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節日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蒙古族的節日風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祭敖包也算是一個。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杆,杆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把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唸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儲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贊助廣告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贊助廣告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遞鼻菸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裡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菸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23]

忽必烈出獵圖[23]

內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抓膘。[23]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抓膘期不準騎馬狂奔讓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23]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讚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說、民歌、音樂、美術、雕塑、數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節日,如:賽馬節、馬駒節、馬奶節、神馬節等。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乾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23]

近現代時期,中國的蒙古馬無論在都市還是在牧區,都逐漸失去了生產生活、騎馭的作用,蒙古馬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蒙古人意識到蒙古馬已越來越少,社會上有識之士也開始建立各種有關蒙古馬的組織,研究蒙古馬、搶救蒙古馬的工作正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起來。[23]

駱駝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飢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蒙古西部地區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可騎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於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的貨運主力。在內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裡負重遠行。勘探隊考查沙漠,治沙隊綠化沙漠,旅遊隊遨遊沙漠,只有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夥伴。

勒勒車

勒勒車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傳統節日

春節

中國蒙古族和漢族一樣,以春節為上節。他們過春節,非常隆重。年前殺豬宰羊,買糖打酒,做各種奶食品。新年要打掃房屋,貼年畫,放鞭炮,燒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獻哈達,送禮品,也集體組織文娛體育活動。有的農區在元宵節還要表演玩燈、打鞦韆、踩高蹺等節目。[24]

敖包節

額爾敦十三敖包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它來源於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頭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過往行人朝這裡扔石塊,或堆成石臺,漸漸高大起來,上面插上......餘下全文>>

蒙古族習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遞鼻菸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裡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菸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製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那達慕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蒙古族是大連地區五大主體民族之一,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資料,生活在大連的蒙古族有15,159人。他們之中,有很多人仍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點,也有不少已經完全融入了漢族文化體系。但相同的是,一提起七八月份的草原,這些蒙古族同胞都會有一致的驕傲和欣喜,因為這個時候是草原上最美麗的季節,草原上熱鬧的聚會吸引的是各族人關注的目光。作客本期《本土各色風》的是一位久居大連的蒙古族老人,聽他講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我們感受到的是這位老人難以割捨的“草原情結”。

“潔白的氈房炊煙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裡;遼闊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長的搖籃……這就是蒙古人,熱愛故鄉的人。”當騰格爾的《蒙古人》伴著潺潺流水般的音樂奏響時,很多人都為之心曠神怡。它雖然摻雜了一些晦澀難懂的蒙古文,卻牽引著無數聽者用心去感受遊牧民族的希望、歡樂和愛。對蒙古族老人鮑國相來說,這首稱頌其民族的歌令他感到親切無比。鮑國相出生在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汗旗,21歲的時候(1946年),他參軍離鄉,8年後定居大連。如今,年入耄耋的他雖然離開草原已半個多世紀,但其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幾乎沒有多少改變。

蒙古族人的習俗

1、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

2、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豔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裡,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嚐。

3、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裡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子較高,鈕釦在右側。袍子的領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調。

首飾: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於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製成。

(2)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語叫“查幹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裡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習俗作文大全590字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蒙古族自古以來,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他們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稱春節為白節。與國內其它民族一樣,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過春節。但由於生產生活條件和客觀環境的不同,蒙古族過春節,草原遊牧文化特色十分濃厚。

白月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為隆重而盛大的節日。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對此作了非常詳細的描。

蒙古族人在白月時要把蒙古包頂換成白色,如果此時再下一場大雪的話,這個白月就顯得更加吉祥,寓意來年五穀豐登。

白月的第一天是新疆蒙古族群眾最重要的節日。 在這一天,全家要在門外向日出的方向磕頭、拜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揣著美食,來到敖包前將供品擲進點燃的火堆裡,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

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全家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拜祖先,然後晚輩向長輩依次獻哈達、敬酒、禮拜。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長者的主持下舉行向長生天祈禱儀式。據說這是蒙古族信薩滿教遺留下來的傳統。

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定居點)的親友、家長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真是別有一番風趣。

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國慶節-那達慕],蒙古農曆7月11日。那達慕,蒙語意為“遊戲”或者“娛樂”,原指蒙古民族歷史悠久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

白月節,蒙古農曆1月1日,相當於是蒙古族的春節。

四季節,蒙古農曆3月21日,用九十九碗白馬奶祭天。

特斯瑪節,蒙古農曆11月3日,加工皮條。

火節,蒙古農曆12月24日,用羊胸祭火。

黑蘇力德節,12年輪迴一次。

蒙古族的節日和時間日期 還有就是習俗

我就是蒙古族的,其實蒙古族的節日大多都已經漢化了,我就簡單的說幾個重要的哈。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抓肉,也要包餃子、烙油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壓歲錢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閒時舉行,每個地區舉辦的時間和場所都不一樣。

點燈節,也可以說是祖拉節,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在大城市的釘古族同胞以舉辦各種文藝匯演取而代之,在這天,人們虛歲會長一歲。

其實最重要的也就是春節了,沒什麼的。

參考資料:自己的經歷

蒙古族人過春節有什麼習俗?

在蒙古族,功古族人民把過春凶叫它做“大年”。蒙古族古時候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

內蒙古的節日風俗和它的相關資料

內蒙古主要是蒙古族的居住地!   按照蒙古族習俗,農曆三月十七日是紀念成吉思汗顯示卓越的軍事才華,建立赫赫戰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遺物“蘇魯錠”(長矛)的祭奠儀式就在這天舉行。   每當紀念日,牧民們象過春節一樣興高采烈,身穿蒙古族節日服裝,從四面八方來到陵園,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獻美酒、鮮奶和哈達。文藝、體育等團體也要到這裡來為牧民們表演精彩節目。   白節   白節又稱席尼吉勒,意為新年、春節。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白節在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據《馬可波羅行紀》所載:“其新年確始於陽曆二月,屆時大汗及其一切臣屬復舉行一種節慶……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蓋其似以白衣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獲福。……臣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慶祝,俾使全年納福。”現在蒙古族亦把白節作為最隆重的節日。臘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家長獻哈達、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燃燈節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春節   過春節,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時候,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們相互交往聚會的時節。節前,人們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備下羊肉和各種奶製品,加上幾壇上好的美酒,然後開始“調馬”。除夕,閤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們還紛紛地向長輩人敬“辭歲酒”,圍坐吃餃子,俗稱“黃饃饃”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還要聽藝人說書,通宵不眠,沉醉在歡樂之中。初一,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這種敬酒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串包男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讓,他們大都以“浩特”之間距離為比賽距離,開始男女追逐。   巴斯克節   (公曆4月26日):又稱“耶酥復活節”,俄語稱“巴斯克”節,是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華俄後裔傳統的民族節日,時間在公曆4月26日或5月初。節日期間,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把煮熟的雞蛋染成五顏六色的“彩蛋”互贈或款待客人。長者要送禮物給兒童,青壯年男女要向長者請安祝福。人們相邀聚會,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那達慕草原旅遊節   “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或遊藝的意思。節期舉辦那達慕大會、賽馬會、嘛尼會、元代宮廷宴-詐馬宴、鄂爾多斯婚禮、成吉思漢陵祭奠和溫泉森林、蒙古族風俗遊等活動。 那達慕大會,又稱蒙古遊戲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大致在農曆七、八月份這一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是蒙古語,意思是“娛樂”或“遊戲”。   那達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間舉行......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族的節日習俗?
蒙古族的節日民俗?
蒙古族的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節日的風俗?
蒙古族的節日都有什麼?
蒙古族的節日有哪些?
藏族的節日習俗?
蒙古族的節日有?
蒙古族的節日?
蒙古族的節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