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氏的由來?
潘姓氏的由來
百家姓中,潘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史傳商朝時,舜的後代在潘地建立潘子國,子孫以國為氏,因舜姓姚,故稱姚姓潘國。至商朝末期,周武王滅商,將潘地封與其弟畢公高之季子季孫,他們也以潘地為姓,是為姬姓潘國。兩姓潘國由於勢弱國小,均不見於經傳。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楚國佔領潘國,封為邑,子孫以潘為姓,即羋姓潘氏。楚國公子商臣之師潘崇為羋姓潘氏之始祖,今潘氏人群主要由羋姓潘氏組成。
除此之外,賜姓為潘、外姓改潘以及少數民族被漢族同化改為潘姓,也是潘姓由來的重要途徑。
一、潘姓遷變
歷史上潘姓並無大的變遷,先秦時期,潘姓最初活躍於陝西、河南、山西和湖北地區。唐朝以後,潘姓向甘肅、河北及山東等地發展。潘姓在南方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中原兩次南下移民福建之時。
潘姓自立姓以來,名人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士。古代有東漢尚書左丞潘勖,三國時代東吳名將潘、潘璋,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尼,北宋名將潘美,明文學家潘之恆,明清思想家潘平格等。而在近現代歷史上,潘氏家族更是名人輩出,如:著名心理學家潘菽、畫家兼美術教育家潘天壽、京劇演員潘心源、著名女畫家兼雕塑家潘玉良、哲學家潘梓年、社會和人口學家潘光旦和中國共產黨的先驅潘漢年等。
二、潘姓名人
風流才子潘安
潘岳,又名潘安,字安仁,西晉文學家,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長於詩賦,尤善哀誄之文,辭藻華麗,與陸機齊名,並有“陸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讚語。在晉代文學史上,他與潘尼並稱“兩潘”。潘岳的詩賦和誄作主要收集在《潘黃門集》中,其中詩歌有《悼亡詩三首》、《河陽縣作詩》二首等,賦有《秋興賦》、《閒居賦》等。
潘岳的仕途並不平坦,曾因作《籍田賦》而招致忌恨,滯官不遷達10年之久。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前後,回到洛陽。在這一時間,他經常參與依附賈謐的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遊,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潘姓的起源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mǐ ]為春秋時楚國公族潘崇之後,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後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後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為潘氏。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
2、出自姬姓,為周代周文王裔孫伯季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採於潘邑(今陝西省西安、咸陽一帶),其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為潘氏。
3、出自姚姓,為上古舜帝之後,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姓氏》載,舜帝生於姚墟稱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後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建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潘氏。
潘國靜字齊佑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稜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援太子商臣,併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潘’姓的由來、祖先?
潘姓 舊百家姓排名:43 新百家姓排名:37 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mǐ ]為春秋時楚國公族潘崇之後,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後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後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為潘氏。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 2、出自姬姓,為周代周文王裔孫伯季之後,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採於潘邑(今陝西省西安、咸陽一帶),其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為潘氏。 3、出自姚姓,為上古舜帝之後,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姓氏》載,舜帝生於姚墟稱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後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建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援太子商臣,併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遷徙分佈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的,至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乾(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濬,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並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地。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祕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濬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元明清時,潘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如今,潘姓人分佈廣泛,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約佔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歷史......餘下全文>>
潘氏的來歷
百家姓中,潘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史傳商朝時,舜的後代在潘地建立潘子國,子孫以國為氏,因舜姓姚,故稱姚姓潘國。至商朝末期,周武王滅商,將潘地封與其弟畢公高之幼子季孫,他們也以潘地為姓,是為姬姓潘國。兩姓潘國由於勢弱國小,均不見於經傳。據史料記載,年齡時楚國佔領潘國,封為邑,子孫以潘為姓,即羋姓潘氏。楚國公子商臣之師潘崇為羋姓潘氏之始祖,今潘氏人群主要由羋姓潘氏組成。除此之外,賜姓為潘、外姓改潘以及少數民族被漢族同化改為潘姓,也是潘姓由來的重要途徑。 具體如下:
1、出自姚姓,先祖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遷陝西興平北。商時,舜之後裔在潘地建潘國(今河北懷來、北京一帶)。周文王滅潘國,亡國後的潘國人用國名作為姓氏。
2、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後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姬姓潘國被楚國吞併,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3、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採於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
4、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5、清康熙年間,臺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潘氏家族的由來
起源始祖:
(一)始於羋姓
源於“羋”(mǐ )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諱崇字道安,楚成王時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公,使為太師,掌國事,環列之尹,楚國大治,有認楚公族後以字為氏,列公為潘姓始祖之一。
潘崇家族由於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展特別快,其後裔子孫的足跡幾乎遍佈楚國各地,在古籍中所記載春秋時代的潘氏名人,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今天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該支潘氏的後裔。
(二)以國為姓
以國名為姓,出於姬姓。畢公高的小兒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勝,奉季孫為潘姓始祖。又,番,邾國也。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還音煩,音盤者即潘氏。
(三)源於姚姓
源於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後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記》《中國姓氏》記載,舜帝生於姚墟,因姓“姚”,建都於潘地(今北京延慶)。後將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商王朝時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國,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邊的人以水地名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為氏者。
(五)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六)漢化改姓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佈。
誰知“潘”姓的來歷?
潘姓;
一、尋根溯祖
1、 出自姚姓,先祖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遷陝西興平北。商時,舜之後裔在潘地建潘國(今河北懷來、北京一帶)。周文王滅潘國,亡國後的潘國人用國名作為姓氏。
2、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後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姬姓潘國被楚國吞併,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3、 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採於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
4、 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5、 清康熙年間,臺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二、遷徙分佈
潘姓早期在河南發展,唐代擴充套件到河北、陝西等地。第一次進入廣東是在西晉年間,後又發展到湖北、江蘇、浙江。第一次進入福建是在唐代(現福建省惠安縣螺陽鎮盤龍村),後又遷居廣東、雲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間,潘姓第一次移居臺灣。由於《史記》載有潘崇的事蹟,故潘氏大多以潘崇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為楚大夫;孫子潘黨,繼為大夫。
三、郡望、堂號
1、 堂號: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2、 郡望: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四、歷史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 嶽(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閒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餘下全文>>
江蘇潘姓的由來?
江蘇潘氏出自華姓。根據《姓氏尋源》上記載,潘氏是楚國公族華姓的後代,是以字為氏的姓氏,祖宗是潘崇。潘氏家族在楚國較有權勢,楚成王時,潘崇任太子商臣的師傅。商臣繼位為穆王,就封潘崇為太師。潘崇的子孫就“以父王字為氏”,而稱潘氏。這支潘氏的姓源可追溯到上古的顓頊帝高陽氏,發源於今安徽、江蘇、浙江一帶。
誰知道姓氏“潘”的由來?
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尋根溯源 潘姓起源有四:1、出自羋姓,以字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後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七四零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六八九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2、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採於潘(今陝西西安、咸陽一帶),子孫以邑為氏。3、出自姚姓。舜之後有潘國,以國為氏。4、出自他族改姓。A.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B.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中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C.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援太子商臣,併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並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後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繁衍播遷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的,至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乾(治在今山東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氵睿,為漢壽(今湖南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並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落籍當地。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並有移居陝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武昌)的唐祕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氵睿的後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於懷朔(今內蒙古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於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元明清時,潘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如今,潘姓人分佈廣泛,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約佔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號 潘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的過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滎陽郡,治所在滎陽(今屬河南);2、廣宗郡,治所在廣宗(今河北威縣);3、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4、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
堂號:“承志”、“如在”、“花賢”、“篤慶”、“優肅”、“永言”、“司諫”、“滎陽”、“黃門”、“春茂”、“花果”等。?
宗族特徵 1、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士不......餘下全文>>
韓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韓(Hán 韓)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曲沃武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7世孫建立韓國,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2、出自姬姓,為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後代,以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晉侯的後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畢萬的後代就用封邑為名“韓”作為姓氏。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之後,以國名為氏。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虔。韓被秦滅後,韓國國君的後代,有的就以國名“韓”為姓。
4、出自少數民族的複姓改為韓姓。據《魏書·官氏志》載,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稱為韓氏。
5、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韓經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氏尋源》載,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代有的遂為韓姓。
得姓始祖:韓虔。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把唐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後,滅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稱為韓氏。韓氏一直在晉國為官,到戰國初期,韓厥的七世孫韓虔(韓侯)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到韓襄王倉於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韓氏。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省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省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徵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於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後,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輯為《昌黎先生集》。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為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廣陵(今江蘇省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南宋時,居於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為韓世忠後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於南方各省,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韓姓主要分佈於我國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三、歷史......餘下全文>>