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與五德?
五德與五行如何對應?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
五德之說,源於五行理論,春秋時代的鄒衍將天下分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的原理揭示歷史朝代更迭的規律,開了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按鄒子的理論,黃帝時代為土德,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秦為水德。五德相剋,改朝換代。後世歷代帝王建國,皆沿用五德之說。
把古代最早出現在《周易》一書的“陰陽”觀念和“五行”觀念糅合到一起,倡導陰陽五行說,用來解釋歷史上的朝代興替的原因,為新興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隨著五行思想的盛行,它被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所利用,賦與了濃厚的神祕主義色彩,成為兩漢纖緯學說的主要來源之一。
按照五行觀念推衍,東西南北中,與金木水火土具有兩兩對應的關係,即東代表金,西代表木,南代表水,北代表火,中代表土。而古人認為,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所有物體差不多都是由金和木兩物質做成的.
顏色、方位?
東屬木,青色,青龍,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西屬金,白色,白虎,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屬火,紅色,朱雀,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北屬水,黑色,玄武,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以上合稱二十八宿。)中屬土,黃色,麒麟(這個不確定)。
五德始終說,五行的寓意各是什麼?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重要成分。“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迴圈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皇朝興衰作解釋。後來,皇朝的最高統治者常常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就是意味著五德終始說的“德”運。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是以相剋的關係傳遞的,後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
漢代起初在漢髙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為土德(因土克水),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1][2]。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在王莽篡漢之前,一般採用五行相剋說。交替順序為:
黃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漢(土);
王莽篡漢後為了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採用了劉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說,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交替順序為:
黃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
一直到元代皆採此說:
漢(火)→曹魏(土)→晉(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後梁(金)→後漢(水)→後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後,又變為相剋說:
元(金)→明(火)→清(水)。
另有一說,若是禪讓、逼禪等和平傳位則是相生,戰爭、造反、自立而成則是相剋。不過由明清時期並沒史實明言,多為史家推斷,僅可參考。
五德是哪五德,我記得是金木水火土 是嗎
五德終始——
又稱"五德轉移"。陰陽家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創為"五德終始"之說,影響甚大。後來的掛名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劉向的《洪範五行傳論》(梁任公在其《飲冰室文集·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中談到陰陽學說之害時曾提到:宜負罪責者三人焉……曰鄒衍,曰董仲舒,曰劉向。可見陰陽家其要)等,都是以陰陽五行為思想基幹。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執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但卻陷入了歷史迴圈論。
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剋解釋朝代更替,稱作‘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曹魏被定為
【答案】晉(金德)
【解釋】五德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迴圈運轉。
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皇朝興衰作解釋。後來,皇朝的最高統治者常常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就是意味著五德終始說的“德”運。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是以相剋的關係傳遞的,後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在王莽篡漢之前,一般採用五行相剋說。交替順序為:
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漢(土)。
王莽篡漢後為了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採用了劉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說,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交替順序為: 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
一直到元代皆採此說:
漢(火)→曹魏(土)→晉(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 後梁(金)→後漢(水)→後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後,又變為相剋說:
元(金)→明(火)→清(水)
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說”。但宋金以後,沿襲千餘年的五運說最終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趨於消亡。
“五德始終”說與秦始皇的關係。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為了鞏固皇權,從其時的陰陽家那裡吸納了五德學說裡的天命輪迴的理論,採納了“五德始終說”。“五德始終說”的內容是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會採納?這就要說得稍遠一些,從鄒衍說起。鄒衍是戰國時人,他最初“以儒術幹世”,後來成為陰陽五行家的代表。他的學說相當廣博,包括天說,地說和歷史學說。鄒衍的歷史學說,即五德始終說,以陰陽五行論述歷史的發展。根據《史記》、《呂氏春秋》、《尚書》、《漢書·藝文志》等典籍中的記敘來看,鄒衍的應該是春秋時期的五行觀念。《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故有五行之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從這段引文裡我們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已經有了明確的五行觀念,而且配之以“五行之官”。但是,戰國時期的陰陽家與春秋時代的史官之記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是將陰陽同五行相配套,二是以陰陽五行直接服務於王朝的統治,從而創立起一套極其神祕的政治化神學。特別是到了鄒衍手裡,更是演化為一套系統的神學理論。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不但“深觀陰陽訊息而作怪迂之變”,而且“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即:鄒衍把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運用到了朝代的更替規律研究上,用五行相勝的原理推演朝代變更的規律。鄒衍的五德始終學說保留得最為完整的是《呂氏春秋》中的《應同》篇。其文曰: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演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見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徒於土。 從這段文字的表述來看,鄒衍認為人類社會歷史就是在五行的相剋相生中的模式中迴圈運轉的,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在今天看來,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是荒誕的,但在戰國時期乃至秦漢以後,卻是為歷代統治者所崇信的,也是為老百姓所深信不疑的。由於陰陽五行學說有其把最高統治者神聖化的政治功用,有利於統治者統御萬民,使人民服膺天命定所以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了彰示自已“應天承運”的神聖性,就“推終始五德之傳”。秦始皇及其御用文人認為周朝是火德,而秦是滅二週並諸侯而得天下的,按陰陽家“相剋相生”的模式,克火者應為水,所以就認定秦王朝應該為水德。又因為在後天八卦中,坎卦居在正北方,五行顏色為“玄”也就是黑。所以在水德開始之年,為了順從天意,就必須要更改每年的起始月。群臣朝見拜賀都要在十月初一這一天開始。衣服、符節和旗幟都崇尚黑色。以數字六為終極,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輿的寬度為六尺,六尺為一步,每輛車拉車的馬定為六匹。不僅如此,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還下令“更名民曰‘黔首’”。黔,黑色。 《說文解字·黑部》:“黔,黎也。從黑今聲。”由此,按照秦王朝的更物定名制度,秦人的器用服飾的顏色都以黑為正色。
誰解釋下中國古代王朝五行五德輪替的說法比如明朝為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迴圈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皇朝興衰作解釋。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是以相剋的關係傳遞的,後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五德中,金德服色尚白,水德服色尚黑,火德服色尚赤,木德服色尚青,土德服色尚黃。由於中國古代王朝五行五德輪替的說法,明朝為火德~
漢朝是五德中的哪個
古代的無德,是跟金木水火土五行搭配起來的,五行的關係是: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五德與五行的搭配是:木-東方-青,火-南方-赤,土-中央-黃,金-西方-白,水-北方-黑朝代之間“德”的變化開始時按照五行相剋理論來的,後來變成五行相生。秦朝是水德,尚黑。漢朝比較亂,開始尚黑,武帝時改為土德,東漢時又變成火德。晉朝金德,隋朝火德,唐朝土德,宋朝火德。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 五德之說,源於五行理論,春秋時代的鄒衍將天下分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的原理揭示歷史朝代更迭的規律,開了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按鄒子的理論,黃帝時代為土德,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秦為水德。五德相剋,改朝換代。後世歷代帝王建國,皆沿用五德之說。 把古代最早出現在《周易》一書的“陰陽”觀念和“五行”觀念糅合到一起,倡導陰陽五行說,用來解釋歷史上的朝代興替的原因,為新興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隨著五行思想的盛行,它被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所利用,賦與了濃厚的神祕主義色彩,成為兩漢纖緯學說的主要來源之一。 古時五德指 忠、仁、誠、節、勇。 現代五德是 智、信、仁、勇、嚴。
五德終始說推演下來,本朝屬於何德?
......話說中國的德行,從來都是亂的關於新中國,這還是個問題......從顏色上看,紅色的五星紅旗,新中國應該是火德吧然後清朝是水德,水生木,那麼中華民國木德再算上袁世凱稱帝吧,那麼當時是金德(金克木)再木生火....新中國火德,勉強說通了..... ╮(╯_╰)╭其實袁世凱那兒說得很牽強,理應都算到民國的,如果算袁世凱,那麼北洋軍閥也該算,那就不好算了……這不能怪我,其實中國古代朝代五德也很亂的…… 附:五德資料古代的五德,是跟金木水火土五行搭配起來的,五行的關係是: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德與五行的搭配是:
木-東方-青,火-南方-赤,土-中央-黃,金-西方-白,水-北方-黑
朝代之間“德”的變化開始時按照五行相剋理論來的,後來變成五行相生。
秦朝是水德,尚黑。漢朝比較亂,開始尚黑,武帝時改為土德,東漢時又變成火德。
晉朝金德,隋朝火德,唐朝土德,宋朝火德。
從宋朝開始,人們已經對五德不怎麼感興趣了,後來元朝金德,明朝火德,清朝水德,也都是那麼一說而已,不像以前那麼當回事了。
至於三國南北朝五代這些亂世裡的小朝代,“德行”太混亂,基本上就是按照五行的關係或者跟上古的名人攀攀親來附會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