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春節的風俗?
蒙古族的過年習俗
蒙古族待客 如果您到鄂爾多斯蒙古人家裡作客,會受到盛情款待。在善良好客的蒙古人心中,各民族都是一 家人。蒙古族十分注重禮貌, 待人接物皆彬彬有禮,溫文兼恭讓,令外來遊客感到親密無間。 蒙古人迎接貴賓,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敬神祭祖,最隆重的禮節就是放五茶。蒙古人認為: “沒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 不能飛翔;沒有禮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恥笑。” 五茶的含義是:獻哈達,喝奶茶,嚐鮮奶,擺羊背子,敬美酒。 獻哈達: 主人迎送客人,晚輩謁見尊長,都要奉獻哈達,這是表示對客人或長輩的崇高敬意和親切的問 候。當主人手捧哈達,躬身把 它舉過頭,恭恭敬敬地遞給客人後,便虔誠地下跪磕頭。客人接到哈 達,表示了謝意,恭敬地向主人奉還哈達後,主人又非常有 禮貌地向客人磕頭致意。傳說,成吉思 汗在世時,常以哈達為紐帶,結交了很多朋友,對鞏固政權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哈達的質料有布的, 有絲織品的。有白色的、有藍色的、有黃色的,但以白色居多。 喝奶茶: 客人被邀請進蒙古包,主人先在紅漆小桌上擺上黃澄澄的酥油、珊瑚狀的乳酪、似餅薄厚的奶皮子,以及炒米、紅糖、油炸 食品。然後就拿著瓷質精細、圖案豔麗的小碗,用小木勺舀進少量炒米,沏上滾燙噴香的奶茶,敬讓客人暢飲。蒙古人用磚茶、 牛奶或羊奶、食鹽熬製的奶茶鹹香可口,初次品嚐它的人,也都會感到滿意。 嚐鮮奶: 嚐鮮奶是必不可少的。主人把潔白的鮮奶倒入銀碗中,用雙手遞給客人後,客人即用右手無名指伸到銀碗裡蘸三次。第一次 彈向天空,以示謝天;第二次彈到地上,以示敬神、祭灶;第三次則自己品嚐。嚐鮮奶表達了蒙古人祈求平安,祝願牧業豐收的好心願。 擺羊背子: 擺羊背子是五茶中最隆重,最講究,最壯觀的專案。 羊背子是蒙古族的“餐中之尊”。它是由羊頭、羊身、肩骨、四條腿拼湊在一起,並按照一定地規格,擺放在長方形的木製 紅漆托盤裡。進餐時,人人手持蒙古刀把整塊肉切成小塊,用手拿著吃。羊背子肥嫩,肉鮮味美。 敬美酒: 當羊背子端上餐桌後,主人便先從長輩或職務高的人開始依次敬酒,以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重。斟酒時,有時斟一銀碗酒; 有時不使用銀碗,而用酒盅敬酒,但是,均要求客人一飲而盡。 喝酒時,主人還要為客人唱祝頌歌。有多少酒,便有多少歌。酒歌既是一種勸酒活動,又是對 待客人的一種盛情。 酒足飯飽,客人臨別時,主人還要用歌聲祝福客人吉祥如意、一路順風,請別忘記以後再到鄂 爾多斯作客。 鄂爾多斯蒙古族與鼻菸壺 鼻菸壺是蒙古族愛不釋手的一種器物。客人走進蒙古包,殷勤的主人就會熱情的向客人遞鼻菸 壺,以表示敬意和友好。客人 接到鼻菸壺,應放到鼻下聞一聞,然後如禮以答。這樣做能使雙方的 感情得到及時交流,很快消除彼此間的生疏冷漠之感。遞鼻 煙壺時,還有一些講究,同輩見面要用 右手遞壺,並互相交換;長輩與晚輩相見,長輩只欠一下身子用右手遞給對主即可,晚輩 則需跪下 用雙手把鼻菸壺接到手中。蒙古族視鼻菸壺為珍寶,常作為收藏品妥善儲存。其珍貴之處在於製作鼻 煙壺的原料選用的 是金、銀、銅、琥珀,瑪瑙、翡翠等。鼻菸壺上的圖案有的在外面,有的在裡邊 (內畫),圖案均絢麗多彩、意境高雅、氣韻生 動、渾厚質樸、神形兼備、氣魄巨集大,其刻劃的畫 面有飛龍奔馬、千鳥百獸、摔跤射箭、山水風景等。 鄂爾多斯蒙古族與哈達. 蒙古族視哈達為吉祥物,迎來送往、拜見尊長、覲見佛像、婚喪喜慶都要獻哈達。獻哈達是一種 對客人最普通又最尊貴的禮 節。向客人、長輩獻哈達時,要把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對平輩或 下屬,則要求用雙手系......餘下全文>>
蒙古族人過春節有什麼習俗?
在蒙古族,功古族人民把過春凶叫它做“大年”。蒙古族古時候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
蒙古族的節日風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祭敖包也算是一個。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杆,杆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把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唸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儲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遞鼻菸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裡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菸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餘下全文>>
內蒙古的春節習俗是什麼?
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這天是送火神爺的“年火”之日。除清掃環境外,還要閤家團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飯,並把牛羊肉、糖塊、麵餅、奶食品供奉在神龕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熱鬧非凡。 大年,也就是春節。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鄂倫春族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也是鄂倫春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節前進山打獵,冰上捕魚,備過新年。臘月二十三火神上天,要供食品。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初一清晨,人們忙著煮新包的“謝納溫”(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九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佑全家免災免禍、吉祥如意。祭祀之後,按輩份次序入座就餐。席間,晚輩要向長輩斟酒、叩頭拜年,先拜爺爺、奶奶,再拜父親、母親。弟弟、妹妹也要向哥哥、姐姐拜年,行屈膝請安禮。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用手指蘸酒,向上、下、左、右彈三下,以示敬天敬地敬祖,然後向來拜的人囑咐幾句吉利的話。太陽出來以後,人們穿上新衣服,攜兒帶女,帶著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長者家裡行拜,然後再到其他家。進門先燒香祭火神,向篝火裡扔一塊肉,灑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畢,客人向主人敬酒、敬菸、叩頭,並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受拜的長輩同樣向來拜者說幾句祝福的話,有的還要給壓歲錢或幾塊糖。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裡等候晚輩來拜年。 初二開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的生活懷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裡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 正月十六早上,有相互給對方臉上抹黑的習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23]
忽必烈出獵圖[23]
內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抓膘。[23]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抓膘期不準騎馬狂奔讓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23]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讚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說、民歌、音樂、美術、雕塑、數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節日,如:賽馬節、馬駒節、馬奶節、神馬節等。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乾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23]
近現代時期,中國的蒙古馬無論在都市還是在牧區,都逐漸失去了生產生活、騎馭的作用,蒙古馬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蒙古人意識到蒙古馬已越來越少,社會上有識之士也開始建立各種有關蒙古馬的組織,研究蒙古馬、搶救蒙古馬的工作正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起來。[23]
駱駝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飢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蒙古西部地區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可騎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於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的貨運主力。在內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裡負重遠行。勘探隊考查沙漠,治沙隊綠化沙漠,旅遊隊遨遊沙漠,只有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夥伴。
勒勒車
勒勒車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傳統節日
春節
中國蒙古族和漢族一樣,以春節為上節。他們過春節,非常隆重。年前殺豬宰羊,買糖打酒,做各種奶食品。新年要打掃房屋,貼年畫,放鞭炮,燒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獻哈達,送禮品,也集體組織文娛體育活動。有的農區在元宵節還要表演玩燈、打鞦韆、踩高蹺等節目。[24]
敖包節
額爾敦十三敖包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它來源於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頭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過往行人朝這裡扔石塊,或堆成石臺,漸漸高大起來,上面插上......餘下全文>>
蒙古族習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遞鼻菸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裡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菸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餘下全文>>
蒙古族習俗
蒙古族風俗
春節: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調馬、清掃蒙古包,購置奶桶、氈子、鍋盆等用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過去蒙古民族對火格外崇敬,以為火神可以賜予幸福與財富,把三天叫“火日”,三十天叫“火月”,三百六十天叫“火年”。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日子。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老小席地圍坐在桌旁,桌上擺滿一盤一盤香噴噴的肉食,奶食以及糖果、香菸、美酒等,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午夜,開始飲酒進餐,這時兒女們要給父母和長輩敬酒祝願。這一頓飯要吃好喝好,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新一年裡酒肉不盡,吃穿不愁。唯用黃油、紅糖、白麵混合烙出的大圓餅,也叫新年餅,每人只許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離,永久團圓,永遠過甜甜蜜蜜的快樂生活。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正月十五,各寺院最為活躍,舊時大喇嘛頭頂法帽,坐檯唸經。有的寺廟喇嘛還頭頂假面具,身穿彩服,扮為天王、菩薩、牛頭馬面諸像,在壇上跳舞。開始時兩個天王先跳,接著所有菩薩都出來合舞,一時鼓樂,喇叭號角齊鳴,頗為熱鬧。寺院附近的人,這天一大早起來,排著長長的隊等待活佛摩頭頂,活佛坐在臺上,先是閉目誦經,之後以纏紅布的木棒向周圍人群扔去,被擊中者大喜,興奮異常。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您好或阿末日、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蒙古民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華,敬酒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敬,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蒙古族人對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謝,無所計較,並認為對客人的招待小氣吝嗇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的禮節,大體上有獻哈達,遞鼻菸壺或請安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節日風俗
我就是蒙古族的,其實蒙古族的節日大多都已經漢化了,我就簡單的說幾個重要的哈。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抓肉,也要包餃子、烙油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壓歲錢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閒時舉行,每個地區舉辦的時間和場所都不一樣。
點燈節,也可以說是祖拉節,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在大城市的蒙古族同胞以舉辦各種文藝匯演取而代之,在這天,人們虛歲會長一歲。
其實最重要的也就是春節了,沒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