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7日

維吾爾族的起源是怎樣的?

維吾爾族是中國西攻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自稱“維吾爾”其意為

“團結”、“聯合”。 維吾爾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

丁零及後來的鐵勒。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於7世紀建立了回紇汗國,

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係。回紇後改稱為回鶻,9世紀時遷入新疆與當地的

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形成了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名字來源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自稱"Uyghur"的音譯,具有"聯合"、"同盟"(拉施特《史集》第1卷)和"凝結"的意思。

贊助廣告

"維吾爾"一名最早見於漢文史籍是在公元4世紀的《魏書·高車傳》,被譯寫為"韋紇",是指高車部落聯合體中的一個部落。

公元7世紀開始稱作"回紇"(《新唐書》卷217);7世紀海,他在色楞河一帶逐水草而居,受突厥汗國奴役,往後南遷歸順唐朝,唐太宗封回紇首領為翰海都督府都督,8世紀中期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統一各部,唐玄宗封他為懷仁可汗。安史之亂回紇出兵助唐平亂,唐肅宗起幾次同回紇和親。

788年又改譯為"回鶻",這個稱呼一直延續至宋及五代。9世紀中期,回鶻汗國瓦解,西遷至新疆的就是維吾爾族祖先,西遷至甘肅的是固裕族的祖先。還有一部分西遷至中亞。

贊助廣告

元明時期一般譯為"畏兀兒"。元代受察合抬汗國統治。明代亦裡巴釐地區活動。清代受伊犁將軍管理。

1934年民國新疆省政府正式規定"維吾爾"為漢譯民族名稱。

樓主,我就知道這些了,真想不起來別的了×o×!

維吾爾民族的由來

維吾爾族 分佈區域:新疆的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蘇三地區。 人口:維吾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體民族,人口882.35萬人(2003年),佔新疆總人口的45.62%。 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 歷史:“維吾爾”含有“團結”、“聯合”的意思。歷史上曾有“袁紇”、“韋紇”、“回紇”、“回鶻”、“畏兀兒”的音譯。 維吾爾族的歷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5世紀稱鐵勒。唐初稱“回紇”。貞元4年改稱“回鶻”。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滅回鶻汗國,大部分人西遷至西域,逐步由遊牧過渡到定居的農業,同時融合了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圍的于田、疏勒、龜茲等古國的土著居民和兩漢以來移居西域的漢族,還有以後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至13世紀初,已形成近代的“畏兀兒”,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維吾爾民族。 生產方式:維吾爾人主要從事農業,部分人從事商業、畜牧業和手工業。 飲食:維吾爾人以麵粉、大米為主食,日常食品有饢、奶茶、薄皮包子等。 文化:維吾爾族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如《突厥語詞典》、《福樂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獻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眾多的樂器,使維吾爾人成為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有叼羊、達瓦孜、鞦韆、摔跤等。在民間還舉行一種包含歌舞、說唱、詩歌朗誦等項內容的麥西萊甫活動。 節日:維吾爾族的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等。 宗教:維吾爾族古代曾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襖教(拜火教)和佛教,從公元10世紀初起初步改信伊斯蘭教。 服飾:過去維吾爾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萊斯綢連衣裙,頭戴小花帽。隨著時代的發展,時尚服裝也在維吾爾人中變得流行起來。 婚俗:維吾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經過擇偶、說媒、訂親儀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禮、訂婚儀式、尼卡(宗教儀式)和婚禮幾個階段。婚禮極為隆重和熱烈,男女雙方家中都要請客,客人贈送禮品,婚禮一般舉行三天。 房屋建築:住房一般為土木結構的平房,經濟條件好的住房講究,設有廊房,並雕花紋或繪圖案。

維吾爾族的飲食由來

飲食由來:

1)九世紀下半葉以後,維吾爾族被趕出蒙古北部高原,經河西走廊遷徙到今天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內。

2)此後,維吾爾族的飲食從原來的以肉、乳為主轉變為以穀物為主、以肉為輔對維吾爾族來說,更大的社會變動是宗教上的變化。

3)沿絲綢之路翻越帕米爾高原向東發展的摩尼教和佛教勢力,到十三世紀為止,在同伊斯蘭教徒進行的宗教戰爭中均失敗。於是,這一地區徹底變成了伊斯蘭教的社會。維吾爾族全族改信伊斯蘭教,其飲食文化也加入到伊斯蘭教飲食圈子中去。

4)維吾爾人今天的日常飲食中的飲食文化,不僅包括該民族作為土耳其民族的一支從上古遊牧時代留傳下來的傳統飲食文化和維吾爾族改宗伊斯蘭教後形成的飲食文化,而且還包括該民族同周圍其它民族和地區的交流中產生的多彩的飲食文化。這種多彩的飲食文化與居住在裝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是十分相稱的。因為這一地區曾作為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路線,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這一地區也是東西方飲食文化的交匯點。

維吾爾族的詳細資料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

維族是怎麼來的

維族是一個人種混合的民族,來源極為複雜。

新疆原來的土著居民主要是操東伊朗語族和“吐火羅語”的白種民族,他們中還混合了東部的黃種羌人血統。

接下來,又融入了匈奴人、突厥人、漢人、吐蕃人也大規模進入本地。

隨後南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的各個部落不斷進入

到了唐代後期,隨著中原王朝對西域失去控制,今天新疆逐步被回鶻人控制,在宋代,隨著伊斯蘭教的武力擴張,該地區逐步突厥化、伊斯蘭化,維族逐步形成

雖然都叫“維族”,其實不同地區的差別很大

如吐魯番盆地地區的維族,祖先大多是屯田的漢族和後來遷入的蒙古族,黃種特點較多;

和田地區的維族祖先多是古代于闐佛國的後裔,有一定西藏血統

喀什地區血統受到大宛的影響,更接近中亞白種人

孔雀河流域的“羅布人”是古代土著的直系後代,接近歐洲人

維吾爾族騎馬的由來

維吾爾族傳統文化來歷本人有以下幾點 1、歷史生活因素。維吾爾人歷史是以遊獵為生,喜歡膽大如斗的運動,如:摔跤,騎馬等,維吾爾人歷史上把狼作為民族圖騰; 2、宗教因素。維吾爾人古老時代信過薩滿教(巫師),佛教和現在的伊斯蘭教。最深刻文化傳統屬於現在的伊斯蘭教,這個主要表現在飲食和服飾。 3、周圍國家的因素。維吾爾人歷史上居住在我國西部,也是絲綢之路最繁華地帶,接觸中南亞國家,和周邊的印度,伊朗,波斯登國家的商人的影響。這個主要表現在語言和文字。 話說來也有幾項,跟住樓主的要求我就提起主要的幾點。請參考。

維吾爾族服飾的由來

服飾圖案, 既具有審美功能, 也標誌著某種信仰的涵義。我們經常會在漢民族的服飾和飾物上發現可愛的小動物圖案, 在時尚的T 恤、文化衫上也會有一些青少年崇拜的偶像的畫像。但在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的服飾和飾物上,禁繪帶眼睛的動物圖案, 即便在個別飾物如地毯、毛巾、枕巾上出現小鳥等動物, 也僅是圖中一小小的點綴而已。這是因為伊斯蘭教禁忌偶像崇拜之故。

由於伊斯蘭教禁忌偶像崇拜, 禁忌在服飾、飾物和建築物上描繪人物、動物的造型,聰慧愛美的維吾爾人對美的追求轉向對以自然物象為內容的圖案藝術創作。也因為維吾爾族曾信奉過的薩滿教、祆教、拜火教等對大自然的崇拜等因素的綜合作用, 維吾爾族把以大自然物象為內容的圖案藝術創作發揮到極致。他們以各種花卉紋樣, 以植物的枝、葉、蔓、果實圖案紋樣, 以現實生活中的壺、盆、瓶、爐、壇、琴等物的圖案為裝飾紋樣, 並以直線、曲線、弧線構成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菱形、星形、新月形、鋸齒形等各種各樣的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圖形, 盡情裝點著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婦女的裙褲、坎肩, 維吾爾族男子的袷袢、腰巾等, 無不展示著獨具伊斯蘭濃郁風格的維吾爾族服飾之美。

最受維吾爾族女性青睞的“艾得萊斯”綢裙料, 為新疆維吾爾族獨創。它採用中國古老的扎經染色工藝, 在經紗上紮結進行染色, 圖案為黑、藍、紅、綠與白相間的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和線條波浪式紋樣。這些圖案紋樣多被認為是水紋、樹枝紋、木梳紋、木板紋、巴旦木花紋等的變形紋樣。筆者曾詢問過身著艾得萊斯綢的維吾爾族女性艾得萊斯綢圖案紋樣的寓意, 她們之中的不少人認為: 紅的代表火, 藍的代表水, 綠的代表樹。實際上它是維吾爾族曾信奉薩滿教而崇拜火神、水神、樹神等大自然物的一種宗教意識的反映。

最具維吾爾族民族特徵的維吾爾族花帽, 式樣繁多。因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及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愛好不同, 花帽的花紋圖案式樣都各不相同。但不論何種花帽, 其圖案紋樣都是以新疆花卉果實等自然物象為素材, 加以藝術提煉而成。花帽中最負盛名的是南疆喀什地區盛產的男式巴旦木花帽。

巴旦木盛產於新疆南疆地區, 在乾旱的沙漠地區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其果實富有營養, 是維吾爾族人十分喜愛的乾果食品。其果核形似新月。因為以上原因, 巴旦木圖案成為維吾爾族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圖案。巴旦木花帽的圖案, 就是由按前後順序旋轉排列的四個巴旦木紋樣構成, 線條豐富多樣, 花色莊重素雅, 深受維吾爾人喜愛。

關於巴旦木花帽還有一傳說: 公元955 年, 黑汗王朝的蘇里唐蘇托克·布格拉接受伊斯蘭教, 並定其為國教, 定“星月藍旗”為國旗。公元1176 年, 由中國東北西遷的西遼(契丹) 人滅黑汗王朝, 改制國旗, 禁用“星月藍旗”。莎車、和田、阿克蘇、庫車及中亞部分的人民不甘淪亡, 在黑布上繡制形似“半月星辰”的巴旦木花紋, 縫製成代表“星月藍旗”的巴旦木花帽。這一傳說, 既說明維吾爾人反抗侵略的鬥爭精神, 又說明維吾人喜愛巴旦木花帽所孕含的宗教情結。

民族服飾既是一個民族物質文明的結晶, 又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外化。從新疆維吾爾族的服飾中, 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宗教文化對維吾爾族服飾的影響。

新疆維吾爾族男女都有戴帽的習俗。伽師、英吉沙的維吾爾人不僅冬天戴皮帽, 到了炎熱的夏天,“吐瑪克” (皮帽) 也不離頭。維吾爾族的戴帽習俗, 促成了維吾爾族精湛的制帽工藝, 尤其是維吾爾族花帽製作的精湛工藝。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年齡、

不同職業及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對花帽花色、式樣喜好的不......餘下全文>>

維吾爾文的來源發展

維吾爾文指維吾爾族使用的拼音文字。維吾爾族在歷史上使用過突厥文、回鶻文、察合臺文。中國維吾爾族在二十一世紀使用的維吾爾文是在晚期察合臺文基礎上形成的以阿拉伯字母拼寫的拼音文字。20世紀30年代以後維吾爾文經過幾次改進,最近的一次是在1983年。現行維吾爾文有32個阿拉伯字母,自右至左橫書。每個字母按出現在詞首、詞中、詞末的位置有不同的形式。字母表中的單式除代表該字母的獨立形式外,一般出現在詞末不可連字母之後;前式出現在可連字母之前;中式出現在詞中兩個可連字母中間;末式出現在詞末可連字母之後。有些字母只有單式和末式。有些字母所帶的符號除作獨立形式和詞首形式的標誌外,還起隔音的作用。

相關問題答案
維吾爾族的由來?
維吾爾族的歷史由來?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
維吾爾族的風俗?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
維吾爾族的節日民俗?
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
維吾爾族的歷史?
維吾爾族的節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