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在姓中怎麼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佴姓的基本介紹

佴[佴,讀音作mì(ㄇㄧˋ),亦可讀作nài(ㄦˋ)、lī(ㄌㄧ)、ní(ㄋㄧˊ),就是不可讀作ěr(ㄦˇ)]

佴姓的遷徙分佈

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歷史悠久,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望族出古滇郡。1、在江蘇南京江浦縣石橋鎮有一個佴家莊,分佴南組和佴北組,每隔三年祭奠祖先一次,整個佴家莊依據祖先後人繁衍尊卑分出佴氏八大家,八大家猶在長輩先人了,但後人依舊繁榮昌盛。且佴氏家族有非常細緻規範的家譜。2、江蘇省句容市陳武有佴池,那裡的佴姓人士都按詞典上稱“姓 Nài”。3、江蘇省揚州市東南40公里處有座奇特的村莊,全村大部分人都鼻樑高挺,雙眼深凹,男子兩頰留長鬚,長期保持著特殊的祭祀與葬禮習俗,這座奇特的村莊的名字就叫波斯村。截止至2009年,波斯村共有1100多戶,人口4100人,其中100多戶姓佴,這些人都承認自己是波斯人的後裔。特別奇怪的是這裡姓佴的稱自己姓“li”,而不是與中國其它地方姓佴的念“Nài”,他們認為這是因為“li”中的“i”的發音與伊朗、伊拉克中的伊字發音相同。現在,波斯村的人生活習俗已經與周圍人沒有多大區別,唯有祭祀方式仍保留著古波斯拜火教的色彩。波斯村在舉行祭祀時,總是供奉兩尊木刻偶像,一名“波斯”,一名“龍驥”,一個面善,一個面惡,俱為武士裝束,頭戴向上翻卷的氈帽,上插一支點燃的蠟燭。參祭人員約16人,頭戴西式高統黑禮帽,身穿燕尾禮服,盛放祭品的器具是木製長方形托盤,兩側均有提把,這樣的祭祀在中國其他地方是罕見的。(後多方聯絡揚州當地佴姓朋友,波斯村佴姓讀“Ni”,波斯村的由來為一位波斯王子入贅當地佴家,後代以佴為姓,保留波斯傳統)4、江蘇徐州銅山西部何橋鎮張集和香鋪有佴氏家族定居,但在此地定居不過百餘年,祖墳在徐州泰山一帶,向上在何處遷徙來不可知。堂號為古滇堂,讀ní,班排為“永尚文貴巧連登”。因發音與字典不一致,有寫倪的情況。5、雲南昆明有條街道叫“佴家灣”,雲南佴姓家族據家譜記載系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調山東濟陽衛都督佴勇任雲南臨安衛(建水縣)。後人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人讀ní。以上佴姓的分支均來自揚州,而揚州佴氏家譜記載祖先又遷徙自通州。今江蘇省的南京市江浦縣石橋鎮、句容市陳武鎮、揚州市波斯村(江都市昌鬆鄉)、淮安市金湖縣、盱眙縣、蘇州市、泗陽縣、鹽城市,浙江省的嘉興市,上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雲南省的昆明市佴家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箇舊市等地,均有佴氏族人分佈。

贊助廣告

佴 做姓怎麼讀

佴 拼音:[ èr mǐ nài ]

作“ 姓”解時 讀[nài ]。——《廣韻》。

佴姓的字輩排行

江蘇江浦佴氏字輩:“記世同宗永仁行子客章萬代熙鴻良”。江蘇南京佴氏字輩:“紀世同宗永仁賢子科章”。雲南禹堵佴氏字輩:"梓(雲南第13世)紹必朝志學忠良雲明鵠泊楊州傳家"。雲南古橋口佴氏字輩:"火(雲南13世)紹(宗、思)永王(有)中(從)鳥如(家)應(正)雲"。

眭字怎麼讀啊?是xu還是sui?

sui第一聲鎮江地區,眭姓較多,分佈在鎮江市區、丹陽市,兩地雖然不屬於一個方言區,但眭姓人士幾乎都不願意稱他們Sui 先生、Sui 同志。他們自稱姓Xu,還說不是“言午許”,而是“目圭xu”,周邊群眾也只好改口。眭氏世代相傳,儲存了古音。又如佴姓,江蘇有幾個縣市都有。句容市陳武有佴池,那裡的佴姓人士都按詞典上稱“姓 Nai” 。而江北的江都市昌鬆波斯莊,是一個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古老村落,那裡的佴姓人都自稱“姓 Ni ”,說是祖先從江南蘇州遷徙過來,蘇州話裡“耳朵”發音作 ni duo 。後來我又遇到一位佴姓官員,他不願意別人叫他Nai 處長,自稱姓Mi。聽說寫《人到中年》的作家諶容,在許多場合都強調自己叫“Shen Rong ”。鎮江西南鄉的諶姓人口,祖籍河南。也自稱姓“Shen”。諶在《新華字典》裡注音為Chen

贊助廣告

“種”作為姓氏時讀什麼音?

“種”作為姓氏時讀 chóng“樸”作為龔氏時讀piáo“區”作為姓氏時讀ōu“單”作為姓氏時讀shàn“解”作為姓氏時讀xiè“華”作為姓氏時讀huà“寧”作為姓氏時讀níng

“任”作為姓氏時讀rén“仇”作為姓氏時讀qiú

佴字是什麼意思啊

⒈姓。 【er】 佴1 èr 相次,隨後 [next;second] 佴,佽也。從人,耳聲。――《說文》 佴,貳也。――《爾雅·釋言》 佴,次也。――《廣雅·釋詁三》 李陵既生降,聵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另見nài 佴2 nài 〈名〉 姓 佴,姓也。――《廣韻》 另見èr 佴1 ěr ㄦˇ (1) 副、貳。 (2) 置,停留。 鄭碼:NCE,U:4F74,GBK:D9A6 筆畫數:8,部首:亻,筆順編號:32122111 佴2 nài ㄋㄞˋ 姓。 鄭碼:NCE,U:4F74,GBK:D9A6 筆畫數:8,部首:亻,筆順編號:32122111 佴èr 1.相次;隨後。 姓氏 佴姓起源 佴(Nài,Mǐ)姓源流無考,溯源為一: 佴姓源於黃帝后裔商湯。至東漢光武帝有左相佴茂為佴氏始祖。得姓原因是:因為皇帝負責設計和製作爵冠,爵冠傍弼珥,大王就以此賜姓豎人旁於耳邊以為佴氏。 第一世祖佴茂在協助光武帝建立東漢任左相後不久即辭官退隱廣東府南蒼梧之地。此姓甚奇、古今無兩。自一世祖後,家好隱德,故名譽不見表彰於典籍之中。

佘佴是哪個地方的姓氏,中國?

佘shé 唐開元有大學士佘飲,南昌人。餘,從人從示,蛇音。 新鄭·今河南新鄭縣

佴nài 公元三世紀(晉代)已有佴氏,出處不詳。 滇國·今雲南昆明一帶

只能查到這些資料,不知道是否滿意

眭 這個姓氏怎麼來的

眭姓起源一說

眭姓起源,史籍曠如,而民間口頭傳說中眾說紛紜,且不少具有地域性特點。山西昔陽縣東冶頭鄉人眭喜良所述,與同鄉長者《眭氏歷史考證》撰者已故鳳鳴先生所述又不同,茲錄如下,聊備一說,以待暇日詳考。

山西昔陽縣東冶頭鄉當地有不少姓眭的。在老家眭字讀“sui”和字典音同。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小王朝叫“圭(讀gui)王朝”,因事要滿門抄斬,很多人跪在河邊,執法官問誰姓“圭”,有智者目視河水急中生智說自己姓“sui”,因山西昔陽人把“水shui”讀作“sui”。目視水故在“圭”字前面加目,目視水故取“sui”音,很多人從之,躲過一劫。據當地老人講,現在東冶頭鄉還有一處廢墟,名叫“殿圪臺”是“圭王朝”古宮殿舊址,聽說還有石碑出土,是否確切,沒有考證。也算是“眭”起源的一種說法。估計眭氏一族是北方少數民族,因當地有七月十五吃“面楊”的習俗,說宋朝楊六郎掃北,所到之處屠殺頗多,故當地人對楊家狠之入骨,用白麵作成人的模樣,蒸熟食之。這一傳說和習俗與中國傳統的對楊家持褒獎態度不同,恐怕事出有因。而楊六郎屠殺的多是北方民族,由此推斷眭姓一族來自北方一說倒也成立。

■眭姓起源一說

眭氏,宋版《百家姓》未錄此姓,然其成姓已久。據《元和姓纂》所載:“眭,趙大夫食採眭邑,因以為氏”。另有一說謂戰國時,肥子國(山西省太原以東)國君姓圭,其子孫因怕受侵軋之害累及全族,改作眭姓。可見眭姓早在2500年之前即已形成。

眭氏族中,曾有“明經知數,卻詔出關”一聯,褒揚的是漢代眭弘,以明經出任議郎。北魏的眭誇義卻詔書而暗潛出關,保持其高潔的節操。

丹陽之有眭姓,始於南唐。據《丹陽縣誌》(光緒版)記載,丹陽眭姓第一人(亦即始遷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趙州高邑(河北高邑縣)人。為南唐進士,先曾徙居金陵,保大年間任常州刺史。他膽識過人,為政寬簡,治績顯著。至後周顯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稱藩於周,令昭符為南唐進奏使,置邸大梁(開封市)。後主李煜嗣位,又屢次委昭符為進奏使,斡旋於金陵、大梁之間。作為使節之臣,眭昭符盡忠職守,不卑不亢,周啖之以祿,不受;宋施之以威,不懼,始終不辱使命,北人甚為敬重。南唐亡後,他懷念故國,恥作宋臣,挈家下來到丹陽,卜居於城南的董莊(橫塘鎮眭巷村東),開闢了丹陽眭氏一脈。通過長期的繁衍發展,逐漸躋身於本邑望族之列。目前,眭氏宗人在丹陽陣容龐大,僅以“眭”字命名的村莊就多達8個,不帶“眭”字而實際上為眭氏族居的村莊更多,主要分佈在橫塘、延陵、開發區、裡莊、呂城、陵口、麥溪、珥陵和雲陽等鎮。

明景泰六年(1455年),丹陽眭氏修訂了《眭氏宗譜》,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次續修。

千百年來,眭氏族中賢人頗多,漢代有符節令眭弘,三國時有農民義軍首領眭固、北魏有中郎將眭誇等知名於世。《中國人名大辭典》共錄眭姓名人4個,竟有2個是丹陽人。《江蘇藝文志?鎮江卷》錄眭姓8人,全是丹陽籍。《丹陽縣誌》(光緒版)中載眭姓進士、貢士、舉人等竟達40餘名。明代有戶部員外郎眭紘、翰林院檢討眭石、武略將軍眭憲、武毅將軍眭嘏;清代有監察御史眭朝棟、畫家眭石亭等。丹陽城內燕子巷舊有一座規模頗大的眭氏宗祠,廳柱上掛有一副楹聯:“西漢家聲遠,南唐世澤長”,對眭姓歷史上極有影響的兩個人物:西漢符節令眭弘和南唐進奏使眭昭符作了褒揚。

■遷徙分佈

眭氏,宋版《百家姓》未錄此姓,然其成姓已久。眭氏家族的活動和白狄民族的昌盛繁衍之地一直有著不解之緣。眭姓地望為趙郡,實為今河北高邑、趙縣一帶。這裡恰恰是先秦時期鮮虞國和中山國的疆土。據《左傳》,肥、鼓二國,皆為鮮虞附屬,同為白狄之別種。......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佴在姓中怎麼讀?
鄒在姓氏怎麼讀音?
妤在姓氏中怎麼讀?
岑在姓氏中怎麼讀?
盛在姓氏中怎麼讀?
佴姓氏怎麼讀?
卜在名字中怎麼讀?
帥姓氏怎麼讀?
郝姓氏怎麼讀?
束姓氏怎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