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蘇姓氏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2月16日

姓氏蘇的來源

蘇氏系承昆吾 發源河南臨漳

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於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後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覆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贊助廣告

實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是可以適用於天下的蘇姓的,因為,《姓纂》上關於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地方,繼續繁榮滋長,以後子孫才逐漸遍佈於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所遷移出來的。

贊助廣告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蘇姓的故事

蘇姓出自己姓。古帝顓頊孫吳回,為帝嚳火正,掌民事,賜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為六族,長子樊,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陽,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後名叫槐,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之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蘇門山),稱有蘇氏,有蘇氏部族以蘇草(即紫蘇)為圖騰。夏代末,有蘇氏之國被滅,族人以蘇為氏,四散避難。其中有一支向東南遷居於姑蘇(即江蘇蘇州)。有一支向北遷於鄴西蘇城(今河北臨漳西)。周滅商時,這支蘇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邢臺西南),後有一部分再遷蘇水之濱(今河北完縣境)。留在蘇嶺的蘇族人歸順了周朝,其頭領蘇忿生入周朝為司寇,被封於溫(今河南溫縣),建立蘇國,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滅。還有一支蘇族人南遷今湖南梅山一帶,後稱為梅山蠻。宋代時再南遷,少部分混入土著,成為瑤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兩廣,成為南方蘇姓先民。

蘇姓分佈

江蘇

蘇姓分佈的重點地區。在江南地區分佈著蘇軾的後裔,其中蘇軾長子蘇邁的後裔主要分佈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鄉、新閘鎮等地,約1500餘人。武進的安家舍鄉前舍周圍的十餘個村莊;薛家鄉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等村莊,有大量蘇氏分佈。蘇軾幼子蘇過的後裔分佈在常州城,及城東武進洛陽、崔橋、戴溪、運村、鄭陸等地,以及無錫、蘇州、江陰、常熟等地,共2400餘人。太倉、無錫、鎮江、蘇州、南京、宿遷、徐州等地區有蘇氏分佈。在蘇北地區鹽城、建湖、阜寧、響水、濱......餘下全文>>

蘇氏的來源?

蘇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顓頊之裔陸終長子。據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建立蘇國。後遷都於溫。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關於蘇氏的來歷

隋唐時期,陝西依然是蘇氏聚居的大本營,南北朝時期,雖然有蘇姓後人向南方遷徙,但是在南方還併為形成有規模的蘇氏大族。直到唐代,南方才形成了蘇氏的閩派、蜀派、眉派。 蘇味道 眉派始祖是蘇味道,他原任唐鳳閣侍郎後被貶為眉州刺史,這一支蘇氏便在眉州(今四川眉州)開支散葉、繁衍後代,在當地形成蘇氏眉派,又稱眉山派,蘇味道被尊為蘇氏眉山派始祖。 進入宋代,蘇氏家族的子孫人才濟濟,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等領域都做出了傑出貢獻。眉派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成就尤為突出,共同創造了蘇氏家族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眉派三蘇緣何稱自己為“趙郡蘇氏” 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因其文名和名望,蘇軾一支一直被蘇氏後裔尊為眉山蘇氏。但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在很多時候都自稱趙郡蘇氏,這又為何故? 蘇軾 漢興,蘇氏開始遷徙入秦,蘇建家於長安杜陵,他在武帝時以擊匈奴有功,封平建候。蘇建禒後代遂在平陵安家,蘇建生三子:長子蘇嘉,中子蘇武,幼子蘇賢。嘉的六世孫蘇純為南陽太守,生子曰蘇章,東漢順帝時期為冀州刺史,又遷為幷州,有功於當地人民,蘇章的子孫就在趙郡居住下來了,趙郡蘇氏便由此而起。 蘇洵在《蘇氏族譜》中提到:“蘇氏出自高陽,而蔓延於天下。唐神龍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於官,一子留於眉。眉之有蘇氏自是始。”蘇味道是河北趙州欒城人(今河北石家莊),他在唐朝武則天時期當過宰相,後被貶為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遷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未赴任就死了,留下一子未能回欒城,故在眉山定居,由此,眉州就有了蘇姓。眉山蘇派源於河北趙郡蘇氏,故蘇洵三父子在撰文提款時都自稱趙郡蘇氏。 三蘇可考的祖輩 蘇味道[1]—→蘇份[2]—→蘇瑗—→蘇詵(shen)—→蘇汝集—→蘇涇—→蘇釒斤[3]—→蘇祜(hu)[4]—→蘇宗皋(gao)[5]—→蘇序[6][1]蘇味道(638.3.11——705.7.21),趙州欒城人(今屬河北省石家莊市)。少有文才,九歲能屬辭。與鄉人李嶠同以文辭知名,被時人稱為“蘇李。”成人後,蘇味道被州里舉為進士。及第後,累遷咸陽尉。延載初年(694年),蘇味道歷遷鳳閣舍人,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元配裴氏,繼配劉氏。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蘇味道因親附武后寵臣張易之、張昌宗之罪,被貶為眉州刺史。不久,又遷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未行而卒,年五十八歲。有文集流行於當世。為眉山蘇氏始祖(即眉陽派)。 [2]蘇份(673.3.11——705.7.21),蘇味道第二子。配盧氏,留四川眉山。 [3]蘇釒斤(861.3.12——935.6.6),配黃氏(877——935.2.5),以俠氣聞於鄉閭。生五子,長子蘇祈,次子蘇福,三子蘇禮,四子蘇祐,五子蘇祜。 [4]蘇祜(905.5.14——958.7.30),配李氏,生六子。長子宗善,次子宗宴,三子宗升,四子宗杲,五子宗德,六子宗晁。李氏嚴毅,居家肅然,多才略,猶有竇太后、柴氏主之遺烈。蘇祜與李氏同葬眉山修文鎮。 [5]蘇宗杲(944.7.24——994.6.8),配宋氏。生子序。宗杲公好善,事父母極於孝,與兄弟篤於愛,與朋友篤於信,鄉閭之人,無親疏皆敬愛之。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謹,而御下甚嚴。與李氏合葬眉山安道里。 [6]蘇序(973.1.19——1047.5.11),字仲先,配史氏。簡易樸實,與人交往,不擇貴賤,擺架子,與鄉鄰相處融洽,無神主義者。與史氏合葬眉山安道里。其事蹟詳見於蘇軾《蘇評廷行狀》、曾鞏《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墓誌銘》等文獻。 蘇洵的兄弟和子女 蘇軾的子孫及後代定居......餘下全文>>

蘇氏的起源和由來

蘇(Sū蘇)姓源出有四: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建立蘇國。後遷都於溫(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中有蘇氏。據《漢書》所載,遼東烏桓在漢武帝時附漢,他們分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地,其中有改漢姓蘇的。 3、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有蘇氏或改姓蘇: ①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改鮮卑族代北複姓跋略氏單姓蘇。 ②清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改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為蘇。 ③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為蘇,土族蘇卜氏,漢姓為蘇。 ④羌族蘇蟒達房名,漢姓為蘇。 ⑤彝族阿蘇氏,漢姓為蘇……其他少數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後均有封國,樊初封於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後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後又封於蘇(一說其子封於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於蘇國,後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並尊昆吾為其始祖。 4、回族蘇氏起源:蘇姓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蘇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如“蘇里曼……之後裔取姓蘇。’“蘇達尼,就取自第一個音‘蘇’為姓”。(《中國回回姓氏來源》)再有,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韋州鎮蘇家回族老人講,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蘇拉瑪尼,沿絲綢之路來到韋州經商,並長期定居下來,其後裔均姓蘇。”(《中國回族大辭典》)此外,也有因“速來蠻”的“速”(與蘇音相近)賜給蘇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錦衣衛指揮僉事速來蠻四世孫烏令班時,便賜給姓名蘇榮。其後均以蘇為姓。回族蘇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時,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來的阿合抹,留居後取名蘇唐舍,並取回族蒲氏女為妻,其後便以蘇為姓。

蘇氏族譜的園美蘇氏支派之祖源來歷和發展

蘇氏園美支派,位於安南交界之溪灣北岸 —— 南安市侖倉鎮園美村。 舊傳地理先生稱為“銅鑼盤”。此地形平而圓,實如其言。北面依山,東西南面環溪。四周環抱青山綠水,內外密集廠房新樓。交通方便,閥門滿街,現已是我國馳名水暖之鄉。一座挺立在新村中的蘇氏宗祠,古雅壯觀,金光煥彩,頗顯蘇氏旺族之靈氣。在本村東面靠溪邊,還有一座“蘇氏下間祖宇”,乃普用公分傳下間派下所建。其廳上懸掛一塊大清皇帝授封之牌匾——即清朝道光庚子科欽賜舉人蘇丕烈(諱朝鎮)之“文魁”。門口有一對石雕旗杆座。此文物古蹟至今宛在。可見祖先顯貴之榮耀。 據族譜記載和查證:園美蘇氏乃安溪衡陽祖分衍之支派,屬於入閩同安蘆山衍派。吾族開基祖一翁公,於明朝初洪武 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即公元1383年之冬),由安溪縣長坑衡陽西溪遷來南安廿六都園美鄉。並將其先父可卿公(即衡陽七世祖 ) 之骨骸移到園美風水地,立為一世始祖。至四世祖普育公、普用公又分傳為頂蘇與下間兩大派下。至今628年,繁衍20世。全族人口共三千餘人,佔全村人數約近二分之一。由於社會變遷, 早在清朝初、民國初、抗日前及解放前後, 吾族有部分宗親先後徙至臺灣、金門、南洋(馬來西亞)、廈門(後埔、林後、灌口)、南靖等地拓展謀生。各處傳衍不均,估計外遷生傳的人口也有數千人。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祖家已有一些戶口遷出,到廈門定居或往外省各城市暫住經商。但“富貴不離祖”,每逢過節或方便時, 總有眾多外出者返回老家看看。故鄉,永遠是遊子的搖籃與希望!誰會忘記生養自己的發祥地呢?追溯以前,在園美的歷代族裔,繼世勤勞,不斷奮進。秉承列祖先賢的德願,共建賴以生存發展之家園。過去長期只靠著農業和手工副業為生,生活十分艱苦。例如:打鐵、補鞋、收廢品、江湖行醫等等, 四處奔波, 風雨飄搖;30年來,國家改革開放,“窮則思變”,白手起家,引進技術,開辦水暖器材工廠。大多青年除了升學工作外,均外出從商,推銷水龍頭、閥門和衛生潔具等產品。走南串北,拼搏拓業,為家鄉致富闖出一條通往全國各地的寬廣大道。從此,村貌族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家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普遍進住新居,配有電視電話,重視創業和培養子弟。有的大戶不僅往外開商店、在家建大樓,而且熱心倡辦公益事業。或捐款辦學,或集資建宗祠及宮廟。家國經濟不斷髮展,增強了宗親凝聚力,為弘揚家族文化,增添新光彩。 目前初步統計: 在舊社會, 清朝皇榜“欽賜”舉人 1 名(授匾“文 魁”), “五代三公”老壽星1位,中央民國政府社會視察高官1名;至1949年後,任縣市局級以上新老幹部12名;博士導師、大學領導、教授、副教授3名,博士8名,碩士8名;外交官、拿督各1名;中學校長、高階教師、高階工程師5名;中小學教師20餘人,大學生100多人。還有500多位年輕有為的富有商家、企業家,在各大城市創辦公司、購房、買小車等,業績顯著。可謂:英賢奕世,富貴傳家。名揚四海,光耀千秋! 如今,展望園美,一派欣欣向榮。與時俱進,大展鴻圖。當你步入村裡縱橫的水暖長街,使人頓覺熱氣騰騰,精神振奮。響亮的機器聲、鞭炮聲,伴隨來來往往的人群和車流,傳遞著現代商潮的最強音,展現了鄉鎮繁榮的新氣象。村南過大橋有連線各地的省級公路,村北新開發區有通往鷹泉的鐵路,好像雙龍騰飛,商海競秀;而那從安溪而下三面環繞村邊迴旋的西溪碧水,猶如銀河匯合,財源滾滾……祖史源遠流長,園美人傑地靈。吾族的未來,正如《園美蘇氏宗祠重建落成慶典紀念冊》中一首贊詩的祝福:源源流水千山綠,代代爭光萬世昌。

蘇氏的祖先是誰

蘇姓據百家姓裡介紹,蘇姓是以國名為姓氏。黃帝的後代樊封於昆吾,又稱昆吾氏。夏朝中期,昆吾後裔建立蘇國。蘇國被滅後,部分蘇姓族人歸順了周朝。周武王時,司寇岔生,受封於蘇國,後遷到溫,稱為蘇岔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原國名為姓。再有就是鮮卑族也有複姓拔略氏,在北魏孝文帝時南遷到洛陽後,定居中原,改為漢姓蘇。這樣看來,蘇姓祖先是蘇岔生。

新密市來集鎮蘇寨村的蘇氏來源

來自外族的改姓。漢晉時遼東烏桓部的蘇姓人、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拔略氏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實行漢化,單姓蘇氏。漢晉時遼東烏桓、北宋時西夏党項族、金國女真族均有改蘇姓者。清朝滿洲八旗中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等改為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裕固族蘇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蘇氏、達斡爾族烏爾克氏,亦改姓蘇

姓蘇的歷史名人

蘇姓來源:

一:「蘇」出自「己」姓。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時,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後遷於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氏。

二 : 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蘇」氏。

蘇姓名人

蘇氏受姓後至西周時期,蘇氏出現蘇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開國功臣,與周公、召公齊名。戰國時代,東周洛陽出現蘇秦,他用合縱之說拒秦,拜六國相印,顯赫一時。

漢平陵侯分為六個派系

蘇健,封平陵侯,居長安,葬武功。其後代遂居家於此。蘇氏至此稱武功人,武功成為蘇姓總派系。今世界各地蘇氏皆宗武功,後分為六派:

趙郡蘇氏 東漢冀州刺史蘇章,其後人在邯鄲做官定居,趙郡(今河北趙縣)始有蘇姓,蘇味道最為顯赫。

襄陽蘇氏 魏都亭侯蘇則,其後人遷徙於襄陽,這支蘇姓,蘇灌最為知名。

武邑蘇氏 前燕那公蘇青之後,為信都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之蘇氏,顯赫者為蘇禮、蘇克忠、蘇列。

武疆蘇氏 魏衛少卿蘇備,為長樂武疆(今河南安陽以東)之蘇氏,有名者為蘇瓊。

藍田蘇氏 唐刑部尚書蘇珦之後,自武功徙藍田(今陝西),蘇晉、蘇瞻、蘇弘最有名望。

河南蘇氏 後魏恆州刺史蘇強,遷徙於河南(今洛陽),顯赫者為蘇孝慈、蘇康

蘇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陽人,戰國時縱橫家。與張儀同學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遊說,然窮困而歸,後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使秦不敢東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後客於齊,被殺。

蘇武牧羊典故中的 蘇武

蘇武 (前143?~前60)

字子卿,西漢杜陵人(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武帝時出使匈奴,單于脅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漢節。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始得還,拜典屬國。宣帝立,賜爵關內侯,圖形麒麟閣。其著作流傳於今者,有詩四首、答李陵詩及別李陵等。

蘇建是蘇武的父親。杜陵人。曾經擔任校尉跟隨大將軍衛青進攻匈奴,有功被封1100戶,為平陵侯。

唐派三蘇

蜀派 蘇瓌,(唐中宗景龍年間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許國公,諡“文貞”)。其長子蘇頲六世孫蘇傳(荊州刺史)避廣明亂,遷徙四川鹽泉(今川南筠連縣西一帶)。蘇傳長子蘇振為銅山縣(今四川中江縣)令,孫蘇協(刑部侍郎)定居開封。蘇協長子蘇易簡(宋太宗年間,參知政事、禮部尚書),其長子蘇壽(知歙州),這一支派為新安派。

閩派 蘇瓌(唐許公國)第三子蘇詵六世孫蘇益(隰州刺史)定居閩(福建)中,幼子蘇光誨(屯衛大將軍)世代為泉州同安縣人,故稱為閩派。蘇光誨三世孫蘇紳(魏國公),葬潤州(今鎮江市)京口(今丹陽)。蘇紳之子頌(宋元佑時宰相)定居京口,這一支派為京口派。

眉派 蘇味道(唐鳳閣侍郎後貶為眉州刺史)留一子蘇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其後人蘇序生蘇東坡父子。宋元佑期間的宰相蘇頌曾與文安公蘇洵敘宗盟。有詩曰:“嘗論平陵系,吾宗代有人。”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孫。”三派都是平陵侯蘇建的後代,這一支派為眉陽派。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 蘇洵 蘇軾 蘇轍

蘇洵與二子蘇軾、蘇轍皆有文名,世稱為「三蘇」。宋˙蘇軾˙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詩四首之三:「氈毳年來亦甚都,時時舌問三蘇。」醒世恆言˙卷十一˙蘇小妹三難新郎:「老蘇生下兩個孩兒:大蘇、小蘇。……天下稱他兄弟,謂之二蘇。稱他父子,謂之三蘇。」

蘇軾 (1038~1101)

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為蘇洵長子。詩、詞、文、書、畫均有名,為文......餘下全文>>

蘇姓,友、家、克,以下的輩分

堅,

相關問題答案
寫出蘇姓氏的來源?
山西蘇姓氏的來源?
蘇這個姓氏的來源?
阮姓氏的來源?
宋姓氏的來源?
關於姓氏的來源?
譙這個姓氏的來源?
王姓氏的來源?
中國姓氏的來源?
莫姓氏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