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服飾特點?
德昂族服飾的德昂族飾品
1、德昂族人民很喜歡銀飾,青年不論男女都喜歡戴銀項圈,銀耳筒,耳墜等。2、德昂族有紋身的習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鳥、花、草等自己喜愛的圖案。德昂族男子過去一般在胸部、臂部或其他部位刺以虎、鳥、花草等動植物圖案,以為裝飾。3、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姑娘成年後,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後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其來歷,傳說德昂族的祖先是從葫蘆裡出來的,剛出來的時候,男人們都長得一模一樣,女人到處亂飛,後來天神利用智慧將男子的容貌區分開來。男人們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編成圈將她們套住,女人們再也飛不動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從這個神話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象徵意義失去了,腰箍變成了一種裝飾品,成了一種美的標誌。德昂族認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緻,越說明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因此,成年婦女都佩帶腰箍並以多為榮。青年男女在戀愛期間,小夥子為了博得姑娘的愛,也往往費盡心機,精心製作刻有動植物圖案花紋的藤蔑腰箍,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於是腰箍又成了她們愛情的信物。4、此外,在德昂族的裝飾品中五色絨球尤為引人注目。婦女們在縫製新衣時,要在下半部用紅,黃,綠等色的小絨球鑲上一週長方形的空格,中間再繡上些花。不論是婦女或男子的包頭,兩端也都釘上一 些絨球,青年男女的耳墜上也飾以絨球,掛包的四周用小絨球裝飾。更為顯眼的是,青年小夥子胸前掛上一串五色絨球,而姑娘們則裝飾在衣領之外,猶如數十朵鮮花開放在他們的胸 前和項頸間,鮮豔奪目。5、挎包:德昂族稱挎包為“喝巴”,“喝巴”通體均用自織(腰機)土布縫製,底色各地各支系所用不一,過去所謂“黑崩龍” “花崩龍” “紅崩龍”等他稱,皆為根據各支系德昂族(原稱“崩龍族”)服飾的花色而名之。儘管如此,德昂族挎包和服飾一樣,都有一種飾物必不可少。這就是人們稱為“崩龍花”的彩色絨球。小小絨球,一到了德昂姑娘手裡,立刻活了:不同色彩 不同排列 不同位置 不同飾式,皆可怡然成趣。德昂族的頭飾德昂族的頭飾和五色絨球飾是其服飾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各地區各支系的德昂族男子頭飾大同小異,均留短髮,通常纏兩端飾以各色絨線球的黑色或白色布包頭。他們認為纏戴包頭是成年男子莊嚴而神聖的事情,所以在傳統婚禮上要舉行隆重的取戴包頭儀式。儀式一般在婚禮的第三天舉行,屆時,一對新人在歌手們的簇擁下,返回新娘家領取包頭,到新娘家大門口時,男媒人拿出潔白的包頭,放在祭盤上,然後唱起悅耳的“對歌調”:“新郎咋個不露頭,莫非是看不起我們的破竹樓?嫌我們織不起花枕頭?”歌手對答道:“新郎不露頭,是他怕害羞。只要把潔白的包頭交到手,他一定拿它緊緊裹著頭。哪個敢搶它,就嚐到長刀的鋒刃……”伴著歌聲,新娘在媒婆的陪同下向父母、親屬、賓客等敬拜、贈物。贈禮儀式進行到尾聲時,由新娘家一位長者,把包頭纏系在新郎頭上,以此來祝賀新婚夫婦和睦相處、萬事順心。各地德昂族婦女的頭飾略有不同。過去婦女剃光頭,裹黑布包頭,有的已婚婦女留長髮。但許多姑娘都蓄髮裹兩端墜有彩色絨球的布包頭,有的也用白色羊肚毛巾包頭。德巨集地區的婦女剃光額前頭髮,腦後留長髮,梳成大辮,包黑藍色鑲有花邊的布包頭,將大發辮由腦後纏於包頭之上。有的地區婦女蓄長髮,梳髮辮盤繞於頭頂,不過包頭。......餘下全文>>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漢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型別。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阿巴嘎蒙古族服飾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髮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錫林郭勒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溼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製。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製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稜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儲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 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餘下全文>>
民族特點的服裝特點
人類“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稱“服飾”,因為人們穿衣,不僅是為了遮體的保暖,而且還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維吾爾族的服飾當然也不例外。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服飾不僅花樣較多,而且非常優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的更亮,綠的更翠。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繡花帽,著的是繡花衣,穿的是繡花鞋,扎的是繡花巾,背的是繡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古樸,工藝精堪,其發展演變規律清楚,有些服飾款式與新疆出土衣物頗為相似,體現了一個地區、一個文化的歷史沉澱。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審美接受正規化,從中窺見民族服飾的傳承性與地域性的習俗。解放後,特別是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維吾爾族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服和新潮服裝已越來越受到維吾爾族群眾,特別是青年男女的喜愛。 維吾爾族帽類及頭飾種類很多,在維吾爾族服飾中最有特色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戴帽子,因為戴帽不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社交、探親、訪友以及節日聚會等場合均需佩帶。維吾爾族的傳統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兩大類。皮帽主要用於禦寒,大多用羊皮製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獺皮、海獺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幾種:1、白吐馬克(喀什白皮帽)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製,絨毛在內,皮板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邊。2、阿圖什吐馬克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製成,形似缽形,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製成。3、賽爾皮切吐瑪克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製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它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4、歐熱吐瑪克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裡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裡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5、開木切特吐瑪克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製,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隨著時間推移多為老年人佩戴。6、庫拉克恰是維吾爾族群眾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狀是圓形,兩側帽瓣較長,可以上下活動。庫拉克恰的主要種類之一的羔皮庫拉克恰,是較有特色的一種,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為黑色或灰色,它的兩側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種裝飾;喀力帕克(氈帽),內氈外布,等等。皮帽本來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禦寒作用。但是維吾爾族群眾中有夏天戴皮帽的習俗,是因為它還具有保持頭部面板溼潤和防暑的作用。 維吾爾花帽不僅選料精良,且工藝精堪,製作小花帽的維吾爾工匠,都有一套“絕活”。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樣式、花紋與圖案也與各地域環境的有關,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那種以黑底白花紋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的,凌角突起而顯出立體感,卻把黑白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面料,又配色彩各異的絲絨編織紋樣,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紋樣透溢位獨特韻味。有的花帽鑲飾串珠、金銀飾片,珠飾圓潤光澤,巧妙地運用圖案本身結構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錦。還有的花帽頂部紋飾凸起,綵線編織細膩,綵球串綴閃亮奪目,是新娘的喜愛之物。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豔麗著稱,那大紅的花紋配上翠綠的花紋,宛如朵朵絢麗的奇葩。伊犁地區的花帽,不僅突出線紋的流動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優點,花帽造型扁淺圓巧,紋樣簡煉概括。1、巴旦姆花帽是用巴旦姆杏核......餘下全文>>
我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髮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餘下全文>>
56個民族的服裝特點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連續不斷;隨時昇華,大放光芒。只要認真細緻地觀察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就不難發現,這種民族性、豐富性、多樣性、實用性、區域性特點的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是與自然生態和諧的象徵,又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 第一,歷史發展的產物。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類社會歷經數千年,發展到今天,物質的豐富,社會的進步,為人類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領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各種人群的衣著裝飾,也是由低到高,由遮體保暖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逐步發展變化著的。這種發展變化,從長過程來講是逐步的、漸進的,既有其相對的穩定期,也有其突變期。無論是穩定期還是突變期,都與[社會形態的演變和朝代的更替以及政治變革有直接的聯絡。雖說這種“演變”、“更替”、和“變革”有其統一性,但縱觀中國歷史,由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統一中也有不統一,因此造成多樣性的發展格局。各個民族的先民們遵循本民族的發展脈絡而傳承,在服裝服飾上,有的民族在質和形上都與其他民族無區別,但細品確也有某些相異之處。這就是民族服裝服飾民族性的真實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一定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服裝服飾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這樣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歷史”解釋清楚,通過服裝服飾瞭解這個民族的歷史變遷和發展。 第二,獨特文化的結晶。中國民族服裝服飾不僅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而且是民族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不僅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同時,更主要的是這個民族繁衍、生息發展的根本支撐,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不難想象,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獨立於民族之林的,更談不上生存和發展,不管這部分人群是多是少,在歷史程序中只能是自行分化解體,各奔東西,融和到其他民族之中。獨具特質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內在氣質、精神動力,必然會通過各種形式反映在民族的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頑強地表現其民族特性,以區別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民族服裝服飾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形象展示。這種賦予文化內涵的服裝服飾,展現了民族的鮮活個性,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它不僅有實用性的特點,方便著裝,便於勞作,而且更有觀賞性的特點,節日盛裝,美化生活,有的還具有收藏性的特點,如婚嫁禮服等等。一些服裝服飾價值連城,成為服飾之寶。這些服裝服飾,大都由勞動人民自己動手,從紡線到織布,到刺繡到成衣。而且這種手工製作技藝大都是祖傳的,不帶有任何偽造、模仿的痕跡。有的民族的服裝服飾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層次、多體型,適合多種型別的人穿戴。這是他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摸索出來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總結。一圖一案,一花一葉,都是精心設計、精心打造出來的。而且在民族特質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尋常的藝術特點,堪稱獨具風格的藝術珍品。 第三,與自然生態和諧的象徵。中國民族服裝服飾有極強的區域性特點。這是因為中國的56個民族分佈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呈現“大分散、小聚居”之勢。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自然生態環境差異性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民族為適應所處自然環境,謀求自身發展,創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服裝服飾。沿江河湖海而居,同是與水為鄰,也有其不同的特點,大海的怒濤與水鄉的恬靜、下海捕魚與內河下網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因此其服裝服飾也是不一樣的;同是住在深山之中,有的在山中密林深處,有的在山腳平壩之地,也是有區別的;同是以牧業為主,但東北、華北草場與西北草場和高原......餘下全文>>
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矗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髮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餘下全文>>
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髮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餘下全文>>
雲南服飾的特點?
1.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格外醒目。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2.德昂族女子上身穿緊身短衣,也是藍色或黑色的,下穿長裙,裙子的式樣新穎大方,花色豔麗。紅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紅黑相間的顏色,花德昂則鑲有四條白色帶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寬的紅布相飾,黑德昂所穿的黑統裙上織有幾條深紅色的布帶,其間又襯喪命夾著幾小條白色帶子。
3.拉祜族男子身穿淺色右衽交領長袍和長褲,喜歡佩刀,繫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豔美麗。下穿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剃光頭,包黑包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銀牌)。
4.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近似,只是衣服喜歡用白色和粉紅色,上穿緊身、細袖管無領短衣,用布帶代替鈕釦,下穿花紋圖案長裙,用長白毛巾纏頭,顏色多為黑色,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的短衣,下穿寬褲腳的長褲,普遍使用包頭巾。布朗族男子都以紋身多而美為榮。
5.景頗族的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腰間圍上藤圈,表示她們是龍女的化身。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篾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
6.納西族未婚姑娘愛梳長辮於腰後,或戴頭帕、帽子。青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多偏重於明快、豔麗的色調,中老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則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顯得莊重素雅。婦女們還喜歡佩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及金、銀項鍊等飾物
7.白族服飾靚麗瀟灑,民族特色鮮明。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男子喜歡纏白色或蘭色包頭,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
8.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里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 .水族婦女的慣常穿著。青蘭色短衫和長褲,結布圍腰。胸前的銀飾是節日才佩帶的。結了婚的婦女用揹帶揹著她的小寶寶。揹帶繡得十分精緻,這也是她個人裝飾的一部分。
9.傈僳族婦女的服飾古樸多彩。按服飾顏色分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種。已婚婦女耳戴大銅環,頭上用料珠、貝殼、珊瑚為飾物,有的胸前佩瑪瑙、海貝或銀幣等胸飾。花傈僳服飾較為鮮豔,上衣及長裙鑲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顯得婀娜多姿。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穿麻布短衫,穿寬大褲子,褲長及膝。有的腰繫羊毛綵帶,穿長褲,扎綁腿。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歡右腰佩砍刀,右腰挎箭包,弩弓為貼身之寶,有的還是世代相傳的。
10.阿昌族喜著黑色的服飾,已婚婦女上身穿對襟衣,袖長,下身著筒裙,用黑布或藍布包頭,裹腿;未婚女子穿寬襠褲子,將髮辮盤在頭頂,用布圍辮子裹成圈。臘撒壩子的婦女喜歡在服飾上佈滿銀飾,戶撒的婦女則......餘下全文>>
中國民族服飾的特點
在中國服裝領域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民族服飾。中華民族服飾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滄桑,形成了富有中國氣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飾文化體系。它不僅體現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審美主體內心熾熱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視出中國特定社會文化結構下的特定民族生活習俗和民族審美理念,以純真、質樸、平淡的符號化視覺語彙及獨到的視覺審美視點,高度藝術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飾文化的本質特徵,從而體現出我國民族服飾語言從審美意象到具體化藝術符號情和意的整合構築與傳達
民族服飾與整個民間文化、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民族審美、民族風格、生活習俗甚至民族的經濟、歷史和地理環境等,都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絡,民族服飾的這些品格,均可通過一定的服飾造型設計及服飾圖案設計呈現出來,通過特定的民族服飾形體語言和形式特徵,使人們體味出它的舒適、美觀和其中所隱喻的民族傳統文化意蘊和民族審美習慣,領略它的裝飾美以及樸素純真的藝術品格。
而在中國民族服裝設計中最具有特色的又是圖案。圖案是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服飾乃至整個民間美術體系中都起著傳情達意的作用,它不是簡單地模擬物件形體的外形,而是同民族服飾整體造型藝術一樣,以舍形取意的方式,視物件為傳達審美情感和文化的視覺資訊符號,傳達一定的社會文化資訊和人的審美情感。不同民族的宗教資訊、崇拜偶像均不相同,這些信仰和圖騰文化在民族服飾文化體系中突出地表現出來。民族服飾的圖案造型設計,均與民族心態、民族習俗緊密相連,重在表達一種審美思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心態崇尚吉祥、喜慶、圓滿、幸福和穩定,這一理念反映在民族服飾圖案上,則表現為追求飽滿、豐厚、完整、樂觀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願,通過圖案造型,向人們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層底蘊和生命情感。民族服飾的圖案中色彩經營,完全脫離了事物原始影象的固有特徵,自然界中的紅花綠葉,在民族服飾圖案中已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轉變成為純粹的色彩情感資訊符號,一切為表現審美情感服務。
色彩是民族服飾視覺情感語義傳達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民族服飾色彩語義的傳達依附於展示媒體,通過視覺被人們認知,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於人的視覺產生的心理反應和視覺效果也不盡相同,因而具有了冷熱、輕重、強弱、剛柔等色彩情調,既可表達安全感、飄逸感、擴張感、沉穩感、興奮感或沉痛感等情感效應,也可表達純潔、神聖、熱情、吉祥、喜氣、神祕、高貴、優美等抽象性的寓意。民族服飾色彩多運用鮮豔亮麗的飽和色,以色塊的並置使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視覺美感,明亮、鮮豔、熱烈、奔放,顯示出鮮明的色彩對比效果
儘管民族服飾在中國服裝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被人類歷史所禁錮,被人們的觀念所束縛,被生產工藝所限制,被文化、環境、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因素所制約,存在著歷史的侷限性及表現形式的不完整性。
請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阿昌族,傣族,德昂族,景頗族服飾的特點,不要太長,簡單一些就好,急用,謝謝大家了
阿昌族服飾是阿昌族人民穿戴的服飾。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
傣族人一般都喜歡穿緋色的緊身小背心(胸前縫有各種色的花邊),外面穿的矗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 ,也有對襟,有淡紅色、淡黃色、青綠色和天藍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長齊腳背,色彩鮮亮美麗,大都用絲綢、緞子、的確良、錦 綸等料子縫製。腰間繫一根工藝精細的銀腰帶 ,寬一寸多。婦女的衣服、
筒裙都緊緊地裹住身子,將人體的線條勾勒得更加流暢。
德昂族分"繞買"、"樑"、"別列"支系,不同支系男子裝束無明顯區別,均裹黑、白包頭,包頭兩端飾以各色絨球,戴大耳墜和銀項圈,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褲短而寬。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