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曆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0月03日

農曆曆法始創於什麼朝代?

夏朝,即中國最早的歷法夏曆

而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二十四節氣則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明末清初不是什麼朝代,而是歷史上對那一時期的泛指,不過明後期和清前期的確有一段時間共同存在,在明滅亡後,南方出現的幾個南明小朝廷也與清共存了一段時間,但最後都被清所滅

若閣下想知道具體時間的話,我認為應該是由明天啟年間至清雍正年間,即公元1621年至1735年,如果是明亡後南明反抗清統一的時期,應該是是1644年---1662年

贊助廣告

陰曆的歷法

因朔望月較之迴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曆。因為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個陰曆月只有約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人以增置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歷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曆。因為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於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曆法為陰曆。直到今天,由於曆法中有節氣變化,跟農業種植活動密切相關,所以“陰曆”在國人尤其是農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真正意義上的陰曆,就是伊斯蘭曆(回曆)。即十二個陰曆月為一年,不管季節變化。陰曆主要用來指導他們的宗教節日等,因此穆斯林的齋戒節有時在夏天,有時在冬天。但伊斯蘭教國家另設一種陽曆指導世俗生活。所以我國的傳統曆法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它是陰陽曆。現被叫做“農曆”,這是文革期間所謂除四舊的結果,其實這個叫法也很不妥,它在季節上的日期遊移可達一個月,並不是很適宜農業生產。準確說應該叫做“漢歷”。(此稱呼,是根據此歷是漢武帝時議造的這《漢歷》規則,以及清康熙御製《漢歷大全》對此歷的稱呼,而得出的此歷自古就稱為“漢歷”。)漢歷運用了設定閏月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得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迴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這個角度上說,漢歷有了其優勢。它比較好的協調了太陽、月亮的週期,實現了陰陽合一,是世界上科學的天文日曆之一。 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採用的歷法,又稱回曆。它純粹以朔望月為曆法的基本單位,奇數的月為30日,偶數的月為29日,平均每個歷月為29.5日。積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12個朔望月實際上約有354.3671日。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蛾眉月出現的那天開始,回曆採用置閏的辦法,每30年為一週,共加11個閏日。在30年迴圈週期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為閏年。閏年在12月底增加一日,共355日。回曆年比公曆年約少11日,因之歲首逐年提早,約33年迴圈一週(即比公曆多出一年)。回曆的起始歷,元定在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到麥地那的一天,即儒略曆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六)。 希吉來歷系太陰曆,其計算方法是: 以太陰圓缺一週為一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太陰圓缺十二週為一年,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個月中,6個單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每月為30天; 6個雙數月份(2、4、6、8、10、12月)為“小建”,每月為29天;在逢閏之年,將12月改大月為30天。該歷以30年為一週期,每一週期裡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 不設定閏月,而在12月末置一閏日,閏年為355日,另19年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按該歷全年實際天數計算,比迴歸年約少10日21小時1分,積2.7迴歸年相差一月,積32.6迴歸年相差一年。該歷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希吉來歷每年9月(萊麥丹)為伊斯蘭教齋戒之月, 對這個月的起訖除了計算之外,還要由觀察新月是否出現來決定。 即在8月29日這天進行觀測,如見新月,第二日即為9月1日,黎明前開始齋戒,8月仍為小建; 如不見新月,第三日則為9月1日,8月即變為“大建”。到了9月29日傍晚,也需要看月,如見新月,第二天就是10月1日,即為開齋節日,使9月變成“小建”;如未見新月,齋戒必須再延一天,9月即為“大建”。 12月(祖勒·希哲)上旬為朝覲日期,12月10日為宰牲節日。該歷的星期,使用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農曆曆法規律

正如樓主所說:我國農曆的確是一門古老而嚴密的科學。但不能說是統計學。這是一套建立在長期天文觀測基礎之上,經過嚴密推算而產生的獨特曆法。

在我國使用公曆之前,是沒有什麼對應日期可言的,唯一的驗證指標就是季節。如農曆新年總是在冬末春初,故我國的新年又稱春節。

你觀察很細,閏月現象讓你很感興趣,並且產生了強烈的研究慾望,正好我也喜歡,就簡單地交流幾句吧。

一、我國的農曆其實是陰曆合曆,因為它依據迴歸年週期安排年份,同時又按月相變化確定月份,更依據24節氣調節年的長度(設定閏月)以保證月份與季節的大致對應關係。

二、我國天文學家把每年春節後第一次晝夜等長的那一天叫做“春分”,連續兩次春分之間的時間叫做一年。長期觀測表明,一年的時間為365.2422天(天文學上稱為迴歸年)。又將太陽在星空中巡天一週的軌跡(黃道)分為24份,每份15度。以春分時太陽所在的位置稱為“春分點”,每隔15度依據物象分別取了一個形象直觀的名字,如清明、穀雨、冬至等,這就是24節氣。

三、常言說“月有陰晴圓缺”,這裡的圓缺就是指月相的週期性變化。月亮有時將整個亮面對著地球,我們就看到了一輪滿月,有時則會是一個月牙,有時又完全看不到她。這樣的變化週期稱為朔望月,長期觀測表明,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為29.5306天。

四、一般情況下,以12個朔望月為1年,長度為354.3672天,比一個迴歸年少10.875天。如果不加調整,每三年大約就要少一個月,不到1龔年就會相差半年,從而出現季節顛倒。因此,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就使用了設定閏月的方法對這種可能出現的季節混亂加以調整,使農曆日期與季節保持儘可能的對應關係。

五、設定閏月就是在必要時在某一個農曆年中多加一個月,此法稱為“置閏”,多出來的這個月叫做“閏月”,含有閏月的年份也稱為“閏年”。

六、值得稱道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月份與季節的對應關係,我國農曆不是等農曆年份與迴歸年的差別攢夠了一個月的時間才置閏,而是按照24節氣的交節日期逐月推算,適時安排閏月(以保證冬至永遠只出現在農曆十一月),從而提高了曆法的科學性。

七、閏月的出現沒有簡單的規律可循。這是因為由於地軸的進動,使得春分點逐年西移,而地球的軌道是橢圓而非正圓,這就造成了以春分點為參考的迴歸年每年的長度都不相同。同時,由於24節氣交節時刻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而不是地月質心位置)確定的,這就使得兩個節氣之間的時長也顯得雜亂無章。這就使得“19年7閏”等所謂的置閏規律只是一個大概,而非真正的規律。

八、閏月只能依據日、地、月三者的位置關係逐月推算才能安排,而沒有簡單的規律可循。要設計出能夠計算閏月的程式,至少要紮實掌握以下幾方面的知識:物理、天文、高等數學、地理、歷史等。當然,計算機技術也應當相當熟練。

先說這些吧,祝你成功!

農曆的歷代曆法

古六歷(《黃帝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顓頊歷》)(? - 公元前104年)太初曆(三統曆) - 西漢、新朝、東漢(公元前104年- 84年)四分曆- 東漢(85年- 220年)、曹魏(220年- 236年)、東吳(222年)、蜀漢(221年- 263年)乾象歷 - 東吳(223年- 280年)景初歷- 曹魏、西晉、東晉、劉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元嘉歷 - 劉宋、南齊、南樑(445年- 509年)大明曆 - 南樑、南陳(510年- 589年)三紀曆 - 後秦(384年- 517年)玄始歷 - 北樑(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正光歷 - 北魏(523年- 534年)、東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興和歷- 東魏(540年- 550年)天保歷 - 北齊(551年- 577年)天和歷 - 北周(566年- 578年)大象歷 -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開皇曆- 隋(584年- 596年)大業歷 - 隋(597年- 618年)皇極曆戊寅元歷- 唐朝(619年- 664年)麟德歷 - 唐(665年- 728年)'大衍曆 - 唐(729年- 761年)五紀曆 - 唐(762年- 783年)正元歷 - 唐(784年- 806年)觀象歷 - 唐(807年- 821年)宣明歷 - 唐(822年- 892年)崇玄歷 - 唐(893年- 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8年- 955年)九執歷符天曆調元歷- 後晉(939年- 943年?)、遼朝(961年? - 993年)大明曆 - 遼(994年- 1125年)欽天曆 - 後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應天曆- 北宋(963年- 981年)幹元歷 - 北宋(981年- 1001年)儀天曆 - 北宋(1001年- 1023年)崇天曆 - 北宋(1024年- 1065年;1068年- 1075年)明天曆- 北宋(1065年- 1068年)奉元歷 - 北宋(1075年- 1093年)觀天曆 - 北宋(1094年- 1102年)佔天曆 - 北宋(1103年- 1105年)紀元歷 - 北宋、南宋(1106年- 1135年)統元歷 - 南宋(1136年- 1167年)幹道歷 - 南宋(1168年- 1176年)淳熙歷 - 南宋(1177年- 1190年)會元歷 - 南宋(1191年- 1198年)統天曆- 南宋(1199年- 1207年)開禧歷 -南宋(1208年- 1251年)淳佑歷 - 南宋(1252年)會天曆 - 南宋(1253年- 1270年)成天曆 - 南宋(1271年- 1276年)大明曆 - 金朝(1137年- 1181年)重修大明曆 - 金、元朝(1182年- 1280年)授時歷(大統歷)- 元、明朝(1281年- 1644年)時憲曆- 清朝(1645年- 1723年)癸卯元歷-清朝- 中華民國(1724年- 1913年)新法天文夏曆 - 中華民國(1914年- 1928年)紫金歷 -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1929年- 至今)

中國農曆紀年的現行曆法

曆法是天文學的分支學科 去這好好學學吧baike.baidu.com/view/3965.htm

中國的農曆屬於哪一種曆法?

陰陽曆是兼顧月亮繞地球的運動週期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週期而制定的歷法。陰陽曆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迴歸年,是一種“陰月陽年” 式的歷法。它既能使每個年份基本符合季節變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與月相對應。它的缺點是歷年長度定差過大,制歷複雜,不利於記憶。我國的農曆就是一種典型的陰陽曆。

中國農曆曆法什麼時候,誰制定的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國曆等名稱,是一種陰陽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今年是農曆開元4714丁酉雞年(公曆2017.1.28~2018.02.15),我國傳統曆法比西方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國傳統曆法的年份。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對農曆多有記載,大量歷史典籍記載農曆始於黃帝時代。農曆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產生於商代。

《晉書·歷志》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很好的概括農曆的起源:“炎帝分八節而始農功,軒轅紀三綱而闡書契,乃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伶倫創律呂,大撓造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斯六術,考定氣象,建五行,察發斂,起訊息,正閏餘,述而著之,謂之《調歷》。是故曆法之作由來尚矣。

所謂軒轅黃帝時期創制的《調歷》便已經屬於陰陽合曆了。從出土的甲骨文和中國典籍的記載來看,現時陰陽合曆的規則不會晚於殷商時期。

殷商時期的歷法已經相當成熟,所以夏朝雖然沒有出土實物但我國典籍正史的記載是可信並值得參考的。從上古六歷到至今,中國歷史多次修訂曆法,提升計算的精準度。這些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殷歷)、周曆、西漢太初曆、隋皇極曆、唐大衍曆等。

中國的陰曆曆法是誰發明的?

陰曆俗稱農曆、殷歷、古歷、舊曆,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曆。夏曆是中國古六歷之一,傳說是夏代創立的歷法,原曆法規則已軼失,現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曆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餘,來調整時差。

現在被稱為夏曆的中國傳統曆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曆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曆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曆。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曆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曆),所以應該叫漢歷。目前也稱為農曆、陰曆、古歷、舊曆等。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曆與殷歷、周曆,秦歷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餘類推。夏曆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所謂農曆)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曆)12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曆)11月)為正月。秦歷以亥月為正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曆)10月)。比如說,夏曆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曆的五月。從漢武帝開始至今,都採用夏正。這樣後人誤以為現在曆法是夏曆,其實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陰曆是怎麼算的?一年多少天啊

因朔望月較之迴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曆。因為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個陰曆月只有約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人以增置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歷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曆。因為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於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曆法為陰曆。 閏月是一種曆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農曆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防止農曆年月與迴歸年及四季脫節,每2至3年置1閏,19年置7閏)。有時,閏月還指閏年中包含閏日的月份(特指公曆閏年的二月)。 農曆閏月是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陰陽曆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迴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順置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叫“閏某月”,如剛剛過去的2009年農曆閏月為己丑年閏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即將來臨的農曆閏月為2012年的壬辰年閏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9日)等。

相關問題答案
陰曆曆法?
陰陽曆轉換查詢?
出生陰陽曆轉換查詢?
陰陽曆轉換表?
陰陽曆轉換查詢星座?
陰陽曆轉換?
陰陽曆查詢?
陰陽曆轉換公式?
星座陰陽曆轉換?
陰陽曆生日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