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臘八粥最早起源於

【臘八】 指農曆十二月(臘月)初八日釋尊成道日之法會,亦即成道會。 【臘八粥】 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穀物和棗、粟、蓮子等乾果煮成的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 【臘八粥】 我國在南北朝定夏曆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見《荊楚歲時記》。我國佛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印度人善於煮粥,尤以乳糜為上。關於臘八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成道前夕。《佛本行集經》介紹說:釋迦出家前,經過六年苦行,毫無收穫,於是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牛女奉獻的乳糜,恢復了體力,走向以智慧求解脫的正道。粥因而受到僧家的重視,所謂“粥名良藥,佛所稱揚,義冠三種,功標十利”。(五代·齊己《粥疏》)文獻記載的臘八粥最早見於宋人筆記。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記載:“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夢樑錄》、《武林記事》中亦有類似記載。臘八粥亦名佛粥,用精美果蔬雜料煮成,可口而又滋補,民間喜食。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錄有具體的配置方法,可以參閱。還有一種說法,臘八粥是從“打齋飯”發展而來的。古代寺僧用籮筐沿門索食,挑回寺內。食之有餘,則將飯菜晒乾收藏。到臘八節早上,用以製成粥,回報信施者,併為之祝福。故而,民間有“千日打齋飯,一日臘八粥”之說。

贊助廣告

滿意請採納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的來源有兩種傳說,一種是來源於信仰的飲食風俗。一種則是和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 那我們先來說說和信仰有關的, 傳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 前,曾遊歷印度名川大山,為探究人生的究竟,尋奇人、訪長者、刻苦 修行。有一天,他來到摩揭陀國,因又飢又渴,於是昏倒在地。這時一 位好心的牧羊女用自己的午飯救了他。 這午飯是用粘米、糯米粥混合在一起,裡面還加上了一些野果。釋迎牟 尼吃起來感到無比的甘美。也就是在這一天,釋迎牟尼得道成佛。這一 天是十二月初八,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後來每到這一 天,僧眾們誦經演法,取香谷及果實等煮粥供佛,用此來紀念釋迦牟尼 成佛日, 所以這一個供佛的粥, 叫做臘八粥, 久而成俗, 漸漸通向民間。 這一說法其實還滿可信的,因為歷代有許多關於臘八粥的記載: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是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 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在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中記載更詳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紅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這些都是見於典故中的有關臘八粥的記載。 然而在民間呢!關於臘八粥這一風俗的來歷,還有一個說法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來的。據說,朱元璋小時家中很窮,父母把他送到一個財主家去放牛。這個財主對他十分虐待,他常常捱打,吃不飽飯。有一天,他牧牛歸來經過一獨木橋,沒想到老牛一滑跌下橋去,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朱元璋關進一間屋子裡不給飯吃,他餓得在屋中直轉,想找點吃的,突然,發現屋中有一鼠洞,便扒開,沒想到這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有芋艿、還有紅棗,但都是那麼一點點,他便把這些東西合併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因已餓極,吃起來覺得十分甘甜可口。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珍餚美味吃膩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時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糧豆煮的粥,便叫御廚給他做了一餐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熬的甜粥,吃的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滿朝文武官員們見皇帝吃臘八粥,便紛紛效仿,漸漸傳到民間,便成了風俗。如今,喝臘八粥的習俗噎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用意, 但是呢卻成了有趣的飲食習 俗,因為地方不同,粥的熬煮方式也非常豐富多彩,呈現濃厚的地方特 色。

贊助廣告

滿意請採納謝謝

參考資料:wenku.baidu.com/...9.html

臘八粥的由來是什麼 為什麼要吃臘八粥

臘月初八被稱為臘八節,“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這一習俗要追溯到古代,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

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起源: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

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

臘八粥的由來?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幹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蜡祭後來流行到民間,其習俗至今還有所遺存,就是臘月初八,南方的人們要吃臘八飯,北方的人們要喝臘八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中國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已十分風行。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農曆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僅書面記載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遲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

“臘八粥”最早起源於什麼宗教

臘八是地道的中國節日,是我國民間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

有很多人認為臘八節是從印度流傳過來的佛教節日,其實不然。

此節日起始於周代。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大蜡。《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蜡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夥兒聚餐,歡度佳節。

古代有“天子大蜡八”(見《郊特牲》)的記載。流傳下來,臘月初八日便成為民間的風俗節日。《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應是反映了民間承傳的大蜡傳統的日期。

漢朝時,每年農曆十二月必定要舉行年終臘祭,因此農曆的十二月又叫“臘月”或者“蜡月”。在臘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臘八粥”。

對於“臘八粥”的來歷和傳說很多,各地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關紀念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我國後,藉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進行佈道,為了佈道順利,新編了以下故事:

臘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乳糜充飢。食後體力恢復,坐菩提樹下沉思,於臘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因此,這天也是佛教節日,叫做“成道節”。

傳說釋迦牟尼逃出王宮到迦嘟山當了和尚以後,學習經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6年。他學經完畢的時候,正是臘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所說的“釋迦牟尼得道日”。

又根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因6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在他學習期滿時,已是衣杉襤履,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

他疲憊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討。村中一牧牛女子,用缽盂煮牛奶給釋迦牟尼吃,使釋迦牟尼很快恢復健康。佛教興盛以後,為了紀念這件事,就規定這個日子為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捨飲食的日子。

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臘月初八施捨這件事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的習俗。我國一些佛教寺廟裡熬煮“臘八粥”,就紀念尼連河畔牧牛女子救濟釋迦牟尼的故事。

隨著佛教的興盛,臘八粥也流行到民間。有錢人家的臘八粥要用幾十種米豆果料熬成,親朋好友之間還互相贈送。窮人也要在這一天用小米紅棗熬一鍋粥應應時令。傳說“臘八不喝粥,明年會更窮”。清朝時,皇宮裡喝的臘八粥是雍和宮的喇嘛熬好後進貢的。

於是乎,印度的佛教文化便給我國的臘八節注入了“佛”的內涵,但並不是從印度傳來的“佛教節日”。

還有一個傳說起源於元未明初。相傳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正值酷寒之時,朱元璋肌寒交迫,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出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他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節的形成,其實還不止這幾個簡單的傳說,因素很多,民間其它的傳說更是豐富多彩,各有特色,是經過中國幾千年歷史複雜演變形成的。

這一切都證明臘八是我國地道的傳統節日。

過臘八為什麼要喝臘八粥,這個習俗起源於什麼時代?

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中國古代人在年末時,以獵物祭祀祖先,然後共享獵物,這是遠古時期的共食之風。說明臘八是中國的固有節日,由來已久,俗稱臘祭。佛教傳入後,佛祖釋迦牟尼正好在這天悟道成佛,為此亦稱成道節。 臘八節吃粥,乃是原有的生活習慣,但是摻進佛教意識以後,臘八粥就改為"佛粥"。傳說在釋迦牟尼削髮為僧以後,苦於修行,在飢餓困境中,有幸得到一位牧羊女的搭救,並用大米奶粥解救其飢困,才使他修道成佛。佛門為了歌頌此事,就在每年的臘八舉行各種浴佛活動,並施粥揚義,以示紀念。關於臘八的起源,在中國各地還有許許多多的傳說版本。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的來源有兩種傳說,一種是來源於信仰的飲食風俗。一種則是和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臘八粥跟釋迦牟尼有關,據說釋迦牟尼成道前苦修六年,略無所獲,一天在河中沐浴時,吃了牧女蘇耶妲送的乳糜,恢復了精力,在畢缽羅樹下悟了道。乳糜即乳粥,後來釋迦牟尼的弟子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也為了感謝牧女,於是僧人們在臘八這天手捧缽盂,到街上化緣,將化來的米、棗等煮成粥,發給捱餓的人們。從此每年的臘八喝臘八粥。

喝臘八粥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源於哪裡的呢?

1、臘八節的介紹。臘八節,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初八,在那一天,老百姓就會吃臘八粥等傳統的食品來慶祝,這種習俗在我過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人們會到比較有名的廟宇拜神,以驅邪避鬼,求家人一年的平安。

2、臘八節的歷史由來。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觸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各地習俗:

1、陝西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肅臘八節的習俗。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寧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4、江浙臘八節的習俗。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鹹兩種。臘八粥裡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鹹粥的話,在裡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臘八粥有什麼含義,起源什麼時候。

起源有好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說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八節。臘八節的淵源,應為上古時代的蜡祭。

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大蜡。《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蜡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夥兒聚餐,歡度佳節。

最初的蜡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內,後來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稱為臘祭。《風俗通》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反映了社會在不斷向文明進展的變化。

古代有“天子大蜡八”(見《郊特牲》)的記載。流傳下來,臘月初八日便成為民間的風俗節日。《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應是反映了民間承傳的大蜡傳統的日期。

佛教傳入我國後,藉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進行佈道,又新編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的傳說故事。其大意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乳糜充飢。食後體力恢復,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歷史上,每到臘月初七日,五臺山佛教界便忙乎起來。清掃佛殿,擦洗貢器,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銅鍋直徑達二米多。這一天要用米專門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黃米加紅豆、綠豆,佐以紅棗、松子及蘑菇等等,稱為七寶五味粥。銅鍋煮粥要用溫火整整熬一個晚上。第二天,除了用來供佛及僧眾自食外,主要施捨窮人。今天,雖已不再施捨,大銅鍋也停歇不用了,臘八粥用料,也遠比歷史上精細豐富,但各寺廟仍然習慣多熬粥。仿效傳說中牧女獻乳糜的情節,在每尊佛、菩薩、羅漢像前獻供。同時要舉行誦經活動,八音鼓樂,香菸、蠟光,很是莊嚴隆重。

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為大宗。豆類有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及各色蓮豆等等。米類有小米、大米、黃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等。根據喜好和習慣選用。

晉南地區多數民家選用“五豆、三米”做臘八粥,常見者為紅豆、綠豆、黃豆、豇豆、扁豆五種豆子加小米、小麥、玉米。

晉北許多地方卻不喜歡用扁豆、小麥及玉米,而改用蓮豆、黃米及高粱米。也有選用其它豆、米的。

臘八粥的佐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乾、瑣瑣葡萄、白糖、玫瑰等裡邊選擇。

八主八佐的臘八粥,色澤斑斕,味道極佳,吃時綿軟而又不餬口。

一般臘八粥,則是用小米和黃米加各種豆類、紅棗煮成,吃時加糖。

山區百姓,臘八粥裡習慣熬煮一些蔬菜。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乾果製成。

近年來,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寶粥代替傳統的臘八粥。就是將蒸熟的糯米飯拌上糖、豬油及桂花,裝入盛有蓮子、紅棗、櫻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內撳平,再經蒸制後扣在盤內,掛上糖滷汁而成。色澤光潤、悅目,香甜、透味,入口溶滑。

民間吃臘八粥,講究在太陽出山以前。吃飯時,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內各棵樹上抹一些,然後用斧頭或木棍敲打樹幹三下。口中還唱道,“管你結棗不結棗,年年打你三斧腦。”“看你結杏不結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習慣稱之為祭樹,卻有除蟲防蟲之效益。

舊俗,學生家要給先生敬送臘八粥。現在,山莊小村裡仍保留著這一習俗。臘月初八日早上,小學生上學時,每人要端......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臘八粥起源?
臘八的起源?
臘八粥來歷?
熬臘八粥的農曆時間?
八卦起源的視訊?
臘八粥來歷的詩句?
八字起源什麼時候?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的詩句?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