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風俗習慣?
黎族人風俗習慣
在這個方面沒有特殊的風俗,現在與漢族基本一樣,但要特別注意尊重老人、長者,尊重比你年長的同代人。帶什麼東西不重要,心意到了就行了。黎族男女都喜歡喝酒、唱歌、跳舞,你最好要能夠很大方地跟他們在一起歡樂,他們都很純樸、善良。
黎族的風俗習慣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裡。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孃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髮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簷。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樸,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三月三愛情節 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裡,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傳說遠古時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裡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裡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髮釵插在姑娘的髮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繫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黎族有什麼習俗?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臥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黎族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 5分
黎黎族人說黎暢。
黎族人住船形屋,形狀像一個倒置的船身。
古時黎族有紋臉,給女性臉上紋綠色的花紋。
黎族小吃有竹筒飯等。
黎族有捏耳朵的習慣,捏遊客的耳朵,意為平安。
黎族的風俗習慣,聚集地和主要節日簡介
風俗習慣: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閥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臥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
主要節日簡介:黎族三月三日(農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黎族有什麼生活習性???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1、宴席禮儀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2、和解禮儀
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3、播種禮儀
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臥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4、喪葬禮儀
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5、祭禮禮儀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海南都有什麼風俗習慣啊?
海南的漢族人較多.. 基本就和大陸沒什麼不同 有點像廣東人
民族風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據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民族風情質樸、敦厚,長久以來就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椰樹間,樹的空隙間用竹籬笆圍成小塊菜地,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椰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特色活動
海南民俗節慶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曆“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
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換花節。每年農曆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曆“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專案。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
黎族的生活習俗是
1.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居住房屋.船底形房屋又有鋪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門開在房屋的兩端。鋪地形的地板以石頭墊高,離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樁支撐,離地面6尺,然後上面再住人。
2.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鈕釦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繡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頭髮紮成球形,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3.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
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眾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裡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
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讚譽。
"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餚;"雷公根"也可藥用,能消炎解毒。"南殺"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殺"製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製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風味佳餚,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
黎家人喜愛吃鼠肉,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製捕鼠器,一次安裝幾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幾十只鼠。黎族人習慣將捕來的鼠燒去毛,除去內臟洗淨,內放些鹽、生薑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家人常用這種酒款待貴賓。有的地方習慣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菸絲,放入口中細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4702.htm#7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