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的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4日

布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布朗族住房多為兩層結構的竹樓,樓下堆放雜物,樓上住人,屋內中央設定火塘。火塘邊是家人吃飯,待客的地方,夜晚則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鋪。布朗族有名無姓,至今仍盛行母子連名,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遺蹟。布朗青年送鮮花,姑娘若有意就把鮮花插在頭巾上。如收到幾個送花,就把鮮花放到筒帕裡,等決定嫁給誰,再當著他的面把鮮花戴上。結婚那天,新朗要採來鮮花,把新房裝扮得絢麗芬芳,五彩繽紛,新房成了一個漂亮的花房。

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婦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近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帶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無論男女都喜歡飲酒、染齒、吸菸。

贊助廣告

納西族和布朗族有個特殊的習俗是什麼

納西族和布朗族共同的節日“火把節”.

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

目錄

【數字習俗】

【國家政策】

【分佈特點】

【地理位置】

【人口一覽】

【語言文字】

【宗教信仰】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贊助廣告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餘下全文>>

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納西族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中國民風民俗有哪些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過春節的習俗,是很有興味的。 所謂春節,是指中國陰曆正月初一。它預示著新的開始,天地萬物復甦,春天降臨,一年的農事也將著手進行。所以,向來為中國人所重視。後來,公曆推行,國家以公曆的一月一日為

“元旦”,陰曆的“年喜”,只好在名義上退而求其次,改稱“春節”。然而,對春節的慶祝,絲...

廣州民俗節日

廣州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族風情的南粵名城。廣州近年來在歡度春節、元旦、五一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春節期間的迎春花市和元宵節,農曆二月的波

羅廟誕會,端午節(期間有盛大的節日慶典——龍舟節),番禺荷花節...

當地特色: 茶館

“坐茶館”是成都人的一種特別嗜好,因此茶館遍佈城鄉各個角落。成都茶館不僅歷史悠久,數量眾多,而且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無論你走進哪座茶館,都會領略到一股濃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頭蓋茶具、老

虎灶、紫銅壺,還有那堂倌跑堂...

節日

成都燈會正月十五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南宋詩人陸游在《丁酉上元》詩中描述成都燈會盛況是“突兀球場錦繡峰,遊人仕女擁千重;鼓吹連天沸午門,燈山萬炬動黃昏”。...

居住

西雙版納的傣族,大多在平壩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為“幹欄式”建築竹樓。個人成分族稱居住的樓房為“很”。 傣族對當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為考究。一般都是根據當地的自然風光、環境特點以及

歷史傳說來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語意為“黎明之城”。相傳,那是...

服飾

傣族的傳統服務,男子一般穿無領大襟、對襟小衫,袖窄,下身著長褲,用白布或蘭布包頭。婦女上裝穿淺色緊身緊袖短衫,下裝穿花筒裙。逢年過節或遇喜慶日子,傣族婦女都要綢緞、尼龍、燈蕊絨精製有衣裙,盛裝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時,均喜歡帶上一把小花傘。 傣族婦女很講究髮飾。大多挽長髮於頭頂,也有的束髮垂於腦...

飲食

西雙版納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為主食。副食大多愛吃酸味和水產。傣族還喜歡飲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愛的飲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釀製礌 傣族還是喜歡吃竹筒板。竹筒飯的做

法是:用一節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裝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陸稻香米或紫米。米洗乾淨泡水後,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尋找終身伴侶,完全是自由戀愛。變戀愛的方式既多而又獨特。如小卜冒(小夥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丟包等戀愛方式,充滿著詩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當月明風清的夜晚,緬桂花發出幽香。這時,“等

待群蜂繞花枝”的戀愛活動就開始了。正錄青春妙齡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後,帶著自己的小紡車,坐在竹樓陽臺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結婚有了孩子以後,就從家庭裡分出來,另蓋房子居住。夫妻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經濟是獨立的,雙方都有自己的財產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對方約束。家庭開支共同協商,子女長大

以後也有自己的獨立經濟,如飼養養豬、雞、種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歸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溫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無姓,一個人一生中有好幾個名字。小孩時有乳名,男童進佛寺當和尚有僧名,還俗後取還俗名,結婚以後有了孩子雙稱“之父”。 傣族一般以“巖”、“玉”區分男女性別,男性以“巖”字當頭,如“巖糯”。女

性以“玉......餘下全文>>

各地風俗習慣

民族節日

[編輯本段]節日簡介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55個少數民族中,節日之多,難以計數。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義的、並要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或祭祀儀式的日子。中國各民族特色各異的眾多節日,大致可以分為新年節日、生產節日、青年節日、紀念節日、習俗節日和宗教節日等六個方面。這些與自然界季節更迭、祈求豐收、崇敬英雄、談情說愛、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關係的節日,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儘管各民族的節日在日期、內容、意義、過節方式等方面千差萬別,但它們都有穩定性、群眾性、民族性和傳承性的共同特點。不少民族節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有的甚至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成為深深植根於中華大地上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需要進一步挖掘的文化寶庫。[1]

[編輯本段]節日起源

民族節日多出於民間傳說故事,各少數民族人民為紀念故事中的人和事,產生了本民族的節日。[2]

[編輯本段]節日習俗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二月初八,習俗:跳蘆笙舞

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

三月會:三月二十八,習俗:趕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日期不一,習俗: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頭、歌舞、遊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杆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曆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莊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曆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晒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曆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習俗: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六月,習俗: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節:二月八日,習俗: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臘月或正月上旬,習俗:賽歌、沐浴

......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裡,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藉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淨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裡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

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蒙古族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鑲、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淨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後,客人才可離席。

裕固族

客人光臨,先以早茶方式招待,然後用手把肉和青稞酒款待。居家飲食習俗很講究長幼秩序,家庭成員的就餐位置是固定的。如錫伯族用餐,朝西的一方為上席,父子不能同席;烏孜別克族用餐時,長者坐上席,幼者坐下席;家庭人口多的,分席用餐。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招待客人時,要牽一隻肥羊,走到客人面前,將羊舉過頭頂,等客人允許時,方可宰殺.肉煮熟之後,先向客人獻上羊頭,客人隨手從羊臉頰上割下一片肉,敬給席上最年長者。再割下一隻耳朵,給年輕人或孩子,表示尊老愛幼。然後,賓主才能割食羊肉。進餐時主人請客人洗手,然後將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將羊腮肉割食一塊,還要割下羊頭左耳,再將羊頭回送主人,大家共餐。

朝鮮族

朝鮮族宴請賓客,要先在餐桌上放一隻煮熟的大公雞,公雞還要叼上一隻紅辣椒。即使家宴,也極講究,要為老人單擺一桌。餐桌上匙箸、飯湯的擺放都有固定位置,匙箸擺在右側,飯食擺在左側,湯碗靠右,帶湯菜餚擺在近處,調味品擺在中心。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特客,客人落座後,女主人獻奶茶,然後煮獸肉。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傾注火中點滴,自己呷一口後請主人飲。

哈尼族

哈尼族待客,主人要先進一碗米酒、三大片肉。進餐時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為首,首席是長者的位置。客人告辭,主人有時還要送一塊大粑粑和醃肉、酥肉等食物。

獨龍族

獨龍族人實行分餐制,無論飲酒、吃飯或食肉,在家庭內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也平均分給一份。人們邀請客人以木片為請柬,木片上刻有幾道口子就表承宴飲在幾天後舉行,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先與主人共飲一筒淚,然後落座聚餐。

仡佬族

仡佬族宴客用“三麼臺”,十分隆重,是三種富有特點的席面。第一臺為茶席,請客飲清茶,輔以糖果、點心、乾果;第二臺為酒席,飲白酒,佐以涼萊、醃萊、香腸等;第三臺為正席,上飯菜,有扣肉的稱為大菜,另有各種小炒。客人不放下筷子,主人就得奉陪到底,以示敬重。

布依族

貴州布依族“殺雞待客”的習俗別有風趣。為客人宰殺的雞,雞腸子必須保持完整,剝開清洗後,不得切斷;切雞塊時,雞塊必須和來客的人數相等;切雞塊有一定的順序,先切雞頭,後切雞翅,最後切雞身.待客時,主人先將纏有雞腸子的雞頭、雞脖子和一些雞血、雞肝獻給來客中年齡最大者,表示肝膽相照,腸(常)來腸(常)往。等客人吃了雞頭,大家才開始用餐,這就是有名的“雞頭敬客”。苗族也有殺雞敬客的習俗,吃飯時,主人先將雞心夾到客人確中,客人將雞頭分給大家共同享受,這就是苗族特客的“分雞心”的習俗。

更多詳情可以參考:風土民俗www.rwzx.net/cls/cls_2_1.html

參考資料:www.rwzx.net...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有哪些普洱茶風俗

喜愛飲茶的拉祜族在思茅地區主要分佈在瀾滄、孟連、鎮沅、西盟、景谷五縣,其他五縣市也有少量分佈,全區人口1990年為27.3萬人,西雙版納州有4.7萬人。拉祜族喜飲濃茶,沏茶很認真,先將茶葉放進陶罐在火邊烘烤。待茶葉烘黃後再加入開水,其茶味香醇,能提神解渴,但易上茶癮。拉祜族的婚事,在定了情,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時,要帶去一、二斤草煙,兩、三斤酒和一包茶葉為禮物,去女方家聽候答覆,經過一番交談後,由媒人親自動手在火塘上煨一壺茶,依次端給姑娘的父母、舅父和叔伯父喝,女方父母如喝了茶,婚事即算確定,如不喝茶即表示拒絕。拉祜族把訂婚稱為吃“火龍酒”。男家託媒人帶兩筒大米、兩壺酒、兩斤肉、一隻雞、一包茶葉和一塊鹽巴到女家,由媒人動手在女家煮好這些食物,請女方父母和親以吃喝。吃火龍酒時,即商量聘禮和婚期,一般是酒二十碗,米二斗、豬半隻、鹽二斤、茶葉二斤、紅糧二十多斤、包頭布一條、衣裳一件。好客是拉祜族傳統道德,客人來了受到尊敬,烤出來的頭道茶要主人先喝,第二道茶才能給客人喝,以示無毒,客人可以放心喝茶。普洱茶與佤族風俗 思茅地區的佤族主要分佈在西盟、瀾滄和孟連,其他縣市和西雙版納有少量分佈,全區1990年有人口13.7萬人。佤族人喜歡嚼檳榔、抽草煙、喝濃茶。佤族蓋新房,要舉行賀新房儀式,賀新房的由家長帶隊,領著一群老人和小孩每人帶上禮品從外面進入房內,禮品有水酒一缸、糯米飯一鍋、茶葉一包、鹽巴一塊等。喝濃茶是佤族的一種嗜好,沖茶方式也很特別,要先把茶葉放進小鐵鍋裡炒至焦糊,再放入水煮十多分鐘,然後倒在土碗中飲用。初飲者,感到苦澀難嚥,過幾分鐘,一股甜味又迴盪口舌。喝一杯濃茶,便可長時期解渴。佤族外出勞動或遠行而歸,都要煮濃茶喝。 瀾滄文東佤族在訂婚進行到第三天,搶姑娘殺雞看卦的“地亞”時,未婚夫和媒人,要請上一個“招拉姆”幫忙的人,帶上一束芭蕉、一包茶葉、一包煙和一瓶酒把姑娘送回家,同時正式向姑娘的父母求婚。送訂婚禮“都帕”時,禮品中也必須送有茶葉。送結婚禮“結拉”時,禮品中也要有一斤茶葉。舉行婚禮“汝戛包”時,請來吃酒祝賀的人要送禮物,禮物中一定要有一碗米、一包茶葉、一塊鹽巴,禮物只能是單數。 瀾滄文東芒堆佤族特別重視茶禮“結拉”,他們有喝茶種茶的傳統,在田邊地頭和寨子的水源頭都有古老茶園,芒堆人的格言說:“野茶是奶,家茶是母,”他們認為沒有“結拉”茶禮就不能結婚。佤族喪葬實行土葬,老人死後,用麻布裹屍後停放在主火塘左邊,晚上在“魔巴”帶領下,眾人圍火塘跳“布朗隆歸”舞,親友帶一瓶酒、一包茶作為喪禮。 在佤族文化的各種歌謠中,常常用擬人和比喻、隱喻手法來抒發人的喜怒衰樂和悲歡離合情杯。其中,茶葉、甘蔗、檳榔、芭蕉、葫蘆、田地房屋、山川竹樹等都是歌謠比興的物件,茶葉就是常用的比喻、隱喻物種。 普洱茶與布朗族風俗 思普區的布朗族,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種茶歷史悠久,飲茶習俗普遍的民族,主要分佈在瀾滄、墨江、景谷、思茅、景東等縣,1990年人口1.1萬人,西雙版納州3.3萬人。

相關問題答案
布朗族的風俗?
布依族的風俗?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
黎族的風俗習慣?
京族的風俗?
苗族的風俗節日?
回族的風俗節日的由來?
赫哲族的風俗都有哪些?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