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羅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姓氏羅的由來

郡望:豫章郡

名人:羅貫中,羅聘,羅榮桓,羅瑞卿,羅英德,羅香林

勝蹟:缺

文獻:羅氏重修族譜

歷史:羅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大姓,在臺灣排名第二十八位。羅姓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羋姓。也有說羅姓是祝融的後代。據記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封的異姓諸侯國之一,稱羅子國,在春秋初期被楚國所滅,他的國人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羅。許多羅姓人認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們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種的官員,被稱作“祝融”。他們的遠祖是重離,是高辛時的祝融,後來被殺,他的弟弟吳回繼任。吳回生陸終,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姓羋,有一個孫子叫穴熊,他的後代就是熊氏,並且逐漸轉化成羅姓。羅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破多羅氏,解瑟羅氏和叱羅氏為羅姓。羅姓早期在長沙和豫章發展,唐代時遷居廣東,元代時遷居福建,並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清朝時,羅姓進入臺灣。羅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長沙,豫章,大埔,興寧,扶陽,梅縣,成都,襄陽等。通志氏族略:周時國名,熊姓國本自顓頊之後,受封於羅,子孫以為氏。

贊助廣告

姓氏起源:

關於羅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贊助廣告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複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為漢字單姓羅。二是,唐代,西突厥(遊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為氏,後簡為羅氏。三是,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四是,清代愛新覺羅氏亥有的也改姓羅。

聚集地:

遷徙分佈

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一世祖。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鬆徙廣東梅州。另外,羅國亡國後,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後成為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外,羅氏還分佈於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臺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qu......餘下全文>>

姓氏羅的來源

本文摘自:百度百科 羅姓 裡面有更多詳細講解

羅,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得姓始祖編輯

顓頊、孛爾只斤·克羅俄零佔、斛瑟羅。

源流一

《羅姓史話》

源於妘姓,出自為顓項帝之孫祝融氏後裔的封地羅國,

屬於以國名為氏。妘姓,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據典籍《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始祖為祝融。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種),後人尊為火神。因其有大功於民,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諸多史書均稱為“祝融八姓”。

到了周王朝時期,祝融的後裔中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稱為羅國。羅國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失國後的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賓一帶),遂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羅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遷至今湖南長沙地區。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羅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羅氏,是兩週時期的一種官職,專職掌管天下鳥、禽的捕捉與飼養,以供王公貴族欣賞和食用。在典籍《周禮·夏官·羅氏》中記載:“羅氏,掌羅烏鳥。”在諸侯國中,亦設定有羅氏之官職。春秋時期“好鶴亡國”的衛懿公姬赤特別喜歡仙鶴,他在宮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鶴嶺、東南鶴城(今山西長垣鶴寨)等處均大養仙鶴,由羅氏照料。衛懿公還給他飼養的仙鶴冠有官位品級俸祿:上等竟食大夫祿,較次者士祿。他外出遊玩時必帶鶴,載於車前,號稱“鶴將軍”。其時,專門為衛懿公飼養鶴照料仙鶴的飼養員就是羅氏。周惠王姬閬十七年(衛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衛懿公荒淫奢侈、國人多怨的機會,從邢國的夷儀(今山東聊城)進攻衛國,攻擊到滎澤時(今河南鄭州廣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黃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帶地區),衛懿公慌忙發兵抵抗,徵召將帥時手下大夫們都說:“君好鶴,鶴可令擊翟”。衛懿公又向國人“受甲”(徵兵),國人們也都說:“叫鶴去抵抗敵人吧,它們高官厚祿,我們那裡比得上它們能打仗呢!”衛懿公無奈,只得帶少數親信赴滎澤迎敵,結果兵敗被殺。後來宋恆公子御說連夜出兵,才將狄族人的進攻阻止住,並把衛國臣民救過了黃河,在曹邑(今河南滑縣)另立姬申為新衛國君主,是為衛戴公。

在為衛懿公飼養鶴照料仙鶴的羅氏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羅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羅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鮮卑族拓跋部落滅北涼建立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採取漢化政策,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叱羅氏改姓羅,在史籍《魏書》、《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獻中均有相同的記載,“叱羅氏後改為羅氏”。

據史籍《文苑英華》記載:夫人諱某,恆州代郡太平縣人。祖某......餘下全文>>

誰知道關於“羅”這個姓氏的來歷有一些有關的故事

羅氏起源「羅」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週末居長沙,國人以原國名「羅」為氏。

二﹕相傳古帝祝融的後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後以斛瑟羅為氏,後改姓「羅」氏。

四﹕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破多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羅」氏。

五﹕清代皇族愛新覺羅氏中有改姓「羅」,後代亦稱羅氏。望族居豫章郡攻江西南昌)。

六﹕據《後漢書.南蠻傳》及《華陽國志》載「板楯七姓」有羅氏。

羅氏名人羅貫中

名本,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蹟不詳。工曲,善為通俗小說,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說唐》、《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三遂平妖傳》等。

主要分佈地江西豫章郡,湖南長沙郡。

請問誰知道羅字的起源與來歷

羅姓起源於河南羅山一帶,最初是織網捕鳥的部落,並將網和鳥作為其圖騰標記。據記載,羅姓的祖先祝融是黃帝的四世孫,祝融專門掌管火種,後人尊其為“火神”。今天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就是為了紀念他。武王伐紂時,羅人功勳卓著,羅部落被封為羅子國。春秋時期,羅子國為楚武王所滅,其遺民被遷往湖南汨羅和湖北枝江。為紀念故國,羅人便以國名“羅”為姓氏。

一、顯赫家族

現代羅姓人數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排第二十名,主要分佈在南方,僅湖南、江西等六省的羅姓就佔全國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相對比較集中。歷史上羅姓在某些地方成為世家大族,如“豫章五姓,羅第一”。後魏外都大官羅結子羅斤官拜長安鎮都大將軍,孫羅敦、羅拔和曾孫羅伊利、族人羅提、羅彌,世代均為大官,家族顯赫達一百二三十年。寧鄉(今屬湖南)望族是羅弘信家族,他的兒子羅紹威、孫子羅周翰三代都是唐朝魏博節度使,羅紹威的三個兒子都娶了公主而成為駙馬,其家譜稱“父子名列廊廟”。廬陵戡村(今江西吉安)羅氏人才輩出,北宋時羅政和為三舍入邑之師,兒子上行和孫子曾等七人均為進士出身。清朝太學正助教羅用俊,兒子羅欽順、羅欽德、羅欽忠先後中進士,人稱“羅氏三鳳”;揚州畫家羅聘,其夫人、兒女均擅長畫梅,稱“羅家梅派”,裔孫羅庸是當代知名教授。湖南湘鄉羅澤南家族,曾祖、祖父和父親均為通奉大夫。羅戰死後,父賞六品頂戴,子兆作、兆升賞舉人。清末浙江上虞望族是國學大師羅振玉家族,曾祖羅敦賢任揚州鹽司、河督幕僚,祖父任泰興、贛榆、高淳、江寧知縣和高郵知州,父羅樹勳任江寧縣丞、海州州判、徐州經歷、清河縣丞。羅振玉的胞弟羅振常、長子羅福成、三子羅福萇、四子羅福葆、五子羅福頤都是成就巨大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學家。此外,歷史上的羅姓名人還有西漢鉅商羅裒、東漢羅衍、晉代的廣益刺史羅友、隋末的幽州總督羅藝。唐有文學家羅隱,詩人羅鄴、羅虯。宋有端明殿學士羅點、刺史羅。元有醫學家羅天益、小說家羅貫中。明有學者羅汝芳、名將羅通。清有農民起義領袖羅汝才、哲學家羅欽順。現當代有革命先烈羅亦農、無產階級革命家羅榮桓和捨己救人的羅盛教等。

有誰知道姓氏"羅"的由來和典故?

羅姓起源參考之一

「羅」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週末居長沙,國人以原國名「羅」為氏。

二:相傳古帝祝融的後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後以斛瑟羅為氏,後改姓「羅」氏。

四: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破多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羅」氏。

五:清代皇族愛新覺羅氏中有改姓「羅」,後代亦稱羅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據《後漢書.南蠻傳》及《華陽國志》載「板楯七姓」有羅氏。

家族名人:

西漢有鉅商羅裒,隋末有幽州總管羅藝,唐代有文學家羅隱,又有西突厥可漢斛瑟羅留居中國,子孫稱為斛瑟羅氏,後來又改為羅姓。明代有小說家羅貫中,清代有畫家羅聘。

羅貫中 名本,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蹟不詳。工曲,善為通俗小說,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說唐》、《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三遂平妖傳》等。

近代有元帥羅榮桓,大將羅瑞卿等。

地望分佈:江西豫章郡,湖南長沙郡。

羅姓起源參考之二

羅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大姓,在臺灣排名第二十八位。羅姓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羋姓。也有說羅姓是祝融的後代。據記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封的異姓諸侯國之一,稱羅子國,在春秋初期被楚國所滅,他的國人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羅。許多羅姓人認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們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種的官員,被稱作“祝融”。他們的遠祖是重離,是高辛時的祝融,後來被殺,他的弟弟吳回繼任。吳回生陸終,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姓羋,有一個孫子叫穴熊,他的後代就是熊氏,並且逐漸轉化成羅姓。羅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破多羅氏,解瑟羅氏和叱羅氏為羅姓。羅姓早期在長沙和豫章發展,唐代時遷居廣東,元代時遷居福建,並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清朝時,羅姓進入臺灣。羅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長沙,豫章,大埔,興寧,扶陽,梅縣,成都,襄陽等。通志氏族略:周時國名,熊姓國本自顓頊之後,受封於羅,子孫以為氏。

羅姓起源參考之三(本集由玉竹輯錄)

周代有楚國的同姓國羅國(楚君姓熊)。春秋時楚國滅羅國,羅君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此外,北魏破多羅氏、叱羅氏、唐代斛瑟羅氏、清代愛新覺羅氏都有改姓羅氏者。

家族名人

羅含(生卒年不詳)晉耒陽人。字君章。擅長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長沙相。桓溫極重其才,稱為江左之秀。致仕還家,喜種蘭菊,後來詩文中常用為才人或退仕後託身有所的典故。

羅倫(公元1431—1478年)明江西永豐人。字彝正,人稱一峰先生。成化二年舉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著有《一峰集》。

羅聘(公元1733—1799年)清歙縣人,寄寓楊州。字遯夫,號兩峰,別號花之寺僧。從師金農,工詩善畫,楊州八怪之一,著有《香葉草堂詩存》。

羅隱 (公元?—909年)唐末餘杭人。原名橫,舉進士不第,改名隱,字昭諫,自號江東先生。甚有詩名,尤長於詠史。與同縣羅鄴、台州羅虯齊名,時稱三羅。著有《讒書六十篇》、《甲乙集》、《淮海寓言》等。

羅願 (公元1136—1184年)宋歙人,字端良,號存齊乾道二年進士,博學好古,文法秦漢,為朱熹所稱。著有《爾雅翼》、《鄂州小集新安志》。

羅從彥 (公元1072—1135年......餘下全文>>

羅字的來歷10字

羅,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羅字的姓名起源?

羅 火神之後

???

羅姓起源於河南羅山一帶,最初是織網捕鳥的部落,並將網和鳥作為其圖騰標記。據記載,羅姓的祖先祝融是黃帝的四世孫,祝融專門掌管火種,後人尊其為“火神”。今天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就是為了紀念他。武王伐紂時,羅人功勳卓著,羅部落被封為羅子國。春秋時期,羅子國為楚武王所滅,其遺民被遷往湖南汨羅和湖北枝江。為紀念故國,羅人便以國名“羅”為姓氏。

一、顯赫家族

現代羅姓人數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排第二十名,主要分佈在南方,僅湖南、江西等六省的羅姓就佔全國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相對比較集中。歷史上羅姓在某些地方成為世家大族,如“豫章五姓,羅第一”。後魏外都大官羅結子羅斤官拜長安鎮都大將軍,孫羅敦、羅拔和曾孫羅伊利、族人羅提、羅彌,世代均為大官,家族顯赫達一百二三十年。寧鄉(今屬湖南)望族是羅弘信家族,他的兒子羅紹威、孫子羅周翰三代都是唐朝魏博節度使,羅紹威的三個兒子都娶了公主而成為駙馬,其家譜稱“父子名列廊廟”。廬陵戡村(今江西吉安)羅氏人才輩出,北宋時羅政和為三舍入邑之師,兒子上行和孫子曾等七人均為進士出身。清朝太學正助教羅用俊,兒子羅欽順、羅欽德、羅欽忠先後中進士,人稱“羅氏三鳳”;揚州畫家羅聘,其夫人、兒女均擅長畫梅,稱“羅家梅派”,裔孫羅庸是當代知名教授。湖南湘鄉羅澤南家族,曾祖、祖父和父親均為通奉大夫。羅戰死後,父賞六品頂戴,子兆作、兆升賞舉人。清末浙江上虞望族是國學大師羅振玉家族,曾祖羅敦賢任揚州鹽司、河督幕僚,祖父任泰興、贛榆、高淳、江寧知縣和高郵知州,父羅樹勳任江寧縣丞、海州州判、徐州經歷、清河縣丞。羅振玉的胞弟羅振常、長子羅福成、三子羅福萇、四子羅福葆、五子羅福頤都是成就巨大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學家。此外,歷史上的羅姓名人還有西漢鉅商羅裒、東漢羅衍、晉代的廣益刺史羅友、隋末的幽州總督羅藝。唐有文學家羅隱,詩人羅鄴、羅虯。宋有端明殿學士羅點、刺史羅。元有醫學家羅天益、小說家羅貫中。明有學者羅汝芳、名將羅通。清有農民起義領袖羅汝才、哲學家羅欽順。現當代有革命先烈羅亦農、無產階級革命家羅榮桓和捨己救人的羅盛教等。

二、羅姓名人

湖海散人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太原(江西吉安)或錢塘人,約為公元1300~1400年間人,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的活動有過關係。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因他與張士誠的關係而終不得志,便埋頭從事“稗史”(即小說)的創作,寫有17種通俗演義,如《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和雜劇劇本《風雲會》等,最著名的則是《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能取得這樣偉大的成就,與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據說一天,羅貫中的家裡人都出去了,他一人留在家裡寫《三國》。一個乞丐來行乞:“秀才行行好,小人斷糧幾天了。”他這時正寫到“群英會蔣幹中計”中周瑜領蔣幹察看後營糧草,聽說“斷糧”,頭也沒抬就連連念道:“營內糧草堆積如山,即可以取之!”說完,仍只顧埋頭寫書,乞丐便毫無顧慮地拿了些米走了。一個小偷趁火打劫,進屋把米糧全部盜走了。妻子回家發現後,著急地問:“家裡沒吃的了,你到底管不管啊?”恰巧他剛寫完“出隴上諸葛裝神”,聽妻子說“沒吃的”,不禁擱筆哈哈大笑起來:“隴上麥熟,何不食之?”其實麥子還未吐穗,妻子只好借糧米來度日。其後,他還用“水淹七軍”、“火燒連營”的辦法來對付麥田裡的野豬,弄得人們啼笑皆非,都說他寫《三國》著迷,簡直快瘋了。

相關問題答案
姓氏羅的由來?
姓氏謝的由來?
姓氏蘇的由來?
姓氏胡的由來?
姓氏劉的由來?
姓氏趙的由來?
姓氏徐的由來?
姓氏孫的由來?
姓氏陶的由來及歷史?
姓氏楊的由來?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