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飲食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滿族人的飲食習俗

滿族的飲食習俗,是隨著滿族歷史年代、社會生產、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形成和發展的。滿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除了“多畜豬,食其肉”外,捕魚、狩獵、採集是他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魚類、獸肉及野生植物、菌類則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豬肉在滿族的食物構成中,是和魚、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滿族的一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間,新年祭索羅杆(神杆)時,都要做血腸(即後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後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滿族的祭祀中,多以豬為犧牲,稱豬肉為“福肉”、“神肉”,祭祀後眾人分食。 滿族喜愛粘食,喜食蜂蜜,愛喝糊米茶等等習俗,也是他們在長期從事狩獵、採集、飼養、農種、養蜂等經濟生產的影響下,並通過祭祀活動的祭品被習慣地認定下來。當然,形成這種食俗,還有地理、氣候、生活環境的制約因素。 滿族入關統一中國後,雖然其飲食習俗受漢族影響較大,但還是保持著傳統的慣性。從民間的風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宮廷御點、滿漢全席,構成了滿族飲食的龐大陣容,它不僅是滿族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祖國烹飪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一、滿族的幾種風味小吃: 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麵窩頭,感覺很好吃。回到北京後,一天,又想起吃窩頭的事,就叫廚房做窩窩頭。廚工用新鮮玉米麵、豆麵做成小窩頭,並配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於是小窩頭就成了清朝宮廷點心。 豆麵卷子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麵卷子,或稱豆麵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麵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麵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這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酸湯子 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製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麵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薩其瑪(又名糖纏) 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麵和好,趕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也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歡迎的糕點。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鬥”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滿族菜餚: 努爾哈赤黃金肉 相傳努爾哈赤小時候,曾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良手下當差。總兵府規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湯。有一天大廚生病,七個使女各做一個菜後,再也想不出第八個菜了。努爾哈赤說第八個菜我包了,於是做了一個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後,努爾哈赤做了老罕王,黃金肉便成了象徵帝業成就的清宮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時,有一天,在鄉村中走失迷路了。時值中午,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候,看見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紅綠黃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於是,叫人去要了一盤,乾隆立刻吃個精光。他連說,天下的菜餚,這是最上等的了。於是叫人問,是什麼菜?老太婆笑著說:這是“金嵌玉印紅嘴綠英哥”。於是,一道農家菜進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滿族有哪些飲食風俗?

滿族的飲食習俗,是隨著滿族歷史年代、社會生產、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形成和發展的。滿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除了“多畜豬,食其肉”外,捕魚、狩獵、採集是他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魚類、獸肉及野生植物、菌類則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豬肉在滿族的食物構成中,是和魚、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滿族的一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間,新年祭索羅杆(神杆)時,都要做血腸(即後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後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滿族的祭祀中,多以豬為犧牲,稱豬肉為“福肉”、“神肉”,祭祀後眾人分食。

贊助廣告

滿族喜愛粘食,喜食蜂蜜,愛喝糊米茶等等習俗,也是他們在長期從事狩獵、採集、飼養、農種、養蜂等經濟生產的影響下,並通過祭祀活動的祭品被習慣地認定下來。當然,形成這種食俗,還有地理、氣候、生活環境的制約因素。

滿族入關統一中國後,雖然其飲食習俗受漢族影響較大,但還是保持著傳統的慣性。從民間的風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宮廷御點、滿漢全席,構成了滿族飲食的龐大陣容,它不僅是滿族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祖國烹飪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一、滿族的幾種風味小吃:

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麵窩頭,感覺很好吃。回到北京後,一天,又想起吃窩頭的事,就叫廚房做窩窩頭。廚工用新鮮玉米麵、豆麵做成小窩頭,並配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於是小窩頭就成了清朝宮廷點心。

豆麵卷子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麵卷子,或稱豆麵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麵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麵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這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酸湯子

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製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麵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薩其瑪(又名糖纏)

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麵和好,趕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也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歡迎的糕點。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鬥”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滿族菜餚:

努爾哈赤黃金肉

相傳努爾哈赤小時候,曾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良手下當差。總兵府規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湯。有一天大廚生病,七個使女各做一個菜後,再也想不出第八個菜了。努爾哈赤說第八個菜我包了,於是做了一個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後,努爾哈赤做了老罕王,黃金肉便成了象徵帝業成就的清宮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時,有一天,在鄉村中走失迷路了。時值中午,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候,看見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紅綠黃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於是,叫人去要了一盤,乾隆立刻吃個精光。他連說,天下的菜餚,這是最上等的了。於是叫人問,是什麼菜?老太婆笑著說:這是“金嵌玉印紅嘴綠英哥”。於是,一道農家菜進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這本是清......餘下全文>>

滿族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俗

做醬《北盟會編》記載:金時女真人“以豆為醬”。 至今,農村中滿族甚至長期生活在本縣的漢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習慣於用黃豆制醬。其做法是,頭年臘月,將黃豆上鍋烀得熟爛。再放入缸中趁熱搗碎,取出打好大小適中的醬塊,擱置到來年四月,將醬塊洗刷乾淨打碎,放入缸中, 加鹽、添入清水,待發酵後食用。可礌味、淹漬鹹菜,幾乎 是一日三餐必備的食品。各種酸食酸湯子 其一,將玉米或高粱米浸泡發酵磨成水面, 用籮去皮等粗物,使汁液沉澱,俗稱湯子面。做時將鐵皮湯筒套入拇指,用力攥面,面從筒中擠出成條狀甩在鍋裡煮熟 即可食用,俗稱湯子。本溪、新賓等地吃法均類似,但岫巖等地滿族在食用時,一般要加菜滷作料,俗稱餷子。其二,每到秋末冬初,各戶必淹漬酸菜(新賓、本溪、鳳城、岫巖等地均如此,方法相同)。就本溪而言,不但農村習慣攥湯子、漬酸菜,就是遷居城鎮居住的皆如此。此外,還有幾種酸食取自於山上,如酸漿、山裡紅、山葡萄、山梨等。《絕域紀略》記載寧古塔“有酸梨、大如慄,貯之木罌(ying) 之中,令之爛,斯啜焉。”布縮結,滿語指酸菜。這是滿族的主要素菜。滿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東北地區,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脫清蔬菜過日子。酸菜是秋天將新鮮的青菜在缸中發酵而成,味酸。燉,炒,生拌冷盤,做湯,做餡都行。豬肉燉酸菜是北方滿族常吃的菜餚。農村逢年節人們愛吃白肉血腸酸菜。東北滿族聚居的地方,家家的炕桌中央都有一圓形洞穴;正好能放下馬勺,炕桌下放一火盆,就著馬勺裡的酸菜,寒冬臘月,全家可以吃上熱乎乎的飯菜。火鍋火鍋 滿族的傳統飲食。通常以豬、羊肉為原料,東北農村滿族喜歡用酸萊、蘑菇、粉絲、蝦仁先放火鍋內,再將切成薄片的豬肉、羊肉鋪在酸菜上。放進火鍋內煮開後,配上作料即可食用。除羊、豬肉外,狍子、鹿、野雞、黃羊、飛龍的肉都可以做火鍋子。火鍋現已成為內地廣大群眾的冬季佳餚。窯藏蔬菜每到秋末冬初,農村家家戶戶房前或房後挖近二米深之穴。根據穴口大小,上面橫放若干根園木,覆玉米或高粱秸子,再蓋上土,此即為菜窯。窯內藏白菜、土豆、蘿蔔、大蔥等鮮菜,可儲存到來年四月。菜窯上有一口,僅容一人出入,取菜時登梯上下。其式樣似滿族先人冬居的地穴。從窯藏蔬菜以及春採山菜,秋採山貨野果,冬獵野物等現今滿族人的生活習慣同滿族先人的穴居生活,有著自然而和諧的聯絡。

滿族的飲食,滿族有哪些傳統美食

滿族的幾種風味小吃:

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麵窩頭,感覺很好吃。回到北京後,一天,又想起吃窩頭的事,就叫廚房做窩窩頭。廚工用新鮮玉米麵、豆麵做成小窩頭,並配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於是小窩頭就成了清朝宮廷點心。

豆麵卷子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麵卷子,或稱豆麵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麵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麵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這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酸湯子

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製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麵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薩其瑪(又名糖纏)

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麵和好,趕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也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歡迎的糕點。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鬥”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滿族與漢族飲食文化的對比

簡單講,漢族的主食來源多是農業,即米飯和麵等。菜類中蔬菜也是農業生產出來的,肉食來自家庭飼養動物。而滿族自稱是金人後代(所以清朝前身叫後金),就是北方遊牧民族。他們的飲食文化中游牧的色彩就重得多,乳酪等奶製品和牛羊肉類居多。這是差異。

也有相同的地方,因為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具體形式是遷徙、通婚、貿易還有戰爭。比如茶葉的使用,一般認為茶葉是漢族的特產,但是少數民族因為氣候原因以及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人體所需的植物營養得不到滿足,所以他們對茶也十分喜愛,“奶茶”等等就喝得多了。

滿族的飲食特點是什麼

滿族菜: 燉礎菜血腸、抽刀肉、炒蕨菜、燉蘑菇、鹿肉火鍋、鵝肉火鍋、烤鵪鶉、燉大瑪哈魚、凍乾魚、八大碗、粟葉盒子、酸湯子、酸乳酪、白粉腸。

滿族小吃:薩齊瑪、糖檳榔、粘豆飽、寶塔糕、黃米打糕、雲豆卷、小窩頭、豌豆黃、驢打滾、蛤蟆吐蜜、凍香梨。

滿族主食:包兒飯、二米飯、三米飯、豬血炒飯、皮蛋肉粥、鴨皮粥。

滿族酒:關東櫻桃酒、黃米酒。

滿族的聚居地點,飲食習慣,著裝特色,主要節日?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滿族人口數量約為1041.0585萬,主要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地區,其中遼寧省的滿族人口最多,達533.6895萬,佔滿族總人口的51.26%;河北省滿族人口210餘萬;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北京市的滿族人口在33萬至86萬不等;以上六省市自治區滿族人口占滿族總人口的94%以上。滿族的主要聚居區為伊通、新賓、清原、本溪、岫巖、寬甸、桓仁、寬城、豐寧、青龍等10個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2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的城市鳳城市和北鎮市,以及在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建立的300餘個滿族鄉。

滿族飲食習慣: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乾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麵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小米麵餑餑有牛舌餅、碗坨;苞米麵餑餑有“菠蘿”葉餅、苞米餑餑;高粱米麵甜餑餑。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乾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麵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小米麵餑餑有牛舌餅、碗坨;苞米麵餑餑有“菠蘿”葉餅、苞米餑餑;高粱米麵甜餑餑。 炒麵和炒米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薩其瑪和酸湯子。薩其瑪原料是以雞蛋和白麵做成的細條,過油煎炸,再加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條。糕面撤上青紅絲,其味香甜可口。酸湯子也叫湯子,做法是把苞米浸泡多日,待米質鬆軟,磨成水面,發酵成酸味。然後用特製的湯子套擠壓成細條,直接下入沸水中;也可不用湯子套,將面攥在手內從手指縫中擠出。 滿族的副食中肉類以豬肉為主,菜餚主要有白肉血腸、酸菜和火鍋,頗具特色。滿族殺豬最講究的是吃血腸。豬肉的做法講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謂白片肉並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將豬肉方塊煮熟後趁熱切成薄片,不做任何加工,不加調料。白片肉中五花肉為上乘。肉食除豬肉外,還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雞、鹿、河魚、哈什螞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種白菜、辣椒、蔥、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時節,採集蕨菜、刺嫩芽、大葉芹、槍頭菜、柳蒿、四葉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種蘑菇等。 火鍋的歷史很悠久,它最早流行於東北的寒冷地區,是滿族的傳統食俗。銅鍋炭火,雞湯沸騰,湯中雜以酸菜絲、粉絲,用來涮豬肉、羊肉、雞肉、魚肉,不時還有野雞、狍子、鹿肉及飛龍肉。 冬季菜餚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滿族釀製的大醬也是頗有歷史傳統的。 食油首推豬油,又稱大油。 滿族人好飲酒。當時滿族人飲茶多喜喝鬆羅茶,而今新賓滿族則多喜喝花茶。 滿族飲食禁忌主要是不殺、不食狗及烏鴉之肉。

《北盟會編》記載:金時女真人“以豆為醬”。 至今,農村中滿族甚至長期生活在本縣的漢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習慣於用黃豆制醬。其做法是,頭年臘月,將黃豆上鍋烀得熟爛。再放入缸中趁熱搗碎,取出打好大小適中的醬塊,擱置到來年四月,將醬塊洗刷乾淨打碎,放入缸中, 加鹽、添入清水,待發酵後食用。可調味、淹漬鹹菜,幾乎 是一日三餐必備的食品。

每到秋末冬初,農村家家戶戶房前或房後挖近二米深之穴。根據穴口大小,上面橫放若干根園木,覆玉米或高粱秸子,再蓋上土,此即為菜窯。窯內藏白菜、土豆、蘿蔔、大蔥等鮮菜,可儲存到來年四月。菜窯上有一口,僅容一人出入,取菜時登梯上下。其式樣似滿族先人冬居的地穴。從窯藏蔬菜以及春採山菜,秋採山貨野果,冬獵野物等現今滿族人的生活習慣同滿族先人的穴居生活,有著自然而和諧的聯絡。

滿足著裝特色: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餘下全文>>

滿族飲食 滿族最常見的菜餚有哪些

酸菜豬肉血腸,燉腰花,鹿肉火鍋,松蘑燉雞,醬燉小魚貼鍋巴。

滿族的飲食特點是什麼

一個民族的飲食主要源自其所生活地區的自然環境與經濟環境。

滿族祖先生活在東北地區,漁獵生產比重很大,因此滿族人的飲食文化中魚類肉類等高蛋白食品交豐富。

東北地區寒冷不適於水果蔬菜的生長,因此滿族飲食中甜食的種類不多,蔬菜則以淹制或泡製的種類較多,比如:酸菜、糖蒜、泡豇豆 等。

因為氣候寒冷,滿族人喜歡吃油炸食品,也喜歡飲用經過加熱的烈性白酒,尤其是在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會飲酒。

東北地區出產黃米、糯米、高粱、豆類,因此滿族人的主食裡常將高粱米與大米混蒸,稱為‘二米飯’。黃米與糯米大骸用來做糕點,比如:粘豆飽、寶塔糕、打糕(不同於朝鮮族打糕)、雲豆卷、等。

請問滿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

滿漢全席去掉漢族菜就OK了。。。

相關問題答案
滿族的飲食風俗?
傣族的飲食風俗?
回族的飲食風俗?
苗族的飲食風俗?
藏族的飲食風俗?
維吾爾族的飲食風俗?
滿族的節日風俗?
滿族的飲食特點?
回族飲食風俗?
傣族的節日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