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風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彝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歷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遊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贊助廣告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遊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白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統治範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佈地區。

贊助廣告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覆二年(902),南詔奴隸制王朝的覆滅,不意味著彝族先民地區奴隸制隨之消亡。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係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與之相對應,蒙古貴族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係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編輯本段]

【文化藝術】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絃、編鐘、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餘下全文>>

彝族的風俗

要圖文並茂,就得去百科看了:

baike.baidu.com/view/2731.htm?fr=ala0_1_1

彝族有哪些民風民俗

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裡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併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烤茶相親習俗

烤茶是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濃郁熱茶的方法來補充營養素的不足,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烤茶種類多樣,鹹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

據說在當地,若學不到一手烤茶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會認為你沒本事,而不願將姑娘嫁給你,因此,當地小夥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絕招。

彝族人還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故事,為紀念靈鳥,客人飲茶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靈鳥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2]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菸、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捱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鬥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繡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夥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鉅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覆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凶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餘下全文>>

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彝族風俗習慣:

1、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裡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併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2、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菸、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捱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鬥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繡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彝族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夥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鉅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覆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凶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鬥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餘下全文>>

涼山彝族的風俗習慣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 定親及娶親 過去,黑彝以牛馬金帛為聘;白彝以酒、布、銀錢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麵為聘。解放後,聘禮從簡。一般是青年男女定親後,男方請人去和女方父母說親,只需帶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後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親,一般是帶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錢,布和錢都是給女方的。過了三個月,男方還要買三支青布或藍布、一塊肉、一瓶酒去女方家,這些東西都是給女方父母的,稱為“遞小禮”。男方請畢摩擇日子,擇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這次去,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給女方買點結婚用品,稱為“壓八字”。女方的父母為孩子準備嫁妝,一般是做一個櫥櫃、兩個裝面櫃、兩隻箱子、小桌子三張,大桌子必配齊八個凳子,二號飯桌、小號飯桌只配備四個凳子;還要配製二套被褥、洗臉盆、口缸、毛巾等。男方在討親時,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頭、鞋子、針線等,由作陪郎的娶親人背到女方家。這些東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請個歌師來喝“娶親歌”時,唱到一樣才拿出一樣。如果歌師唱錯,娶親人便將唱錯的東西拿出來在歌師眼前繞三轉,笑眯眯地裝進自己的包包,不給新娘,也不還新郎,娶親人自己得。如果歌師要的東西唱準確了。娶親人拿不出來,歌師就用一個簸箕在娶親人頭上打三下,引得客人們鬨堂大笑。娶親人和女歌師對唱下去,女歌師要把娶親人唱敗,娶親 人才乖乖地把背籮放在堂屋中間。然後,女歌師唱著褲子就拿出褲子,唱著衣褂就拿出農褂。 潑水迎親 彝族姑娘出嫁時,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輩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澆波迎親者。比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裡的青年男女。就砍些木樁釘在路兩旁,然後用野藤控成絆索。等迎親者到來時,就用路邊早就準備好的幾十桶水。朝著迎親者撥去。迎親者無法逃脫,被水澆成落湯雞,只有拼命奔跑,跑進新娘家,才能不挨潑。因此,聰明的娶親者早有準備,如果探聽好姑娘家有後門或者村寨裡有另一條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潑水者不注意時鑽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點三柱香,燒三份錢紙,磕三個頭,這樣就不挨潑水。但大多數娶親者不容易辦到這一點,都要被潑水。冷天挨潑,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場,女方父母才找衣服給迎親者換掉。一般是潑清水,個別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糞水潑,如大小涼山。《西昌縣誌》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糞和水遍潑之”的記載。據說水要潑得風姑娘到丈夫家,才不會去老遠的地方背水,天也不會早,有吃有穿等。 搶婚 據歷史上的記載,過去四川的大小涼山和雲南的部分地區,都有搶婚習俗。“搶婚”,按彝族人的說法:“這是老代傳下來的,男方去搶是對女方家的一種尊敬,說明不是嫁不掉送去的。”男女的婚姻,雖由父母包辦,並經過媒人說媒成親,但他們娶妻時,男家在頭一天除派媒人和新郎的弟弟到女家接親外,還要請兩個接親人披上氈子,揹著牛角酒同去。接親人到女方村農,要先由兩個背牛角酒的接親人去女家,女方家的人有權本家門口用棍子擊打接親人。在晚上,女方的青年人可以抹黑接親人的臉。第三天,新娘的舅舅、兄弟等送親人將新娘送到男家後,要設法拿到男家的碗勺或其他東西,離開男方村寨時,要在寨外的廣場上跑幾圈馬,同時把拿來的碗打碎,當地叫“打口舌”,然後場長而去。 在滇南地區,則存在著在男女互愛的基礎上,由男方及其夥伴以假搶的形式先將女子領到男方家,再補行求婚儀式的習俗。男女青年一般在春節期間利用集體歌舞的機會結識相愛。二人如私定終身,男方便可邀約好友數人,在晚上到事先同女方約好的地點,用假搶的形式將女方領到男家。女子一旦被領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著已經締結成正式夫妻。在第二天,新娘要在男家......餘下全文>>

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日常生活習俗

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一個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火塘的鍋莊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嚴禁往火塘裡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

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餘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侍候長輩,為其添飯、夾菜、泡湯。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頭。

兄弟可與嫂嫂開玩笑,但兄長不能與弟媳開玩笑。客人入室讓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邊,小輩坐在客人對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樓要脫掉鞋子;禁裸體、半裸體成年人入家門;不能用腳踩門檻,或坐在門檻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婦女的衣褲不能晾晒在過路的地方和蜂窩旁邊;禁止面對著太陽大小便。

節慶

清晨,同姓家族聚於長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歡歌歡舞,此乃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良機。之後,各戶持火把燎烤庭院、房屋四周、田頭地角、果木樹旁,不斷將炒過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發出爆鳴聲並散發清香味,以“滅災驅鬼”。大多節日與漢族相同,但在除夕晚上要“吃黑飯”,初一至初三不做農活,三天所用之物必須在除夕前準備好,吃飯越晚,準備的東西越多,說明來年生活越幸福。春節期間,青年喜歡進行丟包、打陀螺、盪鞦韆、打磨擔秋等娛樂活動。

婚俗

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在本民族內通婚,但也不禁止與其他族通婚,姑表優先婚配。青年男女可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同意,需經說媒、吃“合意酒”、“訂婚酒”等過程。迎親時,男家事先用錐慄樹枝和青樹葉搭“青棚”,迎接新娘進門後,即在“青棚”下設宴招待賓客。第二天為正席,親戚朋友以雞、肉、酒、蛋、米祝賀。第三天為新娘和新郎回門日,女家請親朋好友吃“團圓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施後,姑表優婚已杜絕,現多為自由戀愛結婚。

建築

彝族村寨多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茅草房或閃片房。有門無窗,習慣於“黑房亮灶”。忌諱向北開門,無論房門、灶門和廄門都不向北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逐步建起有樓有廈的土木結構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磚木結構的瓦房。

服飾

彝族男女喜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做衣服。男子頭纏青布包頭,內襯白衣,外套青色對襟領褂,下著寬腰大褲腳褲。中青年婦女皆穿深藍色土布包頭,上衣為藍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長,圓領上鑲有五種顏色的條形花紋,手袖有三色花紋的鑲邊;青年婦女青布包頭配有頭箍,佩帶有眾多銀泡的銀製項鍊,上衣為各色姊妹裝,圓領上鑲不同顏色的花邊,系圍腰並鑲藍色花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傳統服飾逐步減少,服裝多與漢族相同,青年一代則穿流行服裝。

禮儀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長幼之間,誰長誰幼,誰大誰小,不僅論年齡,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在特殊的公共場合裡,就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餘下全文>>

彝族風俗的介紹

彝族史稱“烏蠻”、‘“羅羅”、 “倮倮”,有諾蘇潑、聶蘇潑、倮倮潑、香堂、蒙化等自稱。彝族的節日以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最為隆重。

彝族的過年習俗,意義 20分

我是來自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過年很隆重,時間在每年的11月份為彝歷新年,也稱作彝族年。在彝族年到來的時候,會進行很多民俗慶祝活動,具體的內容很多,少許字很難解釋清楚,請朋友你詳見baike.baidu.com/view/619968.htm ,是關於彝族年的釋義,有很全面的回答,有你想要的全部答案,希望可以幫到你。

至於“火把節”就不是“彝族年”了,火把節是每年的農曆7月份,其所表達的民族意義和慶祝活動也和彝族年恭同,但是更加的熱鬧,號稱東方的狂歡節。

彝族有哪些傳統

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儘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階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儘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常,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選擇居高臨下有險可據的小山頭或山坡平地處。古時,彝族因生產生活因素,常遷徙。富裕之家,大多在高低山修築兩處住所,冬天居低山住房,夏天則遷往高山居住,有的夏天居大涼山美姑,冬天遷回峨邊居住。 過去的彝族房屋多為一間,土牆瓦板四壁無窗,無天花板,屋內十分昏暗。進門為中房,設火塘,火塘以3個鍋莊石安裝而成,是全家做飯、用餐、烤火、議事、息宿、待客之所。中房左側用竹笆隔開,內為主婦居室,也是存放糧食、衣物、銀錢之處,右側為磨房和堆放雜物、農具甚至拴豬的地方。 彝族婚俗 峨邊彝族的婚姻嫁娶習俗,在民主改革以前,實行彝族內部通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轉房、贅婚等婚姻制度,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也存在父母包辦、媒妁之言、買賣婚姻的現象。從訂婚到結婚過程中保留著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嫁禮儀和形式。 彝族葬俗 彝族對死者,普遍進行火葬,但對尚未長牙的死嬰,則實行土葬。 彝族歲時節俗 涼山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兩個:一是彝族年節,二是火把節。峨邊彝族的年節:涼山彝族年是彝族的太陽曆,一年為十個月,在年終的一個月相當於農曆的十月,也是彝區秋收結束之際,彝族各個村寨選定一個吉日,一般在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間的3天時間,就是彝族過年的日子。 在過年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戶戶大搞衛生,掃盡地面,清洗傢俱。過年的第一天凌晨,有條件的家家戶戶殺過年豬,按崇敬祖先和尊敬老人的傳統習慣和規距,過年首先從村寨最受尊敬的長者之家殺豬起。然後各戶依此宰殺。豬殺死後,取出膽、腰、脾、胸肉、煮熟切塊與蕎粑盛入高腳木盆,再用一塊燒紅的山石,投入一碗清水之中,產生蒸汽上繞三圈,意為除汙去穢,然後斟上泡水酒並肉盆一道獻於內室祭臺上,舉行迎祖儀式。 過年期間,人人穿戴一新。青年人舉行賽馬、摔跤、鬥羊、鬥雞等活動,孩童們則到村外野外野炊,盡情地遊玩;老人們則相邀到一起聊天、飲酒。 三天以後,開始走親訪友,到遠處親戚家拜年。已出嫁的姑娘帶著酒、豬頭肉等禮品回孃家,看望父母。約五六天後,過年才完畢。

誰知道少數民族的彝族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駿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1)火把節歌調

彝族地區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於彝語方言發音不同,大小涼山彝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願,“嗬”即為歌;雲南楚雄彝族諾蘇支系稱為“朵則朵額”,“朵則”意為祭火,“額”則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並逐漸衍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

在楚雄彝族的這一歌種中,包括有《燒火歌》、《送火歌》、《招魂調》、《同樂調》、《火把節對歌》、《火把節祭歌》等等。演唱這些歌調的時間、地點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燒火歌》由合戶家長率領闔家在自家屋簷下的“節日火堆”旁圍圈齊唱,以示慶賀;《招魂調》則由各家主婦獨唱,同時手託祭物(糧、鹽、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糧田走去,邊走邊唱,當返回時,便採一株莊稼苗,示意已將人魂、畜魂和莊稼魂一併接回家來共度火把節,同時象徵迎來人丁清吉、六畜興旺和五穀豐稔之年;《火把節對歌》僅供本寨人們聚會寨邊壩場對歌時所唱;《火把節祭歌》由〈生產和畜牧〉、〈獻酒〉、〈除祟〉、〈稻場祭經〉四部分組成,由祭司畢摩在火把節當夜進行祭祀時誦唸的歌調,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觀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調,唱詞多屬傳統相沿,五字韻句,詞頭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格,填以“哦夥嘀哩夥”、“阿夥喔、噢來”等類的虛詞演唱,其中部分歌調有較長的虛襯詞樂段,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和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各歌調以五聲徵調居多,羽調次之。在其徵調式歌調中,常出現徵、宮二重調式音韻交錯的現象,大多以上下樂句為主題演化成中、小型歌體和少量敘事歌體,採用二、三拍子,尤突出“××·×××”式節奏,總體上看,這類火把歌調情感開闊,歌腔質樸,富有力度,民族特色濃郁。

相關問題答案
彝族民風民俗?
彝族的民風民俗?
彝族的民風民俗結尾?
彝族民風民俗資料?
關於彝族的民風民俗?
關於彝族民風民俗?
苗族民風民俗資料?
回族民風民俗?
漢族有哪些民風民俗?
苗族民風民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