方安有神龕(稱“宗巴拉”)。這裡是家庭活動的中心,人們在這裡烤火、做飯和睡覺,也在這裡進行宗教祭祀和接待客人。室外懸掛牛羊角或老鷹頭顱,用以避邪和祝願牲畜興旺。蘭坪、麗江等地的普米族富人,也仿效白族民居式樣建成磚木結構的大院瓦房.12.房屋依山而築,住房面積在叉叉房的基礎上擴大了 3-4倍,有較規則的大門出入。建房所用木料,如過樓,筧刀需要經過打眼,鋸榫等方面的粗加工。房屋分一樓一底,但樓上空間呈等腰三角形狀,只相當於樓下空間的1/2。臥室與火塘逐漸分開。13.居住在壩......餘下全文>>

關於民居的特點

2010-3-27 最具特色的習俗,服飾,飲食,民居的少數民俗資料,越多越好,拜託... 38 2011-3-27 有沒有好聽一點的民居,飲食,民俗名字啊,要自創的!!老師急著要... 2009-3-21 介紹各地民居和民風民俗得的文章 142 2007-3-24 關於民居的民風民俗 12 2009-3-29 快!!!快!!!有關各色民居、民俗、民風的作文 103 更多關於民居的資料的問題>>   檢視同主題問題: 民居 資料 資料 民俗   其他回答 共1條   2008-3-18 21:48 於入水 | 八級   1.素淨大方的基諾族穿著   基諾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紡織的衣裳布與裙子布縫製,衣裙上的花紋圖案,在織布時就作過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織出來的圖案均在織布時織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傳統的服裝,以白色和黑色為基本色調,因紡織工藝落後,所織棉布缺乏緊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諾族酷愛刺繡花紋圖案,無認男裝女裝都愛用橫、直彩條和幾何形圖案裝飾。男子上衣是無領、無扣的對襟衫,用織有縱橫交錯的彩色條格白布縫製。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強有彩色條格,橫向彩條色彩斑斕,極為顯眼。衣服背部中央鄉中有一個6寸見方的圖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線條,開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陽放光之狀。基諾語稱這一圖案為“波羅阿波”,有太陽花與月亮花之意。衣襟邊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鑲有數道術為顯眼的橫向彩條。白底上衣,被特意織上的圖案和紅、黃、藍、黑相間的彩條裝飾成一件色彩鮮明的花衣。   男褲為闊襠肥褲管白褲,褲腳邊沿同樣鑲有橫向紅、黑、白三色相間彩條。寬大的褲腰兩側各開一道3寸長的口子,縫有一塊四方形黑布。白褲在腹前打折,用綴有彩色纓穗的腰帶扎繫於腰部。男子頭上蓄有三撮長髮,用1米多長的黑色頭巾包頭。小腿上纏有裹腳布。男子衣服厚實寬鬆,穿在身上,增強了男人的壯實、強悍英姿。女子用織有彩條,再加繡圖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調多為青色、黑色、無領、對襟,著意用紅、黃、黑、白彩色橫條裝飾衣襟邊沿和衣袖手旁觀。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長及膝蓋,上端白、下端黑的開合圍裙,裙沿上鑲紅條作飾,於腹前開合繫於腰間。成年女子頭戴織有縱向彩條的尖頂三角形白布帽,兩側帽角下垂披於肩頭,額頭部位的帽沿外翻,開若一保尖頂白色筲箕扣在後腦勺上。未婚女好挽發於腦後,已婚婦女挽發於膠額上方。女子著裝,簡樸中透出素雅,使基諾族姑娘顯得楚楚動人。   基諾族服裝的鮮明特點是用彩條裝飾袖管和衣襟邊沿及後背。人們以彩條飾衣,據說與天上彩虹有關。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對基諾族男女死相戀難分難捨。一個窮凶極惡的富家公子見那姑娘美麗無比,頓生歹意,用計搶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從,被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她的戀人歷盡萬苦千辛,救出姑娘。倆人逃離虎口不處,富家公子帶人追來,年輕夥子腿中數箭,倒在地上。大災臨頭多時,天空中出現了幾道彩虹纏住這對戀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對戀人在彩虹環繞之中騰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後人在縫製衣服時,便用彩條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災。   2.昆明民風民俗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彙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僳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匯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純樸,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餘下全文>>

壯族的民俗傳統

建築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服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炮火”入洞房壯族的一種婚俗。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衝鋒”進門的準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準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裡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背字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製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準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紮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開啟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新娘過河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親隊伍拉成一條線,熱鬧非常。上岸後,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不讓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穿村過寨、過......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壯族民居特點?
壯族服飾特點?
壯族服裝特點?
蒙古族的民俗特點?
傣族的民俗特點?
壯族民族特色?
景頗族民居?
普米族服飾特點?
塔塔爾族服飾特點?
漢族服裝特點?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