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的風俗習慣 5分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醃製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繫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白族有什麼習俗?
白族生活習俗
一、服飾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大襟長衫、大擺檔褲。頭戴瓜皮小帽。腳穿布制圓口虎頭鞋或荷葉繡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藍白對襟衣,套銀鈕黑褂,黑藍色擺檔褲,頭戴瓜皮帽或包頭、氈帽。繫腰帶。腳穿布制連絆鞋或繡花叫底皮衲。到民國初,年青婦女穿著改變,衣著各色大姊妹裝和紅、紫、黑褂,自繡各種花案,配上各色寬窄花邊。銀光片訂在衣袖衣襟上。褲子為黑藍、水紅。中老年婦女也有褲腳鑲花邊的。姑娘們繫有黑藍布繫腰或繡花圍腰。腳穿各種布制的繡花鞋。喜戴銀、玉耳邊環、柳葉耳環。手鐲有滑標、扭絲、平扁銀、玉鐲、還多戴金銀戒指。
已婚婦女束後髮髻,髻上有紅頭繩別上銀簪、玉簪,有的套上網兜。也有用4寸寬、1寸長的黑衣布條圍住髮髻和頂部的。五十多歲後,衣服花紋逐漸減少,多穿短而寬、袖口大、長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滿鑲滿滾的黑褂,系黑藍色系腰,穿普通褲,腳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過節和做客,才戴耳環鄲鐲。
二、 婚姻
1、說親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後,託媒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經男方請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這門親事已定。
2、訂婚:在合婚後,男方擇定吉日“喝訂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為吉。
3、結婚:日期多在十冬臘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殺豬)、正婚(正客)、回門(謝彩)三天。
4、迎親:俗稱討媳婦。過去是騎馬或坐轎,吹嗩吶接親。
5、認親:第三天回門認親,就是娶親後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滿月酒:這是婚後生頭胎嬰兒請客,屆時男女雙方的伯母、嬸嬸:姑媽、舅母、娘娘,每人送20個雞蛋,紅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賀恭喜。
2、報喜:這是婦女生育後第三天,丈夫要帶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報喜。
3、戴百家鎖:小孩滿週歲,要到本主廟祭祠。並請夫妻雙全、子女多的二老給小孩戴一把長命百歲鎖,祝小孩健康成長,興家立業。
4、建新房:地基選擇、動土挖基必須請地師擇定,立木樑這天稱造大吉,要貼新對聯,親朋好友送禮鳴爆竹祝賀,主人殺豬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魯班,請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請客做生日祝壽。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殺只雞,擺上點糕點。
四、節日活動
1、春節: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2、過小年:即元宵節。
3、清明和冬至這兩個節日,要到墳山墓祭祀祖宗。
4、端陽節: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線,喝菖蒲雄黃酒,以消患難。
5、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殺雞祭祖。晚飯後天黑,點火把,把全家端午節戴的五色線剪下塞入火把燒掉。
6、中元節: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節”。
7、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門子,忌口吹火。婦女忌洗衣梳頭。建房辦喜事,忌家長屬相年月日。喪葬忌重喪、重佛,立秋之日,忌做農活,忌用刀、鋸、斧、鐮、鋤。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進家,只能在村外收殮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墳。“安財門”後一週內忌外人進入。婦女生育不滿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氣未安埋前孝子不能進入別人家門。
3、忌諱:婦女忌披頭散髮和赤腳哭鬧而上別人家門。在別人家中忌哭泣流淚。出人家門忌踩門檻,手排門枋。飼養牲畜不得進別人家門。
4、忌食:除夕晚殺的公雞肉外人不能吃。
六、喪葬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唸經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後,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餘下全文>>
白族的節日習俗是什麼
居住:
白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佈於雲南省各地及貴州省畢節地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縣。
語言文字:
白族人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種方言。絕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語言,並通曉漢語。
民族藝術: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宗教信仰:
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民族節日: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
每逢節日,除必備節日食品之外,還要進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動。年節最為隆重。自臘月起家家都要置辦年貨、殺豬、磨豆腐、舂餌塊和糯米粉。除夕時,各家主事人都要帶著飯菜、茶酒用托盤順著天地、大門、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順八進行祭拜。然後全家人吃團圓飯。隆重的團圓飯在餐桌中央擺一個大的銅火鍋,必上豬頭肉,周圍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餚。
祭祀:
中元節和祭天是專門祭祀性節日,特別是每年陰曆七月的中元節,是祭祀祖先亡靈的節日,如果是新喪之家祭祀更要隆重,屆時要準備八大碗饌餚祭奠,其中有千張肉、排骨、酥肉、釀茄子、百合、羊肚菌,以及膾魚包肉餡,每道菜不僅用料講究,做工精備,並且要富有觀賞價值。如是直系親屬或姻親戶,在發喪前還要做名為“三滴水”全席來弔唁。所謂“三滴水”全席是指有果品、牲禮(做成鳳魚獅象狀的菜餚)和八大碗三大類。
食俗:
白族通常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季節或節慶期間,則多加早點和午點,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製為主,常吃乾飯,外出做活隨著攜帶盒飯,就地冷餐。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飲酒,釀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項主要副業。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釀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幹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後襬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揹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禮儀:
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即斟茶三道:第一道為純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紅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幾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進餐時,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餘下全文>>
白族的生活習俗是什麼?
傳統節日
火把節搶升斗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曆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曆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
蝴蝶會
火把節
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農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裡,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禮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期間講究先上茶點,後襬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並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揹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婚禮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佔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白族的生活習慣
白族就是漢族的一個分支,其所謂的節日都是漢族被遺忘的節日。
由於地處偏僻,不可否認歷史上民家母系中南方各族的血液較多。
其所謂白族的服飾,是在滿清禁漢服後形成的帶襟服飾。
白族舞蹈就是漢族舞蹈的遺存 歷史上漢族是個非常喜歡跳舞的民族
解放前白族被稱為 民家 就像客家 一樣 都是遷徙的漢族的一枝 語言都是漢語 但和普通話發音不一致 古音較多 但語法根底都是漢語的 解放前 根據國家的民族劃分政策 劃分為所謂的白族 其實土家族也是這樣劃出去去的 當時客家也是準備劃分為少數民族的 但客家人太多 而且客家人堅決反對把自己劃分出漢族 他們強烈的漢族意識讓民族學家放棄了單獨劃分為一個民族的計劃。
還有個穿青族,所有成分都是標準的漢族,但當時和當地的土著漢族有矛盾,堅決要求劃分為少數民族。雖然沒有明確,但穿青族的名稱卻也流了下來。 其實在雲南 民家的文化水平比周圍的任何一個民族都高的多 高門大姓的族譜都是些來自中原 民家的姓都是標準的漢姓 其大姓和漢族大姓完全一致 實際上國家從確定基諾族以後,已經非常實事求是。不在確認新的民族。實踐證明,來自於蘇聯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劃分是和中國復興的目標相悖的
白族禁忌的風俗習慣
若是家中有客人來訪,主人需凝神聽客人說話,不能搶插,亂提問,男人在家裡,女人不能主動發煙,泡茶與客人攀談。吃飯時需請客人上八位,主人不能腳踏飯桌欄杆,不能大聲說話,才是尊重客人的表現。用餐時禁忌用勺子在甄子裡挖一個大洞,意為不與糧食吵架,平等待人。父親、哥哥、弟弟不能和兒媳,弟媳和兄嫂同坐一條板凳吃飯,吃飯時不能掉飯粒,否則老人會說,否則老人會說要遭雷打,意為珍惜糧食。做客時父子不能同席,男女不能同桌,意為長幼、論了序不亂,男女應當有別。吃完飯,要把筷子規規矩矩的放在自己吃完的婉邊,不能亂丟亂放,意為感謝主人的款待。這種待客禁忌從細節上規範人們得行為,使人自幼養成尊老愛幼、親鄰友善、禮賢謙恭、惜才愛物的良好品德。
白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白族生活習俗
一、服飾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大襟長衫、大擺檔褲。頭戴瓜皮小帽。腳穿布制圓口虎頭鞋或荷葉繡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藍白對襟衣,套銀鈕黑褂,黑藍色擺檔褲,頭戴瓜皮帽或包頭、氈帽。繫腰帶。腳穿布制連絆鞋或繡花叫底皮衲。到民國初,年青婦女穿著改變,衣著各色大姊妹裝和紅、紫、黑褂,自繡各種花案,配上各色寬窄花邊。銀光片訂在衣袖衣襟上。褲子為黑藍、水紅。中老年婦女也有褲腳鑲花邊的。姑娘們繫有黑藍布繫腰或繡花圍腰。腳穿各種布制的繡花鞋。喜戴銀、玉耳邊環、柳葉耳環。手鐲有滑標、扭絲、平扁銀、玉鐲、還多戴金銀戒指。
已婚婦女束後髮髻,髻上有紅頭繩別上銀簪、玉簪,有的套上網兜。也有用4寸寬、1寸長的黑衣布條圍住髮髻和頂部的。五十多歲後,衣服花紋逐漸減少,多穿短而寬、袖口大、長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滿鑲滿滾的黑褂,系黑藍色系腰,穿普通褲,腳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過節和做客,才戴耳環手鐲。
二、 婚姻
1、說親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後,託媒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經男方請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這門親事已定。
2、訂婚:在合婚後,男方擇定吉日“喝訂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為吉。
3、結婚:日期多在十冬臘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殺豬)、正婚(正客)、回門(謝彩)三天。
4、迎親:俗稱討媳婦。過去是騎馬或坐轎,吹嗩吶接親。
5、認親:第三天回門認親,就是娶親後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滿月酒:這是婚後生頭胎嬰兒請客,屆時男女雙方的伯母、嬸嬸:姑媽、舅母、娘娘,每人送20個雞蛋,紅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賀恭喜。
2、報喜:這是婦女生育後第三天,丈夫要帶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報喜。
3、戴百家鎖:小孩滿週歲,要到本主廟祭祠。並請夫妻雙全、子女多的二老給小孩戴一把長命百歲鎖,祝小孩健康成長,興家立業。
4、建新房:地基選擇、動土挖基必須請地師擇定,立木樑這天稱造大吉,要貼新對聯,親朋好友送禮鳴爆竹祝賀,主人殺豬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魯班,請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請客做生日祝壽。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殺只雞,擺上點糕點。
四、節日活動
1、春節: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2、過小年:即元宵節。
3、清明和冬至這兩個節日,要到墳山墓祭祀祖宗。
4、端陽節: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線,喝菖蒲雄黃酒,以消患難。
5、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殺雞祭祖。晚飯後天黑,點火把,把全家端午節戴的五色線剪下塞入火把燒掉。
6、中元節: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節”。
7、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門子,忌口吹火。婦女忌洗衣梳頭。建房辦喜事,忌家長屬相年月日。喪葬忌重喪、重佛,立秋之日,忌做農活,忌用刀、鋸、斧、鐮、鋤。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進家,只能在村外收殮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墳。“安財門”後一週內忌外人進入。婦女生育不滿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氣未安埋前孝子不能進入別人家門。
3、忌諱:婦女忌披頭散髮和赤腳哭鬧而上別人家門。在別人家中忌哭泣流淚。出人家門忌踩門檻,手排門枋。飼養牲畜不得進別人家門。
4、忌食:除夕晚殺的公雞肉外人不能吃。
六、喪葬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唸經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後,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餘下全文>>
白族的風俗有哪些? 30分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佈。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僰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是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采。善於經營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傳統飲茶方式。
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羌人有淵源關係。早在公元1世紀(漢代)以前就分佈在洱海一帶。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這裡設定了郡縣,公元3--4世紀,由於戰亂,不少漢族人曾避難來到白族地區,部分與其融合;公元715年由雲南東部遷到洱海地區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於白族。14世紀前後有不少屯軍的漢族人在此地,後來也與當地白族人融合。後來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後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別是大理國時期,白族便形成了一個大體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經濟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後,大理臣服中央政權,受到內地漢民族文化,經濟的更多影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進一步發展。到了元代,這裡己是很繁華的都市。大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們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大理白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1253年,元朝在雲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區設定大理路和鶴慶路。明朝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清代繼續延襲明代這一政策,但在邊遠山區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世紀》長詩,敘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頂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南詔白族詩人楊奇鯤的《途中》、楊義宗的《題大慈寺芍藥》、《洞雲歌》等詩被稱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詩》中。《望夫雲》、《蛇骨塔》、《殺州官》、《鉤曰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中的英雄人物。南詔有名的《獅子舞》,在唐朝時已傳入中原,《南詔奉聖樂》在唐朝宮廷裡被列為唐代音樂14部之一。《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後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重要節日
白族的節日頗多,除了和漢族一樣的春節、元宵、清明、端陽、中元、中秋等節日外,還有一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如繞三靈、小雞足歌會、三月街、漁潭會、栽秧會、火把節、石寶山歌會等,其中以石寶山歌會最富於情趣。
(1)石寶山歌會
每年農曆七月末尾三天,劍川以及鄰具雲龍、洱源、蘭坪、鶴慶、麗江等縣的禾族,達數萬人,匯聚到劍川石寶山的石鍾寺、寶相寺、海雲居和金頂寺四個地方的漫山遍野中,甚至在肅穆的寺內神像前,彈唱以白族情歌為主的對歌。有時歌逢對手,常常對唱幾天幾夜,難捨難分。歌會使原來並不相識的未婚男女青年結為終身伴侶。偶爾能見到自古遺流下的青年男女“野合”的習俗。
(2)白族火把節
每年農曆6月25日,是白族民間的盛大節日——火把節。
這一天,除舉行划龍舟、賽馬外,最有特色的活動要數耍火把。火把是用幹樹枝一類紮成或劈成的;凡洱海之的白族村寨,每村都有一棵大火把,扎火把的柴火和工作是由當年適逢有喜慶的一些家庭來組織的。火把節前幾天,幾家人便湊到一起......餘下全文>>
白族生活的習俗
白族的習俗我覺得還是蠻好玩的,我瞭解的不多就知道多少說多少吧,喝茶好像有個什麼三道茶,好像是甜茶苦茶還有個不知道了,然後就是結婚辦酒席的時候,新朗揹著新娘子在婚禮現場一路走著一路讓來參加婚禮的賓客掐新娘。。。。。知道的只有這些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想更瞭解的深刻些就到雲南儲理玩上幾天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