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維吾爾族歷史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關於維吾爾族的族源,說法不一。維吾爾民族人按自己的發展史記載。本民族與突厥族同出與匈奴民族,是匈奴族的單于的兩個王子發生爭鬥分裂,帶領自己的部下逐漸形成了突厥和回鶻兩個不同的民族,回鶻就是維族的先民,所以維吾爾語與其他的突厥族語言基本相同,只是發音上有所區別,包括遠在小亞細亞的已經與當地民族融合很久的土耳其語都和維吾爾語基本相同,維吾爾族人到土耳其一個月就可以完全學會土耳其語和亞塞拜然語,他們聽這兩種語言與聽哈薩克等民族語言沒有什麼區別,就像是在聽方言。而許多民族學家錯誤的認為其先民是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丁零以迄鐵勒。在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漢文文獻中對“維吾爾”這個族名有不同的譯寫。4世紀寫作“袁經”,6世紀末、7世紀初寫作“韋紇”,788年以前寫作“回紇”,788年以後至13世紀70年代改寫為“回鶻”,13世紀7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寫作“畏兀兒”,17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則稱“回部”或“纏回”等。還有人認為其族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的“呼揭”、“烏揭”,甚至遠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民族。

贊助廣告

唐天寶三年(744年)回紇消滅突厥汗國,居住在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沿岸的回紇人建立了回紇汗國,其統轄範圍包括貝加爾湖西南、葉尼塞河上游、阿爾泰山西南、天山以北、興安嶺以東等廣大地區,後曾佔領過天山以南部分地區、七河流域、真珠河(今錫爾河)、撥賀那(今費爾干納)等地,與唐朝長期友好,曾兩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並與唐多次和親。

唐文宗開梗五年(840年),回鶻汗國破滅,回鶻部眾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絕大部分被迫進行大遷徙。分南下與西遷,南下主要分為二支,其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與早在武則天時南渡大漠而徙居於河西的回紇部眾聚合。建牙帳於甘州(今甘肅張掖),被稱為甘州回鶻或河西回鶻。

贊助廣告

鹹通二年(872年)在甘州自立可汗,11世紀上半葉為西夏擊敗,後又為蒙古所統治。他們長期繁衍生息,今甘肅省的裕固族,這一支回鶻人的後裔。另一支回鶻部眾來到天山以北,以西州(即高昌,今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鶻政權,史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其政權一直存在到元朝中期,他們與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生息,相互交流,逐漸融合,發展成為這一部分地區今天的維吾爾族。西遷的第三支回鶻人進入中亞地區,和先於他們進入這一地區葛邏祿等部匯合。因其活動於蔥嶺以西,史稱蔥嶺西回鶻。

在9世紀末到13世紀初,這一支回鶻,聯合其他突厥語系部落建立政權,稱為喀喇汗王朝,其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東、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圍、錫爾河中游和阿姆河中游的以東地區。他們與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長期生息中逐步發展為這一地區的近代維吾爾族。另一說認為維吾爾族自古就生活在新疆境內,後與西遷的回鶻人聚合發展成近代維吾爾族。

遼保大四年(1124年)耶律大石率眾西遷,建立“西遼”,轄地包括今新疆及迤西地區,

1211年為乃蠻王屈出律所滅。

1218年蒙古滅乃蠻,其間今新疆的維吾爾族先後受西遼與乃蠻貴族的統治,

1234年併入蒙古察合臺汗國。

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察合臺汗國滅亡,新疆境內分裂為許多割據政權。

17世紀初,天山南部建立了葉爾羌汗國,與清朝維......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的歷史?

1,當然不是。據說,維族來自回鶻,突厥和回鶻又出於匈奴。炎黃只是漢族的祖先。少民基本上是不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的。比如,我是壯族的,認同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但炎黃子孫就說不上了,我們有自己的祖先。

2,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最早是那時劃入的。

那時還沒有新疆這個說法,而是叫西域。之前西域有不少小國,但都由強大的匈奴人統一管轄,匈奴人佔據的地區也不止於西域。直到公元前60年日逐王賢撣降漢,西域都護設立。

其實設西域都護之後也有很多小國,但基本可以稱為附屬國了。之後很多年有時屬中央,有時由北方遊牧民族佔據。直到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復,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維吾爾族歷史

1,當然不是。據說,維族來自回鶻,突厥和回鶻又出於匈奴。炎黃只是漢族的祖先。少民基本上是不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的。比如,我是壯族的,認同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但炎黃子孫就說不上了,我們有自己的祖先。

2,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最早是那時劃入的。

那時還沒有新疆這個說法,而是叫西域。之前西域有不少小國,但都由強大的匈奴人統一管轄,匈奴人佔據的地區也不止於西域。直到公元前60年日逐王賢撣降漢,西域都護設立。

其實設西域都護之後也有很多小國,但基本可以稱為附屬國了。之後很多年有時屬中央,有時由北方遊牧民族佔據。直到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復,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維吾爾族的起源是怎樣的?

維吾爾族是中國西攻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自稱“維吾爾”其意為

“團結”、“聯合”。 維吾爾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

丁零及後來的鐵勒。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於7世紀建立了回紇汗國,

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係。回紇後改稱為回鶻,9世紀時遷入新疆與當地的

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形成了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有多少年的歷史

維吾爾族族源久遠,與中原相交往迄今已有兩千年曆史;15世紀後也與中亞穆斯林世界有一定的交往。東亞古籍中古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匈奴與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而回紇、回鶻、畏兀兒等被認為是維吾爾人祖先的主要來源。另一部分來源是烏古斯人,他們與袁紇構成回紇。

唐天寶三年(744年),回紇擊敗突厥汗國,建立了回紇汗國。安史之亂,回紇協助唐朝出兵平叛;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回紇騎兵攻克叛軍佔領的帝都長安;至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亂告結。唐貞元四年(788年),改稱回紇為回鶻。開成五年(840年),回鶻汗國國破,向西分三支遷移,其中一支南下。鹹通七年(866年),回鶻建立了西州回鶻政權。10世紀中葉,葛邏祿在中亞建立喀喇汗王朝(也有說為回鶻,一說為樣磨、葛邏祿),這對維吾爾族伊斯蘭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時維吾爾族的生產由遊牧為主逐漸轉變到以定居為主。天山一帶和南部原來的印歐語系民族逐步被回鶻同化。

從1124年至13世紀初,今新疆境內的維吾爾族祖先先後被西遼與乃蠻等政權統治。1209年,高昌“亦都護”主動要求臣服於蒙古成吉思汗。同年置達魯花赤監之。1324年併入察合臺汗國之封地,初建都阿力麻裡,即今天得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西察合臺汗國亡國,西域分裂成許多割據政權。這些割據政權的統治者仍然是察合臺蒙古貴族的後裔。他們出於爭權奪利的需要,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對維吾爾族的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些蒙古貴族為了便於統治維吾爾族人民,別稜八里的馬哈麻繼禿忽魯帖木兒汗之後,在蒙古族中大力推行伊斯蘭教,使數目相當的蒙古族居民改信伊斯蘭教。在這個時期,生活在維吾爾族農業區的大批蒙古族(蒙兀兒人)相繼被同化於維吾爾族之中。

所以我們基本上認定744年的回紇汗國為維吾爾族先人的第一個王國。而840年開始的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和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的大融合則認為是維吾爾人的誕生,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之後形成了現在的維吾爾族

參考資料:磐龍纏爐 手打整理,歡迎追問

維吾爾人的歷史?

維吾爾族人口目前有800多萬(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有361.05萬人;到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增至721.44萬人;據1999年版《新疆統計年鑑》,1998新疆維吾爾族人口已達813.95萬人),其人口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滿族、回族,接近或超過苗族,居前四五位。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蘇地區最為集中。另外,在湖南(桃源縣和常德市)、河南和北京等省市也有部分維吾爾族聚居。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自稱"Uyghur"的音譯,具有"聯合"、"同盟"(拉施特《史集》第1卷)和"凝結"的意思。"維吾爾"一名最早見於漢文史籍是在公元4世紀的《魏書·高車傳》,被譯寫為"韋紇",是指高車部落聯合體中的一個部落。公元7世紀開始稱作"回紇"(《新唐書》卷217);788年又改譯為"回鶻"(《資治通鑑》卷233),這個稱呼一直延續至宋及五代。元明時期一般譯為"畏兀兒"。1934年民國新疆省政府正式規定"維吾爾"為漢譯民族名稱。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族主要是一個農業民族,有經營農業的悠久傳統,根據新疆的地理環境,發展了綠洲灌溉型農業。維吾爾族的先民開墾了綠洲,修渠引水,併發明瞭"坎兒井"這一獨特的地下引水系統。小麥是維吾爾族農家普遍種植的農業作物。新疆的自然條件利於種植棉花,維吾爾族先民在1000多年前就開始植棉,其中長絨棉質地優良,最為有名。種植瓜果是維吾爾族的特長,主要有葡萄、哈密瓜、西瓜、香梨、石榴、櫻桃、無花果等。

麻煩採納,謝謝!

維吾爾族到底有什麼光榮的歷史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hé)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民族——維吾爾族。 總人口達987萬人(2009年),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共計41.3796萬人(2006年)2007年,新疆人口穩步增長常住人口達2095.19萬,人口出生率為16.79‰。各民族中,維吾爾族有897.67萬人,佔總人口的45.73%。根據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遊牧民族。由於受部落間戰爭的影響,各個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先後曾被譯為“韋紇”、“烏紇”、“袁紇”、“回紇”、“回紇”、“畏兀(wù)兒”,以後才改為“維吾爾”,沿襲至今,是“團結”、“聯合”之意。 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中國最大面積的葡萄生產基地,即葡萄溝就在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東南184公里的吐魯番盆地。

維吾爾族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吾爾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民族使用維吾爾語,該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歷史上維吾爾族人民曾先後使用過古突厥文、回紇文、古維吾爾文等。公元10世紀伊斯蘭教傳人後,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經創制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20世紀80年代初,又恢復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

維吾爾族的祖先是( )

回紇

回紇又作回鶻,中國古代民族名,維吾爾族祖先,後亦為以回紇族為核心建立於漠北的遊牧汗國名。

西漢前,回紇是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部落。隋至唐初,居住在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河)側。隋大業元年(605)實行君長世襲制,勢力漸強。隋末唐初,役屬於突厥。唐貞觀四年(630),唐滅東突厥前汗國後,回紇遂與薛延陀族並稱雄於漠北,勢力逐漸向南發展,與唐接觸較多。貞觀二十年(646),助唐滅薛延陀,並其部落,兼有其地。次年,唐冊封回紇可汗吐迷度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紀中期,其君長骨力裴羅統一回紇各部,恭為可汗,受唐冊封,號“懷仁可汗”,控制著東到黑龍江上游,西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一直到開成五年(840)前後,回鶻(788年更名)可汗被黠戛斯所殺,汗國瓦解,諸部離散,其中一部分南下降唐,其餘西遷。西遷的一支遷到了西州(今新疆吐魯番),一支遷到河西走廊一帶,一支遷到蔥嶺及其以西的地方。唐安史之亂時,回紇曾兩次派兵助唐平亂,唐先後三次把公主嫁與回紇可汗為妻。唐後期與回紇貿易往來較多,以絹茶易回紇的馬匹與皮毛。不少回紇人滯留內地經商,僅長安城就有千餘人。在唐先進文明的影響下,回紇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他們已從事農耕,並創制了回鶻文。

回紇即今之維吾爾族祖先。隋末,藥羅葛時健俟斤被回紇部眾推為君長,時健死後,其子善薩繼立。647年,唐朝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委任回紇酋長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但吐迷度在部落聯盟內部卻稱可汗,署官吏,建立起汗國來。後突厥汗國時,攻佔了鐵勒族的住地,回紇等部經唐朝允許,遷徙甘、涼間居住,受唐朝保護。後突厥政權衰落後,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聯合其他部落起兵反抗,擺脫了後突厥的控制,並在744年稱可汗。唐玄宗冊封他為懷仁可汗。745年,懷仁可汗滅後突厥汗國,盡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的強國。

回鶻疆域圖 點選上圖放大解析度[1480X1035]

回紇的國家制度,兼採突厥和唐制。可汗的子弟稱特勒,別部領兵者稱設,大臣有葉護、俟利發、達幹、吐屯等,這是突厥制度。它還設定內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又置都督、將軍、司馬等,這是唐制;回紇可汗在九姓鐵勒等部設立都督,加以管理。回紇汗國初期是奴隸制國家,在唐朝的強大影響下,到8世紀時,它已明顯地進入封建社會。

回紇政權一直和唐朝保持著密切關係,每一任可汗都要經過唐朝的冊封。安史之亂爆發後,回紇曾兩次派兵幫助唐朝平定叛亂,加速了安史集團的滅亡。唐朝從757年(至德二年)起,每年送給回紇絹二萬匹。回紇每年還要向唐朝運送幾萬匹馬,以換取內地絲絹、茶葉等貨物。回紇從唐朝得到的大量絹、茶等物品,除自用外,有很大一部分遠銷到中亞各地,這對其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亂以後,吐蕃佔據了西域和河西,唐朝和西域的經濟交流遭到阻隔。由於回紇對唐友好,唐朝和西方商人多改道經回紇進行交易,因此,回紇一時成為陸上東西交通的樞紐。在這種情況下,回紇的商業呈現出空前的活躍,其商人到內地經商者常以千計,他們在內地置資產、店鋪,有的和漢族通婚,久居不歸。

回紇汗國內部充滿著矛盾。黠戛斯和回紇連續交戰二十多年。9世紀30年代末,回紇地區連年發生疾疫,又大雪成災,嚴重地破壞了其經濟。同時,回紇統治階級的內部又不斷自相殘殺。840年,回紇將軍句錄莫賀勾引黠戛斯十萬騎入侵,破可汗城,回紇汗國滅亡。

回紇汗國滅亡後,部眾四散。一支遷移到河西走廊定居,一支進入吐魯番,一支遷至天山北路及蔥嶺以西地區。後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人。...餘下全文>>

維族人古代是哪國人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是今天漢文對“UYGHUR”一詞的音譯。

在我國曆史上,歷代漢文獻對維吾爾族的稱謂,在書寫上,不同時期有所不同。

公元4世紀 《魏書高車傳》中出現的“袁紇”一詞,是至今所看到的對“維吾爾”的首次漢譯寫法,同時期還有寫作“烏護”或“烏紇”的。

到6-7世紀的隋、唐之際,漢文獻多把“維吾爾”寫作“韋紇”。對此,《新唐書回紇傳》說:“袁紇者,亦曰烏護、曰烏紇,至隋曰韋紇”。唐朝中、後期,又寫作“回紇”,據說是韋紇聯合鐵勒諸部中的僕固、同羅、拔野古等脫離突厥統治後給自己新組成的聯合體所定的漢文名稱。

788年(唐朝德宗貞元四年)時,回紇統治者取漢文“捷鷙猶鶻然”之意,提出把“回紇”二字改寫為“回鶻”,經唐王朝同意後正式 啟用,從此一直到13世紀70年代(元朝初年),漢文史籍又寫作“回鶻”。

元、明時期,漢文史籍一般寫作“畏兀兒”,有時也寫作“畏吾兒”。

17世紀中期清朝統治全國後,因為內地人把伊斯蘭教稱為“回教”,而維吾爾族這時已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因此漢文史籍中多把維吾爾族稱為“回”、“回子”或“回民”。不過,為了與同期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相區別,有的文獻中便根據維吾爾族宗教人士頭上戴有用白布繞成的帽子這一特點,稱為“纏回”。

同時,又因為維吾爾族在清朝統治新疆前已經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個別漢文獻中也把維吾爾族寫作“土回”,而把後來到新疆生活的內地回族稱為“漢回” 或“客回”。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根據各族人士的意見,多次討論,決定廢除以前對維吾爾族的各種漢文寫法,統一用“維吾爾”這一名稱。關於“維吾爾”一名最初的由來和含義,中外史籍記載並不完全一致,但今天大多數專家學者、包括著名的維吾爾族專家學者,都認為“維吾爾”一詞的含義應該是“聯合”、“同盟”、“團結”,這比較符合維吾爾族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遠在公元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在東從大興安嶺、西到阿勒泰山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生活著眾多的以遊牧為主的人群。他們那時大部分還處在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階段。對此,漢文史籍當時統稱為“狄”或“北狄”有時也統稱為“胡”。

到公元前後的秦、漢時期,這些眾多的氏族部落除部分為興起的匈奴統治外,大部分仍生活在天山以北、阿勒泰山東西,到貝加爾湖周圍的廣大地區,這一時期的漢文史籍多稱他們為“丁零”。

在其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文史籍又多把他們稱為“鐵勒”、“敕勒”等。

其實,“丁零”也好,“鐵勒”、“敕勒”也好,都是“狄”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音譯而已。還因為這些氏族部落的人多乘一種高大的兩輪車,因此一些漢文史籍又形象地稱他們為“高車”。

這些眾多的氏族部落中,許多就是後來形成回紇、回鶻、畏兀兒乃至維吾爾族的重要最初來源。

望採納!

維吾爾族歷史的作者簡介

劉志霄出生於新疆伊犁,漢族,精通維吾爾語言文字。他從1976年開始著手撰寫這部著作,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此次出版的《維吾爾族歷史》的維吾爾文字和漢文字,都是由他自己撰寫完成的。賽福鼎·艾則孜為本書撰寫了序言。

相關問題答案
維吾爾族的歷史?
維吾爾族的歷史由來?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維吾爾族的風俗特點?
維吾爾族的風俗?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
維吾爾族的節日民俗?
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
維吾爾族的由來?
維吾爾族的節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