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節日的詩句大全?
關於節日的古詩
1. 有關除夕的: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有關春節的: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有關元宵節的: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4. 有關清明節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有關端午節的: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6. 有關七夕節的: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有關中秋節的: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有關重陽節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描寫節日的詩句古詩
我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日期、相關習俗、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公曆2月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公曆2月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公曆2月17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曆三月初三(公曆4月5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公曆6月6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6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公曆10月5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絡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餘下全文>>
關於各種節日的古詩
春節詩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賣痴呆詞》
(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
《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慼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已酉新正
(明)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鬆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元宵節詩
《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
(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裡指元宵)
《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元宵月正圓》
閩南歌謠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 金樑橋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餘下全文>>
關於節日的詩詞 30分
講重陽節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節的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事 一作:時;又恐 一作:惟 / 唯)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春節的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宵節的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清明節的:
清明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又一個元宵節的:
生查子·元夕
作者: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有關節日的古詩大全
中秋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
七夕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重陽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元宵節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關於節日的古詩
1. 有關除夕的: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有關春節的: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有關元宵節的: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4. 有關清明節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有關端午節的: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6. 有關七夕節的: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有關中秋節的: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有關重陽節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關於中國的傳統節日的古詩有哪些
清明節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端午 日賜衣
(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元宵節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春節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有關節日的詩句
1. 有關除夕的詩: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有關春節的詩: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有關元宵節的詩: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4. 有關清明節的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有關端午節的詩: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6. 有關七夕節的詩: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有關中秋節的詩: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有關重陽節的詩: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