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姓潭的嗎?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30日

姓譚的人有多少個,在那些地方?

譚姓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中列第六十五位,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4%。其中以湖南、廣東、四川、湖北等省為多,這四個省的譚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譚姓人口的66%。

姓譚的來歷與家史

一、出自姒姓。即我國譚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齊桓公稱霸諸侯,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東莒縣)國,而留在故國未走的子孫,只好以國為氏,稱譚氏。 史書中關於譚姓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魯莊公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無獨有偶的是,在《詩經》中也有類似記載,詩曰:“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詩中的譚公就是指譚國的諸侯王,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齊桓公滅譚國的原因是譚國失禮於齊,據說,齊桓公出師經過譚國,譚國國君沒有表現出當時應有的禮儀,後來齊桓公班師回國後,其他的諸侯小國都來祝賀,譚國又沒派使者前往祝賀。於是,當年(前684年)冬天,齊桓公便以此為理由滅掉了譚國。實際上,春秋時期正是諸侯逐鹿中原之時,齊桓公滅掉譚公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爭霸。 譚國滅亡後,國君譚伯逃奔到了莒(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子孫,為了紀念故土,便“以國為氏”,以譚姓相傳,這在《姓譜》和《姓纂》中均有記載。 譚伯是大禹的後代,因為大禹姓姒(音 51),所以有人稱譚姓“系出姒氏”。明代蘇平仲曾做一譚氏家譜,在譜序中寫道:“譚本姒姓,子爵。”《史記》說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來是因為大禹的母親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音yi yi)是一種草本植物,當時被視為仙草,實際它有藥用價值。於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與“女”合為“姒”姓。古時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帶有“女”部。大禹是鯀的兒子,鯀的父親是顓頊,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黃帝。 姒姓夏朝滅於子氏商,商滅於姜姓國周。周朝初年大封先聖的後代,將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國,爵位為子,這便是譚國、譚姓的來由之一。 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姓,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pan hu)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姓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 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後漢書·南蠻傳》中有關盤瓠 的記載,高辛氏糠(音chi)是黃帝的曾孫,15歲的時候因輔佐顓頊而建立了很大的功業,被封為諸侯,都城在高辛。後來他遭遇一吳姓將軍的侵擾,為此招募天下人,說誰能將吳將軍的頭斬下來獻給他,他就把女兒嫁給他。當時,他喂有一條名叫盤瓠的狗,身上長著五顏六色的毛。盤瓠聽到後,竟出其不意地將吳將軍的頭叼了回來並放到糠的帳下。糠沒有辦法只好將女兒讓盤瓠帶走。盤瓠帶著公主來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裡,後來生了12個孩子——六男六女,盤瓠和他的孩子們,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發展成了被史書稱為“蠻”的少數民族。這個傳說雖然荒誕,卻在《山海經》、《搜神記》、《淮南子》、《水經注》中都有描述。 根據瑤族人的傳說,盤瓠的後代主要有12個姓,分別是:盤、目(目覃)(shen)、包(目覃)、黃、李、鄧、周、趙、唐、雷、馮、胡。其中的暉,在歷史演變中逐漸變化為覃、譚、潭三姓,暉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學表明,神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盤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圖騰象徵,且不深究,但關於他的傳說至少說明了在南方確......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古代有哪些人姓譚

譚姓名人

譚子:古譚國國君,譚氏開姓祖先。

譚拾子:齊師圍譚後第16代譚子。與戰國四公子齊名。

譚忠:唐敬宗時幽州大將軍。

譚全播:宋太祖時防禦使。

譚溥:明宣德壬子(1432年)舉人,仕至南京戶部侍郎。

譚元春:文學家,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與戚繼光齊名,世稱“譚戚”。

譚希思:明中憲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庫全書》。

譚嗣同: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維新運動領袖。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

譚延凱:北伐時期國民政府主席、復任行政院長。世代書香,為湖南譚氏望族。

贊助廣告

參考資料: baike.baidu.com/view/38435.html?wtp=tt

百家姓談和譚是一個姓嗎?

譚姓和談姓不完全一致,屬於兩個姓,不能通用。但兩個姓中的一部分支派有牽連,確屬一個姓。

譚姓來源

1、出自姒姓。即我國譚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齊桓公稱霸諸侯,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東省莒縣)國,而留在故國未走的子孫,只好以國為氏,稱譚氏。

史書中關於譚姓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魯莊公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無獨有偶的是,在《詩經》中也有類似記載,詩曰:“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詩中的譚公就是指譚國的諸侯王,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齊桓公滅譚國的原因是譚國失禮於齊,據說,齊桓公出師經過譚國,譚國國君沒有表現出當時應有的禮儀,後來齊桓公班師回國後,其他的諸侯小國都來祝賀,譚國又沒派使者前往祝賀。於是,當年(前684年)冬天,齊桓公便以此為理由滅掉了譚國。實際上,春秋時期正是諸侯逐鹿中原之時,齊桓公滅掉譚公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爭霸。

譚國滅亡後,國君譚伯逃奔到了莒(今山東莒縣),留在故國的子孫,為了紀念故土,便“以國為氏”,以譚姓相傳,這在《姓譜》和《姓纂》中均有記載。

譚伯是大禹的後代,因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稱譚姓“系出姒氏”。明代蘇平仲曾做一譚氏家譜,在譜序中寫道:“譚本姒姓,子爵。”《史記》說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來是因為大禹的母親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種草本植物,當時被視為仙草,實際它有藥用價值。於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與“女”合為“姒”姓。古時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帶有“女”部。大禹是鯀的兒子,鯀的父親是顓頊,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黃帝。

姒姓夏朝滅於子氏商,商滅於姜姓國周。周朝初年大封先聖的後代,將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國,爵位為子,這便是譚國、譚姓的來由之一。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姓,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pan hu)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姓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

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後漢書·南蠻傳》中有關盤瓠的記載,高辛氏糠是黃帝的曾孫,15歲的時候因輔佐顓頊而建立了很大的功業,被封為諸侯,都城在高辛。後來他遭遇一吳姓將軍的侵擾,為此招募天下人,說誰能將吳將軍的頭斬下來獻給他,他就把女兒嫁給他。當時,他喂有一條名叫盤瓠的狗,身上長著五顏六色的毛。盤瓠聽到後,竟出其不意地將吳將軍的頭叼了回來並放到糠的帳下。糠沒有辦法只好將女兒讓盤瓠帶走。盤瓠帶著公主來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裡,後來生了12個孩子——六男六女,盤瓠和他的孩子們,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發展成了被史書稱為“蠻”的少數民族。這個傳說雖然荒誕,卻在《山海經》、《搜神記》、《淮南子》、《水經注》中都有描述。

根據瑤族人的傳說,盤瓠的後代主要有12個姓,分別是:盤、目瞫、包瞫、黃、李、鄧、周、趙、唐、雷、馮、胡。其中的暉,在歷史演變中逐漸變化為覃、譚、潭三姓,暉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學表明,神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盤......餘下全文>>

百家姓,姓譚排多少會?

譚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位。

周朝時,當時有譚國(今山東章丘縣西),相傳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後代的封地,後來此地為齊國的土地,但譚國居民或貴族的後代有以國名為姓氏,稱為譚氏。黃帝的子孫顓頊為嬴姓,因此譚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黃帝。

起源

來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來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後,嬴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巴南,一支遷途隊改姓譚。[1]

來源三

源於姒姓,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將先聖的後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今山東章丘),建立了譚國,為子爵,因此稱譚子。(此來源基本屬實,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為虛假)

來源四

源於瑤族,出自瑤族始祖盤瓠,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史籍《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氏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

來源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塔塔兒部被成吉思汗剿滅後,一部分族人遷入遼東地區,分別融入滿族閥鄂倫春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譚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開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nkai Hala。清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皆為譚氏。

來源六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來源七

源自偃姓。亡後,偃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蜀,一支遷徙隊改姓譚。

姓譚的明星有哪些

譚耀文 譚詠麟 譚水明 譚傑希 譚笑 譚成坤 譚傑希 譚煒星 譚維維 譚晶 譚冰堯

中國百家姓譚姓多少人

當代漢族譚姓的人口已有870萬,為全國第六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譚姓人口由26萬增到近370萬,增長了14倍多,譚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譚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譚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重慶、廣西、湖北、山東、遼寧、安徽,六省市的譚姓又集中了29%。湖南為譚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22%。全國重新形成了湘粵桂、川渝鄂兩大塊譚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譚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譚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譚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區是較常覓的姓氏之一。在湘粵桂渝、貴州大部、四川東部、雲南東端、鄂贛大部、內蒙古東北角、黑澎江西北角,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區高達1.8%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59%的譚姓人群。在雲川大部、貴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東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陝甘南部、寧夏、青海東南、山東東部、遼寧大部、吉林、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部,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7%,居住了大約28%的譚姓人群。[2]

中國古代皇帝有姓譚的嗎

中國皇帝一共有多少姓氏?除了外族(拓跋後來也改姓元),總共25個姓。

其中 劉(漢、蜀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北漢)52位;

李(成漢、唐、西涼、後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後梁、明)26位; 趙(宋)18位;

蕭(樑、西樑)17位; 司馬(晉)16位;

高(北燕、北齊、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閩)10位;

石(後趙、後晉)9位; 陳(陳)8位; 楊(隋、五代十國 吳)7位;

張(前涼)7位;馬(五代楚)6位; 曹(三國魏)5位;

錢(吳越)5位; 孫(三國吳)4位; 馮(北燕)2位;

孟(後蜀)2位; 段(西燕、北涼)2位; 贏(秦)2位;

郭(後周)1位;柴(後周)1位。

外族皇帝計有: 孛兒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後燕、西燕)16位; 耶律氏(遼)15位; 愛新覺羅氏(清)12位; 元(北魏、東魏、西魏)11位; 完顏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涼)4位; 禿髮氏(南涼)3位; 赫連氏(大夏)3位; 姚(後秦)3位; 呂(後涼)3位等。

因此沒有姓譚的

相關問題答案
有姓潭的嗎?
有姓花的嗎?
有姓班的嗎?
百家姓有姓華的嗎?
有姓柯的嗎?
百家姓有姓藍的嗎?
有姓卓的嗎?
有姓雨的嗎?
有姓閻的嗎?
有姓熊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