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看時間的叫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0日

古代看時間的叫什麼

漏刻、日晷是古代的計時方法(工具)。

干支是古代的計時方式。

而打更是古代夜間的一種定時報時的做法,打更的人則稱為更夫。

以上,供參考。

古代人是怎樣看時間的

中國古代有日晷(gui,第三聲)、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這些計時器。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迴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贊助廣告

子時:23點(前一天)—1點 丑時:1點—3點 寅時:3點--5點 卯時:5點--7點 辰時:7點--9點 巳時:9點--11點 午時:11點--13點 未時:13到--15點 申時:15點--17點 酉時:17點--19點 戌時:19點--21點 亥時:21點--23點

古代的人用什麼看時間

在歷史程序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見圖)、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贊助廣告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執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臺,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臺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醜、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鐘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鐘錶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製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絡。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鐘錶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剋制演變為九十六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餘下全文>>

10點在古代叫什麼時候?

古時候沒有一小時這個概念,而是以兩小時為一個時辰

子,23-1時

醜,1-3時

寅,3-5時

卯,5-7時

辰,7-9時

巳,9-11時

午,11-13時

未,13-15時

申,15-17時

酉,17-19時

戌,19-21時

亥,21-23時

古代的人是用哪三種方法看時間?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迴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2分 0

古代用什麼看時間

日晷,用一根鐵針垂直插在圓形盤的中心,盤上刻有刻度,當太陽照在鐵針上時,鐵針的影子會落在盤上刻度上。根據這個人們就知道時間了。

日晷的工作原理:太陽東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休的影子也會隨著移動。在古代人們通過對這個自然現象的觀察,學會了計算時間,發現了日晷。

日晷,是最古老的、以日影測時的計時儀器,如今它已成為人類文明的象徵。我國曆史悠久、文化發達,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日晷測時的文明古國之一。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石刻日晷乃西漢初年的遺物,距今已有約2200年的歷史了。在我國眾多的古代科技成就史,以日影測時原理製作並應用的日晷,可以說是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

主要內容包括:日晷概述、有關天文知識、畫法幾何有關知識、各種日晷晷面線圖設計及日晷總體設計概要等。本書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在闡述日晷的由來及其建造意義的基礎上,側重對其設計的核心問題——晷面線圖設計展開研討。根據地球運動規律,運用畫法幾何和解析幾何的有關知識,對各種型別的日晷的晷面線圖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研究。其中,重點是給出各種型別的日晷晷面線圖設計公式及其推導過程,運用這些公式可方便地繪製出種類型日晷的晷面線圖。

古代人怎麼看時間?

根據太陽來判斷,不是有句話,日上三竿,表示到了中午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福建廣東的閩南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臺上見過。詩詞中所常用的漏壺,即刻漏制記時法,最早出現於西漢,將一晝夜平分為一百個等分,也稱百刻記時制。晝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從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組合。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晝夜共有二十四份,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更”是一種在晚上以擊點報時的名稱。從酉時(今之晚上七點)起,巡夜人打擊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稱為“打更”。七點至九點一擊,為一更;九點至十一點兩擊,為二更;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三擊,為三更;一點至三點四擊,為四更;三點至五點五擊,為五更;此時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說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聲》,沒有實指某點時唱,而是一段時間唱。若要實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後加字,那就有實指了,如三更半夜,實指了三更。又如過了半夜,實指“過了”,這時就有說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時點,在正三更處,即子時四刻,現之零點正。另外,在古軍隊營寨裡也有打更的,不過擊打的,不是木製的梆子,而是金質的,叫做“金柝”。 除了用日......餘下全文>>

中國古代怎麼看時間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並劃分時刻。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琺制的圓盤組成。

漏壺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根據史書記載,周代時已有漏壺,到春秋時期,漏壺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初期的漏壺只有一隻壺,人們在壺中裝上一枝有刻度的木箭。當水從壺底的小孔漏出時,壺中水位下降,木箭會隨之下沉,觀測刻箭上的水位,便知道是什麼時間了。

古時候看時間的盤叫什麼

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看時間的叫什麼?
古代算命先生叫什麼?
古代算命大師叫什麼?
古代算命的叫什麼?
古代政府算命的叫什麼?
算卦的叫什麼古代?
古代看面相的書?
古代看風水的書籍?
古代看風水的書?
代表時間的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