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姓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0日

孔姓的來源是什麼

孔姓:出自他姓,以人名或祖名為姓.C

姓孔的由來

關於孔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但是因為孔甲之後沒有孔姓世系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而源於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 跟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歷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下桀,建都於亳。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縐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贊助廣告

孔子為什麼姓孔以及孔姓的來歷 30分

姓孔姓孟的人都是孔子和孟子的後代

--- 這顯然是錯誤的。孔子和孟子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其他姓孔姓孟的人。他們的後代沒有被斬盡殺絕。

歷史上改姓的事情很多。

而且,一個人可能父親姓孟,母親姓葉赫納拉,於是他就成了一個姓孟的滿族人。

"孔"姓氏的由來,"孔"姓氏的輩分是怎樣排的?

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歷史

實際上,孔姓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他們的祖先,可以遠遠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嚳高辛氏。帝嚳是黃帝的孫子,曾經繼黃帝及其父少昊之後,領導中華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當然也是黃帝的後裔。

贊助廣告

關於孔姓的來源,《廣韻》上面有這樣的記載:“殷湯之後,本自帝嚳次妃蘭狄吞乙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後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於魯。”

由此看來,孔性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開國之君殷湯,則是帝嚳的次妃所生的兒子契的後代,殷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為乙,傳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時代,在宋國的孔父嘉,為華督所殺,他的兒子就跑到魯國避難,並且在魯國定居,所以孔子才會是魯國人。

《史記孔子世家》上面,對於孔姓的淵源,有更為詳細的說明:“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畏華氏之逼,奔魯。”

從這段記載,可以明顯的看出,殷湯的後代以孔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時代宋國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應該也已經有了三千年的悠長曆史。

《廣韻》和《史記》上面對於孔姓的記載,內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關於孔父嘉的後代奔魯的記述:《廣韻》上說,避華督之禍跑到魯國的是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史記》上則說,奔魯的是孔父嘉的孫子睪夷。實際上究竟是誰最先到魯國開基,迄今仍眾說紛紜,找不到確定的答案。

不過,無論哪一位才是魯國孔氏的真正開山始祖,孔子之為孔父嘉的六世孫,已經是個不爭之論。據考證,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祖父是伯夏,伯夏則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見,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創造人,而且的確是2000多年來舉世同欽的至聖先師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譜,歷2000餘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孫都記載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歷代子孫究竟都做了些什麼,各種史書上的記載也未曾間斷過,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這樣,能夠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豈不是孔姓的人比別姓的人幸運,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確確是一個尊榮無比的漢族姓氏。

孔姓輩份:

孔姓輩分

惟/戈 溫 *扌/糹 昭/昌 光 仁 *宀/曰 延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宗 若 端 *王 *扌/應 元 之/萬 *氵 思 克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以下由中央政府頒佈

希 言 公 彥 承 弘/巨集 聞 貞 尚 胤/衍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興 毓 傳 繼 廣 昭 憲 慶 繁 祥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令 德 維 垂 佑 欽 紹 念 顯 揚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肈 彝 常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裕 文 煥 景 瑞 永 錫 世 緒 昌

96 97 98 99 10戶 101 102 103 104 105...餘下全文>>

龔改姓孔的來歷

這麼說吧,起源主要有八:①出自黃帝之臣共工氏後裔。據《元和姓纂》載,共工氏黃帝時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為社神。共子名句龍,其後有一支將“共龍”組合成龔姓。②出自古共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載,共,亦作恭,為商代諸侯國。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討伐。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後演變為龔姓。③出自姬姓,為共伯和之後。西周後期有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於共,為伯爵,稱為共伯和。共國在春秋時被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共氏,後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④出自姬姓,晉獻公後裔。據《尚友錄》載,春秋時晉獻公之子申生死後諡號“恭君”。因古代“恭”即“共”,亦稱共氏,後演變為龔姓,是為山西龔姓。⑤出自姬姓,春秋時鄭武公兒子共叔段後代。據《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等資料所載,春秋時鄭武公之子共叔段後裔有以“共”為氏者,後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⑥五代十國時,因避後晉皇帝石敬瑭諱,有敬姓改為同義的恭姓,後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③出自姬姓,翁氏所分。《六桂堂業刊》載,宋代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六姓,龔為其一,是為福建龔姓。⑧出自他族。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另土族龔塔氏漢姓龔;又京、瑤、彝、白等民族均有龔姓。  始祖:共工。遷徙:  龔姓發源地較多,有河北、遼寧間地和山西、河南、福建等,總的來說,龔姓早期主要繁衍於北方地區。漢時,華東龔姓嶄露頭角,江蘇徐州人龔勝與江蘇邳州人龔舍均以名節聞名,有“楚兩龔”之稱號。另山東、河南龔姓這一時期也較有名。魏晉南北朝時,龔姓進一步繁衍於江西、四川、湖南等省。據載,湖南人龔玄之及其侄龔黎民,從孫龔祈,自晉至南朝宋,世居漢壽(今湖北常德東北),是當地比較大的家庭,故有武陵郡。此郡不僅是龔姓歷史上最大郡望,而且是後世南方龔姓播遷之主源。唐宋時期,龔姓繁衍勢頭南方旺於北方,江蘇、福建、浙江、廣東遍佈龔姓足跡。其中,福建、廣東龔姓尊南宋淳熙年間參知政事(副宰相)龔茂良(今福建莆田人)為其始祖。據《福建通志》所載,龔茂良後裔龔英居荊山,後有遷安海者;龔沼居晉江沙堤,後又有遷安溪者;龔徒居福州城內梅枝裡。可見,莆田龔姓枝脈延伸之廣,家族生長之茂。另有福建翁姓分支而出的龔姓,在當地形成望族(以“六桂”為堂號),更為福建龔姓的發展注入新的源泉。明代龔姓有移居上海、廣西等地者。又山西大槐樹龔姓被遷於人口蕭條之地,分佈於北京、天津、陝西、河北、河南等地。清代乾隆年間開始,陸續有沿海龔姓移居臺灣,進而定居鄰近國度者。今日龔姓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為多。目前龔姓人口列全國第九十九位。郡望:  武陵郡 西漢時,治義陵(今湖南漵浦南),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六 桂 “六姓聯芳”之譽稱,隋代治閩縣(今福建福州),唐代移治晉江(今福建泉州)。堂號:  中隱堂 宋朝龔宗元任句容縣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樣。有一次,為政酷苛的楊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視察。但當他到句容邊境時,卻對人說:“這裡已被龔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煩打擾他嗎?”於是沒入境就到別處去了。龔宗元官至都員外郎。退休後建了一座“中隱堂”,朝野上下都贊他是“耆德”(年高有德)。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武陵、六桂。②自立堂號:耕讀、渤海、福壽等。字輩:  某支龔氏字輩:漢宣世茂澤,金祁顯正生,詩書家學遠,慶習國恩雲,繁衍歸益本,萬載記昌明。  某支龔舊字輩:仲仕添思顯,元大陽如應,興世若方東,佐輔文明運。續字輩:立政兆嘉祥,時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紀定倫常。  上海南匯龔氏字輩:雲臺......餘下全文>>

孔氏家族族譜的孔姓來源

實際上,孔姓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他們的祖先,可以遠遠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嚳高辛氏。帝嚳是黃帝的孫子,曾經繼黃帝及其父少昊之後,領導中華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當然也是黃帝的後裔。關於孔姓的來源,《廣韻》上面有這樣的記載:“殷湯之後,本自帝嚳次妃蘭狄吞乙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後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於魯。”由此看來,孔姓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開國之君殷湯,則是帝嚳的次妃所生的兒子契的後代,殷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為乙,傳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時代,在宋國的孔父嘉,為華督所殺,他的兒子就跑到魯國避難,並且在魯國定居,所以孔子才會是魯國人。《史記孔子世家》上面,對於孔姓的淵源,有更為詳細的說明:“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畏華氏之逼,奔魯。”從這段記載,可以明顯的看出,殷湯的後代以孔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時代宋國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應該也已經有了三千年的悠長曆史。《廣韻》和《史記》上面對於孔姓的記載,內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關於孔父嘉的後代奔魯的記述:《廣韻》上說,避華督之禍跑到魯國的是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史記》上則說,奔魯的是孔父嘉的孫子睪夷。實際上究竟是誰最先到魯國開基,迄今仍眾說紛紜,找不到確定的答案。不過,無論哪一位才是魯國孔氏的真正開山始祖,孔子之為孔父嘉的六世孫,已經是個不爭之論。據考證,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祖父是伯夏,伯夏則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見,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創造人,而且的確是2000多年來舉世同欽的至聖先師孔子的六世祖。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譜,歷2000餘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孫都記載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歷代子孫究竟都做了些什麼,各種史書上的記載也未曾間斷過,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這樣,能夠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豈不是孔姓的人比別姓的人幸運,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確確是一個尊榮無比的漢族姓氏。

請問“孔”性的來源是什麼???

您好!歷史來源 ■ 出自子姓,以王父為字氏。據《史記.孔子世家》所載: 孔子,宋微子之後。宋閔公長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為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畏華氏之逼,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子孔丘。

■ 出自姬姓,據《姓考》所載,春秋時衛國有孔悝,以王父字為氏,其後有姬姓之孔氏。

■ 出自媯姓。春秋時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孔寧,王父字為氏,其後有「媯」姓之孔氏。

■ 又據《左傳》所載,春秋時鄭穆公之後有孔張,其支孫以王父字為氏,為鄭國的姬姓孔氏。

■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孔子溯源 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的帝嚳高辛氏時期,帝嚳是黃帝的孫子,曾經繼黃帝及其父少昊之後,執掌天子之印七十餘年,一般認為,孔姓的中國人,就是黃帝的後裔。 說到孔姓,當然少不了說到被世人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孔子是春秋時期宋國貴族的後代,可謂出身名門,其遠祖與黃帝和商朝的建立者有關,孔姓的的姓氏的來源則與六世祖孔父嘉有關。

相傳,人文始祖黃帝有曾孫名帝嚳,帝嚳夫人名簡狄。一次,簡狄出外巡遊,見一隻燕子(玄鳥)生下一窩蛋,就拿來一枚吞下,不久身懷有孕,後來便生下了商朝始祖契。契是簡狄吞食燕子(孵)所生,此後便以“子”為姓。 從契歷經14世傳到商湯,湯名履字太乙,加姓為子太乙,他有子孫多人,除其中的一人繼承了他的王位外,其餘的人也都成為貴族。在這些人中,有人為了紀念他,便將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略加變更,成為孔姓。

商朝滅亡後,其末帝紂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於宋(今河南商丘南),繼續奉祀商湯香火。微子去世後,職位由胞弟仲衍繼承。仲衍曾孫宋閔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閔公去世後繼位為宋厲公。弗父何有曾孫名正考父,歷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嘉,任大司馬,後因故被權臣華督所殺。這時他的兒子木金父年紀尚小,由家人抱著逃亡魯國。等他長大以後,為紀念生父,便以父親字中的“孔”為姓。後來,木金父的子孫在魯國又傳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據史書記載,孔姓來源還有多個。黃帝時,有一個史官名叫孔甲,他的後代以孔為姓;另外,春秋時鄭國貴族公子喜,字子孔,他的後人有的便以孔為姓。不過你好像分類錯了

孔氏家族一正的由來

可是孔祥熙家族?

姓的來歷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週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複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一天下,做為維繫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國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實際上皆以男氏代姓了。這就表明,以後的子孫,都是男姓血緣關係的繁衍,正如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黃帝以來之姓亡矣。""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為維繫傳統之紐帶,團結宗族之象徵,於是尊祖敬宗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們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保證。如果一箇中國人,連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愛和尊重的話,很難想象他會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   至今數百千年,遷徙到異地他鄉華裔外籍人,現在他們還念念不忘他們的祖國、祖籍、祖先,常常來中國尋根拜祭,在他們的族譜上,還記載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劉邦後裔原田家族族譜上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華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百四十餘年,交待十三、四朝,今雖悠久。其間兩國務有盛衰,然無不盡懷漢朝之盛時而慕之者,予常馳念於我高祖統政之故國,切切而不能禁地,於是刊本譜,同族其發欲為,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餘德也焉。"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孔姓的由來?
官姓的由來?
譚姓的由來?
謝姓的由來?
聞姓的由來?
毛姓的由來?
百家姓張姓的由來?
肖姓的由來?
蔡姓的由來?
郎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