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佛改變面相?
唸佛可以改變人的相貌嗎?
什麼是相貌?
有一部分相貌是生來的,另一部分卻是由於後天肌肉運動形成的
比如說有的人一看就很凶惡,因為他平時經常生氣、凶相畢露,所以長期下來就把這種表情刻在臉上了
相反,如果經常和藹可親,那麼這種相貌也會慢慢的定型
夫妻相就是由於夫妻經常經歷同樣的感情,所以慢慢地表情肌肉一致起來
所以隨著唸佛後心態的慢慢變化,形象是會改變的
唸佛是否能改變相貌
是可以的。但也要看你用功的程度啊
古時候有一句諺語說:“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這句話說明:一個人的相貌是會隨著他的心念善惡而改變的。縱使他現在已經有了凶惡的面相,可是他卻經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便會轉化為吉相。反過來說,縱使他現在滿臉福相,如果他不知行善積德,經常起貪愛和憎恨的念頭,那福相便會逐漸消失。所以,心是面相的樞紐,看相不如看心。 富貴之人的心相有三十六種: 明知當官辛勞,卻仍然願意為人民的公僕,服務大眾。 做事剛柔並濟。 欣慕善行,親近君子。 有美好的食物會分送他人。 不靠近小人。 時常積陰德,給人方便。 從小能幫忙治理家務。 對來乞求的人,不生厭惡心。 剋制自己,利益他人。 不促成惡事,不嗜愛殺生。 聽到或遇見事情,心不驚慌。 與人約定,不會失信。 不輕易改變行持和操守。 睡前常靜思自己的過失。 勇往直前,不耽心過去,也不為往事沾沾自喜。 不讓人產生憎恨心。 不文過飾非,不掩飾自己的缺失。 為人做事圓融周到。 受人惠恩和幫助不會忘記。 心量廣大。 不欺善怕惡。 憐愍救濟孤兒、寡婦和急難的人。 不幫助強人欺侮弱者。 不忘故舊的情誼。 常做有益公眾福利的事業。 不多說話,不打妄語。 得到別人的贈與,常心生慚愧。 談吐井然有序,聲音輕柔。 當別人正在言談時,不插話。 時常談論善事和別人的優點。 不嫌棄粗衣淡飯。 隨時隨地表現適當的方圓曲直。 聽到善言善事,行之不倦。 瞭解別人的飢渴勞苦,而且時常加以體恤。 不掛念他人的舊惡與前隙。 故友有難,竭力濟助。 做到上面三十六項,將來(或來世)便可以位極人臣,長壽善終。如果做不完全,則福禍相折;做得越少,福祿越差。做到三十項的人可以榮登刺史(相當於現代的省主席),做到十項以上的人,可以做上縣令或輔佐官,做到五項或七項的人也會大富。(譯自《命運在您心上》第二十六頁)
除了唸佛以外還有十種業要注意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醜陋報。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懷嫌恨。三者誑惑於他。四者惱亂眾生。五者於父母所。無愛敬心。六者於賢聖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奪賢聖資生田業。八者於佛塔廟斷滅燈明。九者見醜陋者。毀呰輕賤。十者習諸惡行。以是十業。得醜陋報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端正報。一者不嗔。二者施衣。三者愛敬父母。四者尊重賢聖。五者塗飾佛塔。六者掃灑堂宇。七者掃灑僧地。八者掃灑佛塔。九者見醜陋者。不生輕賤。起恭敬心。十者見端正者。曉悟宿因。以是十業得端正報。
----------
淨空法師:看相貌知唸佛功夫
(轉自學佛網
1 唸佛的人,功夫從哪裡看?從相貌上看,從體質上看。唸佛功夫得力,相貌就改變了,身體就強壯了!用什麼方法改變的?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改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2 確實,我們的相貌會隨著我們修行的功夫轉變。你一天念幾萬聲佛號,每天讀幾部經,你的心地清淨慈悲,沒有惡念,你的相貌自然就會變成慈祥,你功夫愈深,相貌也愈好。你這修行功夫騙不了人,一看就曉得。
3 心地險惡的人,心裡都是惡念,相上都有殺氣,你一看到,就感到很恐怖,不寒而慄,恨不得趕快遠離他!俗話常講,“相隨心轉”,這個相是好是壞,是由你自己變的,你是噁心就變惡相,你是好心就變好相。
4 真正念佛人,他心中沒有惡念,他的心地清淨慈悲,你坐在他身旁,你會感覺到身心非常舒暢。外國人講磁場,唸佛人的磁場好,確確實實跟一般人不一樣!
(轉自學佛網l)
學佛改變相貌——淨空法師講述
......餘下全文>>
如何唸佛改變面相?唸佛·能改變面相嗎
樓主問“信佛可以改變面相”不就好了?非要加上一個“虔誠”,那就不得不找些代表人物了。歷史說,樑國皇帝篤信佛教,還曾經皇帝也不做了,二次出家,結果呢,國破家亡。佛教的歷史上,其教義從來就是搖擺不定的,在佛教統治的大地:青藏高原,曾經數次滅佛。說明佛教也只不過是隨帝皇喜好的一個宗教而已。在佛教自己的經典裡,古往今來,成佛的也只有喬達摩一個。不信你自己可以去複習一下歷史。當然,佛教對辯證法的使用,可以說是登峰造極,所以迷惑了不少人。如果樓主的意思就是問信佛可以改變面相不?我的答案是:或許可以,起碼吃素可以很快改變面色。不過整容確實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誦經唸佛能改變相貌嗎
報通三世,轉變由心。印光法師:“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唸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