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姓氏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16日

江姓的來源

版本一:

姓氏起源——江姓

姓氏起源

關於江氏的姓氏來源說法處下:

出自嬴姓,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隻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傳至十幾代,經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出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

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贊助廣告

聚集地( 遷徙分佈)

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自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又自淮陽繼續北遷至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於鎮),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另外,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

唐初,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郡,隨行軍校又91人60多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又河南江姓,這是江姓最早入閩者。宋代由於金兵攻佔汴京,中原人數次大規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遷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還有一支由江塙率領遷至江西都昌,其後江萬抗元殉國,江萬之弟及子孫由江西遷福建寧化石壁村。其後又有徙永定高頭鄉及平和葛布大溪村。

贊助廣告

臺灣的江姓,從大陸移入,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幾百年來,江氏在臺灣繁衍,遍於各縣、併成為全臺的第二十五個大姓。江姓遷居臺灣,始於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江士浩,臺灣的下淡水港。來自廣東、福建的江姓人氏,臺灣江姓的聚住之地,首為臺北、嘉義、彰化三縣,其次是苗栗和臺南,再次為新竹、臺中、南投、花蓮等地。明清之際,有江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在臺灣定居,後有的又移居海外。

清初,又江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陽縣淮河灣定居,後稱其居地為江家埠(現名江灣)。

郡望

濟陽郡:西漢治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東晉後此郡廢。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陽縣不遠。此支江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江德。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惠帝后時為郡,時為國。成帝時相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為陳國。隋及唐又曾改陳州為淮陽郡

六 桂:即為"六姓"聯芳德譽稱,分佈在古時德泉州。泉州,隋開皇九年改豐州始置郡,治所在閩縣(今福州市),相當今福建全省。後改為閩州。

堂號

"忠廉堂":宋時上高尉江灝,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兩州知府,為官又忠又廉。

另外還有"濟陽"、"淮陽"、"六桂"等堂號。

歷史名人

江 淹:樑時文學家,曾歷仕宋、齊、樑三代。以文章稱於世,世稱江郎。晚年詩文無佳句,時人謂之才盡,遂有"江郎才盡"之典故。

江 永: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他長於比勘,深究"三禮",通中西曆算。所著《古韻標準》一書,對研究中國古韻有重要創見。其學以考據見長,開皖派經學研究的風氣。

江 藩:清朝經學家。以著《國朝漢學師承記》稱著。博覽群驚,精於訓......餘下全文>>

江 姓氏的由來

江姓,漢族百家大姓之一,其源大多來自江國,系從古老的贏姓分出。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記載:“贏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元即玄,顓頊的玄孫即伯益,為贏姓始祖。伯益第三個兒子恩成,約於西周初期受封在“江”地,建立江國。據史料記載,江國在古代兗州與豫州之間,西臨道國(在今河南確山縣),東與息國毗連(在今河南息縣),北接蔡國(在今河南上蔡縣),南濱淮水。其地當在今河南正陽縣,面積相當於正陽縣南半部。

河南地處中原,商周時期,這一帶農耕發達。江國地臨淮水,其經濟以農業和漁獵為主。到了春秋時期,江國因為地域較小,加以淮水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國力較弱,很難強盛起來。又因介於楚、宋之間,經常受大國操縱,只有依附大國才能生存。春秋中期,先依附南方的楚國,後又與北方齊、宋結盟伐楚,與楚成仇。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國息公子朱率師圍攻江國,北方大國晉國先僕伐楚救江,馳兵解圍。冬十二月,晉國將江國的危急局勢上告周王叔桓公,晉大傅陽處父伐楚以救江國,但在方城(今湖北江陵東)返回。次年楚國再次趁機出兵,滅掉江國,淪為楚邑。江國滅亡後,國人大部分遷居外地。為了逃離楚國的控制,他們前進的路線是從故國向東北遷移,先後到陳留、考城,有一支遷往齊國境內,後又散居於其他諸侯國。遷出者多以原國名“江”為姓。因其始祖伯益為贏姓,故不少江氏家譜記載江氏起源於贏姓。

江國自江濟始封於周成公十五年(前1101年),至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被楚國所吞併,歷經十七位君主,享國479年。

江姓以濟陽、淮陽為堂號。為什麼江姓會使用“濟陽”堂號?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遷居到山東滋陽負暇裡的一支即江儷所率領的江姓,因有山東濟陽郡,故以濟陽為堂號。但是從一些資料來看,南朝時大多江姓名人的郡望作濟陽或考城或濟陽考城連稱來看,上述的說法並不見得可靠。郡望興起於漢魏以後,西晉惠帝時分陳留郡一部分置濟陽郡,郡治在今河南蘭考縣東。晉南渡後廢濟陽郡。據《元和姓纂》記載,東漢時有江德,“其先居陳留圉縣,漢分陳留為濟陽,因居考城,為著姓”。說明是由陳留郡的一部分置濟陽郡。濟陽的郡治即在考城。考城乃春秋時的載國,西漢置甾縣,東漢時改考城,屬陳留郡。南朝時還有的江姓名人載其籍貫為陳留(今屬河南開封),當時考城屬陳留郡,故以陳留為郡望。總之,濟陽只能是在今蘭考而不是在山東境內。

至於“淮陽”堂號的來歷,有的說是因為祖宗發祥之地在淮水之陽,這有一定道理。並且,在唐代武則天載初元年(689年)真陽縣曾改為淮陽縣,淮陽堂號或本於此。我以為淮陽堂號晚於濟陽,那是留居在當地的江姓後人為與濟陽區別而標示出來的。後世形成了二大堂號,即淮陽派與濟陽派。唐代從河南固始、正陽遷出而有較清楚世系的家譜記載一般以淮陽為堂號。現在江姓宗譜上溯其祖源的以濟陽為多。

江氏歷代遷徙,大致經歷了自北向南的流動過程。大的遷徙有:江國被南方的楚國所滅,大量人口向東北遷移,至考城(今河南蘭考)一帶,然後又遷山東、安徽等地。其後散居於浙江務州(今金華市)、山西蒲阪、河南洛陽、湖北江陵、河北中山、山西平城、山東曲阜各地(此據都昌《江氏大成宗族》中江仕明《非族辨》一文)。西晉滅亡,大量士人南渡,江姓族人自中原、山東等地南遷江蘇、浙江等地。唐代中期,因受藩鎮割據以及唐末戰亂的影響,在中原的江姓再次南移長江流域,遠至福建。

北宋時陸續有江姓移居浙江西部、江西東部,南下福建。宋末江萬里誓不降元,以名宦而投水死,其後裔遷往福建,散居閩侯、廈門、惠安一帶。其後分支有不少遷居廣東東部、北部、西部,形成......餘下全文>>

江張巫三姓的故事由來 200分

一、江姓起源有:

1、源於嬴姓(金天氏),出自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為氏。伯益幼子玄仲在夏初被啟封於江國,商末周初其後人再次被封。因地處楚、宋、齊三國之間,加之淮水氾濫,所以一直沒能強盛起來,公元前623年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貞公帶領部分族人遷居河南北部,濟水源頭之北岸,子孫以國為氏,形成後來的濟陽堂。而部分仍遺留於原江國遺址的子孫同樣以國為氏,建立郡望一般為淮陽堂;由此可見,濟陽堂與淮陽堂子孫均為原江國族人。

2、源於姬姓,為翁氏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代以邑名“翁”為姓。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將軍,在戰場中與洪、江、方、龔、汪等五位將領義結金蘭,戰爭中其餘五名將領陣亡。翁乾度為緬懷結拜兄弟之英烈,不忍其無後,將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次子處恭,分姓江,他的子孫隨姓江。

3、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末期宰相蕭遘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唐末戰亂不止,唐朝宰相蕭遘次子蕭禎舉家從安徽徽州新安渡江而至先父的避居地歙縣黃墩。併為了紀念此次避難,改蕭氏為江氏,此後世代稱江氏。

4、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①蒙古族改江姓: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林哈圖城(今吉林延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yanggi Hala。蒙古族江吉氏在明朝時期冠漢姓為江氏,滿族江吉氏則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江氏。

②藏族改江姓:清朝時期,四川明正土司名叫轄木坪,為藏族,父堅贊,氏族姓為堅贊,後改姓江。

③在日本侵佔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曾使用日本姓荒本。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土著奉命廢除日本姓,一律使用漢姓江。

得姓始祖

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啟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於江邑,並建立了江國。江國後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江姓。他們尊江元仲為江姓的得姓始祖。

二、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得姓始祖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三、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在夏朝和商朝時,巫又被分別稱為巫祝和巫臣。商代時就有巫臣巫咸和他的兒子巫賢,是當時的占星家。巫人的後代中有以官職為姓氏的,稱為巫氏,是今天巫姓的主要來源。據《風俗通》記載說:“凡氏於事,巫、卜、匠、陶是”。巫姓來自於其所從事的職業,“巫師、......餘下全文>>

姓氏江是從哪裡來的?什麼時候開始用的

江姓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 據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顓頊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伯益的後代大約於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為氏”,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可見江氏是伯益的後代,因其始祖伯益為嬴姓,故江氏源於嬴姓。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3、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灣。 【江姓變遷】 因為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所以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從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並在此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故江氏以“濟陽”、“淮陽”為郡號。據記載,江國滅亡後,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此後,江姓在河南、山東立足後,又向四處繁衍發展,遷播到全國各地。唐初,江姓人遷到福建落籍;宋代,江氏大規模南遷到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明清時期,有的江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灣,在臺灣定居,後來又有人移居海外。

江姓起源於哪位祖先?

江姓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

據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顓頊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伯益的後代大約於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償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為氏”,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可見江氏是伯益的後代,因其始祖伯益為嬴姓,故江氏源於嬴姓。

帝舜時,東夷部落首領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舜賜姓嬴。(虞舜時,伯益負責馴養鳥獸,至大禹時又輔佐治水,因功而得以受賜嬴姓。此後,嬴姓部落又分為14個小部落)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其後裔有封於黃國。相傳他善於畜牧和狩獵,在古代,尤其是周朝、到秦朝的近一千年,嬴姓都是一個貴族姓氏。比如,秦始皇就姓嬴。也有很多周朝諸侯國的國君姓氏是嬴。比如,秦國、趙國、郯國、葛國、黃國、江國、樑國、徐國、蕭國的國君姓氏都是嬴。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十四個分支,即:“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啟自黃帝傳自高陽氏,由高陽氏三傳而生伯益,當堯之時,舉益為虞典官。伯益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之子啟建廟祭祀。益生三子,長子大廉封地於秦,次子若木封地于徐,幼子玄仲封地於江,遂以國為姓。江氏之先祖,起始於此!周武王時,仍舊封益地,所以春秋時稱江人,魯文公四年楚國廢江國為濟陽郡,江氏始稱濟陽族系。其後有宋代御史江景房為浙江衢州開化一代始祖。至鹹淳元年時,任宰相兼樞密使江萬里時,因元入侵,江萬里為國盡忠,萬里之胞弟萬傾、萬九與母奔鄱陽,遭遇亂劫殺,兄母不下落不明,萬九逃居湖北今黃崗縣中和鄉羅曲村八里灣,為我係湖北入蜀的由來。其時有江萬載,臨危授錦衣衛攝行中軍事,扶昺帝入福建,遇元兵溺海而死。其子江文蔚,隱居福建建寧府江寧化石壁村。江萬九之四子江文友,於元朝定鼎時,攜家屬入蜀,定居於今重慶江津縣九龍鋪。為入蜀之一代始祖。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3、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灣。

【江姓變遷】

因為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所以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從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並在此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故江氏以“濟陽”、“淮陽”為郡號。據記載,江國滅亡後,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此後,江姓在河南、山東立足後,又向四處繁衍發展,遷播到全國各地。唐初,江姓人遷到福建落籍;宋代,江氏大規模南遷到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明清時期,有的江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灣,在臺灣定居,後來又有人移居海外。

參考於百度

江姓的歷史發展

江姓起源有:1、源於嬴姓(金天氏),出自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為氏。伯益幼子玄仲在夏初被啟封於江國,商末周初其後人再次被封。因地處楚、宋、齊三國之間,加之淮水氾濫,所以一直沒能強盛起來,公元前623年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貞公帶領部分族人遷居河南北部,濟水源頭之北岸,子孫以國為氏,形成後來的濟陽堂。而部分仍遺留於原江國遺址的子孫同樣以國為氏,建立郡望一般為淮陽堂;由此可見,濟陽堂與淮陽堂子孫均為原江國族人。 2、源於姬姓,為翁氏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代以邑名“翁”為姓。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將軍,在戰場中與洪、江、方、龔、汪等五位將領義結金蘭,戰爭中其餘五名將領陣亡。翁乾度為緬懷結拜兄弟之英烈,不忍其無後,將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次子處恭,分姓江,他的子孫隨姓江。3、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末期宰相蕭遘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唐末戰亂不止,唐朝宰相蕭遘次子蕭禎舉家從安徽徽州新安渡江而至先父的避居地歙縣黃墩。併為了紀念此次避難,改蕭氏為江氏,此後世代稱江氏。4、少數民族改姓而來:①蒙古族改江姓:蒙古族江吉氏,世居布林哈圖城(今吉林延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yanggi Hala。蒙古族江吉氏在明朝時期冠漢姓為江氏,滿族江吉氏則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江氏。 ②藏族改江姓:清朝時期,四川明正土司名叫轄木坪,為藏族,父堅贊,氏族姓為堅贊,後改姓江。③在日本侵佔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曾使用日本姓荒本。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土著奉命廢除日本姓,一律使用漢姓江。 東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國滅江國,並將江人強遷至楚國江亭(今湖北)。戰國時,江姓一部分人向南方遷移,在廣西形成了一個重要聚集中心,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陳國(今河南準陽)。秦漢時期,江人主要活動於河南、山東、湖北地區,後來向西、北、南發展,河北、山西、安徽等地也有了江姓的足跡。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政權頻繁更迭,江姓向東南的浙江等地遷移。唐宋之際,隨中原居民的多次南下移民,江姓進入了贛、浙、閩廣大地區。明清時期,江姓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後有人又向東南亞一帶移民。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江姓列為中國第79大姓;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順序中,江姓列居第52位。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廣西、浙江、安徽三地,以廣西最多,約佔江姓總人口的12.4%。 2014年6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與國家公安部身份證管理研究部門合作進行研究,新版百家姓排行榜隨之出爐,江姓排名為第74位。

誇誇我的姓,我姓江,說說姓氏的來源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班裡有好幾個同學姓陳,於是大家思考:陳氏到底是個怎樣的姓氏?並且還做了調查。

1、姓氏源流

陳(Chén 陳)姓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實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 ,是為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之陳氏。

4、齊國王子軫的後裔。秦滅齊後,軫逃到楚國為相,被封為潁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潁川陳姓的開始。

5、他姓或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改革,將鮮卑族一支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姓為陳,稱陳氏。是為河南洛陽陳氏。據《河南官氏志》所載,隋初白永貴改姓陳,是為萬年(今陝西西安)陳姓之源起;據《通志·氏族略》載,劉矯的後裔改陳姓,其子孫居廣陵之陳(今江蘇省鎮江東)。

得姓始祖:陳胡公。陳姓來源於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諡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2、遷徙分佈

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還有“老陳戶”之說。陳國滅後的播遷,前文已述,不贅。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姓,其子孫多顯軼,其後有裔孫陳伯珍於西晉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蘇丹陽),伯珍孫徙居長城(今浙江長興)下若裡,陳霸先便是其支傑出代表,他建立陳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並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姓子孫遍佈長江與粵江之間,其諸侯王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陳環,為避難遷居今泉州仙遊縣,其孫陳旺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為江州義門陳姓開基祖;唐初,陳政領兵平“蠻獠之亂”,其子陳元光在父亡後接班,歷時九年始平,陳元光被稱為“開漳聖王”;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邕受李林甫排擠而遷福建同安,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姓,尊陳邕為南院始祖;宋仁宗時分江州義門陳姓於十六省一百二十五個地方,陳姓入越南於宋朝人數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 建立越南陳朝,傳八世十三王,故陳姓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姓入粵始於南宋,中原人陳魁(陳後裔)遷居福建寧化、上杭,其曾孫有遷今廣東梅縣;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開漳聖王之後)隨鄭成功入臺,被尊為陳姓入臺始祖,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美譽;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於1228年建立越南陳朝,共傳8世13王,歷時175年。經過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陳姓成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陳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後,閩粵陳姓有人出海謀生到南洋和歐美。陳姓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多此姓,在臺灣和廣東兩省,陳姓約佔當地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餘下全文>>

江的姓氏來源

江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嬴姓,傳說是大禹的賢臣伯益的後代。

據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記載:“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顓頊,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之孫;元孫即玄孫,顓頊的玄孫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伯益的後代大約於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國。據考證,古江國的國都位於今河南正陽縣附近。春秋時,江國介於楚、宋、齊三國勢力之間,經常受這些大國操縱,加之淮水氾濫,往往淹沒江國的中心地帶,所以江國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最後被楚國滅掉。江國滅亡後,其子孫流落各地,並“以國為氏”,將江姓世代承襲了下來。可見江氏是伯益的後代,因其始祖伯益為嬴姓,故江氏源於嬴姓。

帝舜時,東夷部落首領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故受帝撫賜姓嬴。(虞舜時,伯益負責馴養鳥獸,至大禹時又輔佐治水,因功而得以受賜嬴姓。此後,嬴姓部落又分為14個小部落)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其後裔有封於黃國。相傳他善於畜牧和狩獵,在古代,尤其是周朝、到秦朝的近一千年,嬴姓都是一個貴族姓氏。比如,秦始皇就姓嬴。也有很多周朝諸侯國的國君姓氏是嬴。比如,秦國、趙國、郯國、葛國、黃國、江國、樑國、徐國、蕭國的國君姓氏都是嬴。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十四個分支,即:“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啟自黃帝傳自高陽氏,由高陽氏三傳而生伯益,當堯之時,舉益為虞典官。伯益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之子啟建廟祭祀。益生三子,長子大廉封地於秦,次子若木封地于徐,幼子玄仲封地於江,遂以國為姓。江氏之先祖,起始於此!周武王時,仍舊封益地,所以春秋時稱江人,魯文公四年楚國廢江國為濟陽郡,江氏始稱濟陽族系。其後有宋代御史江景房為浙江衢州開化一代始祖。至鹹淳元年時,任宰相兼樞密使江萬里時,因元入侵,江萬里為國盡忠,萬里之胞弟萬傾、萬九與母奔鄱陽,遭遇亂劫殺,兄母不下落不明,萬九逃居湖北今黃崗縣中和鄉羅曲村八里灣,為我係湖北入蜀的由來。其時有江萬載,臨危授錦衣衛攝行中軍事,扶昺帝入福建,遇元兵溺海而死。其子江文蔚,隱居福建建寧府江寧化石壁村。江萬九之四子江文友,於元朝定鼎時,攜家屬入蜀,定居於今重慶江津縣九龍鋪。為入蜀之一代始祖。

二、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三、江姓還有一支是姓蕭的改姓的,唐代蕭氏因敗於黃巢,怒而指江為姓,後裔主要聚於江西婺源江灣。

四、魯姓一支改江姓

據福建連城等地族譜記載,清流縣有魯野一公,唐宣宗時進士,受建州刺史,從原居地江西建昌來閩南地就任時,為祈求渡江平安而改姓江,後因有感於宦途險惡,棄官隱居於清流,其三世二十五郎江禮,宋出諡為“忠節”,其後繁衍為閩西江姓大族。

詳見 ......餘下全文>>

江姓的排輩順序

姓氏起源

關於江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嬴姓,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隻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傳至十幾代,經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出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

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聚集地( 遷徙分佈)

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自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又自淮陽繼續北遷至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於鎮),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另外,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

唐初,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郡,隨行軍校又91人60多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又河南江姓,這是江姓最早入閩者。宋代由於金兵攻佔汴京,中原人數次大規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遷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還有一支由江塙率領遷至江西都昌,其後江萬抗元殉國,江萬之弟及子孫由江西遷福建寧化石壁村。其後又有徙永定高頭鄉及平和葛布大溪村。

臺灣的江姓,從大陸移入,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幾百年來,江氏在臺灣繁衍,遍於各縣、併成為全臺的第二十五個大姓。江姓遷居臺灣,始於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江士浩,臺灣的下淡水港。來自廣東、福建的江姓人氏,臺灣江姓的聚住之地,首為臺北、嘉義、彰化三縣,其次是苗栗和臺南,再次為新竹、臺中、南投、花蓮等地。明清之際,有江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在臺灣定居,後有的又移居海外。

清初,又江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陽縣淮河灣定居,後稱其居地為江家埠(現名江灣)。

郡望

濟陽郡:西漢治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晉惠帝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東晉後此郡廢。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陽縣不遠。此支江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江德。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惠帝后時為郡,時為國。成帝時相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為陳國。隋及唐又曾改陳州為淮陽郡

六 桂:即為"六姓"聯芳德譽稱,分佈在古時德泉州。泉州,隋開皇九年改豐州始置郡,治所在閩縣(今福州市),相當今福建全省。後改為閩州。 堂號

"忠廉堂":宋時上高尉江灝,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兩州知府,為官又忠又廉。

另外還有"濟陽"、"淮陽"、"六桂"等堂號。

歷史名人

江 淹:樑時文學家,曾歷仕宋、齊、樑三代。以文章稱於世,世稱江郎。晚年詩文無佳句,時人謂之才盡,遂有"江郎才盡"之典故。

江 永: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他長於比勘,深究"三禮",通中西曆算。所著《古韻標準》一書,對研究中國古韻有重要創見。其學以考據見長,開皖派經學研究的風氣。

江 藩:清朝經學家。以著《國朝漢學師承記》稱......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江姓氏的來源?
阮姓氏的來源?
宋姓氏的來源?
關於姓氏的來源?
譙這個姓氏的來源?
王姓氏的來源?
中國姓氏的來源?
莫姓氏的來源?
張姓氏的來源?
曾姓氏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