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節日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佤族都有什麼節日

佤族過去普遍信奉萬物有靈原始教,有部分地區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節日都伴有祭祀活動。傳統的祭祀活動除殺雞殺豬外,還要進行特有的剽牛。如: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進行剽牛,剽牛儀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屆時由主人持鐵剽刺進牛的心臟使其致死,而後把牛肉均分到客戶祭祖。牛骨歸主人,牛頭骨被視為富有的標誌。祭祖儀式後,全家吃午餐,開始播種旱谷。 “崩南尼”是舌燭舊迎新的年節,要選在佤歷一年最後一月的祭亥日,當夜四更,全寨的頭人、青壯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並湊錢買豬、雞各一隻宰殺,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飯、一塊粑粑等給寨王拜年,祭神靈和祖先。後互贈粑粑,互相祝賀。天亮時祭神樹,並開始打獵、撈魚蝦,以求新的一年裡交下好運。 其他節日如接新水節、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動,都要殺雞、殺豬祭祀。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規模較大,整個過程要十餘天,需全家一起置酒慶賀,拉木鼓前後不得吃薑,還能用芭蕉葉盛飯,還能使用碗筷等。 宗教信仰的和節日 過去,佤族一年裡的宗教祭禮活動從祭水開始,總在祈求保證人們有水吃用和來年風調雨順。祭水時,全村男子參加,由祭司為新引來的水祈禱,並接第一筒水,接著用第一筒新水在負責管水的窩朗家煮飯。有的家庭為了祈求自家有水用,還單獨舉行祭祀。除祭水,每年還以村寨為單位舉行古老的取新火祭典。在滄源縣糯良地區取火,擦出新火時鳴土炮慶賀,然後拿點燃的火把到家裡升火。此外,播種、狩獵等都要舉行燒砍祭祀,遇自然災害,則剽牛舉祭。 解放前,佤族最重大的宗教活動是“拉木鼓”、“砍牛尾巴”和“獵頭祭谷”。 木鼓原是佤族原始氏族祀用的樂鼓,同時也就是一種祭器。後來,木鼓用作戰爭時報警,跳舞時伴奏,召叢集眾議事時擂鼓為號,木鼓也就隨之被神化,認為它是通天的神器,因此,許多村寨都專為木鼓蓋木鼓房。木鼓房是一間小棚,房頂成人字形,以竹片疊壓而成,近似房瓦。房架用牛角叉和竹子架成,無牆壁,內建一對木鼓(分公母,母鼓大,公鼓小)。有的把人頭供在木鼓房裡,用一麻袋將人頭包好綁在木鼓房頂上。如果獵到新頭,先把舊人頭送到柵門外集中的人頭樁處,祭鬼時,再由祭司把新頭接進木鼓房。木鼓房實為佤族的原始寺廟,他們每年播種以前都要剽牛祭鼓一次,一年或三四年換一次新鼓。木鼓用粗大的樹身製成,粗的一端為尾,細的一端為頭,將上部的兩側面挖空,一對木鼓共挖四處,由於各處所挖的深淺不同,敲擊時可以發出四種不同的聲音。換新鼓時,全村男女一齊動手把新鼓拉下山來,佤族稱之為“拉木鼓”。從制木鼓到拉木鼓都要舉行宗教儀式,在動工制木鼓前就要剽牛祭祀,並由祭司唸咒,大意是:我們把木鼓拉回來,砍頭、剽牛祭你,希望保佑我們莊稼豐收,不受外寨襲擊,生活美好,如受外寨欺侮,我們就進行報仇。祭祀後的牛頭、四肢、牛頸分送給親戚和其餘平分給參加者。祭木鼓期間,男女青年日以繼夜地唱歌跳舞。

贊助廣告

佤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佤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新米節

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嚐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曆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贊助廣告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準備好過節的酒肉佳餚。然後到田裡去採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著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臺之上,請巫師唸咒語,祭祀穀神,敬獻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開啟家門,把自家過節的訊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佤族比較重要的節日有哪些?詳細一點

拉木鼓

“拉木鼓”是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曆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準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準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

新鼓進寨之日,舉寨歡騰。鄰寨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前來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剽牛、殺豬、飲酒娛樂。

新木鼓的製作大約需要20余天。摳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響,向全寨報喜,並舉行新木鼓安放儀式。晚上,全寨人齊聚木鼓房周圍,再次歡歌共舞,慶祝新木鼓的順利製成。至此,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方告結束。

據說,佤族拉木鼓是為了祭祀“莫偉”神的。佤族人認為,“莫偉”是人類祖先的化身,他平時住在天宮,不問人間之事。只有聽到木鼓之聲,他才會下凡為人類解危救難或共享歡樂。

談情說愛“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戀愛關係之前,單獨活動的較少。在此活動中,男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間進行。沒有特定的場所,多在姑娘家中進行。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們便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夥子們彈著三絃、吹著笛子,到等候他們的姑娘家裡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贈菸草、檳榔,男女相互梳頭,嘻笑打鬧,送秋波,訴衷腸。經過若干次串姑娘,小夥子看中某位姑娘後,就會送些手鐲、項鍊、梳子、頭巾等禮物給她。如果幾天或一段時間內不見姑娘退還禮物,便可以認定她已對自己情有獨鍾,願意作為自己的戀人了。而姑娘則來者不拒,不管誰送的禮物都會一一收下。因為他們認為,送禮物的小夥子越多,說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條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會為串女兒的人多而高興和自豪。但對不想繼續發展關係的小夥子,禮物會很快退還給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過程中,小夥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會趁機搶去她的首飾、頭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時,姑娘不管願意與否,都會大嚷大叫,佯裝反抗。如果兩三天內不去索取的話,就表示接受了小夥子的求愛。

確定了戀人關係的青年男女,便會脫離群體,開始單獨交往。進而正式託媒求婚,訂婚、結婚,喜結連理了。

新米節

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嚐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曆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罰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四日定為......餘下全文>>

什麼是雲南等地白族佤族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百度,,,

誰能告訴我一下,珞巴族和佤族的任意一個節日的由來故事?

我來。。。。。

雲南臨滄有什麼習俗和當地的獨特節日?

臨滄是中國佤族文化的薈萃之地。全區現有佤族人口21.7萬人,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60%,佔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的26.5%。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有距今3000多年曆史的滄源崖畫,有與緬甸山水相連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廣允佛寺、班洪抗英遺址、勐來溶洞等眾多名勝古蹟,在保留較完整的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加之佤族民間的文學藝術和獨特的飲食文化,集中展現了中國佤族文化的豐富內涵。除了春節、聖誕節、火把節等來自其他民族的節日外,佤族自己還有新米節、播種節等。

插種節:又稱“惹島”節。在山巒重疊的阿佤山上,每當春耕季節,勤勞的佤族人民便忙著耙田耕地,準備插種稻谷,同時舉行饒有風趣的插種節。插種節當天,大家要修築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內外打掃乾淨,青壯年自動組成幾個小組,有的上山去狩獵,有的在河邊捕魚。打得的獵物和捕到的魚,煮成稀飯,大家共享。如果獵手們打到大的馬鹿,野豬等返寨時,人們都到寨門去迎接,唱起獵歌。有全寨性活動和各戶單獨活動兩種形式。全寨性的活動,要在寨中廣場上剽牛一頭,然後將牛肉切成塊,按戶各分一塊;各家獨過“惹島”節時,每家主婦要到自己的田地裡,做些象徵的插種動作。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紅的火塘邊,飲酒唱祝福的歌。領唱者必須是年長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新米節:在每年農曆的七至八日,要分別過兩次“新米節”。七月,早稻開始成熟,過第一次“新米節”。佤語叫“朋奧”或“波奧”。八月,稻穀大量成熟,第二次過“新米節”。它又稱“吃新米”,佤語叫“朋挺”或叫“奧瓦”。“新米節”這一天,主人早起準備好過節的雞、豬、牛肉,然後背背籮上稻穀地採新谷。路途中,注意聆聽動物的叫聲,如中途聽到麂子或角布落(鳥)的叫聲,就認為不吉利,馬上返家將過節的日子往後推。若無異常,繼續上路。採來的穀物獻在神臺前,用手把穀穗搓出穀粒,用鐵鍋炒幹,舂出新米,撒些鹽巴獻在神臺片刻後煮成飯,再舀出來放上雞、豬、牛肉撒上鹽巴,獻在神臺上,請魔巴唸咒語,意思是報請祖宗的亡靈回來吃新。保佑家人平安。若無魔巴在場,主人就對著神臺“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經來吃過飯。敬過神的新米飯,一定要讓魔巴和家裡的老人先吃,這是家祭的規矩。舉行家祭期間,不許外人進家門。主人讓自家小孩在門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絕進屋。祭禮儀式結束後,主人把門開啟,把自家過“新米節”的訊息向全寨人公開,邀請寨里人過“新米節”。絡繹不絕的客人帶著禮物來祝賀,熱烈歡度“新米節”。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餘下全文>>

傣族的生活習慣,節日是什麼

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關門節、開門節

傣族的關門節在七月中旬,正值農忙季節。舉行關門節就是禁止人們外出,禁止青年談情說愛,以便集中精力搞生產。這期間,信奉佛教的也要進行宗教活動——賧佛,老年人更為頻繁。

到十月中間,持續了三個月的關門節結束,開門節也隨之到來。這時,農忙已經過去,人們可以外出,青年人也可談戀愛或成親。

潑水節

傣族的潑水節就是傣歷新年,一般在公曆四月中旬,歷時三、四天。原俗在節日清晨男女老少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後男女青年潑水為戲,認為可消除疾病。而現在每當節日來臨,不分老少都互相潑水祝福,此外還舉行賽龍舟、放高升等活動,並與趕擺結合,使潑水節更添新彩。

除了漢族,還有什麼族.節日有什麼?民族人數有多少?民族習俗?

中國的少數民族現在正式確定民族成分的有56個。他們是: 1蒙古族,2回族,3藏族,4維吾爾族,5苗族,6彝族,7壯族,8布依族,9朝鮮族,10滿族,11侗族,12瑤族,13白族,14土家族,15哈尼族,16哈薩克族,17傣族,18黎族,19傈僳族,20佤族,21畲族,22高山族,23拉祜族,24水族,25東鄉族,26納西族,27景頗族,28柯爾克孜族,29土族,30達斡爾族,31仫佬族,32羌族,33布朗族,34撒拉族,35毛南族,36仡佬族,37錫伯族,38阿昌族,39普米族,40塔吉克族,41怒族,42烏孜別克族,43俄羅斯族,44鄂溫克族,45德昂族,46保安族,47裕固族,48京族,49塔塔爾族,50獨龍族,51鄂倫春族,52赫哲族,53門巴族,54珞巴族,55基諾族.,56穿青族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日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駭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相關問題答案
佤族的節日是什麼?
滿族的節日是什麼?
壯族的節日是什麼?
漢族的節日是什麼?
藏族的節日是什麼?
苗族的節日是什麼?
維吾爾族的節日是什麼?
納西族的節日是什麼?
朝鮮族的節日是什麼?
侗族的節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