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飲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2日

侗族人常吃什麼食物

侗族的主食為大米,輔之以小米、玉米、小麥、高粱等。南部地區人喜食糯米,糯米食物有糯米飯、糯米餈粑、糯米粽子、糯米粥等。吃油茶是侗族的一種特有飲食習慣,油茶中有糯米、花生、芝麻、黃豆、茶水等,人們的早餐即是油茶。吃油茶還有一個習俗,即只用一隻筷子,吃完一碗將筷子還給主人表示吃飽了,如不還筷子則表示沒吃飽,主人會再給你一碗油茶。侗族人還喜歡吃醃製食品,有蝦醬、糟辣、醃魚、醃肉等。侗族還喜食酸味,有葷酸、素酸、煮酸、醃酸等,有"侗不離酸"的俗語。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穀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狀後再衝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黃豆、花生等,其味鮮美,清香可口。

贊助廣告

侗族燒魚:侗族的燒魚,歷來以其味道鮮,嫩,香,美著稱,而且吃法新穎別緻,饒有風味。在貴州柳江兩岸的侗鄉素有養魚的習慣。他們在稻田裡將小魚養成巴掌寬的紅尾大鯉魚。到了秋天,侗寨家家包著糯米飯,帶上食鹽、辣椒,上坡去折禾。吃飯的時候,就在田邊燃起一堆堆篝火,再從田裡提來一籠籠活魚,剖洗去鱗後用折來的樹枝條,穿到魚嘴裡,在火炭上翻來覆去地烤烙。直到,魚烤炙得"滋滋"作響,轉色變黃,香味撲鼻,就可以蘸著鹽面、辣椒大吃一頓了。

打油茶: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飲食方式。一天之中,不分早中晚,隨時可以製作。它也是親戚、朋友,特別是遠方來客的一種最好的禮節性招待。其主要原料是:茶葉、米花、酥黃豆或炒花生,豬下水、水園或糯米飯、蔥花等。製作方法:先將糯米蒸熟晒乾備用,用時將其油爆成花。再將一把佔米用鍋炒,放入茶葉再炒,後加水適量(視人數多少而定),煮滾後將茶葉濾出,待喝時再取用。這時主人就把米花、炒花生(或炒黃豆)、豬肝、粉腸等放入碗中,再把濾好的茶斟入,這就是我們講的打油菜了。喝油茶有一個規矩,就是你無論到哪一家,凡是請你喝油茶,你就無須講什麼客氣,因為請你喝油茶,就是對你最大的尊敬,把你當成貴賓一樣來招待。如果你講客氣或不喝,就是對主人的不恭。喝茶時,主人只發每人一根筷子,當你喝完了,就把這根筷子架到你的碗上,不用說什麼,主人一看就知道不想再喝了,也就不會再給你斟下一碗。如果你不懂這奧祕,那麼主人就會陪你一直喝下去。(摘自某部落格)

贊助廣告

侗族的飲食習慣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鄰地區,分佈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從江、錦屏、天柱、和銅仁地區的玉屏、銅仁、江口等縣及萬山特區。湖南的新晃、靖州、通道、芷江侗族自治縣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侗族共有人口297萬。

侗族飲食文化也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保留著濃厚的民族傳統,如“侗不離酸”、“侗不離魚”的飲食習慣,食油茶、黑糯米飯和“臘也”(合攏飯)的食風,無不反映出侗族飲食文化的民族特點。

侗族主要以“禾”米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穀、小麥、薯類為輔。按稻米的性質分為糯米飯和粳米飯兩種。飯類調製方法分為煮飯和蒸飯兩種,糯米飯的蒸煮方法是:頭天先將糯米浸泡於水桶,待第二天撈出淘洗濾幹水,再放進木甑裡蒸熟,即可食用。侗族有一日三餐的習俗,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幹活,把全天的飯做好,早飯後,用飯簍或籃子裝糯米飯,加上醃魚、肉、菜之類,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邊地頭吃起來,既方便實惠,又經濟、節省時間。

以糯米作各種菜餚的配料,是食俗的一大特色。殺雞宰鴨,用雞鴨湯煮糯米粥,撒些蔥花、薄荷,別具風味;糯米和雞血、鴨血混合,煮熟後切小塊,拌上香料炒,又成為別具風味的菜餚,稱為“狼棒”也是一款鮮美的佳餚。

此外,糯米還用來做粽子、餈粑、打油茶。

侗族好飲自釀米酒。米酒製法與周邊各族相同,以糯米釀製。製成後衝上清涼的井水或泉水飲用,消疲勞,解乾渴。還喜歡用糯米甜酒釀成的“重陽酒”,即在農曆九月用新糯米釀成“甜酒釀”,密封於壇內,置火塘邊慢慢溫烤,或埋在肥堆裡,讓其發酵,春節時取出來飲用。此酒液粘結成絲,味甜過蜜,醇香異常,十分誘人。

侗族日常喜食酸品,侗家有句俗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躥”。在侗族食品中,酸食冠於菜餚之首,每天用菜餚50%都是酸味。幾乎每家每戶都置有五、六個酸壇或酸桶。侗族的酸食種類也多:有葷酸、素酸、煮酸、醃酸之別。醃酸品,一年四季皆可,有什麼葷素品,就醃製什麼。尤其是醃魚,久負盛名,具有酸、辣、甜的特點,肉鮮味美,十分開胃。不僅平日食酸,而且待客送禮、紅白喜事、敬神祭祖,皆不離酸。

油茶在侗族飲食中有重要位置。有的地方,早、晚兩餐都吃油茶。打油茶被稱為“侗族茶道”,廣泛地用於社交、喜慶活動。

油茶,用豬油、大米、黃豆(或紅豆、花生)、茶葉等配製而成。先將大米炒成半黑,放入較多的豬油,加上開水、黃豆等一起煮。煮熟以後放進一些熟飯拌勻,最後加進大片特製的茶葉。油茶煮好以後香味撲鼻。在吃的時候,碗裡放一、二塊餈粑,上面放一些炸糯米花,異常可口。侗族的油茶因配料不同,可分為糯米粑粑油茶、糯米水圓油茶、香皮藤粑粑油茶、艾葉粑粑油茶、蝦子魚仔油茶、豬肝粉腸油茶等。均鹹香可口,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侗族還有一種 “豆茶”,製法與油茶不致相同,味道清淡,是用糯米花、苞谷或黃豆(用灰水泡軟)、焦米、新茶共煮而成,主要在喜慶活動時飲用。

侗族嗜好酒,平日常以酒解乏。遇喜慶事更以酒為禮,以酒為樂。家家會自釀自烤米酒。酒多以糯米釀成,有的經過蒸餾,有的連酒帶糟一起飲用。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的五指山區,即樂東、東方、崖縣、陵水、保亭、瓊中、昌江、白沙和通什9個縣市,聚居區多屬亞熱帶和熱帶地區,高溫多雨,適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黎族地區的水果十分豐富,主要有椰子、菠蘿、荔枝、龍眼、香蕉、芒果、菠蘿蜜等等。

黎族同胞日常生活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木薯(甘薯)。一般一日三餐,均是粥。他們生活習慣是“愛稀不愛幹”,這與當地天氣炎熱有一定關係。普遍是把飯煮熟後,用冷水衝成稀飯,平時不喝水,用飯米湯解......餘下全文>>

侗族有哪些特色美食?侗族人喜歡吃偏酸的食物?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們將各種米制成白米飯、花米飯、光粥、花粥、粽子.餈粑等,吃時不用筷子,用手將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摶飯”。

侗族一般習慣於清晨做好一天的飯菜,帶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摶飯”尤為甘美,有“一家蒸飯,全寨飄香”之說。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製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飢。與飯、茶配套的,還有蔬菜、魚鮮、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飲料,食源廣博而異雜。

蔬菜大多製成酸萊。魚鮮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小蝦、螃蟹、螺螄、蚌之類,可製成火烤稻花鯉、草魚羹、鮮炒鯽魚、吮稜螺、酸小蝦、酸螃蟹等風味名餚。肉品主要是豬、牛、雞、鴨肉,吃法與漢族差別不大。瓜果有刺梅、獼猴桃、烏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飯果、刺慄、大王泡,以及鬆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櫟木的果實可做成豆腐,“香樹”的皮可潔白牙齒,油茶樹上長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腳蛇、幼蟬、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魚、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長大的松香雞和松香豬,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礌方面有松菌和鮮美的雞絲凍菌,還有可制粑粑與粉絲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長的細微苔絲,隨處可見的竹筍。飲料主要是家釀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葉、果汁。據粗略估計,侗族的常見食料不少於五百種,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長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無不取食。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很強的生存適應能力。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離酸”的說法,他們自己亦稱:“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竄。”在侗家菜中,帶酸味的佔半數以上,有“無菜不醃、無菜不酸”的說法。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用料範圍廣。豬、牛、雞、鴨、魚蝦、螺蚌、龍蝨、晴蜒、白菜、黃瓜、竹筍、蘿蔔、蒜苗、木姜、蔥頭、芋頭…,皆可入壇醃醅。

(2)醃製方法巧。先製漿水,加鹽煮沸,下原料續煮,裝泡菜壇,拌上酒精和芝麻、黃豆粉,密封深埋。

(3)儲存時間長。醃菜可放2年,醃雞鴨可放3~5年,醃肉可放5~10年,醃魚可放20~30年,非有大慶大典不開壇。侗家盛宴,碗碗見酸,而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酸魚全席”,世所罕見。

參考資料:www.chiyou.name/page/dfms/dzys.htm

侗族人常吃什麼食物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求侗族的飲食習慣,(不要百度百科的東西)

青山郭外斜,綠水繞阡陌。風雨橋上聽風雨,石板路旁覓舊蹤。侗族是中國的水稻民族,侗族村寨大都依水而建,水是侗族人的靈魂。她主要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以貴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獻中稱“駱越”、“僚”、“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兼營林業和漁獵,手工業發達。出產“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稱)、“稻花鯉”、油茶、杉樹,善於編織侗錦,“鼓樓”和“風雨橋”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築藝術,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

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一體,大致可用“雜”(膳食結構)、“酸”(口味嗜好)、“歡”(筵宴氛圍)三個字來概括。在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

一奇:雜異的食源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們將各種米制成白米飯、花米飯、光粥、花粥、粽子。餈粑等,吃時不用筷子,用手將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摶飯”。侗族一般習慣於清晨做好一天的飯菜,帶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摶飯”尤為甘美,有“一家蒸飯,全寨飄香”之說。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製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飢。與飯、茶配套的,還有蔬菜、魚鮮、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飲料,食源廣博而異雜。蔬菜大多製成酸萊。魚鮮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小蝦、螃蟹、螺螄、蚌之類,可製成火烤稻花 鯉、草魚羹、鮮炒鯽魚、吮稜螺、酸小蝦、酸螃蟹等風味名餚。肉品主要是豬、牛、雞、鴨肉,吃法與漢族差別不 大。瓜果有刺梅、獼猴桃、烏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飯果、刺慄、大王泡,以及鬆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 根等。其中,櫟木的果實可做成豆腐,“香樹”的皮可潔白牙齒,油茶樹上長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 括鼠、蛇、蝌蚪、四腳蛇、幼蟬、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魚、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長大 的松香雞和松香豬,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鮮美的雞絲凍菌,還有可制粑粑與粉絲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長的細微苔絲,隨處可見的竹筍。飲料主要是家釀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葉、果汁。據粗略估計,侗族的常見食料不少於五百種,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長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無不取食。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很強的生存適應能力。

二奇:無菜不酸

侗族以糯米為主食,輔以玉米、薯類。糯米用飯缽蒸製成糯米飯,用手捏成飯糰進食。用糯米釀成的甜酒,醇香甜蜜、是侗族人民最喜愛的飲料。用糯米制成的餈粑,是過年過節的食品和走親訪友的主要禮品。侗族人民有“打油茶”的習慣。同時喜歡酸食,有酸魚、酸肉、酸鴨等葷酸和酸菜、酸筍、酸瓜、酸豆角等素酸四時不斷,故有“侗不離酸”之說。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離酸”的說法,他們自己亦稱:“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竄。”在侗家菜中,帶酸味的佔半數以上,有“無菜不醃、無菜不酸”的說法。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 )用料範圍廣。豬、牛、雞、鴨、魚蝦、螺蚌、龍蝨、晴蜒、白菜、黃瓜、竹筍、蘿蔔、蒜苗、木姜、蔥頭、芋頭…,皆可入壇醃醅。

(2雞)醃製方法巧。先製漿水,加鹽煮沸,下原料續煮,裝泡菜壇,拌上酒精和芝麻、黃豆粉,密封深埋。

(3 )儲存時間長。醃菜可放2 年,醃雞鴨可放3 ~5 年,醃肉可放5 ~10年,醃魚可放20~30年,非有大慶大典不開壇。侗家盛宴,碗碗見酸,而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酸魚全席”,世所罕見。

三奇:歡騰的宴席

......餘下全文>>

侗族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侗族,有人口2514014人, 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廣西 三省(區)毗鄰的黔東南、玉 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 江等縣。

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 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 禾糯最享盛名。少數人從事林 業,池塘稻田中養魚的也很普 遍。

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 伶”,見於宋代文獻。明、清 兩代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 等他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 原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 部分通用漢文。

侗族地區一向被譽為“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侗 族詩歌韻律嚴謹,題材多樣,尤以多聲部無伴奏的侗族 大歌為傳統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學和音樂方面都有 極珍貴的價值。

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 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侗錦、侗布、挑花、刺 繡以及銀飾工藝品等,都充分表現了侗族多彩多姿的傳 統文化特色。

侗族--民居 侗族住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連地帶,其中大半在貴州。由於住地環境及語言習慣的差異,貴州侗族分為"北侗"、"南侗"兩個部分。兩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區的民居與當地漢族的民居極為相似,一般都是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或者壘砌土坯牆。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樓下,橫腰加建一披簷,此作增加簷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前廊,便於小憩納涼。

?  南侗地區的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其地僻處苗嶺南麓,溪流遍地,溝壑縱橫,流水淙淙。當地侗胞,依山傍水,修建房屋。由於深受山區地形和潮溼氣候的影響,幾乎都建幹闌式吊腳樓。樓下作豬牛圈,樓上作起居室。南侗地區盛產杉木,民居建築體積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在竹木掩映的侗寨中,面闊五間.高三四層的龐然大物比比皆是。如果有高大寬敞的樓房,房東特別賢惠,又有能歌善舞、聰明過人的"姑娘頭",便自然而然地成為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行歌坐月”的理想場所,侗胞稱其為"月堂"。夜幕降臨,侗族後生手接“果吉”(一種樂器,形似牛腿,叫"牛腿琴"),來到"月堂",與在堂內紡紗、繡花的侗姑對唱情歌。姑娘邊紡(繡)邊唱,後生自拉自唱,氣氛歡快。?

不少侗族民居以杉木為柱,杉板為壁,杉皮為 “瓦“,盡是杉樹家族,全然杉的世界,極富民族特色.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效能。這種民居,樓上住人,樓下養魚,人歡魚躍,相映成趣。何時想要吃魚,只需揭開樓板,伸手可得。?

南侗地區民居建築一大特點是層層出挑,上大而下小,佔天不佔地。每層樓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裝欄杆或欄板。如用欄板,還特意鑿一圓形孔洞,供家犬伸頭眺望。由於層層出挑,簷水拋得很遠,有利保護牆腳,且可利用層層簷口,晾晒衣服和穀物。除利用簷下晾晒穀物外,侗族同胞還在住房附近利用杉杆搭建梯形禾晾,利用杉木修建吊腳糧倉。糧倉也多修建在水上,有利於防火,防盜、防鼠、防潮。

侗寨建房有一規矩,即圍繞鼓樓修建,猶如蜘蛛網,形成放射狀.鼓樓是侗寨特有的一種民俗建築物,它是團結的象徵,侗寨的標誌,在侗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其附近還配套侗戲樓、風雨樓、鼓樓坪,構成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儼然侗寨的心臟。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議,或是逢年過節,村民身著盛裝,在此吹笙踩堂,對歌唱戲,通宵達旦,熱鬧非凡。許多侗寨,為適應村民攔路迎賓送客、對歌交朋結......餘下全文>>

侗族的宗教習俗,民族節日,飲食習慣都有哪些??

侗族(侗語作 Gaeml)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侗族人口總數為296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為287萬人,十年人口減少近10萬人。

侗族信仰多神。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樹神、石神、火神、雷神均是崇拜的主要物件。侗族相信萬物有靈,認為人死以後,靈魂就離開軀體回到祖先住的地方,因此虔誠地崇拜祖先。南部地區崇拜眾多的女性神,稱之為“薩”,意為祖母。女性神中有鎮守橋頭的女神,有傳播天花的女神,坐守山坳的女神等等。在眾多的女神中有一位至高無上的尊神“薩歲”,她神通廣大,主宰人間的一切。黎平、榕江、從江、龍勝、三江、通道等地的侗寨都建有“薩”的神壇,神壇有專人看護管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燒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寨人祭“薩”的日子,屆時舉行盛大的祭典。平時寨中男女歌隊出行,戲班演出,舉行蘆笙賽會或進行鬥牛活動等,都要事先到“薩”壇前祭祀,以祈求平安順利。傳說這位“薩”是古代侗族的一位女英雄。

侗族有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節目。一年中的各種節會活動不下百處(次),僅黔東南侗族地區一年之中就有各種節會活動84次。有全民族普遍過的節日,也有一村一寨、一族一姓的節日。春節、活路節、嘗新節、三月三、林王節、牛神節、蘆笙節、花炮節、大霧樑歌節、四十八寨歌節、鬥牛節等節會最為隆重。節日的內容廣泛,涉及時令、生產、祭祖、信仰、姓氏、英雄、愛情、娛樂、體育等。隨著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漢族傳統節日。

侗族飲食習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薯類,但一般為調劑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養的禽畜為主,有豬、牛、羊、雞、鴨、鵝等,尤喜食魚類。蔬菜品種較多,以青菜、白菜、蘿蔔、茄子、豇豆、黃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為普遍。婦女們經常上山採集野生竹筍、菌子、蕨菜等佐餐。男人們農閒時獵取野豬、竹鼠、山雞、鳥雀等食用。酒在侗族飲食中有極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釀成,家家都會自釀自烤。侗家好客,以酒為禮,以酒為樂,平時則以酒消除疲勞。糯米、油茶、醃酸和魚是侗族人民最喜愛的傳統食品,這類食品與民族習俗息息相關,被公認為是侗家風味。大部分地區日進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而把午餐稱為早飯。進餐時一般都擺低桌短凳,使用碗筷,閤家圍桌而食。有“牛癟”、燒魚、血漿鴨、紅肉等特殊食品。以“油茶”、“酸宴”和“合攏飯”款待賓客。

舌尖上的中國侗族那一集

貴州黎平侗族美食文化被收錄到美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影片從黎平“水上糧倉”講到侗族特色美食打油茶、米粉辣湯等等,獨特的侗族美食讓海內外觀眾領略到了黎平侗鄉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的神奇和獨特的味覺魅力。

有關侗族的小吃作文450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侗族的風俗習慣。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託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繡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裝幹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月也”,是這一村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閒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鹹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

作文素材《侗族的風俗習慣》(www.unjs.com)。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曆3月3日或2月2日彙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衝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採桑:“採桑”又叫“吃細魚”。事前,由男女青年於“晾月”時商議決定,人數不拘,除年輕者外,童男童女也參加。但其中必須有幾對自尋成雙的男女,作為主要成員,其餘皆作陪者。進行時,首先於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資買糕點糖果,打包成封,由幾位青年挑到寨中橋慶等候,其餘大多數人成群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聲疾呼,催促女方到常是時,對方身著盛裝,列隊出寨,與男方登山“採桑”,藉此為樂。直到太陽偏西才歸至橋頭,挑著禮品,鳴放鞭炮同往女家。在女家先吃甜酒後設便宴招待。桌上擺滿魚肉,細魚是席中的主要標誌,必不可少。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席間眾女擁至,舉杯敬酒,吟歌盤問“採桑”根源,由男方答對,一直玩到天曉才散。隔兩三天,男方復又鳴炮到女家,退回裝禮品的籮筐,對方設“夜宴”款待,對唱情歌,通宵達旦才依依而別。女方則贈與布匹、花帶表示答謝。以六月六日,男方挑著黃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嚐。名曰“吃黃瓜”。七月,擇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謂之“吃梨”。這兩次活動,基本上與“採桑”情節相同,只不過是不上山和規模略小而已。且由年輕人從事,其他

的童男童女均不參加,時間不定,男方籌資買一頭花黃牛,還有炮竹、糖果,匯聚橋頭,邀約女方上山採集葛藤,同到水邊將藤洗淨,再牽牛、鳴炮,一起到女家。先是大家圍牛而歌,懷念“採桑”鼻祖,隨後殺牛。用牛的內臟作“夜宵”菜餚,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男方去退籮筐時,對方則送男方的主要人員,每人一套衣料,給陪者一張頭帕。這叫做“棟......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侗族的飲食?
傣族的飲食風俗?
阿昌族的飲食圖片?
苗族的飲食?
藏族的飲食?
阿昌族的飲食有哪些?
土族的飲食?
回族的飲食風俗?
少數民族的飲食禁忌?
土家族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